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内窥镜新一代技术变革:低成本、耗材化,一次性内窥镜有望颠覆行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施罗德内窥镜 医用内窥镜新一代技术变革:低成本、耗材化,一次性内窥镜有望颠覆行业?

医用内窥镜新一代技术变革:低成本、耗材化,一次性内窥镜有望颠覆行业?

2023-09-21 15: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章来源:Eshare医械汇 

▲转载请注明以上来源

7月27日,优威医疗完成A轮融资。

作为一次性内窥镜领域的先行者,优威医疗目前已有4款一次性内窥镜产品获FDA认证,其中包括3款一次性膀胱镜和1款一次性宫腔镜,均已在美国上市。

据了解,该一次性内窥镜采取一体化、便携式设计,且小型主机可同时搭载宫腔镜和膀胱镜耗材式管子,实现一机两用。不仅降低了医院的采购、管理成本,而且还降低了患者的不适程度,优化了检查流程。

除优威医疗外,此前专注于一次性电子内窥镜产品的华芯医疗也完成了数亿元A轮融资 。近几年,内窥镜赛道火热,获得多起融资,资本为何如此青睐该赛道呢?

01    

技术迭代催生内窥镜革新

内窥镜是临床中常用的医疗器械   ,内窥镜设备常搭配内镜诊疗手术耗材使用,在内窥镜检查或手术中起到活检、止血、扩张、切除等作用,具有较广的应用场景。  

目前   广泛应用于多个科室   ,包括消化科、泌尿科、腹腔科、妇科等,   随着技术变革,内窥镜领域也不断迎来新变化。  

内窥镜起源于19世纪,   共经历了四次技术变革:  

1806年,硬管式内窥镜诞生;

1932年至1957年,半曲式内窥镜开始广泛应用;

1957年,纤维式内窥镜出现并得到应用;

1983年至今,电子内窥镜成为内窥镜应用的主流产品;

2009年,一次性电子内窥镜诞生,逐步在国内外推广开来。

相较于传统医学,微创和无创的医学提高了诊治效率,减轻了患者痛苦,是医学技术发展的革命性进步,也预示着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  

而一次性内窥镜作为新兴的内窥镜,目前在国内的应用并不广泛,主要集中在泌尿科。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   内窥镜逐渐朝着“小型化,多功能、高影像”的方向发展   ,而一次性内窥镜作为新一代内窥镜,未来将获得更多发展机遇。  

02    

国内产品百舸争流  

现阶段,国内已有众多企业开始一次性内窥镜产品管线布局,除优威医疗外,我国致力于该领域的企业还包括   瑞派医疗、英诺伟、幸福工场、佑康科技、莱恩瑟特、先赞科技、新光维、北京北方腾达、普生医疗   等。相关数据统计,   国内已有6家公司总共获得了7张一次性内窥镜NMPA注册证。  

图:国内一次性内窥镜产品一览表  

32251659137763759

来源:Eshare医械汇  

尽管众多企业争相布局该赛道,但仍以泌尿科内窥镜为主,仅有   先赞科技和瀚湄医疗布局了一次性肠胃镜   ,其中   先赞科技的一次性肠胃镜已获得CE、FDA认证、NMPA批准上市,   智光科技的一次性妇科内窥镜尚在研发中。  

应用场景单一化   是目前国内一次性内窥镜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未来哪家企业能实现一次性内窥镜的应用场景全覆盖,是行业竞争的关键因素,百舸争流下,奋楫者先。  

03    

一次性内窥镜将颠覆复用性内窥镜?

内窥镜的分类多种多样,除了常规已知的硬镜和软镜之分,若按使用次数来划分,   可分为复用性内窥镜及一次性内窥镜。  

此前FDA曾发布警告信息,奥林巴斯复用性内窥镜已致多人感染、死亡。复用性内窥镜购置成本高、使用寿命短、周转频率低、消毒难以及维修成本高。   但一次性内窥镜正好解决了这一系列难题,同时还可   降低医院的采购费用,提高手术安全性,惠及更多的患者。   与复用性内窥镜相比,   成本低、耗材化的一次性内窥镜,具有更高的商业价值   ,这也是引得众多资本竞相角逐的因素之一。  

未来一次性内窥镜有可能取代复用性内窥镜吗?  

现阶段与国外相比,   一次性内窥镜的应用在我国并未广泛普及   ,复用性内窥镜仍是我国市场主流产品。据新光维医疗招股书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一次性内窥镜的市场占有率达2.6%,而   中国一次性内窥镜的市场占有率仅0.2%。  

随着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及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患者就医时会更倾向于选择无痛微创的内窥镜微创手术,将进一步促进内窥镜行业发展,而   一次性内窥镜市场教育程度不深,短期内不会成为市场主流产品   ,随着未来临床上不断推广应用,还是有很大趋势取代复用性内窥镜,颠覆整个内窥镜行业。  

传统内窥镜领域,外资占据很大的优势,国产企业较难出头,但在新兴的一次性内窥镜领域,国外企业也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国产企业有望弯道超车,但就一次性内窥镜的应用与普及而言,我国一次性内窥镜的推广普及却远远低于国外,想要实现一次性内窥镜国产化,未来还得在市场教育上下功夫。  

END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