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理想生活人物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文德桥的介绍 致敬理想生活人物志

致敬理想生活人物志

2024-07-11 11: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青年茅以升,图源网络

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

——茅以升

1933年,正在北洋工学院教书的茅以升收到了一份电报和一封长信。发信人是浙赣铁路局局长杜镇远,这是茅以升在唐山路矿学堂时的同学。杜镇远转达了浙江建设厅厅长曾养甫的邀请,希望茅以升到杭州主持钱塘江大桥的设计建造工作。

“钱塘江造桥”曾是杭州民间的一个俗语,意思是:异想天开,不可能的事。钱塘江发源于安徽休宁,在杭州入海形成杭州湾。钱塘江在上游山水爆发时,江流汹涌,在下游的海潮涌入时,波涛险恶;如果上下同时并发,翻腾激荡,更是势不可当。如遇台风,江面辽阔,浊浪排空,风波更为凶险。钱塘江底,堆积着40多米的泥沙,随江流冲刷而不断迁移,变幻莫测,故杭州民间有“钱塘江无底” 的传说。更有外国桥梁专家给这里判了死刑:这里“水深流急,不可能建成大桥”。钱塘江造桥似乎真的成为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此时的茅以升已年近不惑,家庭的重担与工作的奔波,正让他略感疲倦。同窗好友的这封信,勾起了他尘封已久的童年回忆。

茅以升《钱塘回忆——建桥、炸桥、修桥》手稿藏本

图源网络

01

少年立志

茅以升出生于江苏镇江,自小家境贫寒,生活艰苦。他的祖父茅谦曾参加过著名的“公车上书”,和谭嗣同是好友。1896年,茅谦举家迁居南京,此后主要从事文化教育活动,并留心水利事业,著有《水利刍议》一书。茅以升后来选定桥梁专业,一是受到祖父的影响,二是源于一件童年往事。

南京秦淮河每年的端午节都要举行赛龙舟盛会,河上的几座桥是观看竞赛的最佳位置,因此总是挤满了人。1905年,年仅9岁的茅以升本来跟同学约好了去看赛龙舟,但端午节当天因为肚子痛没能去成。这让他幸运地躲过了一场大难。当天,文德桥栏杆突然被挤断,桥面铺板也坍了不少,淹死了不少人。事后茅以升到秦淮河边亲眼看了看坍塌的文德桥,他回忆当时的场景说:“因想到原来好事可变坏事,如何有好坏,其中必有道理,一桥如此,他桥亦然,甚至房屋也可倒塌,这个道理是什么,引起我的好奇心。”从此,他在心里埋下了一个愿望:将来我长大了要造桥,造好桥!

遥望秦淮河文德桥,图源网络

怀着这样的梦想,1911年,年仅15岁的茅以升考入唐山路矿学堂(1913年更名为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学习桥梁专业。1916年赴美国求学,先后取得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加里基工学院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框架结构的次应力》在美国工程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他的这一创见后来被称为“茅氏定律”。

茅以升的博士论文,图源网络

02

为国造桥

1919年学成回国后,茅以升有十多年的时间没有得到造桥的机会。然而,当建造钱塘江大桥的机会摆在茅以升面前时,他却开始犹豫了:

“造这样的大桥,要多少经费?南京政府有许多建设计划,都是纸上谈兵,难道浙江一个省倒有这样大的实力吗?曾养甫,我和他并无来往,他会对我有这样深的信任吗?更重要的是,钱塘江是著名险恶的大江,在这江上造桥,我自己是否确能胜任呢?”

钱塘江大潮,图源网络

不久,他又收到了一封信,来信的是他的另一个同学——时任浙江公路局局长的陈体诚。信中说:“我国铁路桥梁,过去都是外国人包办的,现在我们自己有造桥机会,千万不可错过!”陈体诚的信,又一次让茅以升陷入了沉思。

此时,中国的铁路大都被列强所垄断,他们在中国的大川大河上建造了不少大桥:济南黄河大桥是德国人修的,蚌埠淮河大桥是英国人建的,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是俄国人造的……可是,他们的建设只想着尽快得利,并不追求经久耐用。例如郑州黄河大桥,由于基础不牢固,洪水季节要从远处运来大量碎石抛进河里,保护桥墩,火车过桥还要减速,有时甚至要中断行车,火车开到岸边,让乘客下车步行过河,再上对岸另一列车。更可怕的是,由于长期受制于外国人,中国的工程师很难插手,失去了培养训练的机会,社会上许多中国人都不相信中国人能独立建造大桥。

想到这里,茅以升抛下了一切顾虑,立即向学校请假,鼓起勇气南下杭州,决心用自己的智慧来证明: 中国人有能力建造现代化钢铁大桥。

茅以升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的毕业证书与加里基工学院博士学位证书,图源网络

当年8月,钱塘江桥工委员会正式成立,茅以升出任主任委员;次年钱塘江桥工程处 正式成立,茅以升担任处长。这个处长他一当就是十六年。

茅以升首先请来了他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的同学罗英,让他出任总工程师,成为第一助手。茅以升敏锐地意识到,由我国独立建造的钱塘江桥工程,将会是一个训练、培养我国桥梁工程技术人才的极好场所。因此,除了聘请到几位国内知名的桥梁工程师以及一些富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外,他还先后吸收了29位刚从大学工科毕业的青年,让他们一面在室内学习绘图设计,一面在室外学习勘测及各种施工,使每个人都有深入工程第一线实地锻炼的机会。要求他们不但对于整个桥梁工程,从头到尾都清清楚楚,而且还要懂得每一环节、每一措施,在理论上为什么必须这样。他的愿望是把这批青年培养成我国桥梁设计、施工的骨干人才。

这些工程技术人员,后来成为新中国桥梁工程的中坚力量:武汉长江大桥的总工程师汪菊潜、南京长江大桥总工程师梅旸春、郑州黄河大桥总工程师赵燧章、云南长虹大桥总工程师赵守恒等等,都曾在钱塘江桥工处任职。

1934年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开工典礼,图源网络

1934年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开工典礼正式举行,“但施工问题甚多,也包括一些小事,比如工场需用民地,就要商量租赁,也会发生问题,耗费时间”。在种种障碍的阻隔下,半年后的1935年4月6日,大桥才正式开工。开工后,各种不测事故纷至沓来,千磨百折。当时,茅以升为钱塘江大桥日夜奔走,精神紧张,“忽而愁闷,忽而开颜,有时寝食皆废”“1935年,正式开工后不久,迭遭各种困难,好像全盘计划都错了,弄得坐立不安”。闲言闲语也蜂拥而来,说什么像这样做下去,哪里会成功?银行界的人听到了,更为他们的放款担忧。

03

八十一难

在茅以升记录在了回忆录《钱塘回忆——建桥、炸桥、修桥》里,记录下这样一个故事。1935年,正在钱塘江大桥工地上忙得焦头烂额的茅以升,忽然被曾养甫找到南京谈话,当时曾养甫已从浙江建设厅调任铁道部次长,一贯对茅以升信任有加的他,对茅以升正言厉色道:“我一切相信你,但是,如果桥造不成功,你得跳钱塘江,我也跟你后头跳!”

当时茅以升的母亲韩石渠也在杭州,这位见识非凡的母亲对茅以升说:“唐僧取经,八十一难,唐臣造桥,也要八十一难。”唐臣是茅以升的号。母亲还说:“只要有孙悟空,有他那如意金箍棒,你还不是一样能渡过难关吗,何必着急!”

茅以升和建造中的钱塘江大桥,图源网络

母亲的话给了茅以升启发,茅以升后来回忆:“那时的孙悟空就是我们全体队伍,如意金箍棒就是科学里的一条法则:利用自然力来克服自然界的障碍。”最终,茅以升在“孙悟空”和“金箍棒”帮助下,顺利突破了打桩、围堰、沉箱、钢梁、引桥等等技术难题。

其中难关最多的要数“沉箱”了,所谓沉箱,就是个长方体的混凝土箱子,长约十八米,宽约十一米,高约六米,重达六百吨,上面无盖,下面无底,只在箱壁的半中腰有一层板,把箱分为两半,因而箱的上一半是口朝天,而下一半是口朝地。“因为有口朝天的这一半,沉箱就能浮在水上像条船;因为有口朝地的这一半,沉箱下落后,盖住江底,就形成了一个房间。把高压空气打进这个房间,将水赶走,工人就可在那里面工作。”

浮运的沉箱,图源网络

1937年8月14日,茅以升正和几个工程师在第六号桥墩的沉箱里商量事情,突然沉箱里的电灯全灭了,一片黑暗。事出仓促,大家都不知所措。因为沉箱里的照明和空气,都要源自上面的机械。如果空气也跟电力一样断了,那么江水就要涌进来,大家就都完了!大家在恐慌中度过了几分钟后,发现并没有什么动静,便静下心来在黑暗中等待消息。半小时后,电灯终于重新亮了,随即有人下来说电灯发生故障,现在没事了,让大家安心。

等茅以升出了沉箱才发现,整个江面寂静无声,到处都看不见人,只有一位守护沉箱气闸的工人在。工人说:”半小时前,空袭警报响了,让关掉一切电灯,所有人都躲到山上去了。后来来了三架日本飞机,所幸扔的炸弹都扔到了江里,没炸到什么东西。”茅以升问工人:“你怎么不躲起来?”工人说:“这么多人在下面,我管闸门怎么能走开呢?”茅以升后来深情地回忆:“这位工人坚守岗位,临危不避的忘我精神,我至今仍然感念。”

此后,伴着日机的轰炸,全体建桥员工同仇敌忾,夜以继日的加速赶工,终于在一个半月的极短时间内,让钱塘江大桥正式完工。1937年9月26日清晨四时,一列火车缓缓驶过了钱塘江大桥,工地上欢声雷动。

火车驶过钱塘江大桥,图源网络

04

炸桥复桥

在钱塘江大桥建成之时,战火也已经烧到了杭州,敌机不断来轰炸。为了迷惑敌人,大桥上层不让公路通车,并堆积了很多障碍物,表示还没有完工,火车过桥都限制在夜间,以防敌人侦察到。

1937年11月16日下午,茅以升见到了从南京匆匆赶来的丁教官,原来军方为防止敌人过江,决定请茅以升协助炸毁钱塘江桥。12月23日,茅以升亲眼看着钱塘江大桥被拦腰炸断,他心潮难平,当时的感受,用他自己的话说:“就像亲手掐死自己的儿子。”

炸桥当晚,茅以升写下了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在他的努力下,钱塘江大桥的造桥资料被完好的保存了下来,总共整理了14箱。这14箱资料,跟着茅以升从杭州辗转到湖南、贵州、重庆,直到抗战胜利后,又重新回到杭州。

六和塔与炸断的钱塘江大桥,图源网络

这时候的钱塘江大桥已经是满目疮痍、一片凄凉景象了。在茅以升的主持下,1946年9月,钱塘江大桥开始临时性修复,次年3月公路通车。因为经历解放战争,正式修复工程时断时续,到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时,都没有大的进展。茅以升在回忆录中记载:“杭州解放前夕,反动军队竟在第五孔公路及铁路桥面的纵梁两端,装上了炸药,阴谋破坏大桥。五月三日下午该军队撤退时,竟将炸药爆炸。幸喜损坏不大,立即由修桥职工日夜抢修,于二十四小时内,即将铁路、公路全部恢复通车。”直到1953年9月,6号桥墩才告正式修复,此时距离动议建设钱塘江大桥,已经过去了整整20周年。

修复后的钱塘江大桥一段是木料铺就,开车需缓行,图源网络

钱塘江大桥仿佛是一只领头羊,率领着后来建设的一串大桥,分布在它的上下游:富春江大桥、袁浦大桥、之江大桥、复兴大桥、西兴大桥、彭埠大桥、九堡大桥、下沙大桥、江东大桥、嘉绍大桥以及杭州湾跨海大桥。而这座钱塘江大桥,至今风骨依然,老而弥坚。

通过修建钱塘江大桥,茅以升培养造就了一批桥梁工程科技人才,那是另一种“彼此的抵达”。包括当年校址在桥址附近的之江大学土木、机械专业的学生,都曾通过施工实习得到锻炼,同济大学桥梁工程专业的创始人李国豪院士等人就曾在钱塘江大桥实习。

在后半生,茅以升成了优秀的科普作家,架起知识的大桥,影响了矮寨大桥设计师胡建华等一大批后来人立志投身到新中国的桥梁事业当中。他写的《桥话》成为经典名篇,1963年曾在《人民日报》上连载,后收入《彼此的抵达》一书,还编入了中学课本;1979年又刊于《随笔》杂志总第1期,后收入《随笔》百期精粹《随笔佳作》一书,成为领头之作。

茅以升和青少年在一起,图源网络

走过94个春秋之后,“中国桥父”茅以升先生在1989年的金秋告别了人世。回首他的一生,从立志造桥,海外深造,再到攻坚克难建造钱塘江大桥,为国家培养工程科技人才,在中国桥梁建造事业的历史中,他的名字如同一座丰碑,永远屹立在一座座大桥之上。

注: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使用权限相关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亲爱的读者们,“致敬理想生活人物志”第四期主题展于10月19日(周一),在北京国贸店和上海浦江店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展出!

建投书局“致敬理想生活”主题展第四期“交通篇”将沿着茅以升先生的人生轨迹,带领公众走进以茅以升为代表的杰出工程师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严谨求真、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矢志不渝、舍己为国的家国情怀。同时还将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大地上新建的著名桥梁,借此向那些让“天堑变通途”的前辈们致敬。

观展地址

建投书局·北京国贸店

朝阳区光华路5号院1号楼(世纪财富中心东座)2层

建投书局·上海浦江店

虹口区公平路18号8栋嘉昱大厦一层

推荐书目

《我们家的人和事儿》

茅青 | 译

江苏文艺出版社 | 2009

《我们家的人和事》是一本不可多得得家族传记作品,从一个家族内部成员的角度,挖掘家族里鲜为人知的人和事儿,茅以升,茅于轼等一大批茅家成员的故事和细节,都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可贵的是,作者站在现代国际媒体人的角度,已经超越了为家族讳、为尊者讳的局限,坦率道来,不溢美,不避嫌,一切从实写来。其中涉及家族成员在150年,特别是建国以后所经历的坎坷,以及家族内部的变故。读来让人热血沸腾。可以说是一本家族版的“往事并不如烟”、终于把家里说的话拿到外面说的作品。

出品:建投书局·传记图书馆

内容策划:汤恒舟、张泽晗

视觉设计:西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