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1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格律诗主张的现代诗派 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1

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1

#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

目录

第一章文化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

第二章30年代文学(1928-1937)

第三章40年代文学(1937-1949)

第四章50至70年代文学(1949-1977)

第五章新时期文学(1978-2000)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单项选择题

1.1.中国现代文学以下列哪一项为开端【A】A.“五四”文学革命B.“五四”新文化运动C.白话文运动D.诗界革命

1.2.文学研究会成立的地点是【B】A.上海B.北京C.重庆D.南京

1.3.下列属于台湾最早提出改革台湾文学、提倡白话文的文章的是【A】A.《文学与职务》B.《汉文改革论》C.《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D.《为台湾的文学界一哭》

1.4.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是【C】A.《怀旧》B.《铸剑》C.《狂人日记》D.《秋夜》

1.5.《故事新编》中共收入历史小说【B】A.7篇B.8篇C.9篇D.10篇

1.6.爱姑这个女性形象出自于【D】A.《祝福》B.《伤逝》C.《在酒楼上》D.《离婚》

1.7.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是【C】A.《朝花夕拾》B.《奔流》C.《野草》D.《三闲集》

1.8.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B】A.受压迫受剥削B.精神胜利法C。自高自大D.自欺欺人

1.9.《朝花夕拾》是一部【C】A.抒情散文集B.议论散文集C.叙事散文集D.哲理散文集

1.10.下列哪一部杂文集属于鲁迅前期的杂文【D】A.《三闲集》B.《伪自由书》C.《二心集》D.《坟》

1.11.《这也是一个人》的作者是【A】A.叶绍钧B.汪敬熙C.俞平伯D.杨振声

1.12.下列属于问题小说的作品有【A】A.《两个家庭》B.《陈四爹的牛》C.《浣衣母》D.《残春》

1.13.蒋光慈属于【D】A.乡土文学小说作家B.问题小说作家C.心理分析小说作家D.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家

1.14.下列属于叶绍钧的“灰色人生”系列的作品的是【A】A.《潘先生在难中》B.《多收了三五斗》C.《某城纪事》B.《夜》

1.15.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C】A.《狂人日记》B.《阿Q正传》C.《沉沦》D.《牧羊哀话》

1.16.郁达夫属于【B】A.文学研究会作家B.创造社作家C.未名社作家D.新月社作家

1.17.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白话新诗集是【A】A.《尝试集》B.《凤凰涅槃》C.《繁星》D.《死水》

1.18.下列属于“自叙传”小说作家的是【A】A.郁达夫B.冰心C.鲁迅D.朱自清

1.19.湖畔诗社1922年春成立于【B】A.上海B.杭州C.扬州D.北京

1.20.小诗的形成主要是受下列哪一部作品的影响【C】A.《猛虎集》B.《欧游杂记》C.《飞鸟集》D.《草叶集》

1.21.提出了新诗创作的“三美”主张的是【B】A.徐志摩B.闻一多C.李金发D.朱湘、

1.22.20世纪20年代象征诗派的代表诗人是【D】A.闻一多B.蒋光慈C.汪静之D.李金发

1.23.贯穿闻一多《红烛》和《死水》的诗魂是【A】A.爱国主义情思B.理想之爱C.夫妻之爱D.亲友之爱

1.2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D】A.构思精巧,意象新颖B.韵律和谐,富于音乐关C.辞藻华美,风格明丽D.丰富的想象,神奇的夸张

1.25.《翦拂集》是谁的散文集【C】A.周作人B.孙伏园C.林语堂D.川岛

1.26.郭沫若散文的代表作是【C】A.《塔》B.《水平线下》C.《小品六章》D.《鸡肋集》

1.27.下列关于周作人散文的内容表述错误的是【D】A.批判死鬼的精神B.抨击国民性的弱点C.宣扬一种隐逸的、逸乐的士大夫情趣D.宣扬一种入世的情趣

1.28.标志着冰心的散文已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并确立了其独特风格的作品是【A】A.《笑》B.《山中杂记》C.《小桔灯》D.《寄小读者》

1.29.朱自清的散文《绿》属于哪一题材的散文【C】A.社会性、政治性较强的题材B.描写感人至深的亲情、友情、人情的题材C.写景抒情的题材D.表现生活情趣的题材

1.30.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一个专门性戏剧杂志是【A】A.《戏剧》月刊B.《南国》半月刊C.《文学周报》D.《晨报副刊》

1.31.洪深的哪一作品借鉴了奥尼尔《琼斯皇》的戏剧手法【C】A.《贫民惨剧》B.《卖梨人》C.《赵阎王》D.《回去》

1.32.丁西林的第一部独幕喜剧是【A】A.《一只马蜂》B.《压迫》C.《终身大事》D.《兵变》

1.33.被田汉视为“比较能介绍我自己的出世作”的是【D】A.《名优之死》B.《第五病室》C.《关汉卿》D.《咖啡店之一夜》

1.34.下列属于田汉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表现抗日救亡主题的戏剧的是【D】A.《风云儿女》B.《关汉卿》C.《名优之死》D.《回春之曲》

2.1.《送报夫》是台湾哪一作家的作品【C】A.赖和B.朱点人C.杨逵D.陈奇云

2.2.下列属于香港小说家、诗人侣伦的作品的是【A】A.《殿薇》B.《南国风》C.《行过的生命》D.《海上谣》

2.3.茅盾在“五四”时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大力提倡的艺术主张是【A】A.文学为人生B.文学为艺术C.自然主义D.浪漫主义

2.4.1929年茅盾在日本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D】A.《动摇》B.《幻灭》C.《追求》D.《虹》

2.5.《腐蚀》是以哪一位女性的日记形式展开情节冲突的【D】A.章秋柳B.孙舞阳C.小昭D.赵惠明

2.6.下列哪一部作品由《幻灭》、《动摇》、《追求》三个中篇小说构成【C】A.《虹》B.《林家铺子》C.《蚀》D.《子夜》

2.7.茅盾的短篇小说《自杀》出自【C】A.《农村三部曲》B.《蚀》C.《野蔷薇》D.《子夜》

2.8.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中塑造的第一个含有复杂感情的.现实生活中活生生存在的小人物是【A】A.觉新B.觉民C.觉慧D.瑞珏

2.9.《家》中第一个冲出家庭牢笼的人物是【C】A.觉新B.觉民C.觉慧D.鸣凤

2.10.《憩园》的主人公是【A】A.杨梦痴B.高老太爷C.李冷D.吴仁民

2.11.《寒夜》中体现了一种反道德、重自我的新型女性是【D】A.杨梦痴B.瑞珏C.梅D.曾树生

2.12.老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A】A.《老张的哲学》B.《赵子日》C.《二马》D.《离婚》

2.13.老舍在科幻小说的外衣下寄寓着明显的政治讽刺意旨的小说是【B】A.《小坡的生日》B.《猫城记》C.《牛天赐传》D.《文博士》

2.14.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运用的书写样式是【C】A.寓言体B.科幻体C.童话体D.书信体

2.15.标志着老舍幽默风格更成熟的作品是【B】A.《二马》B.《离婚》C.《骆驼祥子》D.《四世同堂》

2.16.《骆驼祥子》的主要发展线索是【B】A.祥子和虎妞的“爱情”纠葛B.祥子的“三起三落”C.祥子与周围的小人物的关系D.虎妞的命运

2.17.《四世同堂》中,寄寓着作者的热情和理想的青年形象是【C】A.祁瑞丰B.祁瑞宣C.祁瑞全D.小崔

2.18.沈从文的代表作是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篇小说【C】A.《长河》B.《神巫之爱》C.《边城》D.《八骏图》

2.19.沈从文创作的讽刺知识分子的代表作是【C】A.《边城》B.《柏子》C.《八骏图》D.《长河》

2.20.沈从文完善人性、批判现代都市文明所站的立场是【B】A.知识分子立场B.乡下人立场C.农民立场D.革命者立场

2.21.沈从文倾注了“爱”与“美”塑造出来的女性艺术形象是【D】A.夭夭B.萧萧C.猫子D.翠翠

2.22.杨马兵这一人物形象出自【B】A.《长河》B.《边城》C.《柏子》D.《八骏图》

2.23.《雷雨》中最“雷雨”式的人物是【D】A.周萍B.鲁侍萍C.周冲D.蘩漪

2.24.潘月亭这一人物形象出自【B】A.《雷雨》B.《日出》C.《北京人》D.《原野》

2.25.方达生这一人物形象出自【B】A.《雷雨》B.《日出》C.《北京人》D.《原野》

2.26.《北京人》中懒到“不想感觉自己还有感觉”的人物是【B】A.曾皓B.曾文清C.曾思懿D.愫方

2.27.曹禺的成名作是【B】A.《原野》B.《雷雨》C.《北京人》D.《日出》

2.28.《雷雨》在结构上主要采用了【B】A.拴桩法B.回溯法C.冰糖葫芦式D.长河奔流式

2.29.被称为“新感觉派的圣手”的作家是【B】A.施蛰存B.穆时英C.刘呐鸥D.茅盾

2.30.中国诗歌会中成就和影响最大的一位诗人是【A】A.蒲风B.杨骚C.王亚平D.田间

2.31.《鹰之歌》的作者是【B】A.陆蠡B.丽尼C.丰子恺D.李广田

2.32.下列哪一作家的散文呈现出了一种自然的、近乎童真的境界【B】A.何其芳B.丰子恺C.李广田D.梁遇春

2.33.“泥土诗人”指的是【C】A.艾青B.田间C.臧克家D.何其芳

2.34.《画廊集》的作者是【A】A.李广田B.丰子恺C.田间D.臧克家

2.35.《缘缘堂随笔》的作者是【B】A.丽尼B.丰子恺C.李广田D.田间

2.36.下列哪一项属于夏衍的作品【C】A.《一九三○年春上海》B.《上海的狐步舞》C.《包身工》D.《这不过是春天》

2.37.丁玲塑造的负着时代苦闷的叛逆女性的代表人物是【D】A.贞贞B.陆萍C.萧涧秋D.莎菲

2.38.叶紫的第一篇小说是【A】A.《丰收》B.《星》C.《山村一夜》D.《太阳从西边出来》

2.39.吴组缃抗战期间创作的长篇小说是【C】A.《策竹山房》B.《一千八百担》C.《山洪》D.《樊家铺》

2.40.被称为“雨巷诗人”的作家是【D】A.田间B.臧克家C.艾青D.戴望舒

2.41.现代话剧史上首次较全面地表现农村生活和农民抗争的戏剧作品是【A】A.洪深的“农村三部曲”B.田汉的《南归》C.夏衍的《赛金花》D.熊佛西的《屠户》

3.1.诗歌创作深入地探索、表现“自我”的诗人是【D】A.田间B.艾青C.臧克家D.穆旦

3.2.标志着夏衍的剧作题材从历史转向现实的话剧是【A】A.《上海屋檐下》B.《法西斯细菌》C.《心防》D.《赛金花》

3.3.《乱世男女》的作者是【B】A.于伶B.陈白尘C.阿英D.欧阳予倩

3.4.葛薇龙出自于张爱玲的小说【B】A.《倾城之恋》B.《沉香屑:█第一炉香》C.《沉香屑:█第二炉香》D.《金锁记》

3.5.《蜗牛在荆棘上》的作者是【A】A.路翎B.田间C.田汉D.夏衍

3.6.孙犁的代表作是【B】A.《嘱咐》B.《荷花淀》C.《光荣》D.《铁木前传》

3.7.《漳河水》的作者是【C】A.李季B.贺敬之C.阮章竞D.丁毅

3.8.《王贵与李香香》的作者是【A】A.李季B.贺敬之C.阮章竞D.丁毅

3.9.水生嫂出自于孙犁的作品【A】A.《荷花淀》B.《暴风骤雨》C.《断魂枪》D.《光荣》

3.10.《李有才板话》中反动势力的代表人物是【D】A.三仙姑B.二诸葛C.原生D.阎恒元

3.11.《财主底儿女们》的作者是【C】A.钱钟书B.李劫人C.路翎D.沙汀

3.12.《李有才板话》中的阎恒元是一个【D】A.先进农民B.革命干部C.落后农民D.地主

3.13.《漳河水》的题材是【A】A.解放区的妇女解放B.北方乡村的农民暴动C.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D.抗战时期的工人斗争

3.14.阮章竞《漳河水》长诗的主人公是【C】A.一位农村妇女B.两位农村妇女C.三位农村妇女D.四位农村妇女

3.15.穆旦诗所表现的“自我”的特点是【D】A.夸饰B.浪漫多情C.感伤、自怨D.分裂、痛苦

3.16.下列不符合《白毛女》创作情况的一项是【B】A.根据民间故事加工、改编B.阮章竞、丁毅执笔C.贺敬之、丁毅执笔D.采用了民歌、小调和地方戏曲的曲调

4.1.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作者是【B】A.茹志鹃B.王蒙C.峻青D.吴强

4.2.茹志鹃的成名作是短篇小说【A】A.《百合花》B.《黎明的河边》C.《春之声》D.《夜之交流》

4.3.“十七年”时期,田汉创作了话剧【D】A.《关汉卿》和《白蛇传》B.《关汉卿》和《王昭君》C.《文成公主》和《王昭君》D.《关汉卿》和《文成公主》

4.4.下列属于革命“样板戏”的是【A】A.《三上桃峰》B.《红灯记》C.《海港》D.《奇袭白虎团》

4.5.在“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创作中,《第二次握手》影响最大,它的作者是【B】A.穆旦B.张扬C.郭小川D.舒婷

4.6.由闻捷创作的长篇叙事诗是【D】A.《白雪的赞歌》B.《深深的山谷》C.《雷锋之歌》D.《复仇的火焰》

4.7.话剧《茶馆》的作者是【C】A.郭沫若B.曹禺C.老舍D.田汉

4.8.话剧《茶馆》中,裕泰茶馆的掌柜是【D】A.庞太监B.秦仲义C.常四爷D.王利发

4.9.《保卫延安》的作者是【D】A.吴强B.曲波C.粱斌D.杜鹏程

4.10.柳青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力作是【C】A.《三里湾》B.《山乡巨变》C.《创业史》D.《不能走那条路》

4.11.沈振新是下列哪部小说中的我军高级指挥员形象【B】A.《林海雪原》B.《红日》C.《保卫延安》D.《创业史》

4.12.散文名篇《长江三日》的作者是【D】久秦牧B.杨朔C.余光中D.刘白羽

4.13.著名政治抒情诗《雷锋之歌》的作者是【D】A.闻捷B.郭小川C.艾青D.贺敬之

5.1.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是【A】A.舒婷和顾城B.北岛和海子C.绿原和牛汉D.艾青和公刘

5.2.新时期以其巨大的震撼力和自剖精神震动文坛的巴金的随笔集是【A】A.《随想录》B.《新声集》C.《巴金近作》D.《创作回忆录》

5.3.中篇小说《现实一种》的作者是【A】A.余华B.张炜C.张贤亮D.马原

5.4.下面属于寻根小说的是【A】A.《爸爸爸》B.《春之声》C.《红高粱》D.《苍老的浮云》

5.5.由沙叶新创作的话剧作品是【B】A.《陈毅出山》B.《陈毅市长》C.《绝对信号》D.《车站》

5.6.《陈毅市长》的结构特征是.【D】A.“人像展览”式B.“桔瓣”式C.“多人多事”式D.“冰糖葫芦”式

5.7.《陈奂生上城》的作者是【A】A.高晓声B.陆文夫C.汪曾祺D.林斤澜

5.8.“伤痕小说”因下列哪位作家写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B】A.刘心武B.卢新华C.张洁D.王蒙

5.9.在新时期的小说创作潮流中,首先出现的是【C】A.“反思小说”B.“改革小说”C.“伤痕小说”D.“寻根小说”

5.10.“朦胧诗”中有着世界性影响的重要诗人是【A】A.北岛B.舒婷C.顾城D.江河

多项选择题

1.1.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包括【ACD】A.国民文学B.古典文学C.写实文学D.社会文学E.贵族文学

1.2.“五四”文学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ABC】A.新文学的萌芽期B.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C.创作沉寂期D.创作丰收期E.文体大解放的创作萌芽期

1.3.下列哪些作品反映了农村妇女的命运【ABC】A.《明天》B.《祝福》C.《离婚》D.《高老夫子》E.《孤独者》

1.4.下列属于鲁迅的小说集的是【CDE】A.《野草》B.《朝花夕拾》C.《呐喊》D.《彷徨》E.《故事新编》

1.5.下列属于乡土文学小说作家的是【BDE】A.庐隐B.台静农C.许地山D.王任叔E.废名

1.6.下列属于台湾作家赖和创作的是【ABC】A.《可怜她死了》B.《不如意的过年》C.《一杆“称仔”》D.《她要往何处去》E.《买彩票》

1.7.下列哪些作品属于叶绍钧的童话【DE】A.《夜》B.《没有秋虫的地方》C.《校长》D.《稻草人》E.《古代英雄的石像》

1.8.冰心的诗集有【DE】A.《去国》B.《超人》C.《往事》D.《春水》E.《繁星》

1.9.下列属于象征诗派诗人的是【DE】A.徐志摩B.应修人C.冯至D.冯乃超E.王独清

1.10.郭沫若的诗歌《女神》表达的主要精神内容有【ACE】A.呼唤新世界诞生的民主理想B.表现了抗日救亡的战斗精神C.充分表达了对自我的崇尚和对自然的礼赞D.表达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斗激情E.显示了彻底破坏和大胆创新的精神

1.11.“现代评论”派的重要作家有【ADE】A.徐志摩B.周作人C.孙福熙D.陈西滢E.吴稚晖

1.12.下列关于周作人散文艺术特色的描述,正确的有【ABCDE】A.旁征博引,于谈天说地中显示出深厚的学识、才情B.舒展自如,娓娓而谈C.平和冲淡,恬适淡远D.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厚E.机智幽默,情趣似盎然而实苦涩

1.13.田汉的哪些作品显示出现实主义和阶级意识的明显强化【ACE】A.《火之跳舞》B.《南归》C.《名优之死》D.《第五病室》E.《一致》

2.1.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指【ABC】A.《春蚕》B.《秋收》C.《残冬》D.《林家铺子》E.《路》

2.2.下列属于《子夜》中的人物形象的是【ABCD】A.吴荪甫B.赵伯韬C.屠维岳D.冯云卿E.静女士

2.3.老舍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包括【ADE】A.《火葬》B.《我这一辈子》C.《骆驼祥子》D.《四世同堂》E.《鼓书艺人》

2.4.下列属于《四世同堂》中的人物形象的是【ABCDE】A.祁老人B.钱默吟C.祁瑞宣D.祁瑞丰E.小崔

2.5.下列人物属于巴金小说中“腐朽生命”的代表的是【ABD】A.高老太爷B.高克明C.万昭华D.冯乐山E.汪母

2.6.《激流三部曲》的思想内容包括【ACD】A.控诉封建家庭制度B.揭露官场腐败C.作品喊出了青年一代的呼声D.批判了整个旧社会旧制度E.批判了民族劣根性

2.7.关于翠翠形象描述正确的有【ABC】A.是“爱”与“美”的理想艺术形象B.是作者乡恋情感与怀旧思想结合的产物C.体现柔中有刚的美D.有主宰自己命运的自觉意识与反抗性E.明辨美丑、嫉恶如仇

2.8.沈从文批判都市文明的小说有【ABC】A.《八骏图》B.《绅士的太太》C.《大小阮》D.《边城》E.《长河》

2.9.并存于沈从文小说里的两个世界是【BD】A.理想的大同世界B.湘西人性世界C.残酷的现实世界D.都市文明世界E.浪漫的天堂世界

2.10.下列人物是《边城》中的有【CDE】A.柏子B.夭夭C.翠翠D.傩送E.天保

2.11.对周朴园形象的正确分析有【ABC】A.专横暴戾、虚假伪善B.家庭中的的专制暴君,社会中的剥削者C.对侍萍的情感有真实性D.正直、仁厚的资本家E.让蘩漪吃药的目的是关心她

2.12.《日出》的艺术特点有【ACD】A.“横断面”的描写B.运用象征手法进行表现C.矛盾冲突的生活化D.采用暗场处理的方法E.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2.13.对陈白露的描述正确的有【ABCDE】A.堕落放荡,但也人心未尽B.不能自救,却还想救人C.性格倔强,敢作敢为D.向丑恶的生活妥协出卖自己E.人性被金钱异化、扭曲

2.14.曹禺改编《家》,集中揭示人物之间复杂而微妙关系的几个情节是【ABCD】A.觉新的婚礼B.兵变前后C.高老太爷的寿诞和寿终D.瑞珏之死E.觉新的烦恼

2.15.下列作家属于京派作家群的有【ABCD】A.冯文炳B.芦焚C.沈从文D.萧乾E.张恨水

2.16.《丽人行》中的三个女性是【CDE】A.白秋英B.莲姑C.刘金妹D.梁若英E.李新群

2.17.冯至的作品有【ABC】A.《昨日之歌》B.《蚕马》C.《吹萧人的故事》D.《希望》E.《二月》

2.18.20世纪30年代的文艺思想论争主要包括【BCE】A.关于“国民性”的论争B.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C.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D.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E.关于“大众语”的论争

2.19.华汉的《地泉》三部曲包括【ABC】A.《深入》B.《转换》C.《复兴》D.《春蚕》E.《秋收》

2.20.活跃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坛的诗歌潮流有【ACD】A.政治抒情诗歌B.哲理性诗歌C.唯美诗歌D.乡土诗歌E.散文诗歌

3.1.沙汀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三记”有【ABD】A.《淘金记》B.《困兽记》C.《南行记》D.《还乡记》E.《湘西散记》

3.2.下列作家属于七月诗派的有【ABD】A.绿原B.阿垅C.郑敏D.曾卓E.萧军

3.3.“好一记鞭子”指的是【ABC】A.《三江好》B.《最后一计》C.《放下你的鞭子》D.《火把》E.《香稻米》

3.4.下列作家属于“山药蛋派”的有【ABD】A.马烽B.西戎C.刘绍棠D.束为E.韩映山

3.5.《小二黑结婚》中老一代农民的代表有【AC】A.二诸葛B.小二黑C.三仙姑D.小芹E.阎恒元

3.6.下列属于九叶派诗人的有【ACE】A.辛笛B.鲁藜C.郑敏D.阿垅E.袁可嘉

4.1.下列关于话剧《茶馆》中的王利发这一形象的表述正确的是【ABCD】A.裕泰茶馆的掌柜B.精明、干练,会顺应时世变迁,不断改变茶馆经营方式C.处世哲学是“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D.从不敢得罪有钱有势的人,但总免不了被敲诈勒索E.最后,别的茶馆倒闭,他的茶馆兴旺发达

4.2.以下属于“十七年”时期三大文艺批判的有【ABD】A.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B.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C.对“中间人物论”的讨论D.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斗争E.对典型人物的讨论

4.3.下列属于琼瑶的作品的有【ACD】A.《窗外》B.《天堂与地狱》C.《几度夕阳红》D.《在水一方》E.《雪地上的星星》

4.4.下列属于杨朔作品的有【ABD】A.《樱花雨》B.《荔枝蜜》C.《日出》D.《茶花赋》E.《青春的闪光》

4.5.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歌剧作品有【ABCD】A.《小二黑结婚》(田川、杨兰村执笔)B.《王贵与李香香》(于村执笔)C.《江姐》(阎肃)D.《刘胡兰》(于村等)E.《义和拳》(老舍)

5.1.高行健的话剧有【AC】A.《车站》B.《陈毅市长》C.《绝对信号》D.《假如我是真的》E.《曙光》

5.2.贾平凹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商州系列”小说有【ABC】A.《天狗》B.《浮躁》C.《腊月·正月》D.《废都》E.《土门》

5.3.下列选项中,属于余秋雨的作品的是【AD】A.《山居笔记》B.《夜航集》C.《书海夜航》D.《文化苦旅》E.《书海夜船二集》

5.4.《陈毅市长》中刻画的陈毅的性格是【ABDE】A.豪爽率直B.幽默风趣C.严谨方正D.平易近人E.快人快语

5.5.张中行的“三话”指【ACD】A.《负暄琐话》B.《负暄二话》C.《负暄三话》D.《负暄续话》E.《负暄再话》

名词解释题目录

1.1.文学研究会

1.2.创造社

1.3.语丝社

1.4.美文

1.5.语丝文体

1.6.小诗

1.7.新月诗派

1.8.象征诗派

1.9.春柳社

1.10.《终身大事》

1.11.爱美剧

1.12.湖畔诗社

1.13.南囤社

1.14.乡土文学

2.1.左联

2.2.社会剖析派小说

2.3.东北作家群

2.4.京派作家群

2.5.新感觉派

2.6.中国诗歌会

2.7.上海艺术剧社

2.8.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2.9.国防戏剧

3.1.七月诗派

3.2.九叶诗派

3.3.荷花淀派

4.1.“三突出”创作原则

4.2.“根本任务论”

4.3.“黑八论”

4.4.“主题先行论”

5.1.“朦胧诗”

5.2.新写实小说

5.3.“四川诗群”

5.4.“上海诗群”

名词解释题答案

1.1.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绍钧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致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1.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主要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的一个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抒情色彩。

1.3.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的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1.4.美文: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1.5.语丝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具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1.6.小诗:1921--1924年间,冰心、宗白华、徐玉诺等人受泰戈尔《飞鸟集》、日本俳句的影响开始写作小诗。小诗多是以简短的体式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且常以哲理入诗,以表现作家“零碎的思想”。

1.7.新月诗派: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提出诗歌创作的“三美”主张,被称为新月诗派,他们使中国新诗走上了较为严谨的发展道路。

1.8.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在诗坛上的。象征派诗人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讲求感官享受和刺激,重视刹那间的幻觉。象征派诗人否定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完全把诗看为视觉艺术,这不同于新月派对诗歌音节美的重视。象征诗派的创作特点是“观念联络的奇特”。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作。

1.9.春柳社:1906年底由李叔同、陆镜若和欧阳予倩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1907年他们演出的《茶花女》获得很大成功,在留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同年6月他们又演出了自编的大型话剧《黑奴吁天录》,这次公演不仅轰动了留学生界,而且引起了日本文艺界的高度重视,被看做是中国早期话剧的开端。此后,春柳社的成员继续增加,他们又陆续创作或改编、演出过《画家与其妹》等剧目,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1.10.《终身大事》:独幕剧《终身大事》描写了田亚梅与陈先生自由恋爱,因不满于父母的阻挠而离家出走的故事。剧作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的新女性反对封建迷信与传统礼教习俗的勇敢姿态。

1.11.爱美剧:1921年3月,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等发起成立民众戏剧社,主张为人生而艺术,强调戏剧反映时代,提倡“写实的社会剧”,针对堕落了的文明戏,他们提倡“爱关剧”,即“非职业”的业余演剧,以摆脱商业化倾向,不受“座资底支配”,进行严肃的艺术创造。

1.12.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成员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是一个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浪漫主义诗歌团体。

1.13.南国社:1927年冬成立于上海,领导人为田汉,南国社前身为南国电影剧社。设有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以戏剧活动为主。主要成员有田汉、欧阳予倩、徐志摩、徐悲鸿、周信芳等。其宗旨是“团结能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创办的刊物有《南国半月刊》、《南国周刊》。

1.14.乡土文学: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亲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鲁迅的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作家们在探求人生真谛,追求理想社会的过程中,关注受压迫最深重的农民。对农民的破产,农村妇女悲惨的命运,封建农村的陋习和农民思想的麻木,以及中小地主和小有产者的败落都有深入的表现。代表作家作品有: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等。

2.1.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鲁迅等四十余人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左联理论纲领,宣告以“站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战线上”,“从事无产阶级艺术”作为左联的奋斗目标;“左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学活动,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与传播,推进了文艺大众化运动,并积极开展创作,培养了大批新作家。

2.2.社会剖析派小说:在文学史上,“社会分析小说”又称为“社会剖析派小说”。主要作家有茅盾、沙汀、艾芜、吴组缃等,多为左翼作家。其特点是,运用阶级观点,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层面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以期其创作能从本质上解释生活的真实并正确预示社会发展的方向。20世纪30年代伊始,茅盾、吴组缃、沙汀、艾芜等“社会剖析派”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对社会人生世相加以冷峻剖析的作品。在意识形态话语的笼罩中,他们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及“异域情调”的风景画、风俗画的多种艺术方法的描写,既是对早期“乡土写实派”的历史回应,又开创了新的乡土小说范式,为20世纪40年代乃至新中国建立后的乡土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资源和发展路径的启示。

2.3.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希望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

2.4.京派作家群:是20世纪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其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创作的基本原则。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群的第一人。

2.5.新感觉派:20年代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刘呐鸥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小说集。《梅雨之夕》是施蛰存的代表作。被称为“新感觉派的圣手”的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显示出典型的现代派风格。

2.6.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在“左联”领导下,“中国诗歌会”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群众性的诗歌团体,发起人有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他们以《新诗歌》作为机关刊物,随后在广州、北京及日本的东京都成立了分会,并先后出版诗刊,吸引了一批诗人,除发起人外,王亚平、温流、曼睛、柳倩等都是中坚分子。“中国诗歌会”的创作特点:一是描摹重大题材,揭示富有时代特色的政治或社会主题。二是直抒胸臆,直接描摹,不尚意象。三是语言通俗,体式自由。

2.7.上海艺术剧社: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领导的第一个话剧团体。由共产党员和进步的知识分子郑伯奇、沈端先(夏衍)、冯乃超、叶沉(沈西苓)发起,1929年秋在上海成立。社长为郑伯奇,沈端先和冯乃超负责宣传,叶沉负责导演,许幸之负责美工。成员还有钱杏邨(阿英)、孟超等。1930年4月,被国民党当局查禁。上海艺术剧社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要求革命的戏剧工作者站到无产阶级立场上,从而推动了新兴戏剧运动的发展。

2.8.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1年1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召开成立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以田汉为首的执行委员会,刘保罗负责总务,赵铭彝负责组织、郑君里负责宣传。参加剧联的盟员还有洪深、应云卫、郑伯奇等。剧联成立后,起草并通过了《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剧联的主要任务是在白色区域开展工人、学生和农民的演剧活动,采取剧联独立演出、辅导工人和学生表演以及联合演出方式,开创无产阶级戏剧运动。剧联以秘密盟员为核心,团结进步的戏剧工作者,组成了50多个左翼剧团,演出了大量进步剧作家创作的剧目。剧联冲破国民党当局的破坏和阻挠,通过各种方式推动学生演剧和工人演剧活动,有力地扩大了左翼戏剧运动的影响。

2.9.国防戏剧:是在国防文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革命戏剧,是左翼戏剧运动在中国民族革命新高潮来临后的扩大和发展。1936年初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解散,并提出国防文学口号后,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也宣布解散,转而组织戏剧界抗日统一战线组织一~上海戏剧界联谊会和上海剧作者协会,提出国防戏剧口号,以广泛团结爱国剧人,开展救亡戏剧活动。同年2月,上海剧作者协会制定并发表《国防剧作纲领》,规定国防戏剧创作应以揭露日寇的残暴、批评一切不利于抗日的思想和言论、歌颂群众的抗日情绪和行为作为主要任务。嗣后,协会成员创作出大量国防剧作,分别刊登在《光明》、《妇女生活》等杂志上,有力地推动了国防戏剧的演出活动。国防戏剧作品有于伶的《回声》,洪深的《走私》,夏衍的《都会的一角》、《赛金花》等。

3.1.七月诗派:是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的现实主义抒情诗派。20世纪40年代的著名诗人艾青和田间也曾在这些刊物上发表过诗作。七月诗派的主要代表性诗人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七月诗派在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要求作者“突进”到现实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斗争中去发现诗意,创造诗美。并要表现出主客观的密切融合,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七月诗派注重主观感情的直接宣泄和抒发,同时也重视抒情的形象化,注意意象的新颖明确,想象的丰富奇丽,象征的确切深刻。在诗形上,有大体整齐押韵的小诗,有鼓点式短句的“田间体”,有抒情议论的长句诗行体,有随诗情起伏而变化多样、句式长短交错的“艾青体”。在语言上,他们重视运用灵活自然、充满生活气息的口语,简洁有力。色彩强烈。七月诗派在艺术上的追求和创造把自由体新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绿原的诗集《童话》、《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等政治抒情诗,鲁藜的诗集《醒来的时候》、《锻炼》,阿垅的《纤夫》.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都是足以显示七月诗派风格的代表作。

3.2.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以《诗创造》(1947年7月创刊)和《中国新诗》(1948年6月创刊)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聚集了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曹辛之)、郑敏、唐祈、唐浞、袁可嘉、穆旦(查良铮)等一群诗人。该诗派主要有九位代表诗人,1980年出版诗歌合集《九叶集》,因而被称为“九叶诗派”。九叶诗派一方面“扎根现实”,用诗歌形式传达了中国人民诅咒黑暗、渴望光明的时代情绪,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厌倦现实政治纷争,渴望宁静与和平的自由主义思想。在艺术上,他们深受20世纪西方文化与诗歌的熏陶和影响。既反对逃避现实的唯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而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他们把诗歌的审美原则建构在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重叠点上,完成了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超越,蕴涵着很强的现代主义诗歌因素。

3.3.荷花淀派:孙犁的小说以其美的特质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解放区小说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以他为首,后来有一批作家如刘绍棠、韩映山、丛维熙等,追随其创作风格,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了被称之为“荷花淀派”的小说流派。

4.1.“三突出”创作原则:就是“在所有人物中要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是从“根本任务论”出发制定的形式主义的创作模式,完全违背了文艺创作的规律,导致了文学创作的公式化,使文艺丧失了独创性。

4.2.“根本任务论”:是“文革”文学理论的核心命题。它规定“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文学应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形象塑造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与途径。“根本任务论”服从灭“资”兴“无”的政治需要,偷梁换柱,本末倒置.不仅改变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而且践踏了“双百”方针,否定了英雄形象塑造以外的其他文学,取消了文学的丰富性、多样性.导致了“文革”时期阴谋文学的一体化。

4.3.“黑八论”:“文艺黑线专政论”是《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核心。它首先把1949年以来文艺理论方面的代表性论点归纳为“黑八论”.即“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现实主义的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物”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和“离经叛道”论。

4.4.“主题先行论”:就是说文学创作必须从与走资派作斗争的主题出发,设置作品的构架,然后再到生活中找素材编故事。这不仅颠倒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精神生产的过程,取消了作家的主体性.而且无论哪种体裁的创作,都要表现他们早已确定的“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要打倒”的主题.把文学直接用来图解政治阴谋.煽动造反派与走资派进行斗争。

5.1.“朦胧诗”:主要吸收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如象征主义、意象派、超现实主义等诗歌流派的表现技巧,注重象征、暗示、联想、变形、意象等手法的运用,在美学特征上更加朦胧、多义,表达了这批诗人对人的本质的现代思考和对人的自我价值、心灵自由的追求,也表现了对于现实的严峻批判、怀疑及对美好境界的朦胧向往。“朦胧诗”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他们在1980年前后分别发表的《回答》(北岛);《致橡树》(舒婷);《远与近》(顾城);《纪念碑》(江河);《大雁塔》、《诺日朗》(杨炼)等诗作,因为诗意情愫和表现方式的特别,引起了诗坛的广泛注意,这些也是“朦胧诗”中较早产生影响的代表性作品。

5.2。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的创作发生于1988年前后,但其作为一种小说潮流被正式命名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却源自于《钟山》1989年第3期推出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新写实小说”的特色在于:(1)其创作方法虽然“仍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面对现实、直面人生”.因此,它不再注重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不注重对生活的提炼和加工,作品中的现实生活呈现出一种毛茸茸的原生状态;(2)“新写实小说”的主题意蕴更多的是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或无奈,因此,创作主体往往是对现实取一种无奈的认同态度,缺少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3)“新写实小说”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是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新写实小说”的主要作家有刘震云、刘恒、池莉、方方等。此前的“实验小说”作家苏童、叶兆言等也写有不少“新写实小说”。一般认为,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单位》、《官场》,池莉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方方的《风景》、《桃花灿烂》等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5.3.“四川诗群”:四川诗群实际上包含了1986年参加“现代诗群体大展”的“非非主义”和“莽汉主义”、“整体主义”等诗人。其中的欧阳江河、翟永明、钟鸣和柏桦较早知名。四川诗群是“第三代诗人”中最生机勃勃的诗歌群落。

5.4.“上海诗群”:上海诗群的主要成员有王寅、陈东东、陆忆敏、宋琳、张真、刘漫流、张小波、李彬勇和孙晓刚等。作为一群都市诗人,他们看力表现都市人的复杂体验。表现他们在都市中的漂泊与焦灼,以及对都市的依恋、热爱、恐惧、嫌恶与逃离。斑驳的城市意象、快速的语流和急促的诗歌节奏.是上海诗群的主要创作特点。上海诗群各个成员之间亦有差异,如陈东东的诗歌就有着更加明显的语言意识和形式感,诗歌风格也较为精致,而陆忆敏的诗歌却有着一定的女性意识。宋琳、张小波、孙晓刚和李彬勇的诗歌合集《城市人》(1987)是一部较有影响的诗集。

简答题目录

1.1.简析《狂人日记》在艺术表现上采用的独特的创作方法和形成的独特艺术效果。

1.2.简析《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

1.3.简析鲁迅前期杂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

1.4.简析1925年前后出现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创作。

1.5.简述冯至20世纪20年代的诗歌创作。

1.6.简述象征诗派诗人李金发的诗歌创作。

2.1.简述“左联”进行的主要文学活动。

2.2.简述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

2.3.简述短篇小说集《野蔷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价值。

2.4.简述曹禺剧作人物性格的刻画。

2.5.简述京派作家群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主要创作。

2.6.简述20世纪30年代政治抒情诗歌的创作。

2.7.简述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创作。

2.8.简述20世纪30年代抒情散文方面的主要成就。

2.9.简述20世纪30年代游记散文方面的主要成就。

3.1.简析穆旦诗中的“自我”。

3.2.简析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的艺术成就。

3.3.简析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话剧创作的基本情况。

3.4.简述钱钟书《围城》的主要艺术特色。

3.5.简述袁水拍诗歌的艺术特色。

4.1.简述贺敬之诗歌的艺术风格。

4.2.简述杨朔散文的局限。

4.3.简述“十七年文学”中小说创作的主要缺失。

4.4.简述闻捷爱情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4.5.简述刘白羽散文的艺术特色。

4.6.简述20世纪50年代“颂歌”给诗坛带来的新诗风和存在的缺失。

5.1.简述“寻根小说”最显著的特点。

5.2.简述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写作的一些特征。

5.3.简述“实验小说”的特点。

5.4.简述张贤亮的小说在艺术上存在的局限。

5.5.简述20世纪90年代戏剧创作的基本格局。

简答题答案

1.1.简析《狂人日记》在艺术表现上采用的独特的创作方法和形成的独特艺术效果。答:在艺术表现上。《狂人日记》冲破了传统手法,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在《狂人日记》中是通过“狂人”这个特殊的艺术形象来实现的。狂人首先是真实的活生生的狂人,塑造这一形象用了现实主义方法。在《狂人日记》里,作家对狂人病态心理的描摹,准确入微地写出了狂人的精神病态。但是,作品把“反对肉体上吃人”提升到“揭露礼教吃人”,是通过象征主义来实现的。作者巧妙地在狂人的疯话里,用象征、隐喻的手法。一语双关地寄寓了读者完全能够领略的战斗的深意;作品巧妙地在狂人的环境氛围、人物关系中融入了极精彩的象征性描画,从而使之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使人对深刻丰富的“象外之意”产生联想。作品的思想性主要是通过象征主义方法来体现的。

1.2.简析《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答:《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与《野草》大致相同,写作时间也有所重叠衔接。鲁迅当时的心情是“想在纷扰中寻找一点闲静来”,以回顾和反思以往的生活。这一组散文以深情、平易、清新、舒展的笔调,记述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断;抒发了对亲朋和师友的诚挚怀念;展现了家乡的风俗、中外的社会相、清末民初的时代剪影;寄托了对现实的思考。鲁迅的童年与青年时代,是风云变幻的年代,《朝花夕拾》虽然没有直接去描写重大的历史事件,但却是以个人遭遇抒写时代风云。虽然是一些生活片段.但经过作者对往事的回味、咀嚼和总结,连缀起来.却构成了一幅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生活的风俗画。

1.3.简析鲁迅前期杂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答:鲁迅前期的杂文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而已集》这五本杂文集中。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是鲁迅前期杂文的特色,民主与科学是鲁迅前期杂文创作的指导思想.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是贯穿他杂文始终的灵魂。他从进化论出发.以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武器。对陈陈相因的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心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如《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从伦理道德角度批判封建节烈观念和父权主义;《说胡须》、《看镜有感》批判国粹主义;《春末闲谈》、《灯下漫笔》揭露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鲁迅前期杂文的主要内容有:反对国粹主义;批判迷信落后思想;反对封建礼教,主张妇女儿童和青年的社会解放;揭示和批判国民,}生的弱点;对“整理国故”的否定和对欧化绅士的批判;对“打落水狗”和“韧性战斗”精神的提倡等。1925年前后随着实际政治斗争的展开,鲁迅前期杂文增加了政治批评的内容,围绕着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等重大事件,猛烈抨击了专制暴虐的北洋军阀政府和为虎作伥的现代评论派文人。《无花的蔷薇》、《记念刘和珍君》等篇满腔义愤地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当局者的凶残和流言者的下劣.喊出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悲切之声。

1.4.简析1925年前后出现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创作。答:1925年前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概念和有关创作方法开始进入现代文学的领域,一些先行者更尝试进入革命文学的创作领域。在小说创作上,最突出的革命文学作家是蒋光慈,他此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少年漂泊者》与《短裤党》等,前者写了一个参加革命前的少年漂流的过程,作品既反映出一定的客观社会现实,又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后者直接反映革命者的现实斗争与生活。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早塑造了革命者的形象,但形象存在较强的概念化缺陷。《短裤党》可视作是20世纪20年代文学与下一阶段文学的过渡期作品,在它的身上,已明显体现出下一阶段左翼文学的优点和缺失。

1.5.简述冯至20世纪20年代的诗歌创作。答:冯至本时期的诗风是浪漫主义的,有诗集《昨日之歌》。1921--1923年所作诗主要受“五四”时期郭沫若等人的新诗影响,他的作品最初也在《创造季刊》上发表,句子比较自由,对于音节、旋律、韵脚不甚在意,而注重诗意的提炼与表达。在冯至的诗艺探索过程中,可以见出德国浪漫主义诗歌尤其是海涅《还乡集》的影响。冯至的抒情诗,感情深沉含蓄,不似徐志摩、闻一多的热烈浓郁;在手法上,平淡中见奇巧,哀婉清丽,不似徐志摩、闻一多的瑰丽多彩,也不若郭沫若的直诉狂呼;在形式上,语言明净,大致押韵,具有整饬美,不似闻一多《死水》的精严。《蚕马》、《吹箫人的故事》以叙事诗的形式,抒写来自传说的悲剧性的爱情故事,借以控诉旧式婚姻制度的罪恶,传达青年一代对于爱情的理想。冯至的叙事诗颇受歌德、席勒叙事谣曲的启示,其感伤、孤独的抒情底蕴与神秘色彩,赋予作品不可替代的价值。鲁迅称冯至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而朱自清则更看重冯至的叙事诗。以为其“叙事诗堪称独步”。1929年冯至诗集《北游及其它》出版,作者一贯谛视心灵的眼睛转向现实的人间,歌喉也由幽婉清丽一转为粗放激愤,显示了诗人涉世日深之际诗艺的调整。

1.6.简述象征诗派诗人李金发的诗歌创作。答:李金发除《微雨》外,尚有诗集《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李金发认为,诗仅仅是“个人灵感的记录”.是“一种抒情的推敲。字句的玩意儿”。他写诗不“怕人家难懂”,不“希望人人能了解”,“只求发泄尽胸中的诗意就是”。李金发最富个性的诗,是表现精神感受、心态感觉,抒发无以名状的情绪的诗。《弃妇》以弃妇形象暗示对于人生的个人化感受,《有感》中作者的感受则浓缩在一个富于张力的比喻中:“如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上,/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寒夜之幻觉》极尽幻觉之能事:“巴黎亦枯瘦了,可望见之寺塔/悉高插空际/如死神之手。,/Seine河之水,奔腾在门下,/泛着无数人尸与牲畜,/摆渡的人/亦张皇失措。”在形式上李金发不追求纯净、圆润、和谐,钟情于新奇、怪异和突兀;不甚着意整体形象、意境,而着意于一个个意象的奇特组合和其暗示的力量。他的诗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魏尔伦等人的影响。

2.1.简述“左联”进行的主要文学活动。答:(1)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与传播。(2)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3)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2.2.简述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答: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在全国民族救亡运动的推动下,左翼作家提出了“国防文学”口号,并立即得到广泛的响应。随后他们又提出“国防戏剧”、“国防音乐”、“国防诗歌”、“国防电影”等口号,形成了提倡“国防文学”运动的热潮。1936年4月,鲁迅在了解到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的精神后,便完全赞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但他原先对解散“左联”是有不同看法的,加以看到“国防文学”倡导者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经他与冯雪峰等商议后,由胡风在6月1日发表《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但胡风的文章没有说明新口号与已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了的“国防文学”口号的关系,而“国防文学”倡导者从宗派主义出发,不能容忍新口号的提出,从此遂引起“两个口号”的论争,并且产生了两个基本上由支持不同口号的成员,分别签名发表的文艺界抗日宣言。两个口号的论争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左翼作家们通过论争提高了对这个政策的认识,初步完成了从统一战线破裂,转变到重新组成统一战线的精神上的准备,为下一阶段新的文学运动做了思想上的动员。

2.3.简述短篇小说集《野蔷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价值。答:《野蔷薇》是茅盾1929年7月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它收录了作者创作于1928年至1929年的《创造》、《自杀》、《诗与散文》、《一个女性》、《昙》等5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都以恋爱为题材,通过对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生活苦闷、寄希望于爱情而最终又只能在迷惘中盘旋的现实心灵状况的描写,表现了与《蚀》相近似的“追求”与“幻灭”的主题。其中《诗与散文》一篇,描写的是一个青年学生的爱情故事。青年丙在空虚无聊里,希望借肉欲的放纵来充实自己,他勾引了邻居的少妇,把性爱视为生命的“散文”,但他又希望着纯情的表妹的爱,把她作为生命的“诗”来追求。最后,他“诗”与“散文”二者都失去了,只能希望去寻求别的道路。作品对人物的充满踌躇与犹疑的心理把握得非常准确,表现得也非常真切细腻,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作品真切地描绘了人物的矛盾心理尤其是复杂的性心理活动,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野蔷薇》的突出意义更体现在其艺术价值上,在创作中,茅盾较多地借鉴了现代西方文学的表现方法,尤为突出的是作品细腻真切的心理描写和运用环境氛围对人物心理的渲染烘托,使作品具有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2.4.简述曹禺剧作人物性格的刻画。答:曹禺剧作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他同情心爱的人物,并不回避这些人物的弱点;他写他憎恶的人物,也没有将其简单地写成概念化的丑角。因此,曹禺剧作的主要人物不是公式化概念化的形象,不是单一平面的性格,而是大多具有多侧面多层面的性格内涵,因为性格的丰富而成为“说不尽”的“圆型人物”。《北京人》中的曾思懿虚伪自私、猜忌多疑、欺善怕恶,但有时也流露作为儿媳、妻子、母亲的真实感情,她的精明能干,家族之情与她的骄横恣肆、自私伪善有机统一在一起,才形成这个性格如此丰富的生命。曹禺戏剧出色塑造的侍萍、繁漪、陈白露、愫方等一系列女性形象,都是心灵受到压抑、情感复杂的人物。作者真实而多侧面地描写血肉丰满的人物性格,既肯定了她们正当的个人要求,颂扬了她们符合传统美德或时代精神的个人品质,揭示她们内心的美好,也剖析了她们灵魂的弱点与局限,尽管剧作家更多地给予她们以同情与怜悯。这就使得曹禺戏剧的人物塑造远远地超越了当时剧坛流行的简单化概念化的模式,呈现出丰富复杂的性格特色,蕴涵丰富内涵和咀嚼不尽的“魅惑力”。

2.5.简述京派作家群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主要创作。答:“京派”是20世纪30年代“左联”之外最重要的文学派别,主要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期至30年代,文学中心南移上海之后继续滞留北京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当时亦称“北方作家”派。“京派”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文学派别,包括有一大批的作家、诗人及理论批评家,就小说家而言,主要有沈从文、废名(冯文炳)、老向、芦焚(师陀)和萧乾等人。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主要代表。沈从文的小说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努力挖掘和表现历经磨难的底层人民坚韧、顽强、淳朴、善良的美好人性的小说,这方面的代表作有《边城》、《三三》、《丈夫》等;二是讽刺绅士阶级和某些知识者以表现和批判人性沉沦的,如《八骏图》和《绅士的太太》等。废名这一时期写有小说《莫须有先生传》。老向的小说有《庶务日记》、《黄土泥》、《民间集》等。萧乾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和《栗子》。芦焚有短篇小说集《谷》、《里门拾记》和《落日光》等,《谷》曾获《大公报》文艺奖金。

2.6.简述20世纪30年代政治抒情诗歌的创作。答:政治抒情诗人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的诗人,二是“中国诗歌会”的诗人。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郭沫若很快出版了诗集《恢复》。《恢复》中的大部分诗歌是抒写革命情怀,表达对敌人的愤怒和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念的,格调高昂,激情澎湃,充满了战斗的豪情,是典型的政治抒情诗。太阳社的蒋光慈、钱杏邨、冯宪章、殷夫等,也创作了大量的政治抒情诗。这些诗歌大多是呐喊式的政治鼓动,在表达对国民党统治的强烈愤懑、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号召人民起来反抗的同时,常常有着标语口号化的弊病。他们中间,殷夫的诗作较为出色。

2.7.简述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创作。答:同属唯美而又与新月派的思想倾向相近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诗歌。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有戴望舒、施蛰存、何其芳、金克木、卞之琳、林庚、徐迟、李白凤等。现代派的得名除了因为他们主要以《现代》杂志为阵地之外,还因为他们在思想艺术上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的重要影响。现代派诗歌在表现脱离时代与人民而注重表达内心世界的孤独、寂寞和惆怅等狭小的个人情绪方面,与后期新月派基本一致,但与后者相比,它们的诗绪更加朦胧,更加注重把握总体的情绪而不拘泥每一诗句和形象的具体含义,追求一种神秘的美。在艺术上,现代派主要以象征主义为中心,并不直接抒发内心情感,而是将其外化为美的形象,诗歌的语义和内涵更有暗示性、不确定性和多义性的特点。

2.8.简述20世纪30年代抒情散文方面的主要成就。答:在抒情散文方面,何其芳和丽尼是较突出的。何其芳有抒情散文集《画梦录》,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孤独寂寞的情绪,这一情绪既是青年人青春期被压抑情感的表现,又来自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厌恶、逃避直到自我封闭,同时也是20世纪30年代还未找到真正出路的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情绪的流露。《画梦录》在文体上近乎散文诗,在艺术上除依事托物以抒情怀外,还注重运用想象选择意象,借鉴象征手法,语言词彩较绚丽。丽尼有散文集《黄昏之献》、《鹰之歌》、《白夜》,这些作品多写秋风、冷雨、黄昏和黑夜,表达的是个人的烦闷与悲哀,但其后期作品则能从个人狭窄的感情天地脱出,转而表现大众的苦难。

2.9.简述20世纪30年代游记散文方面的主要成就。答:20世纪30年代游记散文写得较好的是郁达夫,著有散文集《屐痕处处》、《达夫游记》。他的散文寄情山水,有逃避现实的一面,但字里行间仍不时流露出作家对国事、民情的忧虑之情;在艺术上,他的游记清新秀美,才情纵横,富有神韵。

3.1.简析穆旦诗中的“自我”。答:穆旦的诗持久深入地探索、表现了“自我”。《我》、《我向自己说》、《诗八首》等诗中显示了穆旦对于“自我”的独特探索与表现。(1)穆旦诗中的“我”是生活在混乱而黑暗的现实中的分裂、残缺、矛盾而痛苦的“我”。《诗八首》既是关于爱情的诗,也是关于自我的诗。诗人抒写、礼赞了爱情丰富而复杂的历程,礼赞了爱情的美、力量和永恒。(2)穆旦诗中的“我”深深植根于中国现实之中。早期的诗作中已经透露出关注现实人生的倾向。随着诗人的成长、人生阅历的加深,穆旦诗中所表现的对于社会人生的感受和思绪也日益深刻。在社会人生的现实中探讨个体,在个体生命的展开中体认现实成为穆旦诗的显著特色。(3)穆旦的诗致力于展现自己心灵的自我搏斗和种种痛苦而丰富的体验,充满了深沉的内省与思辨的力量。

3.2.简析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的艺术成就。答:(1)杰出的讽刺艺术。作者没有采用讽刺作品中常见的夸张、漫画化手法,而是用客观写实的笔墨,描绘那些可憎、可恶而又可笑的人事,将那些假、丑、恶的东西集中揭示出来,使整个作品产生了辛辣的讽刺力量。(2)独特的场景安排。小说中人物的刻画,都是在对其香居茶馆的场面描写中完成的。茶馆内格局描写和气氛的渲染,都呈现出有主有次、有浓有淡、层次分明的立体感,场面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3)精湛的结构艺术。作品采用了双线结构,设置了一明一暗或者说一虚一实两条线索:一条是以其香居茶馆为舞台,明写、实写方治国与邢幺吵吵之间的争斗;另一条是通过场面中不同人物的对话,或侧面穿插,不断给读者以提示——邢幺吵吵的大哥与新任县长正在县城相互勾结。最后,“蒋门神”上场,将这两条互相联系又平行发展的线索联系到一起,造成了一个具有极大讽刺力量的结局。

3.3.简析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话剧创作的基本情况。答: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解放区的话剧创作题材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形式灵活多样,注意吸收民间戏曲的优秀成分,富有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更加大众化。1942年底创作的《把眼光放远一点》(冀中火线剧社集体创作,胡丹沸执笔)是延安文艺整风后较早出现的优秀独幕剧。《抓壮丁》(三幕话剧,丁洪、陈戈、戴碧湘、吴雪集体创作,吴雪执笔)、《同志你走错了路》(姚仲明、陈波儿)则标志着解放区话剧创作的成熟。此外反映农民对敌斗争的话剧有《粮食》(洛丁、张凡、朱星南集体创作)和《十六条枪》(冀中火线剧社集体创作,崔嵬整理),反映土改运动较有影响的话剧有《反“翻把”斗争》(李之华),以部队战斗生活为题材的话剧还有杜烽的《李国瑞》,鲁易、张捷的《团结立功》等。在反映工人生活的话剧中,《红旗歌》(刘沧浪等集体创作,鲁煤执笔)较有影响。

3.4.简述钱钟书《围城》的主要艺术特色。答:《围城》的主要艺术特色是:(1)杰出的讽刺艺术。《围城》中的讽刺不是用夸张人物行为的方法,而是精细地透视他们的五脏六腑,乃至每一根颤抖的神经,从中挖掘那与光彩体面的外观相矛盾的因素,揭示人物内心的阴暗、丑恶和言不由衷。(2)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与哲理化、知识化的有机融合。作者熔古今中外的知识于一炉,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渊博的知识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描述之中,使画面变得新鲜、生动、厚实,也将讽刺艺术的知识化、生活化、趣味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3)丰富的表现手法。《围城》广泛地运用比喻、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法,尤其精妙地将它们与高超的讽刺艺术结合起来,既妥帖传神,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4)精湛的语言艺术。《围城》的语言清新、传神、精辟、畅达,虽移用了大量西洋典故但元欧化气息,尽管夹杂着不少洋文但读来仍流畅自如,充分显示了一个学者型作家的艺术才力与功力。

3.5.简述袁水拍诗歌的艺术特色。答:诗人善于从政治上把市民阶层里某些司空见惯的社会生活现象,用漫画式的手法和讽刺语言予以鞭挞,寓讽刺于叙事之中;并汲取民歌、民谣、儿歌中的艺术经验,采用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五言、七言等诗歌形式;语言通俗易懂,可诵可唱。

4.1.简述贺敬之诗歌的艺术风格。答:贺敬之的诗歌形式多样,艺术风格独特。他的早期诗作多采用自由体。《回延安》、《桂林山水歌》等抒情短章具有民歌风味。政治抒情诗的体式,则以从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处横移过来的“楼梯式”为基础,有机地融入我国古典诗词讲究凝练、整饬、意境、音律的优点,显得开阖有致,舒卷自如,流畅简洁。韵调和谐。

4.2.简述杨朔散文的局限。答:杨朔的散文创作存在着较大的局限:首先是主题上的单一,片面表现歌颂时代的主题。其次,在谋篇布局上存在着刻意求工的较重的人工斧凿痕迹。最后,艺术表现上沿袭套路乃至渐成模式。

4.3.简述“十七年文学”中小说创作的主要缺失。答:“十七年文学”中小说的缺失是显而易见的:(1)简单、机械地理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把文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等同于直接服务于政治。(2)由于从抽象的政治结论出发,一些小说不是采用文学的构思方法。而是采用非文学的构思方法,或者停留在生活表象的描述,注重事件的铺叙,纠缠生产方案之争,对素材提炼不够;或者演绎政治运动的过程.设置人为的冲突,用人物的言行去证明先验的思想,等等,形成了同一的图解理念的思维模式,有公式化、概念化倾向。(3)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比较狭隘,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不够多样,更缺乏批判现实主义深度的作品。从总体上看.“十七年”小说的题材内容、人物形象、创作方法、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缺乏多种色彩,应该予以正视.不容避讳。

4.4.简述闻捷爱情诗的主要艺术特色。答:闻捷的爱情诗构思新颖,语言优美。韵律和谐,格调清丽,且叙事、绘景、抒情融为一体,充满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但有时诗人不免将作品中人物的理想情操绝对化,无意间对丰富微妙的爱情做出了简单化的处理。

4.5.简述刘白羽散文的艺术特色。答:刘白羽散文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首先,他善于运用剪辑手法将历史和现实交织成形象的艺术画面,表达新颖深刻的主题。《红玛瑙》由两句墙头小诗“地球是颗红玛瑙,我爱怎雕就怎雕”引出回忆,把昔日杨家岭窑洞的灯光、宝塔山下开荒的情景与今天延安的新风貌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形象画面的组合,提炼出从延安起步的革命者应永葆革命青春的主旨——“要创造一个红玛瑙一样鲜红、通明的新世界”,就必须“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永远鲜红、通明的红玛瑙一样的人”。《青春的闪光》在时空的频频跳跃中,将几个不相关联的生活片断有机地糅合起来——天安门前英姿飒爽的青年建设者、抗战时期侵略军从这里隆隆滚动过去的坦克、新中国开国大典时广场上欢乐的人潮……而建设前线的千军万马则使作者激情难抑地为其“青春”的“红色闪光”而高歌。这里,历史与现实画面的交错叠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其次,他擅长融情入景,营造情景交融的壮阔气象,显示出雄浑、豪放的风格特征。《长江三日》叙写“江津号”轮船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的航程,浓墨重彩地描绘出沿途绚丽如画的景致。无论是巍巍群山、浩浩江流,还是稠密灯火、灿烂阳光,都寄寓着作者思索革命航向和生活底蕴的豪迈激情。而激情与画面的两相交融,便形成了一种壮美的艺术境界,令人读之难忘。

4.6.简述20世纪50年代“颂歌”给诗坛带来的新诗风和存在的缺失。答:颂歌主潮无疑给诗坛带来了明朗的色调和昂扬的诗风,但与此同时,诗歌创作中若干不应忽视的缺失亦逐渐暴露了出来。其主要表现为:题材不够多样,形式比较单一;简单配合政治运动、中心工作的“传声筒”倾向已在部分诗作中初露端倪;以赞颂新时代、新生活为己任的诗人们,大抵致力于外部现实图景的描绘而回避“自我”形象的抒写;对人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作深入揭示的诗篇更是凤毛麟角。凡此种种,均导致20世纪50年代前中期的诗坛未能摆脱“大一统”的创作格局,而作品艺术风格的趋同,诗人艺术个性的萎缩,都是不利于诗歌的健康发展的。

5.1.简述“寻根小说”最显著的特点。答:“寻根小说”最显著的特点是:(1)以现代意识关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2)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的地域特点。这方面,主要有韩少功的“荆楚文化”小说、贾平凹的“陕秦文化”小说、李杭育的“昊楚文化”小说、张承志的“草原文化”小说等。(3)“寻根小说”注重对题材所蕴涵的深层的历史文化信息进行艺术传达.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如语言上的继承在阿城小说中极为明显).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5.2.简述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写作的一些特征。答: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写作主要表现出以下一些特征:(1)这些女性作家在其小说文本中,努力张扬“性别意识”.把女性作为一个有性别特征的社会群体和文学群体,以颇为成熟的方式与丰富的形态,冲出“男权话语中心”和“女性规范”。表现出充分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自觉。(2)她们的小说背对广阔的社会人生舞台,独向女性的心灵世界,与小说创作的“客观化”潮流分庭抗礼。表现出浓厚的“主观化”倾向,刻意表现出女性特有的生存体验和深层意识。(3)由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变迁便是急剧推进的商业化与都市化的进程。在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写作中也反映出都市故事的飘忽甚至荒诞。她们不仅借助非写实的手法去书写都市与都市女性的性别经验,而且敏锐地反映出当代都市生活特有的社会文化景观。

5.3.简述“实验小说”的特点。答:“实验小说”的特点主要有:(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与反叛,对一切意识形态进行彻底的消解。(2)在文学观念上颠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3)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加散乱、破碎,因为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追求文本的游戏性,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论述题目录

1.1.试述《呐喊》、《彷徨》中农民题材小说的思想内容。

1.2.试述《野草》在艺术上的探索和主要艺术成就。

1.3.试述叶绍钧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1.4.试述《沉沦》独特的艺术风格。

1.5.试述郭沫若诗集《女神》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意义和贡献。

1.6.试述朱自清散文的题材类型和主要艺术特色。

1.7.试述田汉的《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等话剧创作的主要艺术成就。

2.1.试述20世纪30年代较为重大的文学论争。

2.2.试述茅盾对中国现代小说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2.3.试述《激流三部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意义和重要地位。

2.4.试述沈从文小说的题材内容和主要艺术特色。

2.5.试述《日出》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塑造和艺术特色。

3.1.试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解放区文学创作发生的重要变化。

3.2.试述20世纪40年代重要的文艺思想论争。

3.3.试述陈白尘《升官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4.1.试述老舍《茶馆》的艺术成就。

4.2.论述《红岩》的艺术特色。

4.3.试述余光中散文的特点。

5.1.试述余华小说的先锋性。

5.2.试述新时期散文创作的主要特色。

5.3.试述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整体特点和主要成就。

5.4.王安忆的《长恨歌》是如何表现上海的文化精神的?

5.5.试述陶然小说的“独特性”。

5.6.试述20世纪80年代以后香港文学呈现的主要特征。

论述题答案

1.1.试述《呐喊》、《彷徨》中农民题材小说的思想内容。答:在《呐喊》、《彷徨》中,农民题材的小说占有重要的位置。鲁迅深切同情中国农民的命运,他看到农民们所遭遇的苦难,也洞察他们的弱点与病态,当然也更理解造成他们精神上病弱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在创作中,鲁迅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展现了封建半封建农村的落后和闭塞的典型环境;同时,鲁迅着力塑造在这典型环境中生存、挣扎的中国农民的典型性格,把解剖中国农民灵魂和改造“国民性”问题联系起来,从而通过对农民性格中的愚弱、麻木和落后的批判,导向对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在这一方面,《阿Q正传》堪称代表,其他如《药》、《风波》、《故乡》等也是如此。《药》通过清末革命者夏瑜惨遭杀害,而他的鲜血却被愚昧的劳动群众“买”去治病的故事,真实地显示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和悲剧性:由于这场革命没有真正唤起民众,因而缺少群众基础,不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华老栓们的无知、迷信,既是落后、愚昧的民族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必然原因之一。鲁迅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上,展示了农村现状和农民的生活图景,在与中国民主革命的联系中探索农民问题,这里所表明的是这样一个思想认识:中国必须有一场深刻而广泛的思想革命,这个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清除以农民为中心的广大社会群众中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的影响。在鲁迅的农民题材的小说中,同样值得重视的是他的一组以反映农村妇女命运为内容的作品,如《明天》、《祝福》、《离婚》等。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在感受着农民及其他下层人民的精神苦痛,把批判锋芒指向毒害人民灵魂的封建宗法制度与思想的同时,更集中地对农民及其他小生产者自身的弱点进行了清醒的批判。《明天》中,单四嫂子的不幸不仅在寡妇丧子,更重要的是她周围一般人对于受苦人的冷漠以及她处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得不承受的精神上的孤独和空虚。鲁迅正是通过对农民,包括广大农村妇女灵魂深处的病态与弱点的开掘,尖锐地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主题,在现代小说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试述《野草》在艺术上的探索和主要艺术成就。答:《野草》是鲁迅在艺术探索上的新成果,也是中国现代散文诗走向成熟的第一个里程碑。它是诗与散文的结合,或者说是以散文形式写的诗,采用以抒情为主的手法,往往篇幅较短,内容含蓄、凝练,具备诗的构思和意境,却不必有诗的形式。《野草》具有哲理性、象征性和形象性相结合的艺术风格。最显著的特点。是在取象、造境、构思上的独特性:对现实景象和梦境的交错描写,把一些微妙难言的感觉、直觉、情绪、想象、意识与潜意识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有着丰富的心理内涵。《野草》在语言上表现为反义词语的相生相克,由此又派生出句式、节奏上的回环反复,旨远而词约,言尽而意永,常有一种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意外之情、情外之理,把散文诗的抒情特点及诗的意韵发挥到了极致。《野草》大量运用了象征、隐喻手法,自然景物、人物或故事,往往既是写实的,而同时又具有象征和隐喻的意义。写实的画面与象征、隐喻的内涵共同构成了一个幽深奇崛的艺术境界,从而发人深思,启发人去认识和探求人生,启发人以生活的哲理思考。

1.3.试述叶绍钧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答:在总体艺术风格上,叶绍钧以厚重朴实见长。他遵循的基本创作方法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他的写实笔调严谨而扎实,将深沉的个人情感蕴涵于客观叙述中,使作品具备冷隽含蓄、蕴藉深沉的艺术特点;叶绍钧小说的篇章结构安排,也体现着严密细致的基本特征,尽管他的小说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围绕着主题与生活进行切实的周密的编排布局,是叶绍钧所有小说共同的一个特点;在叙述语言上,叶绍钧也是从生活本身出发,注重炼字炼句,语言精练准确、纯正规范,这对于中国现代汉语的规范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1.4.试述《沉沦》独特的艺术风格。答:郁达夫和他的创造社同道们选择的是以内心情感的表现作为主要的写作方法。他们的作品多以作家个人经历为创作基础,着重表达个人内心对于客观世界的感受,作品带有作家强烈的主观情感投射,表现出浓烈的抒情色彩和个人自剖色彩。而作品的叙述视角多是第一人称,主人公形象也多有作者的强烈投影,从而形成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三重合一。所以,一般文学史论者把这种小说称为“自叙传”小说或“身边小说”。郁达夫是“自叙传”小说的开创者与成就最卓著者。“自叙传”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开端,是与鲁迅所开创的现实主义小说不同的一种文学风格。郁达夫早年创作的《沉沦》就是这种风格小说的典型作品。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留日学生,在留学的日子里,他深感祖国的落后贫困,并常陷入个人的性苦闷,在此背景下,他的思想充满着偏激的愤怒,甚至表现出一些变态的心理。在主人公的思想中,祖国的孱弱落后。与个人的肉体痛苦紧密地联系起来,并通过主人公的痛苦和怨愤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最后,主人公在绝望之中蹈海自杀,以他的不幸结局向那个时代提出了强烈控诉。《沉沦》以大胆直率的表现方法,真诚而充分地袒露了主人公隐秘的“性”心理世界,显示了作者对于封建礼教道德的反抗与批判以及对于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作者强烈的主体情感融注在作品中,使作品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同题小说集问世后.因其描述的“露骨的真率”,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评论,毁誉参半。它的强烈突出的个性解放思想和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名篇。

1.5.试述郭沫若诗集《女神》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意义和贡献。答:诗集《女神》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意义和贡献在于:(1)集中而强烈地表现了冲破封建藩篱、扫荡旧世界的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2)奇特雄伟的想象扩大了新诗的表现领域,创造了全新的现代诗歌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3)诗的抒情性与个性化的本质得到了充分重视与加强。(4)创作形式自由多变,大量采用比喻、象征手法.以人格化的自然为主,也化用了古代神话、历史故事甚至西洋典故,形象选择巧妙、恰切而新颖,证明新诗在艺术上足以充分表现新的时代与生活,在许多方面超过了旧诗词。

1.6.试述朱自清散文的题材类型和主要艺术特色。答:朱自清散文的题材大体上可分为四类:(1)社会性、政治性较强的题材。如《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执政府大屠杀记》等,这类作品多写于早期。(2)描写感人至深的亲情、友情、人情的题材。如《背影》、《给亡妇》、《儿女》、《一封信》、《阿河》等,这些作品涉及作者的父亲、妻子、儿女、友人、佣人等,多为脍炙人口的佳作。(3)写景抒情的题材。如描写自然风光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松堂游记》、《绿》以及以写地方史迹为主的《南京》、《说扬州》等。(4)表现生活情趣的题材。如散文集《你我》中的《看花》、《谈抽烟》、《择偶记》等,都是最好的代表。朱自清散文的主要艺术特色:一是善于细腻地描写景物。朱自清散文写景,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或工笔细描,或白描写意,或运用想象、联想,或借助比喻、通感,或由景生情,或融情于景,既复现了一个个构图完美、色彩斑斓的意境,又传达出这些意境内在的神韵。二是语言华美,修辞繁复。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历来为评论家们交口称赞.“清幽”、“清秀”、“秀丽”、“隽永”是人们谈及他的散文语言时常用的词语,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常常能够在自然朴素的风格中立新意.造新语.于平淡中见神奇。

1.7。试述田汉的《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等话剧创作的主要艺术成就。答: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熔为一炉、交互辉映,是田汉“五四”时期戏剧创作的重要艺术特色。田汉剧作中的“现实主义”主要是指对当时黑暗现实的真实描绘。而“浪漫主义”则既包括传统浪漫主义重主观、重想象的特点,又包容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像唯美主义、感伤主义等特质。在公认的现实主义力作《名优之死》中,主人公刘振声的人格上也闪耀着理想主义光彩。由刘意追求扣人心弦的戏剧性到追求像生活本身一样的真实,把抒情性与戏剧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结构巧、戏味浓,是田汉剧作的又一艺术特色。《获虎之夜》精设悬念,颇多巧合,故事冲突安排在“获虎之夜”、莲姑出嫁前夕,满以为又能获虎,可万没想到竞伤了人,而且偏巧又是莲姑的恋人黄大傻。完全出乎意料,可又在情理之中一一黄大傻.也只有黄大傻在那一晚会上山去,因为他要最后一次看心上人窗户上的灯光。而且,正是他的受伤,才让他自然而然地与莲姑见面,使得其心灵世界得以全面展开。而《名优之死》则不同,它自然、流畅,把戏剧性深深隐藏在纯朴自然的画面之中,主要通过人物的鲜明个性来吸引人,在形象塑造过程中抒发作者的情感.表面的热闹被凝练、简洁的描写所取代.不仅主要人物刘振声个性鲜明,他刚正抑郁的特征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而且其他人物也被塑造得栩栩如生。田汉戏剧作品的语言都比较凝练、简洁。而且十分个性化,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

2.1.试述20世纪30年代较为重大的文学论争。答:(1)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这场论争于1928—1930年发生在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之间。梁实秋针对左翼作家提倡的无产阶级文学,在《文学与革命》、《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等文章中主张“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提出“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主张“天才”创造文学。鲁迅指出,文学只有通过人,才能表现“人性”;鲁迅还指出文学与阶级性的关系,是都带,而非“只有”。(2)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这场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和左翼作家之间。1931年底,自称“自由人”的胡秋原连续发表文章,谈“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在左翼文学与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之间左右开弓。瞿秋白、冯雪峰著文批判。苏汶自称代表“作者之群”的“第三种人”为胡秋原辩解,展开论战。争论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苏汶等反对政治“干涉”文学,强调文学真实性的独立地位。左翼的反批评对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有所阐发,却又片面地趋向另一极端。(3)关于“大众语”的论争。1934年5月由汪懋祖、许梦因等发动“文言复兴运动”引起。6月,进步作家集会,决定掀起反对文言、保卫白话的运动,展开大众语的讨论。这次论争的焦点集中于文学语言问题,参加人员涉及整个文化界,发表文章数百篇。论争总结了“五四”、“文白之争”以后文学语言发展的经验教训,批评了“欧化”与“半文半白”的倾向,纠正了一些左联作家否定白话、提出语言有阶级性等“左”的错误,探讨了现代文学语言的特点及其发展方向。

2.2.试述茅盾对中国现代小说所作出的突出贡献。答:茅盾以其丰硕的创作成果和富有特色的艺术创作特点,为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与发展作出了相当突出的贡献。他小说创作的最大特点是,关注时代的风云变幻,表现出时代风采。他的作品多选择表现社会的重大题材,侧重对社会作全面而广阔的全景式摹画。与此相应,作品结构安排强调恢宏阔大,具有纵横捭阖的宏大气势。茅盾的作品都寓含着作者较强的理念色彩,表现出作者试图通过文学把握社会和时代规律的思想愿望,显示出作者对社会的冷峻深刻的解剖力。但这有时也会导致其作品存在艺术性、形象性上的不足。在创作方法上,茅盾遵循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对现实的客观的切实的描写、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是茅盾创作的突出特点。在茅盾的影响下,在现代文学史上曾出现了一大批追随他的创作风格的作者和作品,茅盾和这些作家的创作被后来一些文学史家称为“社会剖析派小说”。

2.3.试述《激流三部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意义和重要地位。答:《激流三部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非常独特的意义和重要的地位。首先,这部作品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中描写封建大家庭的兴衰史并集中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重要作品。对封建专制主义及封建家族制度的攻击是从鲁迅就开始的,其后许多作家关注这一主题,《激流三部曲》全面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特征、弊端和罪恶,指出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是现代文学史上抨击这一罪恶制度的一座丰碑。其次,这部作品是现代文学史上反映“五四”精神的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五四”运动是20世纪初期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事件,但它在现代文学史上却一直未能有所反映。《激流三部曲》虽然未直接描写“五四”运动,但却有“五四”风云的激荡,作品充分表达了“五四”的时代精神,反映了那一代青年人的奋起与追求,表现出了由“五四”所催生的崭新的价值观念。最后,《激流三部曲》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这一体裁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五四”小说创作以短篇为主,如何在摒弃了中国旧小说的内容与形式之后创造适应新观念、新内容的新的长篇小说的形式?现代文学史上不少杰出的小说家从不同的途径对此进行了探索。巴金学习借鉴西方小说的艺术形式与技巧,形成了以偏重于情感抒发为明显特点的艺术风格。《激流三部曲》的问世为我国现代中长篇小说走向成熟作出了贡献。

2.4.试述沈从文小说的题材内容和主要艺术特色。答:题材内容:沈从文的小说在题材处理上,善用微笑来表现人类痛苦。即使写杀戮,如《菜园》、《大小阮》等也是把这一背景推远,从侧面写去。他最擅长描写的是本身就富有牧歌因素的爱情,如《雨后》、《三三》、《边城》等。在描写这类题材时,他又着意于“人与自然的契合”,以清淡的散文笔调去抒写自然风物,如《边城》。这些作品中的风物描写与情调切合其作品中显现的理想的人生形式。主要艺术特色:(1)沈从文的小说具有散文化的特征。他自觉地抵制将故事结构化、戏剧化,希望在“糅小说故事散文游记而为一的”新实验之外,更有一种“新的形式”,即用“写故事方法,带点‘保存原料’意味”。在小说叙事格局方面,沈从文的小说中总有一个不知疲倦的讲述者、评论者,引领读者进入湘西世界,为读者介绍那里的山山水水,评论那里的人事。经过这一特殊的叙事者,沈从文得心应手地表现着他所观看到的大量人生故事。(2)熔写实、记“梦”、象征于一炉,也是沈从文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如《柏子》、《萧萧》等对人生实存状态的描写,都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把握。但是沈从文小说为了追求理想的人生形式又自觉地掺入了“梦”的成分,如《月下小景》写爱情悲剧,却用男女主人公含笑殉情作结;《边城》将人物和环境作了理想化的处理,都可以分明看出作者主观理想的张扬。沈从文小说还善用象征,如《菜园》里的菊花,《夫妇》中的野花,《八骏图》中的大海,其含义都超越了形象本身。(3)沈从文小说的体式丰富多样,语言古朴简峭。他不拘常例、常格,采用过对话体、书信体、日记体、童话、神话等多种体式。与结构上刻意求新相表里的,是讲究“文字组织的美丽”,他因此被称为“文字的魔术师”。他的小说语言具有独立的风貌:“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少夸饰,不铺张,单纯而又厚实,朴讷却又传神。”他的小说语言是在杂糅古典文学的句式,提炼湘西方言基础上形成的。沈从文以其独特的风格为京派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5.试述《日出》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塑造和艺术特色。答:主题思想:《日出》展示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都市生活的图景,对现实的揭示和剖析更加深刻,剧作家借此表达出对旧制度势不两立的彻底批判态度,也表达出他戏剧审判创造中对“日出”的憧憬。人物形象塑造:在《日出》里,剧作家带着深厚的同情描写下层社会“不足者”的苦难,沦落风尘却有“金子般良心”的下层妓女翠喜的煎熬,落入魔爪的“小东西”的以死抗争和失业小职员黄省三在贫病中的挣扎无告。同时,也以近乎漫画的戏谑手法勾勒上层社会“有余者”的群丑图。这是曹禺喜剧才能的最初显现。这里有俗不可耐的富孀顾八奶奶,油头粉面的“面首”胡四,虚伪做作满口洋文的张乔治,包括逢迎狡黠的茶房王福生,构成令人鄙视和憎恶的又一世界。在这对立的两个世界里,人物都是充分强化与简化的,而在这两者之间,以卑琐和孤注一挪的方式向上爬却终于失败的李石清性格最复杂。他卑琐而又不甘于贫贱,在强烈的爬上“有余者”的欲望驱使下,他不择手段谋求“翻身”,一方面无情地裁削像黄省三那样贫病无依的小职员,另一方面又以偷看银行抵押合同要挟潘月亭。为了逢迎“有余者”,他不顾自己的儿子病重,让太太陪达官贵人打牌。他憎恨“这个世界没有公理,没有平等”,诅咒自己“不要脸”,“不要人格”,但这只能驱使他“破釜沉舟地跟他们拼”。《日出》正是在这一些人物的徒然挣扎中显示“宇宙的残忍”,即“人被捉弄着”的困境。陈白露是《日出》的中心人物,她美丽、聪慧,总是将她骄傲的心态化作嘲讽的笑挂在嘴角,然而又不时流露那种漂泊人特有的倦怠和厌恶。因此“在热闹的时候总想着寂寞,寂寞了又常想起热闹”。她以前的恋人方达生来访,唤醒了她对“我从前有过这么一个时期”的回忆:“喜欢太阳”、“喜欢春天”、“喜欢年青”的爱华女校的高材生“竹筠”,因为父亲去世,“家里更穷”而“一个人闯出来”,跟一位诗人到乡下度过一段“天堂似的日子”,又在“平淡、无聊、厌烦”中分手,成为“卖给这个地方”的交际花。一方面,她珍藏着自己美好的记忆,珍藏着她的骄傲和正义感,她是那个黑暗丑陋世界的一线光明,她嘲弄那些玩弄她的人,她也能挺身而出救助贫弱无依的“小东西”;而另一方面,像寓言中那习惯于金丝笼的鸟,已失掉在自由的树林里盘旋的能力和兴趣。她“要人养活”,她要享受,她不能也不愿走出旅店豪华的休息室,最终在她的靠山潘月亭破产后,绝望而又不无留恋地微笑着服下安眠药,在日出前永远地睡去。陈白露的死,是人性、人的美好希望、人的美好追求最终被金钱社会的罪恶魔爪扼杀、泯灭的悲剧。艺术特色:《日出》在艺术形式上是一次新的创造。曹禺创作《雷雨》时借鉴了易卜生《群鬼》的“回溯式”结构。当创作《日出》时,他要超越西方“结构剧”、“一类戏所笼罩的范围,试探一次新路”。《日出》在戏剧结构上有如下特点:(1)矛盾冲突的生活化。即不再将戏剧冲突交织在几个人身上,也不再设置主要戏剧冲突,而是采用横断面的描写方法从多个侧面来表现社会生活,用诸多生活的片断像绘画中的“色点”一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2)矛盾冲突和生活画面虽然较分散,但有其内在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是由内在的批判“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制度的“观念”和外在的串缀全剧的串线人物去达到的。(3)采用暗场处理的方法,对戏剧结构起辅助作用。未出场的金八,作为始终牵制着场上人物命运的阴影,在结构上也成了各种事件的一条潜在的连缀线;而反复出现的打夯工人的歌声,构成一种氛围,客观上也起到了对全剧节奏的协调作用,增强了戏剧的整体感。

3.1.试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解放区文学创作发生的重要变化。答: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解放区文学创作的面貌发生了重要变化。解放区文学广泛运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其语言基本上采用大众口语,不少还是方言土语,晓畅生动,自然质朴。文学从未如此与群众接近,群众也从未如此获得文学的关注,这是历史的进步,也是新文学的发展。这一历史的进步中同时也包含着对于文学的某种限制。解放区文学中,戏剧的发展是特别引人注目的。抗战初期延安戏剧创作以小型作品居多,多为“急就章”,普遍存在简单化、公式化的缺点。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文艺工作者首先致力于秧歌剧的改造创新。新秧歌剧摒弃了旧秧歌侧重男女两性关系的思想内容,选择了现实的劳动生活题材,描绘了健康有活力的工农兵形象,加之采用了传统秧歌载歌载舞、生动活泼的民族形式,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新秧歌剧运动促进了民族歌剧的探索与发展,也加强了解放区文学和农民大众的密切联系。延安文艺工作者在广泛吸收秧歌剧、地方戏曲和西洋歌剧的长处的基础上,创造了新歌剧。《白毛女》、《王秀鸾》、《血泪仇》、《赤叶河》和《刘胡兰》等是新歌剧的代表性作品。新秧歌运动的开展,促进了对传统旧戏曲的改造。旧戏曲改造成绩比较突出的有《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和《血泪仇》。新编京剧《逼上梁山》(杨绍萱、齐燕铭等执笔)在保存原著基本情节的基础上,增添了贫苦农民李铁的颠沛流离,店员李小二为救李铁而遭难,以卖肉为生的曹正痛打高衙内等情节,表现了阶级压迫的严酷,突出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题。1944年元旦前后,该剧由延安平剧院演出,产生了轰动效应。毛泽东称“这是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解放区的话剧创作题材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形式灵活多样,注意吸收民间戏曲的优秀成分,富有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更加大众化。根据地早期诗歌主要是朗诵诗和街头诗。街头诗大多是政治抒情诗和小叙事诗。抗战后期在人民军队中兴起的“枪杆诗”与朗诵诗、街头诗运动一脉相承。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诗歌创作力求向民间歌谣学习,在借鉴中谋求发展。柯仲平、公木、阮章竞、张志民、李季等诗人借鉴民歌的艺术,创作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这就是歌谣体新诗。内容的颂歌性,诗人的代言性,表现的叙事性,语言的口语性,体式的民谣化,是歌谣体新诗的基本特点。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的《漳河水》、张志民的《王九诉苦》和《死不着》、田间的《戎冠秀》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歌谣体新诗的叙事化倾向是20世纪40年代史诗性追求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解放区还有诗人创作抒情诗,何其芳的《夜歌和白天的歌》以其亲切真诚赢得了读者长久的喜爱。解放区早期的小说创作以丁玲为代表。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解放区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了新的面貌,代表性作家有赵树理和孙犁,康濯、孔厥、刘白羽等也都曾名重一时。此外,秦兆阳、葛洛、马烽、西戎、束为也都发表过表现农村生活的优秀作品。

3.2.试述20世纪40年代重要的文艺思想论争。答:由于战争政治的介入,这一时期的文艺思想论争比前两个时期更为激烈频繁,其中重要的有:(1)抗战初期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艺公式化、概念化问题的论争。面对抗战初全民性的抗战题材创作,当时主持国民党《中央日报》副刊的梁实秋表达了不满情绪,希望文学能够表达更丰富多样的生活和主题。这种“与抗战无关”的观点得到了沈从文的应和,他认为作家也不必工具化地服务于战争现实,可以从更长远的思想建设角度为民族未来服务。左翼作家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明确的批评。孔罗荪批评梁实秋的言论“抹杀了今日全国文艺界的一个共同目标:抗战的文艺”;张天翼指出,文艺创作中的“差不多”、“八股”要反对,但目的恰恰在于更紧、更深入地把握时代和现实。其他人的文章多数对“与抗战无关”的观点进行了批驳。(2)1939年至1941年展开的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抗战初期,围绕旧形式的利用问题曾经出现过“旧瓶装新酒”的讨论。1938年,毛泽东提出“民族形式”问题,引起解放区和国统区两地进一步的讨论。论争的焦点是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向林冰在《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等文中,认为创造新民族形式的途径就是运用民间形式,并偏狭地认为“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是不健康的。葛一虹在《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在所谓“民间形式”吗?》中则完全否定民间形式有可继承的合理成分,认为应该走“五四”新文学的西方化倾向。郭沫若《“民族形式”商兑》和胡风《论民族形式问题》将讨论推向深入。郭沫若认为,中国新文艺“从民间形式取其通俗性,从士大夫形式取其艺术性,而益之以外来因素,又成为旧有形式与外来形式的综合统一”。这一问题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有进一步的论述。(3)1945年至1949年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长期论争。论争源于胡风文艺思想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冲突,直接导火索则是深受胡风影响的舒芜的长篇论文《论主观》。胡风认为“主观战斗精神”是“艺术创造的源泉”,强调“主观”在创作中的决定作用,并曾著文批评当时创作中的“客观主义”。邵荃麟、冯雪峰、何其芳等发表文章批评他们的论点。胡风也发表《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等文章支持舒芜,进一步阐述自己的思想。论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结束,双方并未取得一致意见,但对有关现实主义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诸如创作的主观与客观、政治性与艺术性、作家与生活、歌颂与暴露等进行了探讨,影响较深远。(4)此外,20世纪40年代的文艺论争还有1938年张天翼小说《华威先生》引起的关于抗战文学“讽刺和暴露”问题的讨论;1940年前后对“战国策派”的批评;1945年前后围绕戏剧《清明前后》和《芳草天涯》而展开的关于“唯政治倾向”和“非政治倾向”的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东北对萧军思想和香港左翼批评家对自由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等。综观这些文学论争.理论焦点是如何理解和处理文学的民族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创作中的客观真实与作家主体精神的关系,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以及创作中的个人追求和文艺的大众化方向的关系。论争取得了诸如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等方面的理论进展,也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片面性和简单化倾向,在涉及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等问题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