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铁路标识(一)《铁道技术基准省令》中明确的铁路标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日本铁路公司大全 日本铁路标识(一)《铁道技术基准省令》中明确的铁路标识

日本铁路标识(一)《铁道技术基准省令》中明确的铁路标识

2024-07-09 22: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译者前言

本文将对维基百科日本铁路标识版块进行全文翻译同时,对于文章生涩难懂的部分,加入了译者本人的注释与补充说明,以便更好使读者理解。译者和编者的注释用“译者注”与“编者注”区分。为避免歧义,铁路术语部分对照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技术管理规程》、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技术管理规程》、公益财团法人日本铁道综合技术研究所《铁道技术用语辞典》进行翻译,电学、通信等本人专业范畴外的术语参考百度与维基。

将分为《铁道技术基准省令》中明确的铁路标识与未明确的铁路标识共两期翻译完成。根据点击量与读者反馈决定是否继续带来其他日本铁路知识。有疑问欢迎留言,本人尽可能从自身专业所学进行解答。本人仅对该维基版块进行中文编译,如本文存在内容编写错误,请在参考原文后联系原文作者。谢谢合作。

(接正文)

铁路标识指,向列车表示运行条件的装置的一种。日本《铁道技术基准省令》(以下简称技术基准省令),有着信号,指示,标识三种分类。(译者注:“指示”指诸如司机室蜂鸣器,车辆鸣笛,哨笛等音响信号和手信号等。乘降作业完毕、车长指示司机发车的那一长声蜂鸣器音就算做“指示”。)本省令将标识定义为,向员工对物体位置、方向、条件等进行指示的装置。另外,某些不符合该省令规定,严格来说不能算作标识,但有时会标明运行目标和线路相关信息的标志,称为“标”。

一.概要

标识、标的样式、形状会根据各铁路公司而存在差异。想要把日本全国的铁路标识统统介绍一遍是颇有困难的,故在本文中,除有特别标明的项目外,其他均以技术基准省令解释中规定的标识为中心,对日本国铁、JR各公司所使用的标识进行介绍。也会围绕大型私营铁路公司中比较常见的铁路标识进行解释,而在系列关联私营铁路企业(如京成电铁与京成集团各公司、阪急电铁和能势电铁等)和非系列企业但地理位置相近的私营铁路企业(如关东铁道和茨城交通、近畿日本铁道和三岐铁道等)中常使用同样规格的铁路标识。

(本文中除有特别标明,则“白灯”均指电灯色(月白色)灯光,而非纯白色。)

二.技术基准省令的解释中规定的标识

除有特别标明,则汉字等的表记方式均已技术基准省令中的表记方式为准。

(一)列车标识

铁路中存在各工种的作业人员,向远方的作业人员也能够表示来车是很重要的。于是,将列车最前部与最后部的显示标识称为列车标识。其表示方法,昼间与夜间存在差异。

1.前部标识

一般将其称为前照灯,像其他的路内人员或路外人员表明列车接近,设在列车最前部。

在昼间可以将其忽略。

在夜间,则点亮车辆最前部1个及以上的白色灯光。并且在地下区间或长大隧道区间也采用夜间方式。

列车的前部标识(灯),与汽车的前照灯稍有目的上的不同——其作用是在夜间等场合下照亮前车的后部标识或其他路旁标识,而非起到照明前方路轨的作用。夜间等前部标识灯全灭的情况,在区间运行必须以随时能停车的速度(约15km/h)维持运行。另外,高速运行的列车、电动车组等,为了运行安全,可设置多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照亮前方瞭望区间的前部标志灯,也具有很多能够切换光轴朝向和光度强弱的灯。

前部标识

2.后部标识

通常称作尾灯,向其他路内人员或路外人员表明列尾,设在列车最后部。

在昼间,未制动贯通的列车,在列尾车辆后部显示1个及以上红色灯或红色圆板。除上述车辆外,在昼间其可省略。

正因如此,调车作业中的机车会点亮一个后部标识灯。

在夜间,列尾车辆后方点亮1个及以上红色灯或红色反光板。但是,在采用移动闭塞、ATC、自动闭塞的区间,除在停车线(站)的单闭塞区间外,均需点亮两个及以上。(译者注:日本普速铁路中的“停車場”,含义不同于汉语,其指车站,车辆段,避车线等可以提供列车停留地点的总称) 并且在地下区间或长大隧道区间也采用夜间方式。

设置1个红色灯、红色圆板、红色反光板的情况,设置在列尾后方左侧;2个则保持相同水平高度分别设置在左右两侧。

另外,如果需要点亮两灯但因故仅能点亮一灯的情况,应先与行车调度取得联系,待后续列车司机得知情况后继续运行。后部标识灯全灭的场合,立刻汇报行车调度,避免后续列车进入同一停车场(线),继续维持运行。

后部标识

3.闭塞信号标识(閉そく信号標識)

闭塞信号机和进站(场)信号机、出站(场)信号机形状相同,为了便于识别,故设置闭塞信号标识。(译者注:“場内信号機”如果只翻译成进站信号机并不十分准确,因其也设在非车站的停车点如避车线、停车线等始端处。同样,“出発信号機”也会设在避车线、停车线等终端处。但非车站停车区也经常用闭塞信号机代替两者。)在这之前,还曾依次被称为“自动识别标识”、“闭塞信号机识别标识”。司机根据本标识来判断闭塞信号机(容许信号机),并可以根据其编号来判断停车股道的运行位置。其形状有“灯”与“反射板”两种。

信号机下“1”的指示牌为闭塞信号标识。

4.复示信号机标识(中继信号標識)

色灯式复示信号机用复示信号机标识来表示出来。

最下方紫色的灯为复示信号机标识。

(译者注:日本铁路存在两种复示前方主信号机的从属信号机,分别为“中继信号机”与如今已非常少见的“远方信号机”。根据定义其分别对应中国铁路的复示信号机与预告信号机。中继与远方信号机虽然都起到预告主信号显示的作用,但其信号显示方式、复示的主信号机类型、设置的闭塞区间等均不相同。将在未来对日本铁路信号机显示和类型进行专栏详细介绍,在此不多展开。)

5.进站(场)进路标识(場内標識)

在车载信号区间,表示停车股道进路始端位置所设置的标识。

停车线(站)标识6.出站(场)进路标识(出発標識)

在车载信号区间,表示出站(场)进路始端位置所设置的标识。

下方的“出”指示牌为出发标识7.调车标识(入換標識)

在停车场(段)进行调车作业时,为表示进路开通方向所设置的标识。在调车作业当中,并非直接由人工搬岔而是通过集中控制来操作的道岔,司机对进路开通状况难以确认,故设置了调车标识。其分为“灯列式”和“进路表示式”两种

附属于调车标识,表示开通进路的显示灯称为进路表示器。其采用灯列式3进路(Γ、T、¬)、数字式多进路的结构。

灯列式采用和调车信号机相同的构造,当作调车信号机来设定调车作业区间时,会安装“调车信号机识别标识”。调车进路表示器作为调车信号机使用的情况,则点亮调车信号机识别标识,仅作为调车标识则不点亮。与调车信号机不同,其无法根据轨道电路判断进路上有无车辆占用等。因此,即便有车辆占用的线路也能随意进入。(译者注:不具备闭塞分区防护功能,即便分区占用其仍可以开放信号。)

“进路表示式”的调车标识可以兼顾进路表示器的职能并准确的指示开通进路。简称为“线标”其无需像“灯列式”那样到调车标识的设置场所确认标识,可以提高作业效率。信越本线从石打站起开始装设,其可以让全体作业人员清楚识别股道编号,无需在线路间设置调车标识,有效防止了伤害事故,也不会对除雪作业造成困难,广受好评。

调车标识(灯列式)下方同时设有进路表示器调车标识(进路表示式)

(译者注:因篇幅较长译者不在此做注解,调车信号机、标识、进路表示器等具体显示见稍后发布的单独补充专栏。)

8. 转辙机标识(転てつ器標識)

在必须要表示转辙机开通方向时所设置的标识根据用途分为“普通转辙机标识”“弹簧转辙机标识”“脱轨转辙机标识”3种;尺寸分为大中小3种。(译者注:弹簧转辙机用于自复位弹簧道岔,常见于江之岛电铁。)各表示“定位”与“反位”。另外,如果是电动转辙机则一般不设置转辙机标识,但脱轨转辙机即使为电器转辙机也必须设置脱轨转辙机标识。

普通转辙机标识弹簧转辙机标识脱轨转辙机标识

9.列车停止标识(列車停止標識)

列车的停车限界一般由出站信号机所表示,但“无法在规定位置设置出站信号机的进路”或“未设置出站信号机的进路”需设置列车停止标识来表示需要列车停止的限界。通常通过反光板或灯来表示。简称为“列停”。

列车停止标识(此为灯式,白底可以点亮发光)

10.车辆停止标识(車両停止標識)

车辆根据调车信号机指示进行调车作业,在调车作业运行区间终端设置本标识。通常通过反光板或灯来表示。但是,如果设置了车挡标识可以省略本标。

车辆停止标识(反光板式)

(译者注:关于列停与车停的补充说明,见单独专栏)

11.车挡标识(車止標識)

表示在正线和重要侧线标识设置车挡的标识。通常通过反光板或灯来表示。根据场站内照明设施和车辆前部标识的照明条件改善,反光板逐渐变得应用广泛。

设置了车挡标识的车挡

12.接触网终点标识(架線終端標識)

设置在接触网终端,防止电力机车、电动列车组等发生误入非电化区段的事故而设置的标识。虽然设置车挡标识可以省略本标,但接触网未铺设至车挡标识处的情况,则必须设置接触网终点标识。直流电化区段通常设置“灯”式,交流电化区段考虑到维护作业的安全性,会安装照明设施后设置反光式标识。

“灯”式接触网终点标识(左上)和接触网终点部分。

13.鸣笛标识(気笛吹鳴標識)

无道口遮断机或道口报警机的道口,被认为行人难以判断来车时,须在适当的地点设置鸣笛标识。此外,瞭望条件不利的道口、隧道、桥梁或线路作业地点等,为了保证安全,也需要在必要的场所设置鸣笛标识。国铁或JR为“X”标志,私铁为“笛”标志,也有画有喇叭的标识。

鸣笛标识(JR)鸣笛标识(大阪地铁)(本章完)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