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十年回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能源汽车行业政策的演变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十年回顾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十年回顾

2024-07-17 10: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近日,汽车工业协会发布《2019年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2019年全年的汽车销量出炉。2019年,新能源汽车销售120.6万辆,同比下降4.0%。汽车工业协会同时指出:2019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呈现大幅下降态势,是受到了补贴退坡的影响。

新能源汽车作为中国汽车产业振兴、赶超汽车发达国家的重要技术路线,在发展初期需要政策的倾斜和资金的扶持。从2009年出台相关政策,至今已经过了十年。让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发展历程。

·       2009年

2009年1月20日,财政部、科技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2009〕6号),宣布在北京、上海等13个城市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中央财政重点对购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补助,并制定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指导试点城市执行。其附表一《公共服务用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示范推广补助标准》中提出,针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惠及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其中,混合动力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根据节油率和最大电功率比可以获得最高5万元的补贴,纯电动汽车可以获得6万元的补贴。

在随后的2009年3月20日,国务院发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指出:将新能源汽车作为“加强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促进汽车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突破口。着力培育自主品牌,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从此,中国汽车市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大幕正式拉开了。

·       2010年

2010年,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以下简称“发改委”)等国家四部委密集发布三个文件:《关于扩大公共服务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有关工作的通知》(财建〔2010〕227号)、《关于增加公共服务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的通知》(财建〔2010〕434号)、《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财建〔2010〕230号),开启了针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的时代,并且在之后将补贴范围由试点城市扩大到全国范围。

在《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的附件《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了补贴对象所指的新能源汽车为新能源汽车主要指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和纯电动乘用车,将混合动力乘用汽车排除在外。按照标准,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高补助5万元/辆;纯电动乘用车最高补助6万元/辆。值得一提的是,此《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提出了“财政补助采取退坡机制”,试点期为2010年至2012年,但具体的退坡机制与标准并未说明。

·       2011年

2011年11月10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等国家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办建〔2011〕149号),提出了针对新能源汽车落实免除车牌拍卖、摇号、限行等限制措施。通过与传统燃油汽车差异化对待,进一步对新能源汽车进行示范推广、调动用户对新能源汽车购买和使用的积极性。并且大力推进充电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提供便利。

·       2012年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国发〔2012〕22 号),确定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路线,对各能源类型汽车的定位进行了界定: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推广普及混合动力汽车(非插电式)、节能内燃机汽车;因地制宜发展替代燃料汽车(包括天然气、生物燃料等)。并再次强调了“研究实行新能源汽车停车费减免、充电费优惠等扶持政策。有关地方实施限号行驶、牌照额度拍卖、购车配额指标等措施时,应对新能源汽车区别对待。”

·       2013年

依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要求,2013年3月14日,工信部、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办法》(工信部2013年15号公告),实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管理,逐步降低我国乘用车产品平均燃料消耗量,实现2015年和2020年我国乘用车产品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升/100公里和5.0升/100公里的目标。同时,对企业生产或进口的纯电动乘用车、燃料电池乘用车、纯电动驱动模式综合工况续驶里程达到50公里及以上的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实际值按零计算,并按5倍数量计入核算基数之和。这相当于从另外一个方向鼓励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产品。

2013年9月13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等国家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财建〔2013〕551号),针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首次出现退坡,并对纯电动汽车进行了续航里程分段、实施差异化补贴标准。并明确了补贴退坡的标准:2014年和2015年在2013年标准基础上分别下降10%和20%。

·       2014年

2014年7月1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35号),宣布给予新能源汽车税收优惠: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对纯电动汽车、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并统一标准和目录、规范市场秩序,破除地方保护。

2014年10月14日,工信部、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管理的通知》(工信部联装〔2014〕432号),对《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办法》的实施加强了管理力度。

·       2015年

2015年4月22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等国家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财建〔2015〕134号)。附件一《2016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标准》,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标准和门槛进行了调整,明确2017-2018年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20%,2019-2020年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40%。

·       2016年

2016年12月29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等国家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财建〔2016〕958号)。在附件《新能源汽车推广补贴方案及产品技术要求》中,针对纯电动乘用车动力电池系统的质量能量密度做出了要求,应不低于90Wh/kg,对高于120Wh/kg的按1.1倍给予补贴。并且规定,地方财政对单车补贴的上限不超过中央财政单车补贴额的50%。

·       2017年

2017年9月27日,工信部、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五部委联合发布《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除对境内各乘用车生产企业和各进口乘用车供应企业的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进行核算外,对其新能源汽车积分进行单独核算。同时,工信部建立汽车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平台,统筹推进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公示、转让、交易等工作。该管理办法被称为“双积分政策”,因简称“CAFC”,所以也被俗称为“咖啡法规”。

·       2018年

2018年2月2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等国家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财建〔2018〕18号),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进行了调整,并设定了新标准切换的过渡期,对补贴标准的执行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新补贴方案增加了调整系数,以纯电动乘用车动力电池系统的质量能量密度和能耗水平作为标准,浮动范围分别0.6-1.2倍和0.5-1.1倍。

·       2019年

2019年3月26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等国家四部委再次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财建〔2019〕138号),附件《新能源汽车推广补贴方案及产品技术要求》对纯电动乘用车的补贴门槛提高到了续航里程250公里,并进一步降低了补贴金额。同时,根据纯电动乘用车的电池能量密度、能耗水平,分别设置了0.8-1.0和0.8-1.1的调整系数;对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也基于燃料消耗量水平设置了调整系数,范围为0.5-1.0。

同年12月3日,工信部装备司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从发展趋势、技术路线、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合作交流、政策法规、人才队伍、知识产权等多个方面探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并设定了2025年的发展愿景: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智能网联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30%。为汽车产业和企业指明了方向。

·       2020年

时间进入了2020年,新的补贴政策还未正式出炉。但按照之前的规划,到2020年底,针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将完全退出。失去了补贴政策的加持,新能源汽车将与传统燃油汽车开始正面交锋,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也将回归产品本身。虽然当前来看,新能源汽车与燃油汽车相比还略显稚嫩、在某些方面还有待完善,但不断推陈出新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又让人看到了无限的发展可能。

2020年是否会出台新的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以及会出台怎样的政策,都被业界翘首以盼。从用户视角而言,我们也更关心汽车变革将会为我们呈现出怎样的未来: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趋势为我们未来的交通出行、城市发展,甚至生活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未来将会怎样,让我们共同期待。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