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的方式讲述黄河的故事: “生生不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闻画面简笔画 以艺术的方式讲述黄河的故事: “生生不息

以艺术的方式讲述黄河的故事: “生生不息

2023-08-22 02: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业界新闻 以艺术的方式讲述黄河的故事: “生生不息——叙事的黄河”大展启幕

来源:admin 发布时间:2020/9/28 15:12:44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要求,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用艺术的方式讲好黄河故事,由银川市人民政府、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承办、银川当代美术馆执行的大型展览 “生生不息——叙事的黄河”,于2020年9月27日在银川当代美术馆开幕,展期持续至2021年1月31日。

本次展览特邀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策展人,展出了66位艺术家的172件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影像、民间美术、摄影、建筑、设计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展览由 “亘古奔流”、“大河精神”、“共生家园”、“生态长治”四个板块组成,从历史、精神、生活和生态等多个维度,展现了中国艺术家感受黄河、表现黄河、弘扬黄河文化、讴歌民族精神的艺术创造,构建出黄河主题的视觉史诗。

范迪安认为:黄河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艺的重要主题,历史上留下无数名篇佳作。现代以来至当代,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黄河引发了艺术家的向往,触动着艺术家的心灵,激荡起艺术家的创造情怀,关于黄河的艺术表达展现出黄河独特的自然生态、丰厚的人文内涵和多彩的生活景象,犹如生生不息的黄河在叙述自己的前世今生。

第一篇章:亘古奔流

黄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绵延的自然景观凝聚着时间的痕迹。 孙景波、丁一林、张路江、王克举、王辉等艺术家用油画写生的方法表现黄河,通过对于黄河壮美景色的描绘,在作品中融入了对历史的观照与感悟。 王克举的油画长卷《黄河》全长161.6米,以写生为创作,描绘了黄河从源头到入海的三十多处景观,建构了史诗般的黄河叙事。

王克举《黄河》局部细节,2019 年

对于黄河的写生也将西方油画技法与东方文化内涵联系起来,构成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过程。画家 孙景波在谈及参展作品 《河源系列》时提到,他的风景创作中潜藏着“中国山水”的魂脉,是“中国山水”对“中国画家”情有独钟的启示。

孙景波《秦川暮春-河源系列之一》200x200cm,2011年

孙景波《黄河古道-河源系列之二》200x200cm,2012年

黄河流域的自然资源和历史资源,还启发着艺术家们更多元化的创作面貌。 胡明哲、朱进、孙博等人运用黄河流域沉积的“五色土”进行岩彩创作,体现了自然资源向创作材料的转化。 邬建安用“刑天”的形象创作了大型彩色剪纸拼贴 《大河的诞生》,将传统技法与当代艺术相结合,以独特的视觉表达方式讲述上古文明的神话传说。

胡明哲《本土采集之一、之二》200x150cm,岩彩

朱进《态》119x89cm,五色土, 2019年

孙博《极》80cmx80cmx6,岩彩,2020年

邬建安 大型彩色剪纸拼贴《大河的诞生》整体及局部

250x180cmx12,2016-2017年

邬建安 《大河的诞生》局部 “群山——南面”

本次展览最新的大型作品是 李枪的装置作品《皮表之下》,他以“文化考古”的方式在旧杂志中探寻被遮蔽的历史信息,以巨大的劳作“撕”去表层,“发掘”形象,让黄河源流的历史人文图像浮现出来,将人的目光引向历史的深处。

李枪《皮表之下》局部,杂志、金属,2020年

第二篇章:大河精神

“大河精神”体现了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图腾的能量。它凝聚着民族的信仰,也滋养着艺术家的创作。伟大的黄河精神化作艺术家笔下奔放的色彩、酣畅的笔墨和炙热的情感,形成激越的视觉史诗。

周韶华、杜键、杨先让、杨力舟、王迎春、吕胜中等艺术家用自己的创作赞美着黄河的精神。 《黄河魂》是周韶华1980年代“大河寻源”组画中的代表作品,画面上威武雄壮的汉代石兽凝立于壶口瀑布,以气势磅礴的笔墨展现出黄河的精神,成为改革开放之初用艺术呼唤民族之魂的经典之作。

周韶华《黄河魂》纸本水墨246.5cm×122.5cm 1998年

杨力舟、王迎春的黄河组画 《黄河怨》、《黄河愤》、《黄河在咆哮》,如同《黄河大合唱》雄壮的旋律,歌颂了黄河儿女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吕胜中的巨幅油画 《生命-瞬间与永恒》汇集了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的生命符号,表现出黄河哺育生灵的能量。杨先让率考察队出入黄河流域十四次,潜心调研民间艺术,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黄河精神。

杨力舟、王迎春《黄河在咆哮》235×305cm

纸本设色,1973、1980年

吕胜中《生命-瞬间与永恒》局部

300x1800cm,1987年原作,2015年修订再做

杜键的《不息的黄河》体现出艺术家对于黄河精神的强烈情感。这件作品的创作最早可追溯到1960-1963年,虽原作遭损毁,但艺术家的“黄河情结”初心未改,几十年来沉潜专注,反复探索,直到展览此刻仍处于创作过程中。此次展览将杜键的工作室搬到了美术馆,还原了艺术家创作的情景,给观众以在场的体验。

杜键《不息的黄河》

布面油画,202x303cm,2020年

隋建国《云中花园-手迹》600x600x390cm

雕塑装置,光敏树脂打印与钢管结构,2015-2019年

邢罡《天机乍洩:黄河之水天上来》

绢本部分 1700x230cm ;1600x230cm

装置作品 蚕丝绢水墨、黄河沙,2013年

第三篇章:共生家园

黄河流域丰富的自然地理环境、悠久的文化发展历史和多样的社会生活形态,给艺术创作提供了丰沃的养分和素材。 油画家钟涵、雕塑家刘士铭长期深入生活,创作了大量反映黄河流域风土人情的作品。钟涵笔下的黄河船工歌咏了普通劳动者朴素与坚思的品质, 刘士铭的 《吹唢呐的汉子》雕塑作品造型率真粗犷,质朴传神,传递着强烈的生活气息,展现出黄河两岸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钟涵《望中犹记,晚潮明处》(原《纤夫 晚潮》改绘本)

170×340cm,布面油画,2006年

刘士铭《吹唢呐的汉子》

62cm×41cm×85cm,铜,1986创作,2006重做

邢庆仁的水墨与段正渠的油画在展厅中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话关系。他们的作品都以黄河生活为题材,邢庆仁的水墨画以率真的笔调抒写出生活的诗意,而段正渠的油画则对黄河、大鱼等象征性的视觉符号进行了充满想象力的表达,带有表现主义的语言展现出一种想象的真实。

邢庆仁《霸王》265×170cm,水墨,2009年

段正渠《金色鲤鱼》160×200cm,油画,2010年

黄河流域拥有大量优秀的民间艺术家,本次展览邀请了生活在黄土高原的非遗传承人 高凤莲和刘洁琼,她们把剪纸、布堆画等非遗技艺与文化图腾结合起来,体现出黄河人对民间信仰和美好生活的描绘。

高凤莲《九曲黄河向东流》局部

780cm×530cm,普通红纸,2015年

刘洁琼《大河之魂》整体及局部

266×1001cm,染色土布,2019年

本次参展的银川当地艺术家从不同角度讲述了自己与宁夏段黄河的关系。 王骞创作的肖像画表现出今天人们的生活状态; 张键的 《西北的景》以切片重组的方式描绘了西北地区的地缘景观; 何立宏的作品 《五湖四海宁夏人》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各地支援宁夏建设的“支宁人”的故事,他们扎根宁夏,奉献宁夏,用青春和热情谱写着黄河家园的新故事。

王骞《品茗图》130x180cm,布面油彩,2018年

张健《西北的景》系列

320x240cm,纸上水彩,2020年

何立宏《五湖四海宁夏人》

117.5x195cm,版画,2018年

第四篇章:生态长治

黄河因其流经区域复杂的地理环境以及历史上过度的人为开发,长久以来存在着严峻的生态问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的治理,开创了治黄事业新篇章,创造了黄河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 抓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对黄河生态的关怀,体现出艺术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思考。他们在生态、建筑、景观等研究的层面上发挥创造力,通过摄影、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多媒体装置、书籍等方式,对黄河的生态保护和治理做出了创新性贡献。

张克纯的摄影作品以冷静的视觉审美,表达对黄河生态的关切与反思;高扬、刘明鑫、于天一、葛蔓等青年艺术家通过生态艺术装置,体现出对黄河流域动植物状况、生态平衡等问题的思考;汤南南、王志鸥、折叠小组等人则运用了多媒体和交互等创作手段。除了艺术作品外,“银川当代美术馆”、“枣缘社会”、“西鸽酒庄”、“墟里·大湾村”、“渭河治理规划”等建筑、景观案例为黄河的生态艺术提供了建设性的方案。

张克纯《北流活活》系列之二

110x90cmx4,摄影,2010-2013年

汤南南《断河》视频截图,彩色多屏影像剧场,2019年

高扬,金松辉《大河之旅》120x120cmx3(个)

生态机械装置,2020年

多相工作室《墟里 · 大湾村》2019年

黄沛滢《流 ? 银川》 瓦楞纸装置,尺寸可变,2016年

ECA2, 青岛腾远设计事务所《华夏文化展示中心》2019年

udopartners 建筑设计 + 相上文象室内设计

《西鸽酒庄》2017-2018年

waa建筑事务所《银川当代美术馆》2015年

“生生不息——叙事的黄河”展览在黄河之畔的银川当代美术馆举办,在全球化语境下具有深刻的在地性意义。这是中国抗疫取得战略性胜利之际在中国西部地区的第一场艺术大展;这是第一次关于黄河主题的大型视觉叙事;在展览的策划上,鲜明的体现了范迪安策展的学术理念和语式语法,既有贯通历史时空的纵深,又有兼容多维形态的宽阔;这也是第一次以展览的方式回溯黄河历史文脉,从多元的视角探索黄河文化的时代意义,构成了关于黄河的历史与当代的对话,现实与精神的交融。

图、文资料由主办方提供

展览信息

展览题目:生生不息——叙事的黄河

展览时间:2020年9月28日-2021年1月31日

开幕式:2020年9月27日19:30

策展人:范迪安

艺术家:丁一林、waa未觉建筑、Udopartners建筑设计+相上文象室内设计、ECA2&腾远设计、于天一、王克举、王辉、王骞、王风华、王胜利、王志鸥+邱志杰、马佳伟、边凯、吕胜中、孙景波、孙立人、孙博、朱进、刘士铭、刘洁琼、刘晖、刘军利、刘海港、刘?、刘明鑫、关健、乔晓光、多相工作室、任戎、张路江、张键、张克纯、张梓倩、李枪、李晓春、汪天稳、邢罡、邢庆仁、何立宏、折叠艺术小组、汤南南、邬建安、杜键、周韶华、周君华、杨先让、杨力舟+王迎春、范迪安、武波、邱志杰、陈卫国、胡伟、胡明哲、段正渠、钟涵、高扬+金松辉、高凤莲、原本营造、栾博景观工作室、隋建国、黄沛滢、葛蔓、鲍营、靳之林、梁建平、魏颖 (*按姓氏笔画排序)

执行策展人:纪玉洁 贾蕴博 李珂珂

执行团队:银川当代美术馆

主办单位:银川市人民政府、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承办单位: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

执行单位:银川当代美术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