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推进无锡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无锡和深圳面积 差异化推进无锡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

差异化推进无锡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

2024-07-06 02: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科创资源最聚集的区域之一,其创新资源主要集中于港澳、广州、深圳等地,其中,港澳创新资源主要集中于大学,广州创新资源主要集中于研究型大学和专门科研机构,深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大湾区众多普通地级市科研力量则相对薄弱。因此,根据大湾区创新资源分布格局和特点,结合无锡的比较优势和合作需求,建议无锡与大湾区创新合作应根据合作对象的特点和优势,明确合作的重点方向,差异化推进创新合作。

  加强与港澳在成果转化和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创新合作

  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其科技创新力量主要集中于各类高校。香港澳门高校资源丰富,拥有多所顶尖高校,如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等,且这些高校生源和师资国际化,基础研究能力较强,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但由于港澳地区土地面积较小,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青年人才发展较为困难,由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港澳青年就业市场的选择机会比较少,向上流动的职业空间比较狭窄,再加上居住成本较高等问题,出现青年人才流失的状况。二是发展空间资源极度有限,港澳土地面积有限,港澳高校有相当比例的科研成果需要在内地进行异地转化。三是港澳地区缺乏制造业支撑,制造业在香港本地GDP占比仅在1%左右,港澳大学的理工科专业如电气电子、机械工程、生物工程、材料工程等专业,由于缺乏产业应用场景,科技成果有异地转化的强烈需求。

  因此,无锡与港澳地区的创新合作应聚焦于成果转化和人才交流等方面,利用无锡雄厚的产业基础,为港澳高校提供科研成果的转化空间和应用场景。一是要双向对接港澳地区的创新资源,吸引港澳高校在无锡合作设立更多新型研发平台,引导无锡的优质企业和科研院所在港澳地区设立“科技离岸中心”或平行孵化器。专题支持无锡创新主体联合港澳合作伙伴开展产学研合作,组织无锡科技园区、投资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精准对接港澳科研成果,推动更多港澳地区科创成果在无锡落地转化。二是利用港澳“超级联系人”的独特作用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积极对接香港科技创新联盟和澳门全球独角兽创新合作中心等国际化创新组织,融入面向全球的创新创业互通平台,吸纳更多海外优秀人才,对接更多全球创新成果。三是吸引港澳人才来锡创新创业,支持无锡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面向港澳青年开展创新创业交流活动。

  加强与广州在基础研究和平台互动等方面的创新合作

  广州是国家在华南布局大学、科研机构和产业/企业科研机构的重地,是中国科教重镇,科教资源以专业全见长,基础研究能力居大湾区城市首位和核心地位。广州不仅拥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重点高校,以及中科院分支机构、众多产业和企业研究机构,还拥有南沙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研究院等创新合作平台。但由于受传统商贸业发展路径的惯性影响,广州整个社会创新文化和创新氛围相较于深圳显得不足,缺乏大型科技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引领作用不突出。

  因此,无锡与广州创新合作的重点应该是鼓励无锡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在基础研究领域、未来产业领域,以产业链创新联合体等形式加强与广州的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比如基于无锡产业发展的共性需求,面向广州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专题项目。此外,无锡要加强与广州创新合作平台的互动合作。比如基于和新加坡合作的共同点,无锡新加坡工业园可以与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成为伙伴园区,推动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在无锡设立分支机构;无锡太湖湾科创带拥有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等科创资源,而广州南沙科学城有打造全球海洋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的发展目标,无锡太湖湾科创带可以与广州南沙科学城构建基于深海技术科学领域的伙伴科学城;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无锡要积极链接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研究院等创新资源对接平台,探索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共同汇聚起企业、高校院所、服务机构、金融资本、产业园区等多方资源,为双方创新资源对接合作提供交流渠道和平台。

  加强与深圳在企业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创新合作

  不同于大湾区其他城市,深圳科技创新力量主要来自各类高科技企业,呈现出明显的“6个90%”现象,即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深圳开创了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的“深圳模式”,科技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应用性,通过龙头企业“向上”联手科研院校,以需求牵引基础研究;“向下”开放资源,与中小微企业形成融通共享的开放式创新生态。

  因此,无锡与深圳创新合作要聚焦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和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其一,产业创新合作方面,无锡和深圳可以围绕集成电路等两市互补性很强的产业,协同部署创新链,共同打造产业创新联盟。比如无锡可以与深圳市半导体行业协会联合组建无锡—深圳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创新联盟,聚集两地包括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EDA/IP等产业链企业,以及应用终端企业、相关科研院所、供应链、金融、知识产权、媒体、产业园服务等配套服务机构与企业,共建共享形成强大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资源池。其二,企业创新合作方面,鼓励无锡企业重点对接深圳的龙头企业,不仅要融入华为、腾讯、中兴、比亚迪、大疆等深圳龙头型企业的产业链,还要融入这些龙头型企业的创新链。比如鼓励无锡相关企业积极加入由深圳龙头型企业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力量共建的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和创新联合体,探索协同攻关模式,推动产业需求与技术研发精准对接,提供产业技术整体解决方案。其三,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当前,深圳亟需拓展产业发展空间,重点企业产业链上下游跨区域布局的情况十分突出,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亦然。无锡可以聘用一批深圳当地资深技术转移专家作为“特聘技术经纪人”,依托技术经纪人的资源优势,探索项目信息跨地区互通合作机制,共同打造无锡—深圳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协作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科技成果在无锡落地转化。

  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在竞合中实现差异化创新合作

  不同于长三角的苏州、无锡等地级市,大湾区普通地级市虽然有一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型大学和全国著名大学兴办的校区、独立学院,相较而言,仍普遍缺乏科技创新型大学和研究机构。因此,普通地级市科教力量薄弱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主要短板。这些城市一方面要积极招引香港、深圳等高能级城市创新资源设立分支机构,另一方面要积极对接高能级城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比如佛山提出要推动形成“广州创新大脑+佛山转化中心”区域创新发展格局,开创“深圳创新+佛山产业”联合新局面,加快推动“香港科创+佛山产业”合作转化,打通佛港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因此,无锡与这些城市的关系更多是竞合关系,在现实条件下与佛山、东莞、珠海等城市开展创新合作,是基于竞争方的博弈,互补优势不甚明显,况且这些城市比无锡更加具有区位优势,均居于香港、深圳等大湾区核心城市“1小时圈”范围内。在与大湾区核心城市创新合作过程中,无锡要依托比较优势,差异化推动与这些普通地级市进行协同创新、错位发展。

  (曹建标:无锡市发展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经济师)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