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物流,概念界定是什么,对于农村物流政策有什么建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商业模式概念界定是什么 我国农村物流,概念界定是什么,对于农村物流政策有什么建议?

我国农村物流,概念界定是什么,对于农村物流政策有什么建议?

2024-07-15 15: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随着电子商务在农村蓬勃兴起,农村物流作为农村电子商务重要的组成部分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农村物流作为联系农村和城市交流的纽带与桥梁,在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促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农村物流的需求日益增加,国家开始重视对农村物流发展的支持,提出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建设。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生产和消费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一方面表现在完善的农村产业体系将提供更多优质和安全的农产品,另一方面广大农民收入的增加使得对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产生更多的需求。农村物流发挥着将农村生产和消费的潜在动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作用,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

自2005年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农村物流搭上“新农村建设”这列快车,开始快速地发展。国家从政策层面开始支持农村物流的发展,如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农产品流通。

同时,我国相关政府部门为农村物流的发展陆续出台了若干利好的政策,例如财政部在2009年第一次颁布文件提出为建设农村流通网络体系设立专项资金。

2015年由交通运输部牵头联合其他部门要求从多方面入手,推进农村物流健康发展;2019年交通运输部提出的全国各地结合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实际物流需求,培育企业建立农村物流的服务品牌。上述政策文本出台均表明我国农村物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得以不断巩固和提升。

一、概念界定

1.农村物流

在人们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首先出现的是“流通”一词,而随着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和提高,社会经济对物品流通的效率产生更大的需求,物流概念由此产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概念不断细化,例如根据区域划分有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根据作用领域划分有生产物流和流通物流;根据流向分类有内向物流和外向物流等。

农村物流是相对于城市物流的概念特征,其属于物流的概念具有物流的基本特征和功能,但又具有农村物流的特殊性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村物流的概念随着经济发展状况而有所不同。

国内最早农村物流是指农产品、农用生产资料和农村生活消费品等多种活动的流通过程;将农村物流与城市物流进行对比,它是服务与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的物流活动的总称。

根据中国农村物流发展报告中指出农村物流是指物品以农村为发货地或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包括农产品生产到销售消费,同时涵盖了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消费品从采购到消费的全过程。

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了农村物流的发展,它是农村电子商务的产物。

需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服务于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的一切物流活动。

农村物流是物流业的一个分支,为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经济活动提供运输、搬运等物流相关活动。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既包括农产品物流、农村消费品物流,也包括农资物流和农村回收物流。

2.农村物流政策

政策是政策策略或者政治谋略的意思。政策主体为政党组织、国家权力机关等,政策主体制定政策的目的是实现所代表阶层的利益,如我国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农村物流政策缺少明确的概念界定,内容包括农产品物流、农村消费品物流、农资物流和农村回收物流等的政策,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满足城市居民消费需求。

农村物流政策是在明确农村物流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其是党政机构和政府机关等政策主体颁布与农村物流概念的内涵相关的政策文件,其起到传递国家理念,明晰政府价值的作用。

二、理论基础

1.政府干预理论

在经济活动中政府扮演的角色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重点。在经济发展初期,需要由政府主导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能够发挥自身的调节和控制功能。

当市场失灵时,需要政府干预经济来改善市场机制引发的问题。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也是一个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这决定了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运行适用市场经济原则,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干预能力。

已有很多学者研究了我国政府干预问题,多数研究表明我国政府干预手段对经济发展的效果显著。在地方政府干预下国有企业的并购绩效的影响,发现政府干预力度越大对处在成熟期的地方国有企业并购绩效有明显正向影响。

综上所述,政府干预理论为研究我国农村物流领域的政府干预和政策行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考虑到农村物流正在发展时期,市场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主导农村物流资源配置和发展。

因此政府干预理论是研究农村物流政策文本的重要理论基础。

2.政策工具理论

有的认为政策工具是一种调节机制,是政府利用一定的手段或途径来改变自身行为的一种方式。还有的认为政策工具是政府推行和实施政策的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手段和措施可以把存在的公共问题解决。也有的认为政策工具就是政策执行者为了解决具体社会问题或达成既定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手段和措施。

总之,虽然对于政策工具定义的解释有所不同,但是可以将政策工具统一理解为政府为达成某一政策目的而采取的一些方法和措施,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必用手段。

政策工具根据不同的依据可以分为多个类别。根据政策工具的目的性划分,将政策工具分为命令型工具,能力建设型工具、诱导型工具和制度变迁型工具。将政策工具根据政府的强制程度分为自愿型、强制型和混合型政策工具。

三、政策建议

1.优化政策工具使用结构,实现工具的科学合理配置

政策工具使用结构的均衡以及全面合理是顺利开展农村物流工作的重要保障。目前,农村物流政策中使用次数最多的为供给型政策工具,由此可知该类政策工具是发挥政策效能的主力军。

但是政府在关注供给型政策工具的同时还需要持续完善环境型和需求型政策工具的使用,尤其是加大环境型政策工具的使用力度,通过法规管制、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手段,为农村物流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同时,在政策工具使用中要注重具体工具的合理分配。从供给方面出发,尽可能为农村物流的建设提供资金、信息和人才等多方面支持,而不仅仅是单一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例如,在人才方面,要注重人才培养工具的使用,明文规定一方面实现人才培训教育,另一方面注重专业人才、管理人才的高校培养,重视物流工程、物流管理等专业,促进校企合作,加强交流合作。

在信息方面,要加快农村物流信息与交易平台建设,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加快农村物流信息化的发展。从需求型政策工具出发,政府要加快示范工程的使用力度,充分发挥示范工程的示范效应,带动农村物流的建设。

从环境型政策工具出发,政府重视法规管制的制定,通过制定农村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的监督,规范市场活动,更好促进农村物流的发展。

2.发挥政策主体之间的联动性,构建多核心政策主体之间合作模式

首先,农村物流政策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农产品物流和农资物流等。

所以,所涉及的政策主体也是多种多样的,单纯依靠个别主体机构主导很难开展工作且无法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如农业农村部对农村物流政策的主导性比较强,其他部门相对比较弱。

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维和优化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配合各方参与工作的开展,最大化地发挥协同作用。其次,由于农村物流政策涉及多方面,参与的政策主体较多,在此条件下需要多部门之间进行合作是建立在多中心的现实条件上。

建立合作机构并明确合作系统之间的层次是关键问题,包括牵头单位和参与主体的划分。然后,实施全责明确,如制定全责、实施全责、经营全责等。最后,落实到具体主体,明细奖惩。同时,强调在政策主体协作过程中的共同担责的情况,从而提升合作效果,充分发挥政策主体间协同互助的整体效能。

3.在政策主题的关注点上,调整政策内容注意力配置。

目前,农村物流政策体系初步形成,政策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县级农村物流中心、乡镇农村物流服务站和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三个层级的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建设,这是农村物流发展的基础支撑体系。

结语

农村物流的发展涉及的环节众多,为了实现降本增效,政府部门应该调整注意力的配置。首先,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升农村地区信息化程度。

由于农村物流发展程度极度依赖网络信息管理与信息传输,因此完善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并建立农村网络信息与交易平台,将对农村物流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其次,整合优化农村运输资源,促进农村物流降本增效。鼓励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开展农村物流共同配送业务。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举报/反馈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