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日本人长高11厘米,美军制造的20万混血儿,真改善了基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日本二战时期混血儿 二战后日本人长高11厘米,美军制造的20万混血儿,真改善了基因?

二战后日本人长高11厘米,美军制造的20万混血儿,真改善了基因?

2024-06-18 21: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所谓“绳文人”,是旧时代后期出现在日本列岛的居民,他们因为制作绳文图案的陶器,所以得名。

绳文人的特征之一是矮小,成年男性身高不到160厘米,成年女性身高不到150厘米。来自东亚大陆的弥生人(不知道是不是徐福和他的童男童女)比绳文人稍高。

再说饮食结构。有人说,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土面积不大,畜牧业不不发达,所以肉类和蛋白质摄入较少,影响了日本人的身高。

不过这一点存疑,因为日本是岛国,畜牧业不发达,但有捕鱼业呀,别忘了鱼类也富含丰富的蛋白质。

真正影响日本人饮食结构的,是佛教的传入。公元六世纪中叶,佛教传入日本后,很快被尊为“镇护国家”之教,地位非常高。佛教规定吃肉是犯法的,所以日本人普遍吃素。直到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才改变素食之风。

基因和饮食文化,对日本人的身高影响非常之大。据说,经常出现在各种游戏中的日本传奇人物武田信玄,身高只有153厘米,而德川家康,身高则是159厘米。

战后平均长高11厘米

那二战后日本人长高了吗?长高了,平均长高了11厘米左右。

有人就用这个数据,来证明“混血儿们”直接提高了日本人的身高。

这种逻辑当然大错特错。日本历年来人口统计数据显示,在“混血儿”长到成熟期的1974年-1980年,日本人口总数为1.1亿以上。20万人放在这么大的一个基数里,如沧海一粟,不可能“平均提升”日本人的身高——这个就像中国有20万个亿万富翁,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国人平均收入水平一样。

1974年-1980日本人口数据

“混血儿们”没有直接提升日本人的身高,那么有没有间接地提升了日本民族的基因呢?别的咱不知道,就“身高”这个单项上,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下面这个表格,是日本人的战后一段时间内的平均身高(1969年-1996年)。

这个数据显示,1978年到1979年出生的人,他们的身高达到了日本人历史平均身高的顶峰,男性达到171.46厘米,女性平均达到158.52厘米。

但从此之后,日本人身高水平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可以说是一路走低(上面表格中的曲线可以体现出这个趋势),所以到了1996年出生的人群,男性平均身高回落到170.82厘米,缩水了0.64厘米;女性平均身高回落到158.31厘米,缩水了0.21厘米。

从这个趋势上看,“混血儿们”并没有在身高这个单项上提升日本人的基因。

长高的真正原因

否定了“混血儿提升日本人身高”这个扯淡的结论,我们再分析一下,二战后日本人为什么长高了。

大概有三个原因:经济快速发展、重视合理饮食、提倡体育运动。

二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复苏,人民变得富裕起来,这让他们有能力给孩子们提供改善饮食结构,多吃肉,多喝奶,经济基础决定国民体质,这是根本原因。

有了钱,就能做到合理饮食,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学校免费供餐上。

1945年战争刚结束时,因为粮食缺乏,日本小学6年级孩子长得和4年级孩子差不多大。所以在1946年,日本政府教育、民政、农林三个部门联合发布《普及奖励学校实施供餐》的通知,并在东京、神奈川和千叶开始推行学校供餐制,至少保证孩子们在学校能吃饱。

到1947年,日本约300万儿童享受到学校供餐,并获得美国无偿提供的脱脂奶粉。

1952年4月起,日本全国所有小学校都实现了供餐。

1954年,日本学校供餐法开始实施。

1958年,日本教育部下发“学校供餐牛奶的处理要领”通知,要求学校从脱脂奶粉向牛奶转换。

1963年,推进了全面实施牛奶供餐。

在孩子们吃饱喝足、保证营养的前提下,日本还非常重视体育教育,将体育视为中小学生体质发展的重要一环,尤其是1965年东京成功举办奥运会,日本更是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运动的热潮。

日本人从小就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棒球、足球、篮球等体育运动场地在日本随处可见,棒球明星、足球明星是孩子们向往的职业。2018年日本文部科学省的一项调查显示,日本90%的男女生喜欢体育,70%表示自己在小学时就喜欢运动会。

而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对中、日、美三国的初中和高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初中生,中国为8%,日本为65.4%,美国为62.8%;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高中生,中国为10.5%,日本为34.5%,美国为53.3%。

合理的饮食结构,重视体育运动,这才是日本人在短短几十年内长高11厘米的原因。美国大兵的功劳?最多只能用来调侃而已,当不得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