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皆生于气 调气为治病之本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无则为之用 百病皆生于气 调气为治病之本

百病皆生于气 调气为治病之本

2024-06-28 03: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人生全凭一口气”“天有一丸红日,人有一息真气”。

维持人体生命者是元气,元气与人生死攸关。元气充足,运行正常,是人体健康的标志;元气不足,或升降出入失调,则疾病发生。临床中,尽管疾病千变万化,病情错综复杂,但其基本病理可归纳为元气的反常变化。《内经》首先提出“百病皆生于气”的理论,强调了气与人体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致病因素乃邪气。

所谓邪气,是相对于正气而言,不正则为邪。医家张景岳早有明示:“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素问·气运行大论》记载:“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病虽有内伤外感之分,然气之为病则一。”医家云:“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离。故其在外有六气之候,在内则有九气之乱。而凡病之为虚、为实、为热、为寒,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只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六气太过或不及,即成致病之“六淫”。情志过极,则正气受损而逆乱为患。《素问·举痛论》有“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之说。虽只明言九气为病,实则概括无论外感、内伤,皆可导致气的病变。

气在人体升降出入,环流不休,称为“气机”。

临床上气之为病,主要是“气机”之升降出入失调。《素问·举病论》所列举气上、气缓、气消、气下、气泄、气乱、气耗、气结,皆属气机失调的各种表现。“清气”应升反降而致飧泄;“浊气”应降反升则成月真 胀。脾气升则健,胃气降则顺。若脾胃升降逆调,则见呕逆,嗳气,痞满,腹胀,胃脘痛,或见泄泻脱肛之症。又如肝主升发,肺主肃降,故为人体气机之常态;反之肺气肃降失司,则见上逆咳喘气促。清阳之气不升,则眩晕、神疲、气短。故此,中医认为:人体各脏腑之气的运行,皆有一定的规律,而各脏腑之间又是相互协调作用。若气机升降失调,则脏腑生理功能活动障碍。气机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故有“百病皆生于气”之论。

“治病必求于本”是中医学的著名论点,然何以为本呢?

张景岳云:“本致病之源也,人之疾病,或在表,或在里,或为寒,或为热,或感于五运六气,或伤于脏腑经络,皆不外阴阳二气,必有所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故中医论,本即指阴阳二气。调节阴阳二气,使其归于平衡协调,是治病之根本。《内经》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之道,气调而止。”“疏其气,令其条达,而致平和。”故中医之治,无论立方施药,还是施以针灸,都是借针药一气之偏,以调人体之盛衰,使机体气血、阴阳归于平和,则体健无病也。故调气乃治病之根本也。

中医临症,调气之法良多,不同的症状,采用不同的调气方法。

张景岳云:“夫所谓调者,调其不调之谓,凡气有不正,皆赖调和。如邪在表,散即调也。邪在里,行即调也。寒邪壅滞,泻即调也。虚羸困惫,补即调也。由此类推,则凡寒之、热之、温之、清之、升之、降之、抑之、举之等皆调气之大法也。”中医认为,“调气”是治病之根本。临证应用调气法,首当分清表里、虚实、寒热,才能治有目的。故《内经》有“谨候其气,无使倾移”之论。(王金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