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控制论艺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媒体艺术先驱 重访控制论艺术

重访控制论艺术

2024-06-16 23: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樊昌林(大目妖)

控制论独立研究者

独立设计师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目前正进行有关控制论艺术、建筑与文化的写作

主题:展开控制论 Unfolding the Cybernetics

简介:曾对科学领域和社会进程产生极大影响的控制论,在1950~80年代传遍全球后,逐渐隐入尘烟。而近年来,关于控制论的讨论逐渐重新回到公众视野。但是这个概念几经流变,其内容已经非常庞杂。想要更清晰的了解控制论,最好是从头展开它的形成过程。控制论这个词意味着什么?它的产生过程中所经历了怎样的转变?(从一阶控制论到二阶控制论)以及这次转变对我们今天的艺术产生了什么影响?

吴建儒是一名策展人、编辑和作者。2019年,她创办了广东时代美术馆媒介实验室并担任首席策展人,在机构批判的框架下发展数字媒体如何塑造新的社会关系与文化想象。她曾经在不同艺术机构策划过展览,如广东时代美术馆,纽约ISCP,西安OCAT,上海亚洲当代艺术中心等等。她在2012年至2017年担任《艺术界》杂志资深编辑;编辑出版物包括纽约古根海姆展览《单手拍掌》同名出版物,成都·蓬皮杜展览《全球都市#1.5: 延展智慧》同名出版物。她为Artfroum.com.cn等不同国际媒体撰稿。她是2017年亚洲文化协会奖金获奖者,2020起成为Joan Mitchell基金会咨询委员会的成员。

主题:控制论艺术与其遗产

简介:1968年在伦敦当代艺术学院举办的展览“控制论奇遇”(Cybernetic Setendipity-the computer and the arts)被认为是计算机艺术展览的先驱,策展人Jasia Reichardt该展览史无前例地在美术馆中同时展示了计算机、控制论、电子设备、音乐、艺术、诗歌和机器,它展现了艺术家和科学家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并将机器和艺术品的同等位置。这样的尝试在上世纪60年代并非偶然,在1960-1970年代,对媒体、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理论(information theory)等问题感兴趣的艺术家在"概念艺术"的名义之下与他们的同时代人进行积极对话,探讨新的信息美学的可能性。当时的问题不是关于探讨什么是“新媒体”艺术,而是计算机技术对艺术行业的影响呈指数增长,大家纷纷将新的媒体作为艺术品引入当代艺术的既定场所。讲座从“控制论奇遇”展览出发,探讨控制论作为理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策展方法和认识论的影响,以及1970年后的展览中主流艺术与工程学之间的逐渐分野的一些原因。

漆贞贞是一名教育者,研究员, 媒体艺术家。她来自中国,目前居住和工作在美国纽约。从2014年开始,她在纽约多所高校包括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城市大学(CUNY)教授关于新媒体、网络交互和游戏的课程。她曾在纽约创意科技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美国亚洲艺术档案馆等地演讲和主持工作坊。她是哥伦比亚大学创意科技奖学金和梅西奖学金的获得者。她曾是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New Museum)主持的艺术与科技孵化器NEW INC的成员,及Pioneer Works文化中心和Eyebeam艺术科技中心的驻地艺术家。她联合创建了艺术研究团体zzyw。她目前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软件模拟在共同重制上的理论和应用。

主题:计算云雾:游戏世界中的控制与重制

简介:随着控制论在20世纪的发展,我们逐渐意识到机械系统可以对其代理人施加控制,包括人类。福柯和德勒兹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现代性如何将社会制度转变为更隐蔽和有力的控制制度。由此,计算设备的中介作用已经渗透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导致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激进与同质化。讲者将引入她所属的艺术研究团体(zzyw)正在建构的“计算云雾”概念:一种通过激发系统开放性能来干预复杂的多层次控制论系统的潜在模式。在此框架下,讲者考察了游戏中的modding现象。在游戏领域,由玩家主导的modding行为常常会对原始游戏世界的概念,规则,和结果产生影响,从而延长,拓展,或重制原游戏的生命,将一个原本封闭的确定性系统转变为开放式的渐进系统。

主持人

龙星如 (Iris Long),策展人,写作者,研究方向为艺术创作与数据、环境及技术的关系,以及科技的心理地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博士就读于伦敦大学金匠学院前沿实践方向。策划展览包括《撒谎的索菲亚和嘲讽的艾莉克莎》(Hyundai Blue Prize策展人奖, sophialexa.com),《他山之石,新代理人》(PSA青策计划大奖),第三届今日未来馆《机器人间》等,她也为艺术家刘昕、Lauren Lee McCarthy等策划国内首个个展。

2019年担任ISEA电子艺术研讨会国际评委。

2020年担任计算机图形学会议SIGGRAPH ASIA艺术板块国际评委。

2021年,她发起了“端口:云下贵州”项目,这是一个关于中国科技基础设施的长期调研和策展项目。

个人网站:irislong.xyz

对谈嘉宾

叶梓涛 Zitao YE,游戏设计师,写作者,翻译者,就职于腾讯NExT Studios进行创意游戏孵化工作,「Gameplus游戏+」研究创作计划制作人,独立媒体实验室「落日间」主理人,播客《落日间》主播,知乎游戏/游戏设计/单机游戏话题优秀回答者,有独立作品《剑入禅境 Sword Zen》《时间的形状 The Shape of Time》(IGF 2022 Nuovo Award Honorable Mentions)等。https://xpaidia.com

赵博,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博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自适应动态规划与强化学习、复杂系统建模与机器人控制、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等。

程然,复旦大学科学与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物理基地班。主要研究方向为物理学哲学、认知功能的自然主义解释,特别是弗利斯顿(K. Friston)的自由能模型对意识的解释。

参与方式

1. 集智俱乐部B站直播

扫码进入直播间

3. 付费报名复杂科学×艺术研讨会 ,可加入社群,获取腾讯会议、回放等权限。与社群成员共同交流,推动社区发展。报名收入将用于项目报告、内容成产及社群运营。 集智学园VIP 可免费参与本系列探讨会。

参考阅读

1 .Reed, Patricia. “The End of a World and Its Pedagogies .” Making and Breaking. Accessed August 27, 2022. https://makingandbreaking.org/article/the-end-of-a-world-and-its-pedagogies/ .

2. Qi, Zhenzhen, and Wang, Yang. “Architecting Emergence.” rhizome.org. February 17, 2021 https://rhizome.org/editorial/2021/feb/17/architecting-emergence/

3. Qi, Zhenzhen, and Wang, Yang. “Computational Haze.” zzyw.org, April 14, 2020. https://www.zzyw.org/computational-haze/.

4. Galloway, Alexander. Uncomputable: Play and Politics in the Long Digital Age. Verso Books, 2021.

5. Tiqqun. The Cybernetic Hypothesis. MIT Press, 2020.

6. Wiener, Norbert. The Human Use Of Human Beings: Cybernetics And Society. Da Capo Press, 1988.

7. Cybernetics: The Macy Conferences 1946–1953 Transactions, Edited by Claus Pias, diaphanes, Zurich-Berlin 2003/2016

8. Understanding Understanding: Essays on Cybernetics and Cognition, Heinz von Foerster, Springer, 2003

9. Norbert Wiener 行为,目的与目的论 Behavior, Purpose and Teleology (1943)

10. Gregory Bateson 从凡尔赛到控制论 From Versailles to Cybernetics (1966)

11. Heinz von Foerster 控制论的控制论 Cybernetics of Cybernetics (1979)

12. Claud Pias 控制论时代 Age of Cybernetics (2016)

13. 「译介」控制论系统时代的文化作品 | Bill Nichols

14. 控制论隐秘地基上的艺术与建筑|一次798cube美术馆与展览的观察

15. 从精英高管到嬉皮士:管理控制论之父斯塔福德·比尔

16. 控制论的华丽公子、激进的对话者:戈登·帕斯克

17. 艺术、技术与哲学系列论坛之二:21世纪的控制论

发起人:十三维、汪嫣然、龙星如

主办方:集智俱乐部

联合策划:Conversazione

协办方:心识宇宙、福建师范大学美育中心、艾厂人工智能艺术中心、复杂问题研究所

媒体方:信睿周报

总统筹:王朝会

发起人:十三维、汪嫣然、龙星如

主办方:集智俱乐部

联合策划:Conversazione

协办方:心识宇宙、福建师范大学美育中心、艾厂人工智能艺术中心、复杂问题研究所

媒体方:信睿周报

总统筹:王朝会

►►►

复杂科学×艺术系列研讨会公开报名中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受到复杂性研究启发的“思维方式”已迅速传播到认知活动的多个领域。混沌、自组织、临界、自创生、涌现 ……其概念层次的丰富性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世界的灵活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有理由将复杂性理论视为一个扩充艺术与科学之间交叉领域的重要课题。艺术对复杂性做出反应的一种基本方式是创造出显示“涌现行为”的系统。就本体论而言,我们不再将艺术品视为静态之物,而是将其看作不断发展的创造性过程的一个实例。同时,新兴的复杂科学(Complexity Science)也向当代艺术实践者提供了一个敞开的工具箱,这些工具包括混沌、分形、元胞自动机、遗传算法、蚁群算法、人工神经网络、L-System、人工生命等,它们进一步推动了数字美学、生物艺术与人工智能艺术等领域的发展。复杂科学不仅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意识和生命系统的生成机制,而且有利于激发各学科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协同发掘后人类创造力和新美学的潜力,以期打开更趋向于综合性的创意空间。

由集智俱乐部主办,心识宇宙研究院院长、科普作家十三维,艺术评论人汪嫣然和策展人龙星如联合发起的“复杂科学与艺术”研讨会,旨在汇聚各领域内的行动者与思想者——包括科学家、艺术家、学者及相关从业者——展开超越单一学科的跨界知识讨论,探索复杂性研究与人文艺术潜在的交叉地带。本研讨会预计从2022年7月开始,每月举办一次,共计十二期。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报名参与,可加入社群并获得视频回放。

研讨会详情与框架:

Chaos & Muses:复杂科学×艺术系列研讨会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