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解析 文字评论圆桌研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闻评论的具体作用有哪些呢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解析 文字评论圆桌研讨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解析 文字评论圆桌研讨

2023-09-24 10: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Video PlayerClose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解析

  文字评论圆桌研讨

  主持人

  于德清 新京报编委、评论部主编

  嘉 宾

  张永才

  重庆日报总编辑、本届中国新闻奖评委

  曹 林

  中国青年报编委

  任孟山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胡印斌

  长城新媒体时政部主任、知名评论员

  主持人:从数据来看,本届中国新闻奖文字评论类获奖作品是11件,今年则是13件。如何评价这一届中国新闻奖文字评论类作品整体情况?如何看待这一数字变化?根据今年新的评选办法,较往年有哪些不同?

  张永才:整体上看,本届获奖作品更有理论的厚度、现实的热度和观点的锐度。这些作品既有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和深邃思考,又有对社会问题的精准把握;既有强烈的使命担当,又有显著的创新突破。2018年,个人认为是评论的“大年”,大事多、要事多,特别是改革开放40周年、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热点多,思想活跃,评论就要在舆论场中显身手。还有一点是国际传播的文字评论首次出现,这是最大的变化。我认为这是因为中国越来越需要在国际舆论场中理直气壮地“讲道理”,讲明中国态度、中国立场、中国主张。这些作品都是体现“四力”要求的精品力作。今年获奖作品比去年多,也足以说明评论在整个舆论引导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在数量上有突破,足以说明评论作品质量整体有提升。

  主持人: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本届文字评论类特别奖《创造历史的伟大变革——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上)》和一等奖《新华社评论员:向着更加壮阔的航程——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都是紧扣这一主题展开。这两篇评论作品在表达方式、表达技巧等方面有哪些特点和创新?

  张永才:这两篇评论作品主题重大、引导有力,都是在重要节点响亮发声的重要评论作品。两者在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方面有一些共通的地方,比如均重视用数据来说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巨大成就,都截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画面增加作品的可视性。当然,两者也有一些个性化的地方。例如,人民日报的文字评论《创造历史的伟大变革——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上)》,重视哲理意境的营造,作者以写意的方式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进行宏观叙述。为达到叙事效果,选择了若干个中外故事进行对比说明。评论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新华社评论员:向着更加壮阔的航程——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则发扬了新闻写作的传统优势,其中每个小节都有直接引语和细节描写,增加了评论的现场感和亲切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篇评论不但图文并茂,还插入了视频来烘托效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体现了媒体融合的特点。

  任孟山:其一,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两篇评论作品都在论述历史的同时告诉大家当下的世界与中国;其二,将宏观与微观无缝链接起来,不仅简洁清晰地论述了宏观政策,还生动形象地提及具有历史典型性的活动与个人;其三,将实践与思想有效概括出来,实践产出思想,思想影响实践,这是两篇评论在纵论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中的一条重要线索。

  主持人:《对“私营经济离场论”这类蛊惑人心的奇谈怪论应高度警惕——“两个毫不动摇”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为什么能够获得一等奖?有何突破之处?

  张永才:这篇评论的刊发时间正是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国内民营企业深受困扰的敏感时期。能够获得一等奖的重要原因,就是及时、准确,旗帜鲜明地驳斥了“私营经济离场论”这一奇谈怪论,有力发挥了主流媒体正本清源的作用,展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面对舆论场杂音滋扰,主动适应舆论环境变化,及时回应舆论关切,抢占舆论制高点,有效引导舆论。这篇评论发表时间是9月12日上午,先发新媒体,再发报纸端。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重申两个毫不动摇的基本经济制度,提出了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具体举措和解决办法,使人们看到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光明前景,为这场争论一锤定音。

  曹 林:突破之处可能在于,对时事评论“及时介入性”的重视,面对网络上搅乱舆论的杂音,及时发出声音,澄清谬误,起到舆论场压舱石的作用。时评是快餐,就要起到快的引领作用,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为真理,评论要跑在这种有着“真理诱惑力”的谬论前面,驱散迷雾,安定人心。

  胡印斌:这篇评论回答的是“私营经济是否应该离场”的问题,但落点却落在是否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时代命题上。在大是大非面前,评论旗帜鲜明地批驳了那些奇谈怪论,引导舆论,向社会公众传递出一个积极信号:“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这样的评论获奖,乃是众望所归。不仅如此,这篇评论除了有抨击、批评,更有建设、凝聚,可以说,随着更多的媒体就这一问题发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

  主持人:这届文字评论类获奖作品涵盖范围相当广泛,从时政、经济到社会、民生,甚至涉及文化娱乐领域。这些作品怎样体现了“四力”?

  张永才:通过获奖作品可以看出,这些作品涉及的题材很广,既上接“天线”,又下接“地气”,充分体现了问题意识、问题导向。题材的广泛性表明了时代的复杂性,也表明主流媒体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社会担当意识。这本身就是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结果,“笔力”深厚的背后是评论作者们“脚力”的勤快深入、“眼力”的独特精准和“脑力”的智慧敏锐。

  任孟山:首先,这届文字评论类获奖作品的传播范围广泛,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上都产生了强大的传播力;其次,这些作品立场坚定、导向正确、明辨是非,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方面发挥了重要引导作用;再次,这些作品经过广泛传播,产生重要影响,有些甚至对政策产生推动作用,体现了深刻的影响力;最后,这些作品都出自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的媒体机构,论述不偏不倚,逻辑有力,结论清晰,充分体现了公信力。同时,这些涵盖范围广泛的作品也充分体现了总书记提出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将行走与思考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胡印斌:好评论一样要从实践中来,“四力”样样不少。对评论而言,来自一线的新闻、老百姓的意见、评论员自身的感受与体会等,都是“脚力”,这些触角伸得愈开,则“脚力”越坚实;而“眼力”则关乎敏锐的判断与辨别力,“脑力”关乎思辨与逻辑,“笔力”关乎表达的技巧与分寸。一篇鲜活的新闻评论,同样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门,参与并推动事件的发生发展。这届文字评论类获奖作品范围广泛,本身就表明,评论具有广泛的参与性。

  主持人:《对“私营经济离场论”这类蛊惑人心的奇谈怪论应高度警惕——“两个毫不动摇”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明星什么时候起“不能批评”了?》这两篇获奖作品有个共同特点,都是主动引导社会舆论,驳斥了一些歪理邪说或错误观点。这类作品获奖对中国媒体的评论生产传递了什么样的价值信号?

  张永才:这类获奖作品传递的价值信号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主流媒体在评论创作中,要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在全媒体时代,在众声喧哗、乱云飞渡的舆论场,主流媒体要敢于亮剑,主动设置议题,旗帜鲜明、当仁不让地讲出主流观点,以思想和价值引领舆论,以思想优势赢得话语优势,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

  曹 林:传递的信号是,面对那些蛊惑人心的错误言论,党报要敢于亮明观点,在杂音混乱中一锤定音。什么是主流价值观?主流不是自封的,不是坐而论道,价值观不是空洞和抽象的,而是要在这种“反驳错误言论”中体现主流的价值和具体的形态,用事实和逻辑表现主流之所以为主流的力量。舆论场也是一种观点的市场,真理在这种观点市场的竞争中更能深入人心。

  任孟山:这类作品对媒体评论传递的价值信号主要包括:第一,要敢于明确反对不符合党中央政策精神的歪理邪说、要敢于驳斥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观点;第二,要立场坚定地传播正能量,不能让歪理邪说和错误观点影响大众判断;第三,社会发展需要良好的舆论氛围,评论应该发挥应有的社会功能,让舆论空间风清气正。

  胡印斌:其一,在一个人人都是评论家的时代,观点市场上意见满天飞,小道消息也沸沸扬扬,这就需要权威媒体权威评论及时发声,引导舆论,或许不能“一锤定音”,但至少会提供正向价值。其二,新闻评论要勇敢地担负起激浊扬清的使命,敢于就重大事项发声,善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明辨是非。好的新闻评论,应该是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淬炼出来的,而不是无病呻吟,在屋里编出来的。

  主持人:评选过程中有没有评委意见不一致或出现较大分歧的时候,为什么不一致?最终是如何解决的?

  张永才:当然有不一致。有分歧的时候,看法和评价的不一致是看问题的角度不一致。大家充分讨论基本能形成共识,最后通过票决来解决。

  主持人:本届获奖作品中也有不少舆论监督性评论,如《传达不过夜不如落实不打折》《哪来那么多“表叔”“表哥”》《留“心”比留“迹”更重要》等,都能够直指地方不良作风、反映基层干部群众心声。如何看待舆论监督性评论的获奖,对时下的舆论监督性评论有何建议?

  张永才:我非常乐见舆论监督性评论的获奖,这应该成为评论创作的价值导向。敏锐的交锋与较真的监督应该是评论的立身之本。关键时刻,只有敢于亮剑,敢于开展舆论斗争,才能站稳立场、表明观点,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我认为,好评论可以凝聚改变中国的力量。我建议,要从制度上鼓励主流媒体创作更多高质量舆论监督性评论,让媒体大胆主动发声。

  曹 林:这体现了一种认知。第一,需要批评性的评论,批评也是正能量,有问题不去面对,比如基层负担,捂着捂着就成负能量。第二,批评需要基于事实和逻辑,不是吐槽,不是挖苦,更不是当“喷子”,获奖的评论都有一个共同点,基于事实和逻辑批评,以理服人,既能让读者信服,也让被批评者服气。第三,虽然不苛求评论的“建设性”,但评论需基于具体国情,不要假装自己是外宾,贴近具体现实,提出的问题才更有价值。获奖的评论,多体现了这些方面的导向。

  任孟山:舆论监督性评论的获奖,表明中国新闻奖非常重视评论对社会不良风气的鞭挞,非常重视评论对良好舆论氛围的引导,也表明舆论监督性评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时下的舆论监督性评论整体而言,数量需要加大,质量需要提高,要让舆论监督性评论成为形成地方优良作风、反映基层干部和普通群众声音的重要渠道,能够有效地监督各级权力机构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中央精神。

  胡印斌:激浊扬清本来就是新闻评论的本色。近年来,国内很多媒体均针对现实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展开批评,也起到积极的正向作用。本届获奖的监督性评论,多指向某一类现象,如“传达文件不过夜”“填表留痕”等等,均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形式主义,这些评论获奖,充分证明了舆论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主持人:近年来,随着诸多社交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一度出现了“人人都是评论家”的现象,评论成为传统媒体受到较大冲击的业务板块。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众声喧哗的“网络舆论场”中,传统媒体应该如何传递出响亮而有力的声音,引导、引领社会舆论?有何建议与看法?

  张永才:必须看到,新的传播环境的确使“人人都有麦克风”变成了“人人都是评论家”,往往很多新媒体评论走在时效的前面。但是决定评论质量的是思想和价值。对传统媒体而言,最根本的内容优势是思想优势,一方面要加大原创力度,特别是要增强问题意识,对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敢于及时发声;另一方面放下架子,不要“装”,要改变话语体系和话语方式,要把功夫下在说理上,以理服人,同时善于运用新的传播方式、渠道和新的媒体平台。

  曹 林:越是众声喧哗,越体现主流媒体评论的价值,体现专业的重要。自媒体可能更多关心流量,被商业主义所裹挟,追求10万+,寄望于评论的变现。而主流媒体的专业评论,必须保持公共性,出于公心,为了公共利益,表现作为“社会公器”的良知和道义,作为“公共平台”的专业和操守。不盲从网上舆论,不迎合流量需要,深入挖掘真问题,打捞那些被10万+流量遮蔽的公共议题,为推动社会进步作出评论人的贡献。

  任孟山:第一,传统媒体要充分利用社交新媒体平台发声,成为“网络舆论场”的一部分;第二,传统媒体利用自身原有的声誉和雄厚的作者资源,要努力成为社交新媒体平台上的权威发声者;第三,很多自媒体并不能成为持续生产的评论平台,与之相比,传统媒体是有能力持续生产的新闻机构,具有自媒体不具备的各种优势,关键是要能够用好作者,生产出好作品,不必追求短时爆款博眼球,重点应在坚持不懈地生产理性和建设性的观点。

  胡印斌:不必否认,社交媒体上的“观点市场”确实十分火爆,一些“大V”随便说个意见,就迅速引发热捧。而发布门槛的消失,也使得“人人都成了评论家”。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或者说严肃评论就失去了市场。评论的分量和影响力,在于能不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弊病,在于能不能构建其理性的逻辑空间,在于能不能真正地激浊扬清。于繁花中独树一帜,于闹市中一言定谳,启迪众人心智,助力制度建设,倡导社会正气,这样的评论当然不会落寞。

  也因此,理想的评论应该具有如下特质:1.专业。评论诉诸理性与思想,理应比一般文字更深刻、更透彻、更专业。2.平和。评论是要说服人的,口气不可高高在上,更不可依恃智力优越感“一览众山小”,态度放平和一些,说服的效果更好。3.有含金量。好的评论要有信息增量,不能平淡如水,要让人有喜悦、有收益、有发现。

  主持人:这届中国新闻奖文字评论评选是否留有遗憾?还有什么问题待解决?

  张永才:我个人认为,在评选上对自荐作品的关注可以更多些。同时,拓宽渠道,让更多评论作者的作品可以参评中国新闻奖。

  胡印斌:这届中国新闻奖文字评论获奖作品宏大主题偏多、现象评论偏多,缺乏事件评论,特别是对针对具体新闻事件做出的评论,还重视不够。事实上,这一类评论往往更有力度、锐度和温度。

  编 辑 张 垒 [email protected]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文字评论特别奖

  《创造历史的伟大变革》

  【作者体会】

  李浩燃

  人民日报评论部要论编辑室副主编

  “凡有大事,必看任仲平。”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刊发任仲平文章《创造历史的伟大变革》《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描绘出改革开放40年激荡人心的壮丽画卷,阐释了改革开放“最复杂也最成功”的深层原因,凝聚起改革再出发的磅礴伟力。

  在创作过程中,任仲平写作小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坐标中考察改革开放,努力展现历史纵深的波澜壮阔,追求针对现实的力透纸背。我们深深感到,不忘初心、守正创新,创造新时代政论的“价值增量”,才能更好构建主流叙述,擦亮新时代政论的鲜明标识。

  激扬思想力量,成就“艰难的说服”。评论承载的是思想、表达的是价值、传递的是意见,是进行有效说服的载体、议程设置的利器。在信息纷呈、观点多元的时代,说什么、怎么说,最终靠的是思想。“伟大变革”一文,就以“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为线索,在深入领会新思想中把握改革开放这一主题,试图触摸决定历史流向的规律河床,让说理更加严谨深入、令人信服。

  拓展格局视野,书写“大评论”。增强“大评论”意识,超越具体的题目与文本,以宏阔的视角、周全的考虑去谋划政论生产、媒介传播与效果预判,有助于更好释放评论能量。以这次任仲平写作为例,我们注重历史视角,从1978年初夏一次不同寻常的西欧考察等时间切片中,让读者掌握40年的历史轨迹;重视现实视角,从今昔对比、时代方位中讲清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伟大意义;打开国际视角,引述外部例证、外界判断,阐释改革开放既深刻改变中国、也深刻影响世界。

  增强表达质感,激发文字感染力。改文风,让“沉淀思考的文字”同时也成为“注入感情的文字”,才能让主流声音传得更广更远,让主流价值更加深入人心。写作过程中,用有温度的文字勾连大事大情大理,以细腻的纹理填充“硬核”的骨架,就能把思想性、可读性有机结合起来。

  【同行点评】

  单士兵

  重庆日报编委、

  理论评论部主任

  这篇关于改革开放40年的政论,在谋篇布局上极具开拓创新思维,展现了政论的大视野大格局,全文以高远的立意、严谨的结构、恢弘的气势,清晰提炼出改革开放的逻辑、价值、趋势。

  具体来讲,这篇政论是以“历史前进的逻辑和时代发展的潮流”为分析支点,选取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那些极具标本意义的历史事件,深刻提炼出其中最重要的时代价值元素,来凸显政论的思想高度。表达技巧的勇于创新,也是这篇政论的重要特点。

  这篇政论运用大量准确的数据、确凿的例证、形象的比喻、感人的故事,文字意蕴丰厚、透着灵气,极具场景化和画面感,引发人们的共鸣、滋养人们的心灵、鼓舞人们的情怀,让改革开放的精神情怀濡染人心,让改革开放的方法路径深受认同。

  总之,价值建构有力,逻辑层次明晰,文本修辞精当,让这篇政论极具可读性、说服力与引导力,极具权威性、思想性和预判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党报社论凝心聚力、鼓舞人心的作用。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文字评论一等奖

  《向着更加壮阔的航程

  ——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

  【作者体会】

  詹勇

  新华社总编室评论部主任

  立论发声为改革 情理交融著华章

  回顾创作过程,有三点体会尤为深刻。一是锤炼“四力”,既要精读纸上之书,更要广读实践之书。写作团队专门汇编了一百多万字的相关资料进行学习,阅读了60多本相关书籍,尤其是深入系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系列重要论述。写作团队还兵分多路,先后赴珠三角、长三角、东北、西北、西南、京津冀等地区进行采访调研,访谈各类人物近百人,挖掘了大量真知灼见、鲜活故事和群众语言,结合所见所闻,深入思考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面临的现实难题,使评论接上地气、融入实践。

  二是论述既要展现理性,也要倾注情感,追求情理交融的评论风格。这篇评论贯穿着一条思想与情感融合的主线:致敬改革开放、感恩改革开放、奋力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评论的思绪,如大江奔流、澎湃不息,评论的语言蕴含哲理而又带着深情,道出了亿万人民对改革开放的热情和憧憬,寄寓着“中国改革开放一定成功”的必胜信心。评论既要解决“哲学的贫困”问题,也要解决“情感的匮乏”问题。只有把真情实感激发出来,与逻辑的力量、理性的力量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暖人心的评论。

  三是既要面向“过来人”,又要面向年轻人,让评论向着未来生长。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努力发掘历史深处的闪光记忆、经典场景,让不同阶层、不同群体能从中看到自己走过的路,着力讲述当代中国年轻一代的拼搏故事,呈现今天年轻人的奋斗状态和共同心声,阐明改革开放事业与青年的密切关系。赢得年轻人,才能赢得未来。

  专家点评

  张焱

  光明日报评论员

  本文堪称一篇站位高、思想深、文风实的评论佳作。其特点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统一:

  一是大气格局与生动细节相统一。文章对四十年改革进行了多层次的述评,凸显了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处理历史主题的宽阔和立体。全文十大部分,六千余字,既从宏观上把握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脉络,也从微观上关注个体的命运与力量,大叙事提气,小细节感人。层次包括但不限于:从器物的现代化深入到思想的现代化;从改变中国到影响世界;从中国由富到强的宏大成就到每个个体的获得感。

  二是思想站位与真挚情感相统一。正如文章开头所强调的,足够远,才能看得真;足够近,才能被震撼。本文正是站在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政治高度,深入思考改革开放40年的成功经验和历史启示,体现了深邃的思想深度。同时,文章以贴心的细节和鲜活的笔触,写出了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真挚情感,如“吃上了油炸馍馍”让人印象深刻。

  三是脉络梳理与今夕对比相统一。在全面梳理40年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翻天覆地变化的基础上,文章善用对比、排比、烘托等写作手法,更加生动直观反映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文字评论一等奖

  《对“私营经济离场论”这类蛊惑人心的奇谈怪论应高度警惕——“两个毫不动摇”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

  【作者体会】

  吕立勤

  经济日报评论理论部副主任

  经济日报《对“私营经济离场论”这类蛊惑人心的奇谈怪论应高度警惕——“两个毫不动摇”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荣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文字评论”一等奖。这篇评论蕴含了全媒体时代融合传播的某些元素,也折射了今年获奖评论的特点。

  当下媒体传播,已步入“报、网、端、微、屏”各种资源连通融合的全媒体时代。文字评论必须积极顺应时代潮流,跳出报纸、广播、电视等工业化时代传统单向传播的窠臼,即充分利用网络联通互动的传播优势再造媒体传播流程,通过“网、端、微、屏”等现代媒体抢先发声。这是全媒体时代评论抢占舆论引导主动权的不二之选。从经济日报获奖评论实际操作看,初步体现了“报、网、端”一体化融合传播的特点。

  依托新技术形成融合传播机制与触角,是抢占舆论先机的钥匙。经济日报编委会立足报社已有的新技术、新机制和新模式,依托报纸编辑部专业人才坚实基础,充分发挥积极推进媒体融合,指挥调度各采编部门主动将新闻触角前移到网上。我们直面“私营经济离场论”等错误言论频频“亮剑”、连续反击,之所以激起强烈反响、赢得广泛认同,主要是因为,报网融合为我们聚焦社会思潮变化,深刻辨析、因势而谋、应势而动、快速反应,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从而使我们借助数字化新媒体传播渠道,趁错误言论立足未稳,就以借力打力的方式将其迅速瓦解。

  充分利用传统媒体长期形成的主流、权威、公信力,是锁定胜局的关键。经济日报是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传播发布党和国家关于经济方面政策信息的重要渠道,作为全国权威性、公信力最强的中央媒体之一,经济日报这个“金字招牌”只要能汇聚社会大多数人改革向往与共识,并以“白纸黑字”的形式将是非曲直锁定在时代的舆论场中,就可以发挥出一锤定音的功效。

  【专家点评】

  任孟山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首先,这篇评论回应的是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即关于中国经济制度的问题;其次,这篇评论回应的是社会舆论特别关切的重要问题,即有关私营经济何去何从的问题;再次,观点明确、立场正确,文章坚决反对“私营经济离场论”,认为其蛊惑人心,旗帜鲜明地呼吁要回到党中央确定的“两个毫不动摇”。最后,写作流畅、逻辑清晰,论述有力,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表达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决反对奇谈怪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整体而言,这篇评论的获奖固然具有选题重大和论述强大等文章自身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有赖于文章产生的社会背景和舆论氛围,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当下,国内外关于中国变革与走向的声音复杂化,类似“私营经济离场论”的奇葩论调,非常准确地戳到了很多人的敏感神经,如果不对其加以严厉批驳,很容易引发社会舆论的混乱,并有可能给经济生活带来损失。

  

责任编辑: 王小玉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