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董拍卖多是中国人 赝品横行捡漏时代已终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日本jba拍卖 日本古董拍卖多是中国人 赝品横行捡漏时代已终结

日本古董拍卖多是中国人 赝品横行捡漏时代已终结

2023-09-13 19: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对日本市场来说,贩卖普通古玩无法攒聚固定、优质的客户群体,仅仅是目前维持“低价”这个噱头的工具。随着精稀古玩开始愈加地流入欧美二级市场,日本藏中国古董“量多”的事实尚未改变,但“价低”的时代却快要终结了。

原始积累何时耗尽

日本藏家眼中对于很多古董的价值考量,与中国收藏群体有很大出入,他们历来重视文房类古玩,而在中国,拍卖行近几年才开始设立工艺品部门,这些拍品此前都被归入“杂项”。但在日本拍卖业,中国古董的销售行情似乎决定了日本艺术品市场能否顺利发展下去。这一市场基调早在百年前就初现端倪。

“近代中国文物流入日本始于19世纪后期”,艺术评论人周文翰曾撰文谈及中国艺术品流失的话题。他认为,清末全世界的探险者悄声抵达中国寻宝,日本就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

据记载,1886年日本古董商人林忠正就曾到香港、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大肆搜罗古董、书画并带到美国销售。20世纪初,山中商会的山中定次郎、好古堂的中村作次郎、茧山龙泉堂的茧山松太郎和茧山顺吉、博文堂的原田悟郎、壶中居的广田松繁等也都纷纷前来中国考察并介入古董生意。1920年前后,在中国从事古董生意的日本人约有50人,人数不多却能在当时的文物倒卖领域只手遮天。他们旅居天津、北京、上海,搜罗宝物卖到日本和美国。这其中,龙泉堂及山中商会的北京分店一直开到1945年。他们除了从北京、上海等地的古董店收购物品外,最大宗的购买均出自其参加的1911年至1924年期间举办的逊清皇室内务府举办的拍卖会。

这段历史造就了日本藏中国古董的大量原始积累。虽然现今日本市场的中国古董资源没有像北美一般捉襟见肘,甚至在高古瓷器、书法艺术品领域还有着未被完全开发的丰厚矿藏。但中国古董宝库并非取之不尽。

中国投资催生赝品横行

2012年,瓷器鉴定专家胡智勇曾去伦敦调查了几家国际大拍卖公司的中国瓷器拍品,赝品出镜率平均为10%,有时甚至高达15%,这基本代表了最高等级古董市场的现状。同年,《长江日报》等国内媒体开始披露“中国买家赴日购买古董,回国发现竟然都是赝品”的新闻。一件件中国古董赝品在海外出售的事件逐渐浮出水面。

据记者调查,大部分的日本古玩集市已成了真正的跳蚤市场。有的日本古董商人了解中国买家的心态,每年专程去中国收购一些仿造精良的赝品来糊弄中国买家。虽然当时的日本市场还没有闹出英国拍卖行流出“闭嘴龙”“抓脸龙”(瓷器标为康熙年制,却出现了龙嘴紧闭、龙爪抓向龙脸的纹饰)等笑话式的拍品,但却导致很多早期关注日本市场的藏家慢慢放弃了在日本寻宝的渴望。“赝品遍地走,10多年前还曾关注日本古董市场,但现在基本不在乎,也不了解了。”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蒋成龙谈道。

当然,促成古董圈所谓的“埋雷”手法升级换代的因素,不仅是部分试图守株待兔的日本古董商,更多的是妄图制造“外流古董”赚取利益的中国造假者。“改革开放以后是历史仿制文物的巅峰时代,10多年前高仿古董就是为了卖到国外换取外汇。很多当时卖出去的假货经资本包装后流回国内,得以继续欺骗本土藏家。”周文翰介绍道。

2002年开始在日本开店的华人古董商杨清谈道,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拍卖行业蓬勃兴起,现如今中国及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艺术品市场内,竞争可以用“残酷”来形容。而他在日本从业数年,珍贵的文物几乎必须花高价购买,天上掉馅饼式的“捡漏”从未发生过。这也从一个方面印证了,日本市场中有价值的中国古董收藏已经基本聚拢于社会的富裕阶层,普通市场中几乎无宝可寻了。

现在看来,无论中外市场,古董投资群体的盲目和贪欲催生了赝品横行,大部分的诈骗损失会被转嫁到新晋藏家头上。即便是坂本五郎这样的大古董商也同样会“走眼”,这也许是古董藏家或投资者走向成熟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但投资者必须懂得,没有一个市场能够任人予取予求,没有风险,即便是在古董资源丰富的日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