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工作时间有多长?统计:近两月正刷新二十年历史记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闻联播最长时间记录 每周工作时间有多长?统计:近两月正刷新二十年历史记录

每周工作时间有多长?统计:近两月正刷新二十年历史记录

2023-05-25 01: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如图1所示,2015年以来,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呈逐步增长的态势,从45.5小时增至2019年的47.9小时。2021年、2022年,在岗劳动者的周平均工作时间依旧呈持续增长的态势。2023年3月、4月连续刷新统计记录,很大程度上是以往数年增长趋势的延续。

(2)工作时间长已成常态,2021年至今多位于历史高位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按此规定,我国劳动者超时工作已成常态。特别是2021年、2022年至今,工作时间处于历史高位,超时长、高强度工作更为普遍,这与近年“内卷”成为热词的现象有所呼应。

如图2所示,过去4年间,除了2020年初因全国性的疫情防控原因,工作时间大幅缩短外,其他时段的周平均工作时间都位于较高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工作时长与就业市场景气程度相关度并不高。

按照常理,工作时间一定程度与失业率正相关。从劳资市场博弈角度看,如果失业率高,说明就业市场劳方力量弱,工作时间可能较长;失业率低,说明就业市场劳方更占优势,会适度减少超量工作时间。但从近五年看,无论调查失业率如何波动、或高或低,工作时间仍位于高位。

可能的原因或有两点:

一是在此期间失业率暂时降低,并不意味失业风险减少,就业市场整体仍处于不利于劳方的情势。

二是资方更占优势的劳动关系格局已较为稳固,对员工工作时长的主导权力较强。在此情况下,如果资方盈利能力或盈利预期下降,将更加倾向于利用劳资关系中的主导权力,拉长现有员工的工作时间以开展生产,而非扩充员工规模、增加人工投入。

(3)工作时间投入与GDP增速不完全相关

有观点认为,工作时间长是经济回暖的表征,特别是在经济复苏时期。从数据上看,两者不完全有相关性。

如图3显示,2019、2020年工作时间与GDP增速(经济活跃度)曲线基本同频变动。这说明,劳动力付出越多,经济越活跃,劳动者付出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是存在的。

但2021年以后,两者的变动相关性变弱。2021年下半年,劳动者工作时间一路攀升,但经济增长却放缓。说明工作时间投入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减弱,经济的活跃、增长更有赖于其他因素。

对微观市场主体企业来说,其人员工作时间长,并不一定是业务营收高,也有可能增加人力投入拓展新业务,而成效则是另一回事。

事实上,官方统计的“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尚不能完全反映现实。毕竟,上述指标统计的是平均值,不能体现一些极端情形。

比如一些行业有超长时间工作的惯制,如“996”乃至“007”;一些加工制造业员工往往基础工资较低、加班工资为收入主要来源;以及灵活就业者在计件制下的“主动”过劳工作等等。这些领域从业者的超长时间现象,亟需更多关注。

当下,“过劳”报道并不鲜见,对“内卷”、加班的讨论在社交媒体上可谓滔滔不绝。工作时间,既是经济,也关涉民生。无论站在宏观经济角度、还是从微观企业看,工作时间(工作投入)与经济效益其实并不冲突,其中关键在于经济运转效率。如何提高效率,从而使工作时间维持在更宜人的区间,将有助于塑造更为健康、持久的经济。

原标题:每周工作时间有多长?统计:近两月正刷新二十年历史记录

编辑:周杨

责编:周尚斗

审核:冯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