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百科】川藏铁路沿线的工程地质问题与挑战,工程建设区位因素,解读郑州黄河大桥200多辆车相撞事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旅游业的区位因素是什么 【地理百科】川藏铁路沿线的工程地质问题与挑战,工程建设区位因素,解读郑州黄河大桥200多辆车相撞事故

【地理百科】川藏铁路沿线的工程地质问题与挑战,工程建设区位因素,解读郑州黄河大桥200多辆车相撞事故

2023-09-19 21: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图2 川藏铁路沿线地形剖面图[2]

川藏铁路穿越世界上地质、地形、地貌最为复杂的地区,沿线板块构造最为活跃,活动断裂最为密集,地震烈度最为强烈,地形变化最为显著,自然灾害最为发育,是世界上科学和技术难题最多,最难修建的铁路[2]。那么,究竟有哪些难题和挑战呢?

1

构造活动强烈

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的挤压使得青藏高原不断隆升,造就了这一“世界屋脊”。川藏铁路,则正是要穿越这一地区。板块之间的挤压和碰撞,使得板块内部积蓄了大量的能量。根据最新的 GPS 监测结果,印度洋板块每年向青藏高原移动 40 mm,大约 38 mm 被青藏高原的内部变形所吸收[3]。

图3 川藏铁路穿越地区板块构造活动强烈,板块之间运动挤压,使这里地震频发,断层广布。[4]

在强烈的构造活动下,原有板块缩短、增厚、俯冲、滑脱、掀斜、褶皱、错断,活动构造带广布[2]。川藏铁路穿越了三个差异构造变形区:西部在板块冲击下向东西方向伸展、中东部地区则走滑挤出、东部则在挤压下发生倾斜滑动。复杂的构造运动,使得这里发育了大量具有发生大地震能力的活动断层。

图4 川藏铁路穿越了数个断裂带。[7]

图5 川藏铁路沿线区域地震分布(M≥6.0,公元1128-2012年)。可以看到,川藏铁路附近为地震高发区。[7]

图6 川藏铁路沿线地震动参数分布。雅安-雅江、波密-林芝段地震动参数最大。[7]

图7 2008年汶川地震出现的一条地表断裂带。[5]

2

地质灾害频发

活跃的地质构造运动、多发的地震,不仅其本身会造成工程结构的破坏,更会导致一系列的灾害,给工程建设、运营带来挑战。

图8 断裂带活动及地震诱发地质灾害链。[6]

在地面,地震和构造运动使得岩土体变得松散破碎。同时,这里山川广布,地势起起伏伏,山峦被大江大河切割出陡深的峡谷。在降雨的作用下,岩土体的强度大大降低,无法继续保持稳定,则引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滑落的岩土体阻断江河的流动,形成堰塞湖。堰塞湖阻碍了江河的流动,在溃决后形成洪水,将淹没沿途的一切。

图9 川藏铁路沿线及临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图[7]

图10 川藏铁路沿线及邻区典型崩塌发育特征[7]

图11 川藏铁路沿线及邻区典型滑坡特征[7]

在地下,断裂带的岩土体内裂隙发育、松散破碎、力学性质差。在开挖隧道的过程中遇到这样的地层,隧道围岩无法保持稳定,就会发生塌方。有的断层带中储存着大量地下水,且在构造运动的挤压作用下,其水压往往很高,即使在地面打一个钻孔,地下水也会喷涌而出,更不用说在成百上千米的地下了。在开挖隧道的过程中,一旦挖到这样的破碎带,地下水夹杂着泥土涌入硐室,发生突水突泥的灾害,后果将不堪设想。

图12 隧道内发生塌方。[8]

图13 川藏铁路沿线的一口钻井,地下水喷涌而出。[9]

图14 隧道突水突泥灾害及地面塌陷[8]

3

高地应力

强烈的构造运动,对地层产生了挤压作用,使得地层内产生了复杂的构造应力场,岩体之间应力极大。同时,川藏铁路隧道的埋深也往往较大,高地应力带来的问题就更不容小觑。

在坚硬岩体中修建隧道,高地应力会导致岩爆。随着隧道的开挖,原本致密的岩石被挖走,一侧凌空,另一侧仍连接着原本的岩体。积蓄的能量在一瞬间爆发,岩块呈片状,四处飞溅,如同爆炸。

图15 岩爆发生的示意图

位于川藏铁路拉林段(拉萨-林芝)的巴玉隧道,全长13073米,最大埋深达2080米,岩爆段占隧道总长的94%,被建设者称为“石头像炮弹一样飞的隧道”。这里的地应力很高,在施工掘进的过程中,首先要对隧道岩体进行应力释放,降低岩爆频率。然而,即便如此,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岩爆不断,一般持续3~6小时,最长甚至超过一周。2019年11月2日,巴玉隧道顺利贯通,是我国隧道建设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图16 巴玉隧道发生了岩爆灾害。[8]

对于软弱的岩体,则不会发生瞬间的爆炸,而是如同挤牙膏一样,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缓慢地向隧道内挤出,破坏隧道的支护措施,使得隧道变形,这被称之为“软岩大变形”。严重的软岩大变形,甚至会导致隧道报废。

图17 隧道在开挖过程中发生了软岩大变形。[8]

4

高地温

活跃的构造运动,使青藏高原地区水热活动频繁强烈,温泉广布。川藏铁路穿越了川西地热异常带和藏东地热温泉带,沿线及邻区出露有温泉709个,温度最高的为川西巴塘杠日隆温泉,泉口温度97°C。在川藏铁路沿线,平均地温大多在40°C以上,给工程带来重重困难。

图18 川藏铁路沿线及临区温泉及地温等值线分布[7]

高地温,一方面会造成施工人员的不适和施工仪器的故障,影响施工进度,另一方面也会改变岩石的力学性质,使岩石内部产生热应力,使得岩石更容易破坏。同时,青藏高原地区地表温度最低可达零下16.9°C,隧道贯通前后的温差也会使岩石和建筑材料性能发生变化,影响使用寿命。

图19 青藏高原地区构造运动强烈,温泉广布。

拉萨-林芝段的桑珠岭隧道在开挖过程中就遇到了高地温问题。洞内岩石温度最高可达89.9°C,环境温度最高也有56°C。通过加强通风、喷水、放置冰块等措施给硐室降温,才使得隧道施工顺利进行。这条长16.449公里的隧道,历时三年多,于2018年1月17日顺利贯通。

图20 桑珠岭隧道探测孔温度,高温不仅使得施工更加困难,也使岩层的力学性质发生变化,使得灾害更容易发生。

5

冻土冻害

川藏铁路的隧道部分地热充沛,地上却是一片冰雪,冻土广布,是货真价实的“冰火两重天”。在川藏铁路沿线,季节性冻土、多年冻土广布,给工程建设带来了诸多冻害问题。

图21 我国冻土分布图

水冻结成冰,体积增大,对限制其膨胀的物体,就产生了冻胀力。含水的岩土体和建筑材料,在反复冻结-融化的循环中,其强度也将大打折扣。在冻胀和冻融作用的影响下,川藏铁路沿线冻害频发,主要表现为:隧道开裂、酥碎、剥落、漏水、挂冰,隧道截排水沟结冰堵塞,隧道底部冒水、积水、冻胀以及隧道洞口处热融滑塌等,严重影响隧道的安全。

图22 典型隧道冻害现象[10]

2018年12月28日,川藏铁路成雅段投入使用;2021年6月25日,川藏铁路拉林段正式开通运营;2020年11月8日,川藏铁路雅林段正式开工,预计在2030年底完成建设。昔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今正在一点点变成现实。曾经列强为了方便侵略所提出来的构想,如今正在成为我国实现民族复兴道路上的光辉成就!

参 / 考 / 文 / 献 /

[1]郑宗溪, 孙其清. 川藏铁路隧道工程[J]. 隧道建设, 2017, 37(08): 1049-1054.

[2]彭建兵, 崔鹏, 庄建琦. 川藏铁路对工程地质提出的挑战[J/OL].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0, 39(12): 2377-2389. DOI:10.13722/j.cnki.jrme.2020.0446.

[3]ZHANG P Z, SHEN Z, WANG M, 等. Continuous deform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data[J/OL]. Geology, 2004, 32(9): 809. DOI:10.1130/G20554.1.

[4]DING L, SPICER R A, YANG J, 等. Quantifying the rise of the Himalaya orogen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South Asian monsoon[J/OL]. Geology, 2017, 45(3): 215-218. DOI:10.1130/G38583.1.

[5]LIN A, REN Z, JIA D, 等. Co-seismic thrusting rupture and slip distribution produced by the 2008 Mw 7.9 Wenchuan earthquake, China[J/OL]. Tectonophysics, 2009, 471(3-4): 203-215. DOI:10.1016/j.tecto.2009.02.014.

[6]FAN X, SCARINGI G, KORUP O, 等. Earthquake‐Induced Chains of Geologic Hazards: Patterns, Mechanisms, and Impacts[J/OL]. Reviews of Geophysics, 2019, 57(2): 421-503. DOI:10.1029/2018RG000626.

[7]郭长宝, 张永双, 蒋良文, 等. 川藏铁路沿线及邻区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概论[J]. 现代地质, 2017, 31(05): 877-889.

[8]薛翊国, 孔凡猛, 杨为民, 等. 川藏铁路沿线主要不良地质条件与工程地质问题[J/OL].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0, 39(03): 445-468. DOI:10.13722/j.cnki.jrme.2019.0737.

[9]许模, 蒋良文, 李潇, 等. 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重大工程水文地质问题[J/OL].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21, 48(05): 13-22.DOI:10.16030/j.cnki.issn.1000-3665.202103101.

[10]徐亚峰. 西宁至成都铁路隧道防寒设计方案[J]. 铁道建筑技术, 2021(11): 83-89.

(一)铁路建设区位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战略因素;科技因素等

典型铁路:

京九铁路;南昆铁路;青藏铁路;泛亚铁路等。

南昆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

(1)合理布局交通网

(2)经济意义

① 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西南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少数民族集中。南昆铁路的修建解决了云南磷矿和贵州煤炭的外运,促进了红水河水能和广西平果铝矿的开发。②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铁路的辐射作用可加快对外开放,使西南区形成“沿海、沿江、沿边”的形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3、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开辟旅游热线,使西南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喀斯特地形,少数民族风情、世界文化遗产等),并能带动该地区相关产业乃至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

(3)政治意义

① 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西南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中总数一半以上,仅云南省就有20多个少数民族。南昆铁路所经之处分布着10多个少数民族,铁路通车为他们带来了致富之路。

②有利于加快西南区脱贫速度:西南区是我国贫困人口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南昆铁路通车前,全国贫困人口中1/3分布在本区,1997年南昆铁路建成通车后,贫困人口数大幅度下降。

③有利于社会稳定;

(4)战略意义

①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南昆线的建设使西南区具有“三沿”的区位优势,南连北海、湛江、钦州和防城港等港口,东西有国际铁路、公路通往滇桂两省众多的过境口岸,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②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南昆铁路穿越在西南边疆,在战时对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的作用不可忽视。

(二)公路建设

1、我国高速公路发展快的原因:

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我国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公路运输的需求增加;国民经济的发展,地方财政的宽裕,高速公路以较快的速度发展,高速通畅的道路为公路运输带来活力

2、布局原则:

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节约运营时间。

省道: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和居民生活需要。

3、公路大桥的区位因素:

典型地区:

长江大桥;杭州湾大桥;渤海湾大桥等。

区位因素:

合理布局公路网;减轻铁路运输压力;加强一体化;缓解过江(海)的运输压力;有利于两地人员、经济、贸易物资的交流;有利于缩短两地交通路线的长度,节约运输时间;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4、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和我省高速公路网建设(润杨大桥、苏通大桥、崇海大桥建设、新长铁路、宁启铁路、南京—西安铁路)

问题和困难:

我省人多地少,占用大量良田,拆迁量大,易引发大量社会矛盾;河流众多,修桥量大。沿线地区噪音污染,影响村民出行。

有利条件:地形平坦,工程量小;经济发达,建设资金充裕;沿线人口众多,城镇密集,经济效益高

意义:接应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呼应浦东开发,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长三角城市带的形成,加强城际联系和协调发展,促进苏北及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加强苏北苏南的联系和协调发展,加快苏南产业结构升级和苏北工业化进程,缩小苏北苏南差距。

(三)港口的建设(上海、纽约等)

荷兰的鹿特丹的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置适中,位于欧洲西部的中部。

自然区位:位于莱茵河口,河海联运便利;港阔水深,不淤不冻;地形平坦,有利于建港口。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腹地广阔;位于第二条欧亚大陆桥的终点,连接中欧、中亚、东亚等地;以鹿特丹为依托。

如果是上海港的区位因素还需要说明不利因素:

三角洲地形坡度缓,水流慢,泥沙容易淤积,影响通航。(目前泥沙淤积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四)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区位因素:

①地形有适当的坡度,以保证排水。

②地面平坦开阔,以利于跑道建设及飞机起降。

③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

④与城市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道相连接。

⑤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以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

⑥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的地区等。

⑦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量大。

(五)城市交通

1、特点

2、布局原则:

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保护环境等

3、城市内部交通运输方式:

公路;高速公路;地铁;水运;轻轨铁路;

4、保持城市交通畅通措施: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拓展城市道路;建设立交桥;将过境干道与城市道路分离;控制货车进入市区;鼓励市民乘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发展等。

(六)三峡工程

意义:

防洪(提高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减轻洞庭湖淤积;大幅度减少分蓄洪造成的损失)发电(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紧张状况;变输煤为输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水电代替火电,环境效益十分显著);航运;供水和灌溉、南水北调、水产养殖、旅游。

环境效益:

防洪;防治血吸虫病;有利于中下游 减轻洞庭湖淤积;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水质;调节局部气候,减轻环境污

(社会经济效益: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提高长江上游的通航能力;有利于该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实施。)

生态问题:

淹没土地、耕地;加剧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诱发地质灾害(地震、滑坡);对库区不利;加重泥沙淤积;影响物种生存;增加蚊虫孳生

对长江三角洲影响:

不利影响:长江三角洲长速减慢;长江口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长江河口生态环境改变,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

有利影响: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河口淤泥减少,提高了河口的通航能力;有利于改善长江水质(泥沙减少,枯水期))

(七)南水北调工程

调水路线 东线 中线 西线

可调水量 大 较大 较小

源地水质 较差 较好 最好

地形、地势对调水线路的影响 (扬州江都)黄河以南需要提水,过黄河顺水而下 地形较复杂,但水基本自流到华北(三峡、郑州、石家庄、北京等) 地形复杂,工程艰巨

(过巴颜克拉山、通天河、雅垄江、大渡河到西北)

现有可理由的配套设施 京杭大运河及其沿线湖泊(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 三峡、丹江口水库 差

东线工程对江苏(北方)影响:

有利影响:

京杭大运河水位太高,增加通航能力;为苏北地区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削减工程下游长江干流洪峰,减轻洪水的威慑;有效地利用水资源每促进调水沿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不利影响:

工程干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影响通航能力;入海水量、泥沙减少,海水倒灌和侵蚀加剧;长江河口处水生环境改变,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逐级提水,运营成本高;灌溉不当苏北地区(北方)容易产生土壤盐碱化;沿途经过人口稠密地区及其工业活跃区,容易造成水质污染。

工程原则:

“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南水北调过程中注意防止水体污染,节约用水,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调水的原因:

一方面:南方降水丰富,水资源充足;另一方面,北方缺水(原因略)

(八)西电东送

南线;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开发调往广东。

中线:将三峡、金沙江干流水电送往华北地区

北线: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

对西部的意义:

改变西部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东部地区: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

12月28日7时46分左右,河南郑州市郑新黄河大桥双向发生多车相撞。接警后,当地消防部门立即调派11辆消防车、66名消防救援人员赶赴现场处置。

消防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后发现,郑新黄河大桥中线附近北向南和南向北两个方向分别发生多车相撞事故,相撞车辆多为小型车辆,无危化品车辆。根据现场情况,消防救援人员立即分组开展搜救工作。截至9时30分,已成功营救车内被困人员11人。据14时许最新消息,目前已造成1人死亡。

事故发生后,交警、交通、应急、卫健委等部门工作人员快速赶到现场处置,施救被困人员,目前事故现场正在清理中,道路交通将尽快恢复正常通行。

目击者回忆

雾非常大,可见度低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连线亲历人员,讲述现场具体情况。

河南新乡人张先生今天早上7点20分从原阳家中出发前往郑州,在7点40分左右抵达郑新黄河大桥时事故已经发生,张先生的车停在了应急车道上,未发生相撞,但目前道路通行已受阻,被堵在了车流中间。

据张先生介绍,今天早上出门时雾非常大,可见度低,黄河大桥附近尤为严重,仅能看见十几米范围。加上天气凉,桥上结冰,刹不住车。

据@河南交通广播核实了解到,消防、急救、交警正在现场紧急处理,现场救援人员初步统计涉及车辆200多辆,伤者已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目前由于车祸,已经堵了好几公里,事故前段应该有人员伤亡,具体情况需要警方确认。”10时左右,张先生已经看到有交警出现在现场处理事故。

据张先生所拍摄的现场情况视频,截止上午10时,桥上依然大雾弥漫,栏杆上清晰可见白色的霜,多辆汽车撞在一起,不少私家车辆损毁严重。

据河南气象28日8时消息,河南省许昌、漯河、驻马店、周口、南阳、平顶山、信阳、郑州、濮阳等地的部分地区 有能见度不足500米的雾,局地甚至不足200米。提醒以上地区的司机朋友们注意出行安全,谨慎慢行。

现场图 | 图源:豫视频等

而作为此次事故的“罪魁祸首”,团雾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什么是团雾?它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如此“可怕”?遇到团雾,我们该怎么办?

什么是“团雾”

团雾又称“坨坨雾”,是在大雾中数十米到上百米的局部范围内,出现的雾气更浓、能见度更低的雾。

团雾的形成受局地微气候环境影响较明显,地面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空气变冷,低层水汽充沛导致水汽凝结,最终团雾出现。这也意味着,要形成团雾,有两个主要条件,一是近地层水汽充足、空气湿度大,二是昼夜温差大且风小。

具体而言,空气中水汽含量要达到85%~95%;96%的团雾都形成于0℃以上,但是温度不能过高,否则就会形成水滴而不是雾滴;风速则经常小于3m/s,空气流动性较差。

冬季易出现团雾,一般出现在昼夜温差较大、无风的夜间,或者是早6时至8时 | 图源:参考资料[4]

某省气象局首席预报员告诉壹读,本次事故发生地郑新黄河大桥横跨黄河,恰好处于多水地段,且郑州总体处于降温的背景,同时郑州又处于降温区域内气压较稳定、风力小的区域,总体环境是有利于产生雾的。

跳出具体案例,一般来说,偏远山区更容易形成团雾,因为树木的蒸腾作用会使得该区域的水汽含量增加,多湖泊河流的区域更是不必说,可谓“近水楼台先得雾”。

一个特别的存在是高速公路,它是团雾最高发的地点之一。

据统计,德习高速、江习古高速、银昆高速几乎全年都是团雾高发时间段,每年平均发生团雾次数超过100次。京沪高速、宁上高速、沪渝高速等略好一些,但年平均团雾发生次数也超过了50次。

年均发生50次以上团雾高速公路路段表 | 图源:参考资料[4]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首先,考虑到人民生活便利性和地形等因素,高速公路大多建在山区或靠近水域的地方,这使得周围微环境水蒸气含量较大;其次,高速公路昼夜温差大,柏油路面夜间降温比较明显,这为形成团雾所需的温度提供了充分必要的条件;最后,大气中水汽的凝结必须有相应的微小固体颗粒促成,而高速公路周围恰好有足够的排放污染物颗粒(比如汽车尾气等)。

可以说是buff叠满了。

“团雾”对交通有何影响

团雾一旦产生,就会对道路交通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行车安全第一条,就是“能见度”,而团雾的存在会极大影响能见度。

能见度指的是,视力正常的人能将目标物从背景中识别出来的最大距离。能见度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大气透明度、目标物与背景视亮度的对比和视觉对比阈,这三种。其中,大气透明度指的是大气的混浊程度,是影响能见度最直接的原因。

公路上起雾时,光线透过雾气会被削弱和散射,大气透明度显著下降,公路行车时的能见度也随之大幅下降。不过连片雾的能见度变化相对比较平稳,而团雾产生速度快、易游走、覆盖范围是一段一段的,其能见度具有不连续性,呈现“跳跃式”变化,连续的两路段能见度可能会相差很大,同一路段不同时间的能见度也差别很大,人们可能会毫无防备地进入一个又一个的雾区。

图源:参考文献[4]

另外,团雾的存在还会减小路面的附着系数,让路面变得湿滑。

在团雾发生的路段,往往气温低、湿度大,近地面的冷空气遇到柏油路面会凝结成小液滴,混合尘土、油污等,使得路面凝结成了一层水膜,导致轮胎与路面之间的附着系数减小。在这样的路面行车,极大地增加了车辆漂移打滑的风险,发生事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团雾发生时,“能见度降低”和“路面附着系数减少”两种负面因素叠加,共同增加了驾驶员的心理负荷,增加驾驶员出现失误的概率。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驾驶车辆行驶的过程是“感知-判断-操作”的过程,驾驶员的感知是否正确是确保行车安全最首要的因素。而驾驶员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视觉,能见度情况会极大影响驾驶员对车速的感知。有研究表明,当能见度高于100m时,驾驶员会高估车速;能见度低于50m时,驾驶员会低估行车速度。

一般来说,进入团雾中心时,雾气浓度大、能见度一般仅为几十米,司机会显著低估自己的行车速度,常常超速而不自知。而走出团雾中心后,能见度虽立刻提升,但因为雾气走过而路面湿滑,车辆制动距离因此延长,如果错误估计车距,极容易产生追尾事故。

团雾天气导致的重大交通事故,都是多车连环相撞 | 图源:参考文献[4]

遇到“团雾”如何应对

某省气象局首席预报员告诉壹读,从大雾预报上讲,团雾是很难预测的。不过高速上会使用能见度监测仪,可以提前发现、提前预警。

对于驾驶员来说,如果在行驶过程中发现前方有团雾发生,如果距离和车速满足变道条件,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减速驶入最右侧车道或者就近选择道路出口缓慢驶出,等待团雾消散;如果已经驶入团雾区域,则应减速,并打开所有车灯,切记随意超车,更不能就地停车,就地停车最易引发连续追尾事故。

十次事故九次快,如果路况和天气不好,一定要慢慢行驶。

地理试题中的“团雾”

被称为高速公路“流动杀手"的团雾,大多是由于局部区域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形成的浓雾,具有突发性、局地性、尺度小、浓度大的特征。江苏省近年来由团雾引起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比例高达18%左右。下图是某地高速公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一天当中,团雾的多发时段往往是

A. 18—20时 B. 10—14时

C. 5—8时 D. 0-2时

2. 图中团雾多出现在高速公路上的根本原因是

A. 汽车尾气排放量大

B. 路面昼夜温差较大

C. 沿线工业污染严重

D. 临近河湖

【答案】1. C 2. B

【解析】

【1题详解】团雾,一般出现在昼夜温差较大、无风的夜间,地面辐射形成逆温形成,天亮前,地面不断降温,早晨近地面气温较低,形成逆温,水汽易凝结成雾,故一天当中,团雾的多发时段往往是5—8时,故选C。

【2题详解】高速公路为柏油马路,升温快,降温也快,路面昼夜温差较大,夜晚降温快易形成逆温,形成团雾。与汽车尾气、沿线工业污染、临近河湖关系不大,均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故选B。

3. 11月15日7时45分许,在“滁新高速”下行线191KM至194KM路段(安徽境内),因突发团雾,发生多点多起造成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团雾是指出现在一般雾中的范围数十米到上百米的局部雾气更“浓”、能见度更低的浓雾,因此又被称为“雾中雾”。完成下列各题。

(1)你认为,我国雾容易形成的季节是____________;一天中雾容易形成的时间段大约是_____点到_______点;最容易形成雾的天气是_________。

(2)如果让你对大范围地区做出第二天是否有雾的预报,你需要先明确哪些大气要素?

(3)团雾的形成比一般雾,哪些条件要求更高?

(4)雾的危害有哪些?

【答案】(1)冬季 0到8点(不差太多就行) 晴

(2)阴晴状况;空气中水汽含量(相对湿度);风力大小;降温程度等

(3)温差更大(或下垫面更冷)、空气湿度更大、凝结核更多

(4)影响交通;影响人体健康;影响架空电路。

【解析】

【分析】试题考查雾的形成条件。

【详解】(1)结合材料和常识可知,雾多发生在秋冬季节;雾和云都是由于温度下降而造成的,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日出之前气温最低,因此雾容易形成的时间段大约是日出之前;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弱,气温低,最容易形成雾。

(2)雾的形成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三是有凝结核;大气要素要考虑阴晴、水汽含量、风力和降温程度等。

(3)由材料“团雾是指出现在一般雾中的范围数十米到上百米的局部雾气更“浓”、能见度更低的浓雾”可知,形成团雾时气温更低、空气湿度更大,凝结核更多。

(4)有雾时的能见度大大降低,很多交通公具都无法使用,如飞机等;或使用效率降低,如汽车、轮船等;雾其实是空气中的小水珠附在空气中的灰尘形成的,所以雾多表示空气中灰尘变多,危害人的健康。

【点睛】雾的形成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三是有凝结核。由辐射冷却形成的,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气象上叫辐射雾;另一种是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气象上叫平流雾;有时兼有两种原因形成的雾叫混合雾。可以看出,具备这些条件的就是深秋初冬,尤其是深秋初冬的早晨。白天温度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间,温度下降了,空气中能容纳的水汽的能力减少了,因此,一部分水汽会凝结成为雾。特别在秋冬季节,由于夜长,而且出现无云风小的机会较多,地面散热较夏天更迅速,以致使地面温度急剧下降,这样就使得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在后半夜到早晨达到饱和而凝结成小水珠,形成雾。秋冬的清晨气温最低,便是雾最浓的时刻。

综合自中学地理研究、壹读等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各地理公众号等,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欢迎大家标注来源转载、文末点击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就是我们更新的动力!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产品。期待同学们每天在已阅文章下方留言“打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