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设计问题链,打造高质量课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数学深入思考 如何有效设计问题链,打造高质量课堂?

如何有效设计问题链,打造高质量课堂?

2024-06-26 14: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设计问题链的核心目的是通过有逻辑结构的问题群,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考、高阶思维,促进学生深度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链进行提问,有以下作用:

有效克服提问的细碎、离散、低认知及随意等不足;

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

引导学生进行高水平的思维活动;

促进学生深度理解;

帮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技巧策略;

实现系统论中所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之功效。

设计什么样的问题?

问题链中对每个问题我们都有一定的要求:

1、针对性

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关键点、中心点 。

2、挑战性

在训练学生的过程中,问题需有一定难度,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对于教师的提问,学生一直对答如流,不假思索地说出正确答案,实际上他处于一种不学习的状态。学生能够轻松回答出来的问题,是在他的认知结构当中已经可以完成的问题,不具有挑战性。

3、逻辑性

问题之间需要环环相扣。

4、递进性

一方面要考虑以旧引新,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当中逐渐引出新的问题,在新问题之间建立联系,促进认知结构的逐渐完善。

另一方面要考虑先易后难、层层深入,逐渐加大问题难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建构出新的认知结构。

5、应用性

我们在课堂上所教、所学的东西都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要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迁移,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其他领域、其他学科当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构,要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图式,将知识组块化,而不是做单独的罗列。

问题链设计的六大原则

第一,问题链设计立足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的情境设计,为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情境场域。

教师在这种情境场域内,提出彼此关联的问题串,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时寻求多种解法,再在多种方法内进行分析鉴别,选出最优解法。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我们要观察、探究问题解决效果,综合概括探究过程,然后去思考、修订计划,问题的解决是一个螺旋、递进的过程,在一环一环层层递进的思考中,实现问题解决,完成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第二,问题链设计注重思维型教学理论五大原理的落实。

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以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在这种冲突状态之下,引导学生自主建构,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逐步化解冲突。问题解决之后要引导学生对活动对象、活动过程、思维方式、经验教训等进行反思和应用迁移。

第三,问题链设计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开展系统的理性活动,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清事物实质的思维品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内涵、本质、概念、规律等的理解和教学;

(2)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

(3)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4)加强抽象与概括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5)排除干扰,挖掘问题中的隐蔽条件;

(6)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推理的严密性。

思维的灵活性品质包含思维起点灵活、过程灵活、结果灵活,围绕事物本质做变式提问。灵活性的训练强调:

(1)抓住知识、方法间的“渗透”与“迁移”;

(2)引导学生发散式思维、立体思考,培养学生一 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多题归一的能力;

(3)教给学生灵活选择研究对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以训练;

(4)帮助学生形成事物的正确的动态图景;

(5)使学生掌握中的辩证关系。

思维的敏捷性指善于迅速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教师可以通过下面几点培训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1)使学生掌握概念、规律之间的关系,掌握学科 的基本结构,结合问题的解决,在大脑中形成合理的“知识组块”;

(2)教给学生一定的提高速度的方法和技巧;

(3)通过做作业和测验等方式,给学生提出速度要求,并加以训练。

思维的独创性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 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思维品质。独创性的训练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思维活动的非智力因素;

(2)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3)培养问题意识;

(4)激发学生想象力,积极探索、用于创新;

(5)教给创新思维策略,如头脑风暴、重组等。

思维的批判性是对他人或自己的观点、做法或思维过程进行评价、质疑、矫正,并通过分析、比较、综合,进而达到对事物本质更为准确和全面认识的思维品质。培养批判性品质需要注意:

(1)敢于挑战权威、质疑问难;

(2)养成深入反思的习惯;

(3)突破思维定势,鉴别自己的看待问题的方式;

(4)打破砂锅问到底。

第四,问题链设计注重深层学习。

问题链是引导学生从教学内容的记忆、理解类浅层学习,逐渐过渡到评价、创造类深层学习的路径。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现象到知识,从知识到方法,从方法到素养,实现能力的逐渐提升。

第五,问题链设计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

第六,问题链设计注重建构过程。

我们需要注重知识、方法和视角的关联。问题设计中需相互链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由点到面、由面到体,注重其中的逻辑结构。

如何设计问题链?

问题链的设计有三个步骤,首先,基于核心素养目标确定单元学习主题中的核心观念。然后,依据核心观念设置与之关联的主干问题。最后,围绕主干问题铺设序列化子问题。

主干问题的设置有几点要求:

一是要促进核心观念产生,需揭示核心观念背后的知识本质,需反应知识的发展脉络,彰显其蕴含的基本思想。例如在数学课设置问题过程中就要思考,通过这种现象要引导学生做哪些数学思考?要引导他领略哪些数学思想?

二是要是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少而精的关键问题,能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与探究的空间。

三是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开放性。

四是主干问题之间在知识、方法、思维、价值观等方面彼此关联。

铺设序列化子问题时需充分展示子问题与主问题关联的核心观念的发展与生成脉络,深入揭示其背后蕴含的知识与基本思想,让学生在探究-综合-整理-提炼的过程中,实现“子问题-主干问题-核心观念-核心素养”的领悟与提升。

我们在设计问题链时可以根据目的,首先构建出一个核心问题,然后分解这个核心问题,产生若干下位问题,再构建出这些问题间的逻辑关系,形成问题链。

以多件事写人文章的共性阅读策略教学为例,首先我们可以构建核心问题:

这个人物对于作者的价值(或意义)是什么?

分解这个核心问题,我们又可以产生以下若干个下位问题:

1、叙述了哪些事件?

2、人物有哪些表现?这些表现发生在什么情形下?这些表现的动机是什么?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3、这些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过程是什么样的?

4、作者用怎样的语言形式写这个人?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形式?

5、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人?

例如,在具体课文《藤野先生》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链:

核心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写藤野先生?

下位问题

1、写了藤野先生哪些事?藤野先生有哪些言行表现?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这些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哪些事件与藤野先生无关?这类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

3、叙写藤野先生的一组事件与叙写与藤野先生无关的一组事件之间又是什么关系?通过这样两组事件之间的关系。作者想表达什么?

4、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语言风格?这些语言中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 | 韩琴

编辑 | 王璐

统筹 | 孙习涵

版权说明:本文为思维智汇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