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日报数字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数字经济启动发展新引擎 北海日报数字报

北海日报数字报

2024-07-14 03: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五年累计完成科技成果登记616项,荣获广西科学技术奖13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4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125.26亿元,创历史新高;市本级以上创新平台总数达112个,其中国家级22个,自治区级63个,较“十二五”末期的31个净增81个,全市创新平台体系初步形成;科技型小企业突破百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倍增,瞪羚企业再创新高,创新型企业展现勃勃生机……2017年以来,北海市科技局全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海重要讲话精神,为打造“建设北海向海经济发展示范城市”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启动科技引擎,为北海人民展示了一串串丰硕成果,交出了一张张高分答卷。

  党建引领谋发展 科技挂帅谱新篇

  2017年以来,该局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及北海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思维水平、决策能力和工作本领。

  积极探索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新举措,深入实施党建领航工程,开展“党建+优化营商环境+模范机关建设”,党员干部带头深入项目建设一线,下沉科技企业服务,依托北部湾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把党组织的服务工作延伸到项目到企业,切实发挥党建引领科技创新的“助推器”和“催化剂”作用。

  坚持服务群众,牢记使命践行初心。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珠城先锋”互联共建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结合创城、志愿服务、解忧超市等工作,围绕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摸实情、破难题、谋对策,走到群众身边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切实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该局党总支获评全市首批创建模范机关示范单位和市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

  五年来,该局全面对标“2+N”国家技术转移体系,整合技术、人才、资本、服务等要素资源,建设北部湾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依托本土龙头企业广西北港新材料有限公司,建成自治区首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不断建强科技承载。建设科技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围绕全市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渠道招商、平台招商、活动招商等多形式的科技招商,引进先进实用技术,累计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各类企业54家,实现营业收入超2.3亿元,不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探索出的“一体三链五平台”技术转移新模式创新改革经验先后在《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简报》《广西改革信息》等多个渠道推广。五年来,全市累计完成科技成果登记616项,荣获广西科学技术奖13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4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125.26亿元,较“十二五”末实现指数式增长,再创历史新高。

  2017年北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仅入库1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49家,瞪羚企业为零。如今,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已突破百家,增长至147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成功实现倍增,增长至99家;瞪羚企业创下新高,增长至7家;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及瞪羚企业认定奖补和研发经费奖补超3000多万元。目前,全市创新平台创业孵化面积近35万平方米,其中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1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45家,服务各类创新创业人员超4000人;众创空间面积2.5万平方米,服务创业团队及初创企业444家,帮助各类创业人员1400余人。

  招强引大 助力建设向海经济发展示范城市

  全力建设向海科技创新示范园,吸引国内外领军海洋类科研机构与科技人才,引入高校创建北海校区和大学产业科技园,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共建海洋科教中心、产学研协作创新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打造科技创新公共服务支撑平台。五年来,该局在与海洋产业科技园区共同招商引进20多家国内一流或具有较强实力的科研院所及企业的基础上,以园区为科技创新建设载体,服务清华大学海洋技术研究中心北部湾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北海基地、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北部湾生态环境与资源综合试验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北部湾海洋渔业研究中心、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北海渔业研发基地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加速器作用,促成海洋类科研院校扎堆聚焦,加速形成中国南部具有较大规模和实力的海洋科技研发体系,对推动北海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海洋产业研发能力、海洋新兴产业积聚发展,舞起海洋经济发展龙头、打造“向海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渔业经济,特别是远洋渔业,协助海洋科技产业园区成功引进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中民远洋北海项目成立广西中民投海洋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海中民渔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实力企业,推进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和远洋渔业捕捞船队建设。

  在近海养殖业方面,全市共引进示范推广黄条鰤、线纹海马、马氏金贝、绿鳍马面鲀等名优新品种36个,引进示范推广和研究开发水产新技术包括近江牡蛎、文蛤标准化健康高效养殖技术等28项新技术。通过名优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应用发展近海养殖产业、带动渔民增产增收。

  对外开放合作夯实向海科技基础。通过海洋产业科技园区签订“桂台青年创业创新基地”项目,引进(台湾)中国财税金融文教基金会包括中兴大学在内的十几所台湾高校到北海发展。将境外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开发合作的同时,将科技成果在广西区内产业化并进行市场推广。2017年以来,积极促成了原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第四海洋研究所、中科院下属的多个科研院所、广西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知名科研院所及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项目落户北海,扩大区域科技合作的范围和领域,实现海洋产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向海科研合作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及频繁交流,向海产业链进一步完善,海洋高端工程技术和海洋生态保护能力不断加强。

  全力争取国家级科研平台——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在北海落户建设。借助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落户北海及加挂“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契机,依托广西北海国家农业(海洋)科技园区平台,引进海洋科技人才,加强科技招商,推动面向东盟国家及港澳台的交流合作,促进产学研联合,加强海洋科学研究,提高海产品技术含量,做大做强北海海洋产业。

  引进高端人才 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政策流程,率先在全区开展科技项目全过程管理,引入第三方管理机构全过程管理科研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推动建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实现一站式服务、网上办理,减轻申报人负担,实现“最多跑一次”;出台外国人才来华优惠政策,发布A类外国高端科技人才无犯罪记录“告知+承诺”制,大大提升外籍高端人才出入境便利度。通过“绿色通道、联审发证”的方式,建立外国人来华工作和居留许可两证“一窗办理”并压缩时限至5日,两项举措均走在全区前列。2021年我市营商环境创新创业指标居全区第一名。

  充分利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高新技术服务中心)、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平台,为全市各类创新主体提供全链条科技创新服务,积极探索创新方式,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举办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营、中小学创客教育实践活动等,打开北海创新创业新局面。举办4届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营,参训人员达400人次,吸引了100多名大学毕业生到北海创业,招聘就业人才600多人,新增知识产权高达160项,有效地弥补了北海本地高端人才的不足。

  在市本级科技项目申报指南中设置人才专项,累计支持6人(项目)、资助130万元。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建设计划,建设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累计引进(含柔性)博士及副高级职称以上人才112名,推动6名院士入驻北海,建成院士工作站1家,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全市投入财政科研经费7000万元,带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3.69亿元,提高科技人才开展科研创新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完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204项,创历史新高。依托北部湾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探索“项目+团队+人才”新模式,聚集技术经纪人302位,专家135名,汇集国内外高校院所技术成果近8000项,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了产业升级与人才集聚“双螺旋”上升的同频共振叠加效应。

  2022年,该局坚持稳中求进,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前段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聚焦北海产业发展、汇聚创新资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开新局展新貌,不断优化科技政策,不断完善科技产业链,争取202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0.27%,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1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80家,转化重大科技成果8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00亿元,科技成果登记300项,新增市级创新平台3家以上,自治区级创新平台1家以上,引进人才团队3个以上,砥砺奋进,向海图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本版照片均由北海市科技局提供)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