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事件最迟5小时内发布,媒体:让真相跑在前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闻发布会是指什么 重大突发事件最迟5小时内发布,媒体:让真相跑在前面

重大突发事件最迟5小时内发布,媒体:让真相跑在前面

2023-11-07 15: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发声越及时,就越有利于抑制谣言等不实信息的传播,也越能够增进政府发声的公信力。

遇有重大突发事件,主责部门要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响应,第一时间通过权威媒体向社会发布信息,最迟应在5小时内发布。日前,《北京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21年修订)》新闻发布会披露的这一消息引发关注。

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是一个系统方案,有着多方面的安排,要求主责部门及时发布,只是其中一个细节部分。此前,国办印发的《实施细则》就明确,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最迟要在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此后多个地方也将这一原则写入应急预案之中。

“5小时内发布”原则每一次出现在公共舆论场,都很容易成为关注的焦点,这背后所对应的社会期待显而易见。

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对于政府回应舆情的效率要求,在不断提升。个别地方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公开表现,的确还与社会期待和要求有一定的落差。所以,“5小时内原则”受到强关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社会对于各地信息发布效率、舆论回应能力提升上的鞭策。各地也不妨对照,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中,是否切实践行了“5小时内发布”原则。

当然,要指出的是,遇有重大突发事件,主责部门最迟应在5小时内发布消息,从信息传播规律看其实是一种“最低要求”。众所周知,如今由于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的空前提升,一个事件发生后的信息扩散和疑问蔓延往往是以秒计,这要求相关信息的发布,不仅仅要恪守底线要求,也要根据舆论的关注程度和事件的发展态势临机应变,做到能早就早、能快尽快,让真相跑在前面。事实上,近些年一些公共事件的舆论发酵过程也证明,政府发声越及时,就越有利于抑制谣言等不实信息的传播,也越能够增进政府发声的公信力。

还要注意的是,发布速度只是衡量政府在公共事件中舆情回应能力的一个指标——要快,更要追求高质量。像一些公共事件发生后,政府发布是比较及时,但是信息的质量和密度,却滞后于公众的知情权需要,这无疑让政府的公信力以及政府发布的社会效果打了折扣。像个别新闻发布会,就被网友调侃为“发布了个寂寞”,这也值得反思。此外,前几年还有媒体梳理发现,“正在调查”成为一些地方和部门应对媒体和公众监督的“万能回应”……诸如此类的表现,已然有了高效发布的“形”,而少了及时回应舆论关切的“实”。

另外,“5小时发布”原则,对应的是重大突发事件。这要求在实际执行中,也应该科学处理好对突发事件等级的评判。像公众就关心,到底如何判断何为重大突发事件?根据相关规定,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来分级,这方面的标准有必要及时向社会普及,既避免社会猜疑,也有利于对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形成更有力的监督。值得注意的是,公共事件等级的评定,一个重要标准是其造成的财产和人员伤亡规模,但不少的热点和突发事件的“影响力”并不能以此来作评价,也不宜排除在外。

突发事件出现后,主责部门及时回应社会舆论,这是事件处置不可忽视的一环。民众疑问在哪,政府回应就在哪,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一环。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朱昌俊

原标题:《重大突发事件最迟5小时内发布,就是要让真相跑在前面》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