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何被叫成“孔老二”?不是对他的一味贬低,背后有历史依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文山学院是老二本吗 孔子为何被叫成“孔老二”?不是对他的一味贬低,背后有历史依据

孔子为何被叫成“孔老二”?不是对他的一味贬低,背后有历史依据

2024-06-14 04: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张大伯感到十分惊讶和迷惑。他印象中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奠基者和思想巨匠,一生坚持走仁爱之道,力主礼乐文明,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画中的形象怎会如此狼狈?难道历史书籍对孔子事迹的记载都是错误的?

各种疑问充斥着张大伯的脑海,他觉得有必要仔细研究这个问题——孔子的真实一生究竟是怎样的?他是否真如画中所示的那样卑微?自己过去了解的孔子又有哪些需要检讨完善的地方?

二、姓“孔”名“丘”,简单命名背后隐藏的故事

张大伯震惊之余,也不禁陷入了深思。他心中第一个蹦出的问题是:孔子为何被称为“孔老二”?难道这就是对圣人的嘲弄吗?想到这里,张大伯决定好好探究一番这个称号的由来,也许就能找到答案——孔子到底是伟大圣哲,还是卑微平庸之辈?

孔子原名孔丘,生于公元前551年,其家世显赫,是宋国望族。据传其高祖若木,为夏朝宗室,周武王克殷后,封若木子孙于商邱(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世袭宋公。到了孔子这一代,宋国国势已衰,其父叔梁纥遂逃亡到鲁国,仕官为司空。

张大伯在书中了解到孔子的原名叫“孔丘”,想到他被称为“孔老二”,觉得这应该与他的排行有关。为了探究这个绰号的缘由,张大伯决定先了解一下孔子的家世和成长背景。

张大伯查阅资料得知,孔子生在一个宋国世家,这个国家在西周时期非常强盛,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之一。传说孔子的先祖可以追溯到夏代宗室。但是到了孔子的年代,宋国已日趋衰微,其父不得不逃亡到鲁国谋生。

孔子生于战乱之世,但仍保有宋国王室的血统,这应该是他后来受到重视的一个原因。张大伯猜想,孔子的父亲可能希望通过给他取一个体现身份的名字,来维护家族尊严。

那么孔丘这个名字中,“孔”应该就是他父亲的宋国姓氏,而“丘”从何而来呢?张大伯继续查找孔子母亲的相关记载,终于揭开了这个简单命名背后的故事。

三、排行第二的“老二”由此得名

叔梁纥初婚施氏,仅得女儿九人却无子嗣。至六十余岁,叔梁纥聘娶鲁国大家族女儿颜氏为妾,辈分悬殊,当时轰动一时。众说纷纭,亦有支持者。终于,颜氏为叔梁纥生下一子。因此子非嫡长,叔梁纥欣喜过后的第一个想法是给儿子取名“孔丘”。

“孔”,本是叔梁纥之姓;“丘”,则源自颜氏怀孕时居住的鹿邱。一个简单的名字,道尽了这个孩子特殊的来历。

当时,孔丘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名叫孟皮。因孟皮足有残疾,叔梁纥对这个幼子寄予厚望,想培养他为才子。孔丘从小便表现聪慧,叔梁纥更是殷切期盼他将来“扬名立万世”。

张大伯得知,孔子的生母颜氏来自鲁国一个大家族,比他父亲叔梁纥小了四十多岁。这在当时是非常惊世骇俗的举动,但最后仍然获得了些许理解和认可,否则也不会有孔子的降生。

孔子是颜氏晚年才生下的儿子,取名“丘”就来源于颜氏怀孕时所居住的鹿邱。而“孔”则代表叔梁纥的宋国姓氏,将两个名称合起来,形成了“孔丘”这个独特的名字。

张大伯恍然大悟,原来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孔老二”,是因为他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孟皮。在古代,多以“老大”、“老二”等称呼兄弟的次序。所以孔子作为家中第二个儿子,自然就被称为“老二”了。

这个绰号本没有贬低之意,只是表示他在兄弟中的排行。但后世有些批评孔子的人,却故意以“老二”来讥讽孔子,意在否定他的思想和地位,这让“老二”逐渐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张大伯感慨,人们往往容易以己度人,将自己的偏见投射到他人身上。孔老二的称呼虽源于排行,却被后人错误地赋予了负面含义。这也提醒自己,不能以成见来看待一个人,而要情境,平等对待。

四、苦难人生路上,一腔热血不改初心

孔丘三岁丧母,过继于叔家姑姑,其父叔梁纥也于他十一岁时去世。幼时丧亲使孔丘性格孤僻,但他继承了宋国世家深厚的教养,勤奋好学,十五岁能诵诗书,博览群书。他刻苦钻研,期望有朝一日恢复宋国国祚,重振家族荣光。

孔丘十九岁时,与齐国贵族子夫人结婚。子夫人门当户对,使孔丘摆脱了贫寒命运。婚后两人恩爱,子夫人敬重丈夫,贤淑温和。子夫人为孔丘生下一子一女,女儿早夭,唯一儿子孔林后来成为孔子的助手。

孔丘二十二岁丧偶,独自抚养幼小的孔林。三年守丧期满后,他辞去鲁国官职,开始著书立说,游历各国讲学。

张大伯了解到,孔子从小便体验了丧亲之痛,十一岁就失去了父亲。尽管家境贫寒,但孔子继承了宋国世家的教育传统,刻苦自学,对恢复国家荣光充满了热忱。

青年时期,孔子通过一场门当户对的姻缘改变了贫苦的命运。他与贤淑的妻子子夫人也育有一子一女,一度过上了短暂的幸福生活。然而好景不长,22岁便失去了爱妻,开始了漫长的守寡岁月。

独自抚养年幼的孩子,孔子再一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但是他没有被生活打败,反而辞去了工作,开始了自己心目中的人生使命——讲学劝世,传播仁政思想。

张大伯由衷地钦佩孔子的坚韧不拔。尽管命运多舛,但孔子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相比之下,现代社会的许多人都会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选择妥协。孔子的毅力值得自己学习,坚持初心才能让生命闪光。

五、理想破灭失败现实,乐观坚守君子之道

然而,各国政局动荡,君王习惯权谋暴战,孔子讲学改革之言难入彀中。诸侯间相互攻伐,局势更是日益混乱。孔子历经困顿,几至绝望,甚至在齐国遭遇盗跖差点丧命。

这时,一个小小村落给了孔子希望——邹村,村民淳朴,孔子感叹这里“君子邹,小人邹”。他决定在此停下脚步,度过最后时光。

邹村乡亲们对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爱戴有加。张三丁是邹村大户人家的儿子,他常常端茶送水伺候孔丘,也经常在孔丘讲学时坐在一旁听讲。张三丁问孔丘:“夫子何以被称‘孔老二’?难道这不是对圣人的嘲弄吗?”

张大伯读到这里不禁唏嘘,孔子走南闯北传播仁政思想,却难以改变当时乱世,自己的理想也渐趋破灭。在绝望中,孔子找到了最后的宁静,在邹村度过了生命最后的时光。

邹村乡亲们单纯朴实,称孔子为“孔老二”时并无嘲弄之意。张大伯想,也许最初创造这个绰号的人也没有贬低的意图,只是童稚地以兄弟顺序相称。只有见识短浅之徒,才会附会上否定含义。

孔子在邹村 过最简单的生活,却也最接近自己晚年的人生理想。即使在最困苦时刻,他也没有悲观厌世,而是仍然乐观坚守做一个“君子”的初心。这也成就了他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被无数人所敬仰和缅怀。

六、卑微平凡到伟大卓绝,孔老二的一生启迪后人

孔丘终老邹村,72岁时归西。弟子将他葬于曲阜城北,建孔林立庙以祀之。

孔子去世后,秦国崛起,终于统一六国。秦始皇力主法家治国,下令焚书坑儒,企图扼杀儒家思想。然而孔子弟子潜心传教,使其思想流传后世。孔子逝去两千多年后,仍为后人所缅怀,成为举世公认的圣人。

孔老二的故事,道出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生命。他历尽人生苦难,却从未放弃对理想的坚持。尽管无法改变当世,但他的思想却点燃了千古希望。孔子用一生诠释什么是君子,他的异乎寻常,使一个遭遇不公的“老二”,成就千古不朽的圣人。

看完连环画后,张大伯对孔子的生平和被称为“孔老二”的原因了解得更加透彻。他发现,孔子的一生并不如画中所描绘的那样卑微和失败。

孔子出生于宋国王族,却在战乱中沦为亡国奴,这本该是他人生的绝望开端。但是孔子没有因此放弃,而是继承先人教诲,刻苦读书,积累知识,以期振兴国家、光扬家族。

青年时,孔子经历了短暂的幸福时光,也品尝过悲痛的失去。正当他人生遭遇重创之时,孔子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地踏上了传播仁政、教化后进的道路。

中年开始,孔子走南闯北讲学,却始终无法改变那个战争频仍的时代。甚至他自己也曾一度绝望,在生命最后阶段找到了临终的宁静。但即便那样,孔子也没有放弃做一个“君子”的初心。

晚年的孔子谦虚谨慎,谅解“孔老二”这个绰号的渊源和本意,不与人争辩。他在简单的乡村,用智慧和乐观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结语

孔子带着对家国的深情离世,他的弟子则秉承遗志,在战火中传承儒家思想。直到今天,孔子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他的学说影响整个中华文明两千多年。

一个“老二”的诞生,本应只是家族谱册中的一个名字。但孔子凭借毅力和智慧,成就了无数人的精神导师,教化了后世子孙。他的伟大,不在于出生,而在于不屈不挠的追求“君子”之道。

张大伯合上连环画,静静凝思。他再也不会随波逐流,贸然给孔子贴上“失败”的标签。这个“老二”活出的荣光,已经超越了世俗的名字和形象。孔子的一生,让张大伯真正领悟到——只有怀抱理想,才能生命璀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