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透一本经典名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日本经典名著推荐一本 读透一本经典名著

读透一本经典名著

2023-06-22 20: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司汤达

要读透一本经典名著,除了要了解小说内容,还一定要了解作者的成长背景和写作背景。现以《红与黑》为例谈谈这个话题。

一、小说的内容

《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是小业主木匠的儿子,他凭着聪明才智,在当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但他与市长夫人发生亲密关系。事情败露后逃离市长家,进了神学院。经神学院院长举荐,到巴黎给极端保王党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并很快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与此同时,于连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最后被市长夫人写告密信揭发,其飞黄腾达毁于一旦。他在气愤之下,开枪击伤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上了断头台。

于连受刑后,侯爵小姐亲手埋葬了他的头颅。市长夫人三天后也离开了人世。

小说对于连双重人格(既单纯又腹黑、既脆弱又顽强、既冷酷又热血冲动)、矛盾性格(脆弱敏感、正直善良)和悲剧命运的描写,客观上揭露了法国王政复辟时期的残酷现实状况以及由此产生的对青年一代的腐蚀和摧残。

二、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副标题名为“1830年纪事”,实际上读者也可以由此而深刻地了解“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和现实状况。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

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它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创作

1.作者的成长背景(经历)

司汤达被誉为法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但他在生前可以说是个事业爱情一样都不成功的loser(失败

者)。

司汤达长得矮矮胖胖、其貌不扬,在旁人看来人生一片灰暗,连英国作家毛姆提起他都含着一丝嘲讽。

自然,这样的司汤达不受女子待见。

但司汤达的内心从来不乏激情和热情,他是法国大革命的忠实拥护者,曾追随拿破仑南征北战。即使大革命失败后也在流亡中执着地帮助革命。而且,虽然他没能品尝过爱情却一直心存浪漫。

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令司汤达“久病成医”,他心思细腻敏感多思,得到了丰富的现实社会体验。他能从低角度洞察社会本质,成为最具独创性、最复杂的作家。他还发挥想象,将浪漫主义、个人英雄主义与残酷的阶级矛盾相融合,塑造于连这样一个试图凭借野心、能力与勇气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平民角色。可谓可悲可叹。

而且,因为自己外形的自卑,司汤达也没忘了赋予于连自己梦寐以求的美貌与天赋,让于连代替自己演了一出爽剧。

马克•吐温的小说《百万英镑》里主人公最后既娶了美妻又成为了百万富翁,其实也是满足了当时贫穷的马克•吐温想变富有的心理。

所以,我们说,小说里的人物,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作者的影子。

2.小说内容与写作背景的融合

小说反映了法国19世纪30年代的社会现实。

小说中写到了拿破仑热烈而奔放的时代,新兴资产阶级的日益发展和繁荣,以及法国几十万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渴求自由平等,渴望战争的强烈愿望。

小说中也再现了波旁王朝复辟后,耶稣会和修道会独揽大权,肆虐横行,以及保王党和反动教会如何沆瀣一气,视人民为敌的残酷现实。

更重要的是,小说中还反映了波旁王朝在覆灭前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以及资产阶级自由党企图东山再起的勃勃雄心。

它把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题材作为结构小说横纵经纬的重要因素,并使之成为主人公活动的典型社会环境和依据,因而充分显示了它的现实主义艺术方向,成为一部反映复辟时期社会现实的优秀作品。

作品中的“红”代表了穿红色军服的士兵,“黑”代表了穿黑色衣服的教士,这是当时社会中的青年人出人头地的两条捷径,也代表了当时社会的社会特征。

小说描写的于连个人奋斗的悲剧,这在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是极为惯见的社会现象。

波旁王朝复辟后,许多小资产阶级青年失去了拿破仑时代靠个人天赋晋官加爵的机会。他们去等级森严的巴黎进行个人奋斗,但只有少数人成功了。大多数人却失败了。这就是王朝复辟后整整一代小资产阶级平民的现实遭遇,于连的悲剧也正是这样一出富于时代特征的悲剧。

于连出生于小业主家庭,看起来是不愁吃穿,但没有社会地位。想进入上层阶级只有两条路:在军队建功立业或者为宗教服务。

而现实是此时拿破仑兴起的“红色军装”大革命已经失败,法国进入君主复辟时期。平民靠参军上位的路被堵死了。于

连再聪明勤奋也无用武之地,留给他的只有穿上黑色教士袍这唯一的选择了。

所以小说写到侯爵小姐决意要嫁给于连,为了在面子上过得去,针对于连卑微的出身,侯爵被迫把于连送到部队,并赐予了“轻骑兵中尉”军衔。

话说回来,于连自己并不信教,但做教士总比在家里木材厂守候“锯子”要好,能有收入总比在家被父兄揍骂要好,所以于连宁愿做教士。而当于连想认真学习成为优秀的教士,没想到“在修道士眼中他犯了大罪,因力他“独立思考,自行判断”,而不盲从“权威”或先例”——对于当时的法国教会来说,无知不可怕,“书才是他们真正的敌人,只有服从才是最重要的事。”

作为模范修道士一举一动都要刻意表现自己是个十全十美的基督徒,所谓虔诚不过是一场戏。

所以于连的内心还是崇拜和向往拿破仑。他也因此一直都在“红与黑”中纠结摇摆,躁动不安。

小说通篇没有正面描述过战争,但托尔斯泰却说:“就我知道的关于战争的一切,我的第一个师父是司汤达。〞

3.小结:《红与黑》在司汤达在世时还不出名,但他自己曾预言此小说以后会“红”起来。果然,《红与黑》成了法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不朽名著,他自己也得以与巴尔扎克比肩,成了伟大的文学巨匠,彻底颠覆了生前那个落魄可笑的形象。

我们可以由此得到的启发是:即使我们身处困境,也要做一个有坚持、有信念的人。未来,说说得准会是什么样的呢?说不定你也可以从籍籍无名的亨利 •贝尔成力司汤达呢!

总而言之,要看透一本经典名著,除了要弄明白小说的内容,还必须要弄清楚作者的成长经历和当时的写作背景。只有充分了解了,你才会理解透彻小说的内容及中心。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