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开门办报”:全媒时代新闻生产的模式、路径与观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闻事实核查的过程 专题聚焦|“开门办报”:全媒时代新闻生产的模式、路径与观念

专题聚焦|“开门办报”:全媒时代新闻生产的模式、路径与观念

2024-06-08 17: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许颖

全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开放性、多线程网状生产模式,为“开门办报”带来了新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开放新媒体平台,让用户参与新闻生产这类显性的操作层面,也体现在从用户提供的大量、不完全、有噪声、模糊、随机的原始数据中,提取和开发隐含其中的潜在有用的信息上,还包括向受众开放新闻事实的核查环节等方面。要深刻意识到媒体内容生产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变化,需要重新思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关键词】“开门办报”   全媒体   多线程   隐性内容   关系为王   开放式核查

“开门办报”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是党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进入新时代,“开门办报”迎来新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机遇。2020年9月底,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大兴“开门办报”之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更多可用资源,以开放平台吸引广大用户参与新闻信息生产传播。

媒体融合带来“全媒体”“融媒体”的新形态,“开门办报”也延伸为开门办媒,这是将优良传统与创新发展有机结合的重要理念,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  全媒体时代的新闻内容生产模式与“开门办报”

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是一个封闭式的链态线性模式,而在全媒体背景下,则成为开放式的多线程网状模式。

(一)新闻生产的开放性与“开门办报”

全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开放性体现在新闻的发现、信息收集与整合以及新闻分发的各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与“开门办报”密切相连。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人才是新闻生产的主体;全媒体时代,移动终端的普及和受众表达欲望的兴起,使新闻生产主体走向多元,越来越多的新闻信息提供者成为新闻传播活动主体,以一种自由的人际新闻交流方式,改变着新闻传播的样貌。

在新闻发生的第一现场,网民往往成为新闻线索的第一发现者,他们用手机拍摄记录下相关内容,做好基本的信息收集与整合工作,就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发布出去,完成一次完整的新闻生产活动。

这样的开放性使得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也就是用户生成内容),逐渐成为全媒体时代一种关键的新闻生产方式。这就要求主流媒体“开门办报”,在传统信源的基础上,重视UGC的充分利用,丰富、优化新闻产品内容。

(二)内容生产的多线程与协同传播

多线程(multithreading)原指从软件或者硬件上实现多个线程并发执行的技术,在这里笔者借指全媒体背景下新闻生产各个环节,在多个媒体平台上并行发展的状态。

全媒体背景下,用户的新闻生产是多线程的。他可以在微信、微博、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多个平台发布自创内容,不同平台之间可以切换自如,以获得最大的传播效应。

技术和需求的升级也在不断驱动着媒体转型发展,传统媒体的产业边界不断被拓宽,微博、微信、客户端、今日头条、抖音等,成为主流媒体抢滩登陆的主战场,同一传统媒体的不同新媒体账号相互协同,构成了新的传播矩阵。这些新媒体矩阵中的新闻生产也是多线程的。

如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充当信息传播冲锋队,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发声抢占舆论高地,同时借助组图、短视频、直播等表达方式,将严肃信息通俗化,进行短平快传播。微信公众号通过实用信息固定推送、在热点事件中的坚定立场以及口语化表达,成为用户的信息管家和舆论风向标。客户端则充分利用技术和资源优势,分门别类开设《闻》《评》《听》《问》《报》等栏目,成为图文音视频全媒体以及原汁原味信息的综合平台[1]。

用户与媒体各自多线程的内容生产,发生交互时形成内容生产网络。如用户在社交平台转发媒体的报道,主流媒体在自己的平台使用用户自创的内容等。这样的交互网络可使媒体或用户的内容进一步扩大刊播范围,取得更大的影响力。

传统主流媒体的传播模式是中心化、点对面的大众传播,直接面对众多分散的个体,而“当机器应用走到社会化媒体阶段时,互联网中个体用户也拥有了个人化的节点,这种节点的地位也得到提升,成为‘个人门户’,即内容生产、传播、消费的基础节点。社会化媒体应用也促成了人的关系网络扩张,使得无数个体的关系网络连接起来成为公共信息网络,个体及其关系网络进入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基础结构中”。[2]可见,互联网上居于优势地位的,是社会化媒体中的关系传播,每个个体都是一个网络节点和传播中心。在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编辑发布内容后,用户的转发分享既是一种社交互动,也是一种“协同发布”,充分体现了用户在信息传播中的主体价值。

因此,进入全媒体时代,将用户从“读者”变成“协同传播者”,是“开门办报”的重要内容。所谓“刷屏效应”“爆款产品”,正是用户参与新闻生产“刊播”这一环节的结果。媒体需要强化“开门办报”的意识,不断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从多个角度优化用户以及媒体相互的联结,真正实现与广大用户的同频互动,利用用户“个人门户”的节点,连通其社交媒体,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整合。

二、全媒体时代“开门办报”新闻生产实践的路径

在当下“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开门办报”不仅仅是刊发读者来信,不仅仅是开放新媒体平台让用户发布等这些表层内容,更重要的是注重将新时代用户意识的觉醒和媒体融合的纵深发展相结合,形成形式多元的内容生产方向。

(一)对用户提供的显性内容的利用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机构都会开通新闻热线、邮箱来接受群众提供的新闻线索。全媒体时代,“开门办报”最直观的体现就是鼓励受众参与新闻内容的生产,尤其是在媒体信息触角无法抵达的新闻内容方面,开放新闻内容的采集,以更丰富多元的视角和内容来报道新闻。

专业的媒体从业人员做不到无处不在,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往往无法第一时间亲临现场。因此,那些来自“网民”的描述、照片、视频,就成了重要的新闻来源,这都是用户提供的显性内容。

除了对重大新闻事件参与生产,我国很多基层媒体也“以开放平台吸引广大用户参与信息生产传播”,推出全媒体民生服务模式。如烟台日报社,重建和巩固连接用户的全媒体问政民生服务平台——烟台民意通,这一平台充分发挥融媒体的特色:全渠道收集信息,新媒体快速推动,报、网、端、微联动报道,同时推送至第三方新媒体平台(人民日报党媒公共信息平台、今日头条号、百家号等10余个主流新媒体平台)扩大传播面,阳光监督问题的整改和工作作风的提升[3]。

全媒体时代的“开门办报”是实现由“平面媒体”到“立体媒体”“沉浸式媒体”升级的必由之路,让受众走进媒体,参与内容创作与传播,成为新闻产品生产过程的重要一环。

(二)对用户提供的隐性内容的开发

除了新闻事件的现场这类显性内容外,随着诸如数据采掘(Data Mining)技术的进步,媒体可以从大量、不完全、有噪声、模糊、随机的原始数据中,提取隐含其中的有用信息。

如果说新闻事件中,受众提供的信息是浮出来的冰山尖的话,提取的这部分信息就是隐藏在水下的巨大冰山体。

大数据,即用户使用互联网的各种路径和形态时,留下的海量信息和信息痕迹。这些用户提供的隐性内容,可以更真实地反映用户的认识、态度和行为。

全媒体时代的“开门办报”,需要媒体高度重视这些隐性的内容,从中洞察用户的需求和痛点,开发相应的内容以满足其需求。这是未来主流媒体应该着力挖掘的一个重要领域。

1. 发现趋势,提升报道预见性。

随着新闻传播领域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对用户提供的隐性内容的开发,有赖于传播者对于数据资源利用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升,主流媒体应更有能力展示一种从宏观与中观层面对社会某一方面趋势、动态和结构性的把握。

如《新京报》推出的《〈头号玩家〉:看的不只是电影,其实也是手游缩影》[4]一文,以电影《头号玩家》带来的现象级话题作为切入点,探索在线类游戏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收集并分析大量游戏用户年龄的数据,并对游戏用户年龄分布的特征进行可视化处理,发现并报道“小学生”这一庞大的游戏用户群体,从而引爆舆论,引发受众思考未成年人与游戏之间的关系问题。

这类就是来源于用户提供的隐性内容,媒体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数据抓取、聚合、整理、分析、解释能力,进而顺藤摸瓜,找到海量数据间的隐性关联,透过表象捕获本质,最终达到规律预测和意义再生,创造有预见性的内容。

2. 重视前馈,提升报道针对性。

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新闻前馈变得更加容易。美国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中首次使用了“前馈”的概念,这是相对于“反馈”概念而言的。前馈是指大众传播媒介组织为了增强其传播效果,事先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受众需求,加强传播内容的针对性和改进提高传播技巧,以提升传播效率。全媒体时代,大数据技术加持让前馈成为新闻生产的常态,传统媒体可借助新型数字技术,实现受众意向和舆情的采集,更准确地抓取社会热点、感知舆论风向、锁定用户需求点,从而提升传播的针对性。尤其在一些重大舆论事件的连续报道中,此类前馈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全媒体时代的“开门办报”意味着对“个性化”信息的大量采集,不但各种受众提供的显性新闻线索、新闻内容进入媒体内容生产环节,受众产生的隐性数据、趋势等,也可以纳入媒体的视野,新闻生产成为全民皆可参与的社会化活动。媒体应利用自身优势,深耕内容,全方位利用和开发受众提供的内容,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

3. 对用户提供的新闻事实的核查。

全媒体时代,“开门办报”最大的风险,在于用户提供丰富、海量的原生信息的同时,也难免有大量失实甚至虚假的信息。而要规避这一风险的一个好办法,就是依靠受众来进行新闻事实的查证。

如何辨别网上信息的真伪呢?首先要调查信源的可信度。第二,要注重信息的准确性。从多方面了解信息发布者发布信息的目的:所发布的信息是否做到客观公正?是否带有政治上或意识形态上的偏见?是否带有商业炒作的成分?

以上这些工作也可以成为“开门办报”的重要内容,即让用户参与新闻事实的核查。2021年一项研究显示,普通公众完成在线新闻核查任务的有效性,接近专业核查人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大卫·G.兰德(David G. Rand)等人,在美国科学促进会主编的期刊《科学进展》刊发了论文《使用群众的智慧扩大事实核查》[5],该研究显示,网络信息的巨大体量和有限的核查时间,使事实核查人员的工作量过大,聘请外行群众识别不实消息也许是一个解决方案。在很多实际案例中,普通公众的判断与专家水平相近甚至更佳。研究认为,媒体平台可积极尝试将新闻报道的事实核查任务“众包”,普通公众的智慧既可用于为内容设置标签,也可用于为排序和推荐算法提供参考。

用户参与新闻事实核查,充分利用了新媒体的开放、互动和共享特性,这也是全媒体背景下“开门办报”的一个关键内容。

事实核查原来是指新闻组织对报道刊发前的事实核实,但近年来新闻的事实核查经历了一次“结构性转变”:核查主体从专业的新闻从业者,变为增加了依托数字媒体的公民新闻参与;核查的时间由新闻发布之前,变为新闻发布之后;核查的内容及结果由限于编辑部内部,变为公之于众,甚至新闻事实核查逐渐从新闻生产环节脱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一种新闻样式——事实核查新闻。

如腾讯的“较真”平台发动用户参与,促进个体协作,凝聚群体智慧。除邀请各领域专业人士、机构、媒体参与事实核查外,各版块还邀请用户提供想要核查的信息内容,通过互动问答、嵌入游戏元素的手段吸引用户参与。

未来的“开门办报”过程中,也可以采取开放式核查,充分调动互联网用户的积极性,鼓励用户参与核查的生产过程,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甄别和追溯,在核查中留有足够多可供更正和检查的空间给用户发挥能量。

三、全媒体时代“开门办报”的理念

(一)重新思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

传统的“开门办报”主要通过读者来信、通讯员供稿等方式,为群众提供新闻信息服务。不少媒体仍然延续了此类做法,只不过是参与途径变成互联网,从观念上并没有根本改变:仍然把传统媒体作为主角对待,认为新媒体是其补充与延伸,或者说把新媒体看作扩大自身影响力的工具。

在全媒体时代,“开门办报”不是将传统的做法数字化后放到网络上这么简单,需要媒体的运行体系真正跟上互联网移动化、社会化、泛在化传播的脚步,牢牢树立以“新媒体”为中心的理念,实现从传统内容提供者向新兴内容提供者的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因此,全媒体时代的“开门办报”主战场应该在网络:民生、民情、民意来自网络,要求媒体立足现实社会,深入基层,走进群众生活,真实呈现社会现实,积极回应舆情关切;内容传播在网络,要通过各种网络平台,依靠优质内容与服务,吸引并聚合尽可能广泛的受众并留住受众,尽可能扩展与用户连接的规模,实现与用户的强连接;舆论引导在网络,在与网民的互动交流中,了解网民的所思所想所盼,并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多维度了解网民的真实诉求,并促使其充分表达。

(二)主流媒体应以开放共享心态找准定位

媒体融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在新媒体的触角日益延伸到大众生活的各个角落后,随着原有信息“传”“受”范式的破碎和失效,传统媒体如何找到自身定位和发展道路的问题。

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尼葛洛庞帝曾提到,当面对即将来临的数字化时代,一个个产业自问“我在数字化世界中有什么前途”时,它们的前途百分之百要看产品或服务能否转化为数字形式 。

如果说传统媒体原有品牌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对新闻资源的垄断和独占,那么在数字时代树立自己的数字品牌,靠的应该是开放和共享。

全媒体时代,媒体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互动,在广度、深度与频次方面大为增强,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的广泛连接。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媒体“开门办报”的实践都选择了“新闻+服务”或“新闻+政务”作为方向,这意味着媒体从单纯新闻传播向公共服务领域拓展,其中最核心的是定位问题。

比如,媒体内容产品如何针对老年受众、如何针对中年受众、如何针对青少年受众、分别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新闻和服务……虽然说“开门办报”应该以新媒体为核心,但面对老年受众,也许传统的做法更为有效,一味追求智能化、移动化,反而有可能让他们极不适应。因此,在把媒体打造成“新闻+政务”“新闻+服务”过程中,需在“多样化”上下功夫,认真思考不同媒体产品的定位,增强产品与服务的黏性。

(三)追求“关系为王”树立“以人为本”观念

在争夺眼球的过程中,“人”是制胜的砝码,新媒体不应仅仅停留在“内容为王”的理念上,而是应该将“关系为王”作为更高的追求境界。只有当受众与媒体、受众与受众之间形成牢固的关系时,媒体的品牌才能形成并长期维持。

“以人为本”“以受众为中心”在执行深度上有三个层面:其一是“我有什么,我就给受众提供什么”;其二是“受众需要什么,我就提供什么”;其三是“发现受众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产品”。在进行“开门办报”的实践时,应该从第三个层次入手,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研究受众的特点、信息消费模式,从而发现其新的需求。

在网络上,“以人为本”实质上是设计者把头脑中的概念服务通过机器转化为现实服务时,用户能得到百分百的尊重、方便和满足。这不仅仅是一种服务观念,更是一种发展战略。

如当前用户生产的内容质量不高、同质性强,让受众较为反感。媒体如何发挥专业优势,引领网民在积极参与的同时提升内容质量,以改变当下网络空间低质内容充斥、舆论场过度喧嚣纷扰的状况? 又如广泛应用的算法推荐与人工智能,为用户提供了较为精准的信息素材,但也由此产生“茧房效应”,有意或无意遮蔽更为多元的信息,导致用户认知的狭隘。如何引导网民关注社会公共事务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与建设性的讨论?如何纠正网络空间过于娱乐化、情绪化、低俗化的不良偏向?如何让网民在参与内容生产的同时受到主流价值引领,凝聚社会共识……这一切,其实都是“以人为本”的更高要求:不是一味地低水平满足其喜好和需要,而是正视其隐性的、内在的需求,提升用户传播素养。

技术变革给传播带来的影响不可抗拒,而我们需要面对的未来却是充满不断变化的未知。在《2013世界报业创新报告》的前言中,阿克塞尔-施普林格公司首席执行官马提亚斯·多普勒的这句话,似乎为当前传统媒体的尝试做了一个最好的注脚——“我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继续为报纸的发展用尽所有的努力,不是为了留住过去的辉煌,而是在探寻未来的无限可能”[6]。

作者许颖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博士

参考文献

[1]刘芬.周云.新媒体矩阵传播之道——基于358个主流传统媒体的样本分析.新闻战线.2017(13):54-56.

[2]彭兰.数字新闻业中的人-机关系.新闻界,2022(01):5-14+84.

[3]滕越.刘洪涛.“开门办报”重启连接用户新平台——烟台日报社“烟台民意通”的创新实践路径.传媒,2022(06):36-38.

[4]张学冬.从《新京报》实践看现象级数据新闻报道如何生产.中国记者,2018(6).

[5]中国社会科学网.在线新闻核查可借助“众包”.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0314851931431334&wfr=spider&for=pc/.2021-09-08.

[6]赵新乐.重塑新闻与重振报业.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3-4.

(本文刊于《新传播》杂志2022年第五期)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李诚 审核 刁瑜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推荐阅读专题聚焦|“开门办报”建构主流媒体用户新连接——基于上游新闻“帮帮频道”实施用户运营战略的分析

专题聚焦|“开门办报”建构主流媒体用户新连接——基于上游新闻“帮帮频道”实施用户运营战略的分析

2023-02-15

专题聚焦|生态·内容·赋能: “开门办报”的新型主流媒体实践——以澎湃新闻为例

专题聚焦|生态·内容·赋能: “开门办报”的新型主流媒体实践——以澎湃新闻为例

2023-02-15

专题聚焦|强化用户连接,在“开门办报”中践行群众路线

专题聚焦|强化用户连接,在“开门办报”中践行群众路线

2023-02-15

专题聚焦|全媒体时代的“开门办报”

专题聚焦|全媒体时代的“开门办报”

2023-02-15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