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连载| 世界现代史概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日本历史概述简短 名著连载| 世界现代史概述

名著连载| 世界现代史概述

2024-04-28 03: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十世纪上半期,现代化转型期的不适应以及由它引发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造成了剧烈的动荡,战争、 革命和危机交织在一起。

在整体世界形成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沿用近代争夺殖民地的方式,企图用战争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战争一旦爆发,远远超出了挑起者短期内结束战争的预想,演变成长达四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 英、法等国最终战胜,可是战争给它们带来的打击和损失巨大到难以承受的地步。

1929年爆发了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其重要原因就是生产关系没有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进行调整,同时欧美国家不顾整体世界的存在,延续传统的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做法,使得世界经济陷入混乱, 加剧了危机的严重性。

已经失去了殖民地的德国和殖民地较少的日本难以摆脱经济危机,走上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和对外侵略战争的道路,使人类文明发生大倒退,给人类造成了空前的浩劫。法西斯主义是对现代化的反动。

正是在这种动荡中,人类实现了适应性调整,取得了现代化的突破性进展,奠定了当代世界现代化全面稳定发展的基础。现代化的突破性进展首先表现为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取得政权,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列宁逝世后,苏联建立起斯大林体制。

在亚、非、拉地区,先后出现了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和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使这丽个国家转变为现代化国 家。它们所走的现代化道路与原发性现代化国家英、法、美并不相同,和早期传导型现代化国家德、日也不相同,属于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因此,它们开创的也是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

严重的30年代大危机促使美国率先改革,罗斯福新政应运而生,对传统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体制进行了调 整,资本主义现代化得以进一步发展。尽管20世纪上半期长期处于动荡之中,但是这三种现代化模式的确立 预示着人类已经寻找出走出现代化转型期动荡的途径,同时,为适应整体世界发展的要求,人类经过了建立国 际联盟等的尝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联合国等一系列国际组织,以维持世界政治经济秩序。

1945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是第二个时期,与二十世纪上半期的动荡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原子能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电子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 而且对钢铁、汽车等已有的工业部门进行了技术改造,增加了工业部门中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二战后,亚洲和东欧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越出一国范围,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初期,一般经济发展速度都比较快,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逐渐明显暴露了出来,在东欧引起了社会动荡。赫鲁晓夫执掌苏联党政大权后, 苏联东欧相继进行了改革,但并没有真正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在发达国家,凯恩斯主义被普遍接受,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德国和日本在战败后进行了民主改革, 不仅清除了封建社会的残余,解决了土地问题,而且按照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体制。通 过这些调整,生产关系比较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社会矛盾得到很大的缓解,保证了现代化的顺利进行,出现 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局面。

在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持续高涨的冲击下,殖民体系的瓦解,亚、非、拉国家从此获得了独立,开始走上了现代化道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过程。从实践上看,发展中国家大多实行国有化,用国营经济弥 补私人资本势单力薄的不足,进行土地改革,为工业化创造条件。亚洲一些国家的现代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国际关系中,反法西斯盟国成立了新的维持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相继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同时,经过反法西斯战争,法西斯肆意践踏各国主权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对,民 族自决权成为国际关系中公认的原则,战后确立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以发达国家主导的。但是在另一方面,这 些组织在维持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符合整体世界发展的需要,因此随着时间的推 移,其作用越来越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体系的瓦解、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国际关系的相对稳定推动了整体世界的进一步发展。世界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增长,国际组织迅猛增加,出现了欧洲共同体、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等区域性合作 组织。在整体世界的发展中,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优势,处于有利的位置,而对发展中国家却存在着不合理、不平等的一面,由此产生了战后世界的南北关系问题。

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整体世界的发展被冷战转变而来的美苏争霸所掩盖,两个超级大国的对峙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整体世界的发展背道而驰,但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使得美苏称霸的企图严重受挫。到60年代末期,世界格局明显表现出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以两极格局为基础的美苏争霸难以为继,显示出整体世界发展中的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20世纪70年代至今是第三个时期。

70年代发达国家经济形势发生逆转,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滞胀现象,表明凯恩斯主义失灵。同时,滞胀也是结构性危机,曾经处于主导地位的汽车、电器等产业市场饱和,已有科技成果基本普及,新技术尚待开发。 发达国家纷纷寻找解决滞胀的对策,大力推进高新技术的开发,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70年代中后期,第三次科技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兴起,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由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移,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新经济取代汽车、钢铁等传统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技术带动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和高技术化,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服务业的运作方式,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等新型服务业方式不断涌现,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最快捷获取所需的信息知识,完成商业有关活动。在就业人口中从事知识产业的人数急剧增加,体力劳动者人数锐减。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迅速完成了经济结构的转型,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迅猛,保持了长达10年之久的持续繁荣。西欧国家在发展高科技方面落后于美国, 形成了经济停滞不前。曾创造了“经济奇迹”的日本90年代以来经济一直处于停滞和衰退之中。在这一时期,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新技术革命兴起后,苏联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种种弊端招致人民的不满。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实行改革,但是,由于改革思想混乱,也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导致政治局 面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与此同时,东欧国家也相继改变了政治经济体制。苏联解体后,冷战结束,美苏 两极的世界格局崩溃,世界局势总体上向着缓和的方向发展。但是,旧的世界格局被打破,新的世界格局正在 形成之中,在前苏联和东欧等一些地区政治力量失衡,原来美苏争霸下掩盖着问题得以突然爆发,民族矛盾、领土纠纷、宗教纷争愈演愈烈。美国由于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霸权主义膨胀,企图建立一个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新秩序。

不过,美国难以实现独霸世界的目的,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仍在继续。西欧和日本都力图提高自己在国际上的政 治地位和影响力。俄罗斯力图恢复大国地位,反对美国单独称霸。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冷战后全球化和区域化加 速,冷战的结束使因美苏的对峙而分裂的世界重又合为一体。新科技革命兴起,网络信息技术为世界各国的密切联 系提供技术手段,在这些因素的促进下,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加速、国际 组织增多以及世界各国相互交流日益频繁和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形成。

全球化的发展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有利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益于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全球化的 主要推动者是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使全球化打上了大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印记。在全球化加速的同时,区域化也在迅 猛发展。区域化既是世界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反映,同时又是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产物。80年代以来,区域化突 出表现在欧盟和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上。综上所述,20世纪世界现代化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化在全球范围的展开

现代化进程最早开始于西欧,并不断向全球扩散,到十九世纪末,经历了四百年的时问,但是,此时真正走上现代 化道路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国家主要局限在欧洲、北美和东方的日本,处于亚、非、拉地区的绝大多数国家的现代化尚未启动。进入二十世纪以后,随着亚、非、拉地区自身现代因素的增强,民族民主运动持续高涨,亚、非、拉国家相继取 得独立。这些新兴独立国家无不以赶超发达国家为目标,致力于发展本民族的现代经济。到二十世纪末,世界上几乎所 有国家都主动加入或被动卷入了现代化的历史潮流。

(二)多种现代化模式的诞生

二十世纪以前的现代化虽然不同国家各具特色,但从社会制度来说,都属于一种模式,即资本主义模式。二十世纪的现代化彻底打破了资本主义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和发展中国家模式。资本主义模式本身也进行了调整。社会主义模式和发展中国家模式本身也不是单一的,内部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多种现代化模式的诞生反映出历史发展既是统一的,现代化是必由之路,同时又是多样的,各个民族有必要、也有权利根据本民族的特点选择 自己的发展道路。

(三)现代化进入新的高级阶段

现代化从16世纪开始启动,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诞生了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由此带动了整个社会结构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迁,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将人类文明的进程大大地向前推进。尽管如此,和20世纪的现代化水平相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也许只能算作现代化进程中的初级阶段。20世纪现代化呈现出以加速度 发展的趋势,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学技术经历了两次巨大变革,即第 二次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社会结构的变化,农业人口减少,工业人口和城市人口增加,体力劳动者减少,“白领阶层”扩大,传统的金字塔式社会结构逐渐转向-“两头小,中间大”的枣 核型结构,中间阶层日益成为社会的主体;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政治民主化的深入,绝大多数国家采取 了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民主的内涵和享有者范围显著扩大;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更新,人们从宗教愚昧中解 放出来,运用理智和科学进行思考,人的独立性和权利日益受到尊重,传统的家族家庭逐渐解体,社会生活出现同质化的趋向,大众传媒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无庸讳言,20世纪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并不平衡。欧美国家的现代化居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前列。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说,先进国家向落后国家展示的是后者的前景,因此,后进国家需要 向发达国家学习。在另一方面,欧美国家的现代化只是现代化的一种模式,本身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固有矛盾。因此, 后发现代化国家只能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开创适合本国情况的现代化道路。

(四)现代化带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现代化进程的横向表现。在二十世纪上半期,整体 世界虽然已经形成,但仍然属于自发阶段,人们还没有自觉地认识到它的存在及其重要性,更没有采取顺应整体世界形成的措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二十世纪上半期的震荡,人们开始认识到维护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稳定的重要性,由此诞生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整体世界开始制度化。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 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依赖日益紧密。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整体世界的发展更加迅猛,全球化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小编:大鱼(周四)

微信号:Pxy_luckygirl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