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磁同步电机的高性能控制(2)电流谐波最优的模型预测控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框图 永磁同步电机的高性能控制(2)电流谐波最优的模型预测控制

永磁同步电机的高性能控制(2)电流谐波最优的模型预测控制

2024-07-09 14: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无差拍预测电流控制(DPCC)是属于模型预测控制的一种,这种控制方法一般是结合传统的调制策略,以保证开关频率固定。

        对于有限集模型预测控制而言,通常选取电流预测值与给定值的误差作为代价函数,或是选取各电压矢量与给定值的误差作为代价函数。对于这一类有限集MPC而言,他们的电流谐波往往会大于DPCC的电流谐波。因为DPCC利用了调制环节,一个周期内,具有两个有效电压矢量,以及两个零矢量(以SVPWM为例,其电压矢量排布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能抑制电流谐波)。而有限集MPC还分为单矢量、双矢量、三矢量,在使用的时候,还需要自己设计开关顺序,而设计者不一定会考虑电压矢量作用顺序对电流谐波的影响。

PMSM-DPCC的原理:

我们将dq电压方程改写为以下形式:

系统的控制框图如下:

        从这个框图中可以看到,相对于传统的矢量控制框图,DPCC只是将电流环改造成了基于模型预测电流的电流环。后边的调制策略仍采用SVPWM. 

考虑系统延时的DPCC策略:

        在理想情况下,DSP控制器采样到电机数据后,可以立刻将计算出的电压矢量作用于电机,其时序图如图 4.1(a)所示。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由于进行模数采样转化(AD转化)、电压矢量计算需要消耗一定时间,其时序图如图 4.1(b)所示,当前计算的电压矢量不可直接作用于电机,而是在下一时刻才能作用于电机,即控制系统中存在一拍延时。若不进行延时补偿,就会影响系统的控制性能。

        从上述分析可知,在第k控制周期内,计算出来的电压矢量只能在第k+1周期开始时作用于电机。为进行延时补偿,应当通过当前电流(第k时刻的电流),以及当前周期内作用于电机的电压矢量(第k时刻的电压矢量),利用电流的离散模型计算出第k+1时刻的电流值,进而选取出作用于第k+1时刻的电压矢量,其控制时序图如下图所示。 

        在考虑延时补偿后,需要先进行一拍延时补偿,预测出下一时刻的电流后,再计算电压矢量参考值:(计算一拍延时补偿,需要额外采集当前时刻作用的电压矢量大小) 

考虑延时补偿后,需要在计算电压矢量参考值之前,先预测在k+1时刻的电流值

仿真的相关参数如下所示:

Tpwm = 1e-4;%开关周期

Tspeed = 5e-4;%转速采样周期,在实际DSP系统中,Tspeed会小于Tpwm

Pn = 4;%电机极对数

Ls = 8.5e-3;%定子电感,采用隐极的,Ld=Lq=Ls

Rs = 3;%定子电阻

flux = 0.1688;%永磁体磁链

Vdc = 311;%直流母线电压

iqmax = 30;%额定电流

J=0.01;%电机转动惯量

系统的仿真框图如下所示:

这是一拍延时补偿模块以及内部函数:

        下面这是SVPWM的内部结构,红色方框部分,是我们采集当前电压矢量大小的计算模块。 

仿真结果展示:(给定转速为1200r/min,在0.2s突加5Nm负载,在0.35s减速至1000r/min) 

无差拍(电流环用DPCC)与传统矢量控制(电流环采用PI)的对比:

DPCC 传统FOC

        

        上面的是无差拍,下面是传统控制。可以看到,DPCC的动态响应更快一些,比如说,在转矩启动的时候,传统的矢量控制有一瞬间超过了最大转矩(图中有一个小尖头冒出来),而DPCC启动时的转矩波形就没有这种情况。再然后可以看到,传统矢量控制的转速超调比较大一点,将要顶到方格线的最高处了,但是无差拍最高转速没有达到那么高。

        而且传统矢量控制严重依赖PI参数,我这个PI调的算是很好了,如果PI数据差的话,两者的对比就更明显了。

        就比如下面这幅图,我稍微改了一些PI参数,最下面的是传统矢量控制,上面的时候DPCC。很明显,这时候PI的转速超调量更大了。而且传统矢量控制的转矩响应更慢了。就比如一开始启动的时候,DPCC的转矩基本上是呈现垂直上升的;而传统矢量控制的转矩在准备达到最大值的时候,转矩增加的速度明显减慢了,有一个小小的拐角。

DPCC FOC(修改PI参数后)

        

        DPCC具有直接转矩控制(DTC)的快速性,又兼具传统矢量控制(FOC)的稳态性能。但是当出现参数失配时,DPCC的控制效果会急剧下降。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