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视角看博物馆行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旅游电商企业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从宏观视角看博物馆行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

从宏观视角看博物馆行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

2024-06-28 18: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理念障碍

在发展定位上,对博物馆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发挥认识尚不充分。

在功能定位上,对于博物馆的知识产出和知识传播功能,即博物馆作为研究机构属性的认识尚显不足,需要进一步强化。

在发展方式上,博物馆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尚待进一步增强。

(2)体制障碍

外部管理体制的束缚。目前,我国博物馆作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普遍存在政府管得过死、管得过细的情况,博物馆在财务管理、人事制度、业务开展等方面缺乏相应的自主权,一方面影响了创新创造能力的发挥,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内部运行体制的不足。以理事会制度为核心的现代博物馆管理制度尚未真正建立,博物馆尚未真正实现管理运营的科学化、规范化,这是制约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发展的瓶颈所在。

(3)资金障碍

财政投入保障不足。不同地区在博物馆经费投入上的差异明显,财政保障不足的问题多见于边远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

自我造血能力相对缺乏。非国有博物馆的运营资金主要依靠举办者的持续投入,具有不稳定性,而博物馆自身又缺乏有效的造血机能,一些博物馆因资金问题难以为继的情况屡见不鲜。

(4)人才障碍

专业人才队伍薄弱。博物馆专业人才的缺乏,主要是由于各地博物馆在选人用人、职称评审制度缺乏自主权、过于一刀切,导致了专业人才进不来,有能力的人才因为岗位限制职称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尴尬局面。

人才活力未得到有效释放。博物馆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明显偏低,导致博物馆人才流失问题日益凸显。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人员的积极性难以有效调动。

3、机遇:旺盛的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形势下,博物馆工作的社会关注度空前提升,时代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为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国家需求

从宏观层面上看,凝聚国家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交往迫切需要发挥博物馆的作用。对内,凝聚国家和民族认同。中国博物馆作为中华文明的保存者和记录者,可以通过丰富的考古人类学出土文物和民族志资料展现和诠释中华民族构成的多样性和文化来源的多元性,以及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理念,从而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国民的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

对外,构建和展示国家形象。博物馆通过对外文化交流,展示国家文化形象,提高文化软实力,使我们能够用世界眼光看待中华文明在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的地位,深刻认识和发挥在全球文化格局中应有的作用。

(2)社会需求

从中观层面上看,博物馆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一方面,博物馆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维护力。

(3)公众需求

从微观层面上看,博物馆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阵地。

博物馆与精神需要——实现全面发展

以文育人,博物馆是寻求智慧、汲取营养的宝库。博物馆是终身教育的课堂,能够提升人的文化素养,实现人的自我增值和发展进步,尤其是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正日益显现。博物馆通过展览传达、文创产品开发、文化演出等多种表达方式,将传统文化之精神融进当代生活。

以文化人,博物馆是获取精神支撑、心灵慰藉的源泉。近年来,开始有研究者关注利用博物馆来治疗自闭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博物馆与社交需要——增进沟通交往

博物馆提供了一种文化休闲的生活方式,为朋友、家人聚会提供了社交场所。大家可以一起在展厅参观展览,也可以在博物馆餐厅、休息区喝茶、聊天。博物馆也会经常举办一些专门针对家庭观众的展览或教育项目,通过互动体验等方式来增进亲子关系。

博物馆与物质需要——提升生活品质

当今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已经逐渐扩展至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

衣。藏品的文化内涵如纹饰、造型等,可以为服装设计提供中国元素,启发设计灵感。

食。博物馆餐厅在为观众提供饱腹和休憩之余,还提供了艺术享受。还有博物馆与食品相关的文创产品。

住。博物馆通过与社区服务中心等基层组织合作,共享空间、技能和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文化休闲的场所,有助于提升社区文化形象和环境宜居指数。

行。博物馆旅游兼具愉悦生活和增长见识的双重作用,已日益成为旅游产业的新增长点。

4、挑战:合作与共赢

博物馆面临着外部环境的挑战,此部分将博物馆置于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双重背景下,旨在进一步找准博物馆定位,实现博物馆与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文化产业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1)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博物馆在数量和规模上远远低于其他文化服务机构,尤其是博物馆在基层的文化辐射力上,尚待进一步加强和优化布局。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可考虑加强博物馆与4万多家基层群众文化服务机构的合作,依托博物馆资源优势、借助基层文化机构平台和人员优势,走出“围墙”、走进“社区”。

从机构数量和规模上看,博物馆均明显超过图书馆;从观众数量上看,博物馆的观众数量也超过了图书馆流通人次。从藏品数量上看,图书馆的藏品总量明显优于博物馆,但博物馆藏品具有图书不可比拟的稀缺性、独特性、唯一性等优势,尚有巨大的潜力可挖;从电子化程度上看,图书馆要优于博物馆,博物馆应借鉴图书馆电子图书的建设方式,加强藏品数据库建设,推动藏品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在研究方面,研究成果数量远远低于图书馆;从从业人员数量上看,博物馆从业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仅为图书馆的1/4,专业人才队伍尚有明显差距。

(2)文化产业机构

旅游业

旅游资源、设施、服务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要素。其中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历史古迹、革命遗址、建设成就、民族习俗等,是经营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旅游消费者在参观动机方面以逐渐趋于追求文化和情感享受为主,而博物馆恰好可以满足消费者的这种需求。博物馆在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带动经济发展方面的潜力巨大。

文化产业

我国长期以来在“实用主义”观念的主导下,产业发展与文化机构相脱节,博物馆在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内涵式发展的作用远远未发挥出来。新时代、新形式、新需求下,我国博物馆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不断加强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真正成为创新、创造的灵感源泉。

三、提升博物馆贡献力的主要途径

1、与时俱进,积极回应时代需求

新时代的中国博物馆,应当主动作为、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国家层面上,应致力于成为国家记忆的重要载体、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成为重要的国家文化战略资源和国民教育基础设施。社会层面上,应助力于全面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融合剂,以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公众层面上,应着力构建均等化、广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2、大胆探索,破除制约发展的诸多障碍

破除观念障碍。博物馆应打破“非营利性机构不能从事经营性服务”的错误认识,积极通过组织特别展览、专题教育活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学旅行等方式,为公众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需求。

破除体制障碍。各级管理部门应深化“放管服” 要求,赋予博物馆更多自主权,着重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绩效评估。博物馆应当建立、健全以理事会制度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科学化运营。同时,应加大博物馆藏品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与运营,进一步盘活博物馆资源。

破除人才障碍。应创新选人用人机制,畅通人才引进通道,赋予博物馆作为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拔任用和编制管理方面更大的自主权,允许博物馆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应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提高中高级技术职称岗位占比。

破除资金障碍。应探索设立博物馆发展基金,为博物馆的优秀展览或教育项目提供经费支持。应加强与银行等金融业的合作,多方筹集博物馆发展资源。非国有博物馆还可以通过认定为慈善组织的方式,享受民政部门关于慈善组织的相关资金和优惠政策。此外,基于藏品特色形成的研究资源,在明确知识产权的基础上,也可以通过授权等方式,成为博物馆资金来源的有益补充。

3、跨界融合,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探索博物馆与传媒业相融合。通过加强与传统媒体,以及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等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型文化业态的开放合作,加强博物馆品牌建设与塑造,提升博物馆社会关注度。

探索博物馆与旅游业相融合。博物馆应遵循“内容为王”的原则,对以博物馆为旅游资源设计开发的相关旅游线路和活动项目进行严格把关。尤其是在近年来火热的“博物馆研学旅行”活动中,要积极探索博物馆、学校、旅行社的最佳合作模式,增强对博物馆研学内容的把控,从讲解词编写、展线设计和教育课程研发等方面增强博物馆研学旅行项目的知识传播性。

探索博物馆与文化产业相融合。博物馆本身就是文化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将博物馆发展置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全链条设计之中统筹考虑,实现博物馆与其他文化产业的优势互补与合作共赢。

探索博物馆与商业相融合。未来“城市综合体”建设可能成为新的商业发展模式。综合考虑满足居民提升居住品质和保护文物安全的双重需求,博物馆可以通过数字化展示、虚拟展示等方式,参与到城市综合体建设中来,促进文化与商业的融合发展。

4、练好内功,提升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

应坚持资源先导原则,充分挖掘凝练博物馆资源的特异性优势,这是提升博物馆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始终围绕藏品做文章。博物馆的所有业务工作均应以藏品为核心开展,彰显藏品资源特色,形成特色博物馆品牌;突出研究、展览及教育工作的实物性和实证性,以物证史、让文物说话;推动藏品信息资源的公开共享,有效提升藏品率。

凸显研究职能。应将博物馆建设成为知识生产和传播机构。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以知识产出为评价导向的绩效管理制度,切实提升博物馆科研能力和成果转化率。

增强服务供给的针对性。加强观众调查,依托互联网平台和智慧博物馆建设,深入系统分析观众需求,形成菜单式服务供给。探索建立策展人制度,提升博物馆“讲故事”的能力。教育项目策划应突出分龄设计原则,符合不同年龄层次受众心理认知特点。适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博物馆的沉浸式、参与式体验。

整合资源,协同发展。应加强博物馆跨区域、跨行业交流合作,通过总分馆制、专题联盟、平台建设等多种形式,加强博物馆藏品、展览、教育、人才的资源流动,形成一批能够全面反映和代表中华文明或区域文化发展脉络的博物馆体系,实现1+1﹥2的效果。

本文改编自《SWOT分析法在我国博物馆应用的宏观视角》,原文刊载于《博物院》2019年第2期(总第14期)。作者:焦丽丹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博物馆处。

《博物院》杂志2019年第2期

《博物院》杂志

《博物院》杂志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科学出版社主办,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共同协办的国家级博物馆行业期刊。该刊主要栏目有:专题探索、理论研究、博物馆实践,涵盖与博物馆相关的以下学术研究成果:博物馆学理论与博物馆史;藏品征集与保管;藏品修复与保护;藏品研究;展览与展评;博物馆教育;宣传与文创;博物馆管理;开放与安保;博物馆建筑;博物馆数字化与信息化;专著与论文述评;与博物馆相关的历史与考古研究、古建筑和古遗址的保护与研究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

《博物院》杂志为双月刊,国际标准大16开本,136面,全彩印刷,面向国内外发行。

投稿方式:

1. 电子版发送至邮箱:

[email protected]

或注册登陆投稿平台:

https://www.scicloudcenter.com/MUSEUM

2. 纸质版请邮寄至本刊编辑部。

订阅方式:

1. 读者可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码80-603。

2. 读者也可在中科期刊淘宝店网购或与本刊发行部联系。

联系方式:

电话:010-64033878 010-63370450

传真:010-64030141

地址:北京市东黄城根北街16号 100717

图文来源:《博物院》杂志2019年第2期

标题:SWOT分析法在我国博物馆应用的宏观视角

编辑:阿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