【新华社】传统文化热兴起!文庙成为年轻人欢迎的“打卡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昆明文庙历史背景 【新华社】传统文化热兴起!文庙成为年轻人欢迎的“打卡地”

【新华社】传统文化热兴起!文庙成为年轻人欢迎的“打卡地”

2024-07-16 06: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半月谈记者 张昕怡

文翰日章,庙堂巍峨。作为儒家文化遗产代表的文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符号。传统文化热兴起,文庙也焕发新生机,各地对儒家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力度持续增强。与此同时,仍需加强文庙研究阐释,让见证历史的文物真正“活起来”。

千年文庙绽放光彩

南接芙蓉街、北邻大明湖,济南府学文庙坐落在山东济南的繁华地带。建于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至1077年)的这座古建筑,正成为深受年轻人欢迎的新晋文化旅游打卡地。

从文庙南门而入,依次经过黄瓦红墙的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主要建筑,大小泮池中的汩汩溪水和成群锦鲤将“海岱文枢”牌坊映衬得熠熠生辉。

“济南府学文庙2010年正式对外开放后,我们参照古籍进行专家论证,历经几次修缮恢复了文庙光彩。”济南市文物保护利用中心主任吕智勇说,修缮开放的府学文庙成了济南市的文化新地标,年游客量近百万。为了让文庙“活起来”,这里还经常举行古礼体验、文庙讲堂、经典诵读等丰富多样的活动。

学者认为,儒家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和精神标识,文庙在中华民族精神信仰、学术传承、人文教化等方面具有突出价值。文庙源头可追溯到鲁哀公时期,祭孔仪式延续上千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物质表征之一。

孔子研究院研究员、原副院长孔祥林介绍,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令州县学校皆建孔子庙,孔子庙从此遍布全国各地。到清末,在县以上政府驻地共建有文庙近1800所。

演员在昆明文庙大成殿前表演节目 胡超 摄

对少数民族政权遗址考古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文庙存续的证据,在少数民族地区保存较好的文庙中也能发现文化融合的痕迹。“在参与全国范围内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位于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文庙,比如云南地区的文庙,除了遵循一定的规制,在布局、结构等细节上也保留了当地文化的特点,这些文庙建筑本身就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具体体现。”山东曲阜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张龙说。

仍需加强文庙价值挖掘

当前,各地文庙发展参差不齐,依托文庙开展的纪念活动五花八门,没有一定之规。部分文庙局限于景区展览功能,每年高考前的热闹与平时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忽略了文庙本身所承载的文化传播、社会教化等多重功能。

文庙的空间分布广泛,具有深厚文化传承底蕴,应将其打造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学者建议,可以成立统一的全国文庙管理平台,完善修缮技术、展陈内容、活动设置等信息公开交流。

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沈旸认为,应整合现有国家和省级扶持资金,设立儒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项资金,构建市场与政府双重动力机制,鼓励多方参与活化儒家文化遗产。

文庙主管单位可与教育和旅游等相关部门合作,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国学课程,将展示利用纳入研学游和全域游项目。可由文旅部门牵头,整合全国和区域性儒家文化遗产资源,包装、推介一批精品研学旅游线路,提高文庙在公众视野中的活跃度。

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宋立林等认为,礼乐文明能帮助增强儒家文化遗产的影响力,有利于提升中华文明的全球凝聚力。可聘请国内礼乐文化专家成立智库,研究出一套既有传统内涵又有时代风格和现代科技艺术元素的新礼乐,形成典则推广全国。

文庙在海外也多有遗存,除了中国,还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分布,成为东亚儒家文化圈的标志。在中华文明复兴的背景下,要加强儒家文化“走出去”,拓展与东亚、东南亚国家的儒家文化交流,不断增强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力。

原文网址:

https://xhpfmapi.xinhuaxmt.com/vh512/share/11910806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