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方言与文化现象 新时期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新时期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2024-06-26 21: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我国自实施“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以来,开展对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共完成1700多个点的田野调查,范围涵盖120余个语种及其主要方言。那么,为什么要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是一个地区的方言文化是维系人民群众情感认同和身份认同的重要依据。唐代诗人贺知章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慨,客家人有“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祖训。他们所表达的都是对乡音的重视,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铭记于心的浓浓的家乡情怀,这种情怀毫无保留地通过方言文化展示出来。

    二是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有利于创造一个和谐、平衡的“方言生态”。所谓“方言生态”,指的是一种语言内部的个体语和共同语既排斥竞争,又合作共赢的关系。随着推普工作的深入,普通话业已占据语言主体地位,而作为地域变体的方言,其生存空间日益缩小,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方言生态”失衡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积极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使方言文化朝着多样性的方向发展,共同创建“方言生态”之美。

    三是方言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把包含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在内的六个方面的内容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上述两类正是方言文化的重要体现,例如民间山歌、禁忌语、口头故事、地方戏曲,等等。

    四是方言文化和国家语言战略安全也存在密切关系。新时期和新形势下,语言安全对于保证民族命运和国家兴旺发达也同样重要。方言作为语言的地域变体,有着深厚的本土气息,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能有效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为提升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社会科学报》2022.12.26 冷志敏 黄晓东)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