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地铁试车事故探因:二三线城市“超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昆明地铁修建成本 昆明地铁试车事故探因:二三线城市“超速”?

昆明地铁试车事故探因:二三线城市“超速”?

2024-07-15 05: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刘逸轩是江西人,已经在昆明待了八年,他热爱这座四季如春的城市。他喜欢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在市内穿行,但是最近一则昆明地铁出事的新闻让他开始对行走途中的安全产生担忧。

2013年1月8日,昆明地铁首期工程南段列车在空载试运行过程中,上行至距斗南站约500米段时部分设施脱轨,导致司机室暖风装置坠落,造成司机室值班司机1死1轻伤。

1月11日,昆明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发布通稿称:事故初步原因已查明,高架与地下隧道过渡段处防火门坠落,侵入行车线路限界,是导致这起调试列车脱轨的直接原因;防火门坠落的原因,初步确定是施工单位没有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要求进行安装。

近年来,全国多个二线城市纷纷加快修建地铁的步伐,但地铁事故也频频发生,昆明地铁事故则引发是否该修建地铁的争议。

旧标准滞后于现实情况

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规定申报发展地铁的城市应达到下述基本条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100亿元以上,GDP达到1000亿元以上,城区人口在300万人以上,规划线路的客流规模达到单向高峰小时3万人以上。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坚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昆明无论是从常住人口总量抑或经济实力来说,均没有必要修地铁。

昆明市政府办公厅官网称,昆明市区常住人口300多万。而根据当地媒体报道,2011 年昆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7.69亿元,实现GDP2509.58亿元;2012年昆明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数为365.34亿元,预计全市完成GDP3010亿元。

赵坚称,昆明虽然符合国务院制定的标准,但是该标准已经滞后于现实情况。由于通货膨胀和建设成本的上升,修建地铁的成本已经是以前的2倍甚至3倍,每公里达到6亿元(人民币,下同)。并且,要修地铁的话,市区人口得达到500万以上,或者有形成大城市群的潜力,如北上广深、天津、长沙、武汉、重庆等,“修建地铁投资巨大,成本太高,考虑到经济效益,需要覆盖尽可能多的人群。”

修地铁: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赵坚表示,虽然全国已经有30多座城市获准修建地铁,但是其中有十多座城市不应该修建。地方政府出于拉高GDP和政绩工程的需要,热衷修建地铁,但是并没有考虑到政府借债的问题。他以北京地铁为例,“北京地铁每年补贴20亿元,加上设备折旧和维修之类的费用,差不多达到50亿元。”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一位内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地铁的发展可以拉动地方经济,但是地铁修建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这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有两种:有足够的财政支持才修地铁,或是先修地铁,推动以后的经济发展。”但他认为,国内地铁发展的速度过快,超大型城市是有必要的,但是中小型城市应该有规划有分布地发展。

赵坚认为,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是有必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但可以选择成本低并与自身发展规模相适应的。如轻轨可以有效地缓解交通压力,并且修建成本只是地铁的1/3到1/2。

根据《通知》,申报建设轻轨的城市应达到下述基本条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60亿元以上,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以上,城区人口在150万人以上,规划线路客流规模达到单向高峰小时1万人以上。

一位同济大学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的教授则称,不能否定昆明地铁修建的必要性。 “国外的城市人口到了50万便修地铁,因为地铁的主要功能在于社会效益,利于减轻污染和引导城市的发展。”他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地铁多数是亏损的,除了极个别的地方。他举例说,中国香港地铁之所以不亏损,是因为地铁公司拥有周边土地的所有权,从而将地铁运营和物业开发有效结合起来。

理性发展地铁

按照规划,昆明轨道交通共有6条线,全长162.6公里,整个系统将于2020年前建设完毕。

昆明地铁事件,只是众多地铁安全事故中的一例。近年来,地铁塌方、透水、地陷、站台漏水、列车追尾、受WiFi信号干扰等事故频繁发生。

新华社报道称,截至2012年10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规模达到15个城市、62条线路,总里程近1800公里。此外,我国还有多个城市正在建设。

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院副研究员李晓龙称,我国地铁发展速度快、线路运载负荷高、运行经验较缺乏、管理技术人才跟不上,地铁出现故障可以理解也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城市如何反应。

李晓龙说,建立高效安全的城市轨道系统,不仅需要庞大的投入,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基于当地城市的周密设计、成熟稳定的技术队伍、完善全面的安监体系,这些环节都缺一不可,因此各地发展地铁要保持理性谨慎。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