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基本句式(中学古代汉语讲义之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基本句式有哪些 文言文的基本句式(中学古代汉语讲义之三)

文言文的基本句式(中学古代汉语讲义之三)

2024-07-10 18: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片纸抛落。视之,非字而画。(《促织》)

二. 被动句:

主语是动词表示的动作的受事者,这种句式叫被动句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结构形式有五种:

1. 在动词谓语后面表示被动的“于”字,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1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贾生列传》)

2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汉书.贾山传》)

2. 在动词谓语后面表示被动的“为”字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为所……”句式表被动。

1兔不可复得,而甚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2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魏公子列传》)

3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梦溪笔谈.陨石》)

3. 动词谓语前边用“见”、“受”字,或用“见(受)……余……”表示被动意义不引进主动者;例如:

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答司马谏议书》)

2有罪受罚。(《左传.哀公六年》)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望洋兴叹》)

4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 在动词谓语前边用表示被动的“被”字,有时在“被”字后边引出主动者。

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贾生列传》)

5. 没有表示被动的词,采取直陈句式,只能从文意上去判断的被动句式。例如:

1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冯婉贞》)

三. 宾语置于动词前,词序是汉语语法的一项重要语法手段,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一般形式,但文言文在以下四种情况下,宾语可以前置,这同现代汉语是不一样的,翻译时要按照语序调整一下:

1. 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2. 在疑问结构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置于动词前。

1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2项王曰:“沛公安在?”(《项羽本纪》)

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3. 在介词结构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一般也置于介词之前;例如:

1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4. 通过结构助词“是”、“之”把宾语置于动词之前,构成“宾语+是+动词”“宾语+之+动词”的格式。例如:

1则唯利是见耳。(《荀子.荣辱》)

2其一人专心致志,为弈秋之为听。(《学弈》)

四.表示数量的数词置于动词之前:

现代汉语数量的表示法,一般是把数量词放在动词的后面,但在古代汉语中,一般是把数量词直接摆放在动词的前面,不用重词。如果数量是“两次”,就用“再”字,不用“二、两”。

数量“三、九”表示数量时,常常表示虚数,是“多次”的意思,不能看成实数。

五. 省略句:

1. 古代汉语中经常有省略主语的情况,译成现代文要注意把主语译出来;例如:

1桓侯体痛,时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扁鹊见蔡桓公》)

2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项羽本纪》)

2. 古代汉语中也有省略谓语的情况;例如:

1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赤壁之战》)

2苟谓我可食即食,不可即已。(《中山狼传》)

3. 宾语也有省略的情况;例如:

1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2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活板》)

4. 也常有省略介词“于”“以”的现象;例如:

1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为学》)

5. 介词“以、为、与”的宾语常常省略。

文言文的几种特殊句式

一. 判断句式: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是在主语之后用判断词“是”便是判断,而古代汉语里的“是”字,一般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古代汉语中表示判断地方法有如下几种:

1. 主语之后用“者”,谓语之后用“也”是表示判断的最完整的形式;

2. 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判断;

3. 只在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4. 把“者”“也”连起来放在谓语之后表示判断;

5. 依靠主语谓语的前后次序表示判断;

6. 用“乃”表示肯定的判断;

7. 用“为”表示肯定的判断;

8. 用“非”表示否定的判断;

9. 古汉语中的判断句与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句式相同,也使用判断词“是”表示,不过这是汉代已购的现象,而且用的也很少。

二.被动句式:古代汉语中表示被动有好几种形式,有的和现代汉语一样,有的和现代汉语不一样,现代汉语的被动句常用介词“被”字表示。古代汉语的被动句虽然不用“被”字,胆大部分还是用表示被动的词。

1.用“被”和同“被”意义相同的“见”,“为”等词来直接表示被动,这时,和现代汉语的情况一样,动作的主体和动作放在表示被动的词语之后,形成“被……谁……动”的形式;

2.在动词后用介词“于”,“乎”等词介绍动作的主体,以表示被动,这是古代汉语表示被动的主要形式,它的格式同现代汉语相反,形成“动……于……谁”;

3.用一般动词直接放在动作的客体之后,表示被动,这是古代汉语中表示被动的特殊形式,这种用主动句的形式表示的被动的意义没要靠分析上下文的关系决定。

三.连动句式:

古汉语中的连动句,有些与现代汉语的连动句相同,两个以上表示连续动作的动词,作痛一主语的谓语,它们之间既没有联合、偏正、动宾关系,也没有关联词语。

这种联动词与现代汉语的联动式结构完全相同,容易理解,但也有一种句式与现代汉语的不同,即连用的动词之间,用“而”或“以”连接,表示顺接关系。古代汉语译成现代汉语时,其中的“而”“以”无义时,不必译出。

四. 倒装句式:

古代汉语的语序没有多大不同,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宾语在动词之后,修饰语在中心词之前,但为了语序的需要,古代汉语在语序上常有倒置现象,即所谓“倒装”,其中以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的现象较为多见。

(一) 宾语前置现代汉语的宾语一般放在动词之后,而古代汉语的宾语在两种情况下,要放在动词的前头:

第一种情况:再一问句中,疑问代词用作宾语时,宾语要提前。在反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定语时,宾语要提在动词之前,金企鹅在宾语之后,加一“之”字,构成“宾—之—动”的格式。

宾语前置,再在动宾之间加一“之”字,主要为了强调反问语气,突出宾语,语译时“之”字不可译出。

第二种情况:否定句中,在否定副词的后面代词作宾语时,宾语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二) 介词结构后置:

现代汉语里的介词结构,除了少数表示时间、处所的放在动词后边作补语外,一般都放在动词前边充当状语,而古代汉语却与此不同,多数的介词结构放在动词、形容词之后,充当补语。

五. 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韩愈都有,但古代汉语比较简略,在不影响语意得情况下,省略现象较多,而且比起现代汉语来情况也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 主语省略:古代汉语中主语省略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一样,没有什么不同,一般也是在对话、书信和自述中主语不言喻时,常常省略。

(二) 宾语省略:古代汉语中宾语有时承前省略,这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在宾语省略上古今汉语不同的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使动词的宾语有时省略,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里几乎没有,而在古代汉语中却比较常见。尤其是“之”“其”“作”“使”的宾语时,省略现象较多。

第二种情况:介词后的宾语省略,在现代汉语中,介词(除“被”)后的宾语一般不能省略,而古代汉语却经常省略介词的宾语,尤其是“之”“其”作宾语时,省略更是常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