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工智能为引擎驱动非遗皮影的传承与创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影文化发展中心 以人工智能为引擎驱动非遗皮影的传承与创新

以人工智能为引擎驱动非遗皮影的传承与创新

2024-07-07 22: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瑰宝般的文化熠熠生辉,其中,皮影戏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首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智慧。然而,时代发展迅速,电影动漫等表现艺术层出不穷,传统的皮影戏很难吸引人群的注意,皮影艺术操作繁琐、交互性低、表演形式单一等问题都在阻碍着皮影戏的发展。

灯影里的经典,数字化再演绎

如何破局,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事。近年来,AI热潮揿起,在“AI+”赋能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融合,“人工智能+非遗”模式迎来新的发展期。为了探寻皮影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之路,2022年,指导老师曾军英、胡玲玉等从课程专业视角切入,激励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以“人工智能+皮影”为研究主线,成立五邑大学邑影先锋实践团,从党员先锋、认知体验、知识转化、宣传影响力四个维度出发,探究人工智能时代皮影的传承与创新实践路径。以五邑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为试点辐射推广,结合大学生所学的人工智能技术,开启“人工智能+皮影”党员培养教育模式及皮影文化“1+2+n”志愿服务接力模式。实践团大胆创新,结合人工智能机器视觉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机器人结构设计技术设计出AI皮影机器人。该皮影机器人实现了两大主要功能:自主实现皮影舞台戏表演功能和视觉模仿人肢体动作表演功能。以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皮影机器人的自动化表演,以视觉拟人、语音控制和手势控制实现皮影机器人的人机交互表演,降低了皮影戏表演门槛,增加了皮影戏的趣味性。

学好看家本领,践行使命担当

实践团搭建了一个交互式网站,打造以“传统文化+红色故事”为核心的个性化皮影剧目库。现剧目库设四大名著板块,涵盖3类年龄群体,未来剧目库将在已有基础上更多元化,用皮影讲好中国故事。这种融合了人工智能技术和传统皮影文化的新型表演形式,不仅吸引了更多观众,也推动了皮影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产学研结合,将人工智能教育作为推广皮影文化的载体,激发学生对皮影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引导学生以传承非遗皮影文化为己任,练就本领,砥砺“赤诚报国”本色。

传承皮影技艺,赓续文化薪火

在党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构建侨都高质量文化传播新格局的大背景下,实践团有效整合教育资源、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将“人工智能+皮影”的实践成果总结推广,实现“人工智能+非遗”的复刻。实践团将继续以AI皮影机器人为媒介,通过技术与内容的双重加持,在实现皮影文化的有效传承与活化的同时,深入挖掘和传承皮影文化的精髓,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创新表演形式和内容。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皮影艺术,“有声有色”地讲好中国故事,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让古老“光影”艺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对于大学生而言,如何运用专业知识绽放出中华非遗文化的异彩,是值得思考的时代课题。近日,五邑大学邑影先锋实践团携手环市街文体服务中心开展老戏新影--AI皮影公益培训课。课程设置非遗皮影课堂教学、AI皮影机器人操作互动、虚拟现实皮影交互体验等内容,由大学生带领青少年儿童走进光影世界,了解皮影的历史、制作和文化意义,通过观看和鉴赏皮影表演、参与皮影戏的演绎,多维度感受皮影戏的魅力,体会凝聚在皮影中的智慧和文化内涵。要引导青年学生学好本领,勇当重任,将皮影文化传承与国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双创政策相结合,将自身理想与祖国未来相结合,祖国哪里需要就奔赴哪里。

接力皮影传承,唱响文化自信

皮影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接下来,将持续多渠道、多维度发力,研发第三代AI皮影机器人,融入3D虚拟现实皮影戏平台,实现多类别戏剧表演;开展皮影夏令营活动,开设皮影制作、AI皮影体验等特色课程,提高小朋友对皮影戏的兴趣,提升大学生传承皮影文化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让传承皮影的种子在学生心中根植;皮影戏下乡,以皮影戏演绎《红船》等党史故事,揭示艺术内在的民族精神力量,红船映初心,奋楫新征程;皮影机器人推广宣传,与青少年宫、中小学建立联合实验室,致力人工智能创新教育及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皮影机器人个性化定制及生产,创新开展“皮影+”模式,如“皮影+剧场”“皮影+研学”“皮影+文创”“皮影+民宿”。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只有向后看得越真,才能向前走得更远。传承与创新非遗皮影文化,这是国家使命,更是每一位中国人的历史责任。以皮影文化发力,传承好千年技艺、呵护好千年匠心、讲述好千年故事,引导学生从观看皮影机器人表演到主动了解皮影戏,从产生兴趣到深入钻研,到将传承非遗皮影文化为己任,在技术上读万卷书,同时在思想上行万里路,实现精神传承和思想升华。

作者:胡玲玉、张桂荣,五邑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会“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党建研究后资助项目“侨乡党建别样红——以人工智能为引擎驱动非遗皮影的传承与创新”(2024BKHQ127)成果。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