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期转向寒冷期”:浅谈唐代社会转变与气候变化的发展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敦煌地区的气候特征 “温暖期转向寒冷期”:浅谈唐代社会转变与气候变化的发展史

“温暖期转向寒冷期”:浅谈唐代社会转变与气候变化的发展史

2024-06-22 19: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孙膑兵法》曾有提及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其天时为古时的自然气候条件。人类在地球繁衍发展,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生存休戚相关。而气候是自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也是生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气候的历史变迁中,不难发现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在战国,除了孙膑,孟子与荀子也都对于天时与人的关系进行过一定的分析。

唐朝,作为最被世人熟知且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它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唐朝的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皆惹人关注,随着对唐朝的深入了解,如此强大的王朝在发展中,其实也不乏气候变化的影响。它的崛起与衰落除却人为因素,气候因素也非无足轻重。

一、步入盛世—唐朝的崛起

1、 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

作为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古时便是传统的农业社会,经济发展也是以农业经济为主。风调雨顺,则国泰民安,气候变化对于靠老天爷赏饭吃的农业是十分重要的。而在唐朝,北方粟麦轮种制逐渐普及开来,小麦也在中原及淮北地区越来越常见。《新唐书》就有章写在讨伐武则天时,一军师言“蒸麦为饭,以待吾师。”唐朝的水稻种植区也由北扩展至黄河流域,甚至更南的地区,且经常粮收颇丰,在《资治通鉴》中载洛阳一带,粳稻“斗仅十一钱”,丰收即贱卖。

丰收及种植区域扩大主要就是需要农作物生长环境良好,水热条件优越及丰富的灌溉用水等。而在众多文献中皆透露出了在到了隋唐时期,气候明显进入了一个温暖期,如:在唐朝《梅妃传》中曾提及在长安的皇宫和园林中皆有种植梅树,诗人高适的《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也可看出唐朝关山一带也有野生梅树。对比现今关山已无梅树,以及梅树喜梅雨季,不难得出唐朝的气候较比现今更为温暖。还有《新唐书》中关于喜暖的柑橘土贡的记载、成都有木棉种植等等,也皆都表明了唐朝处于温暖湿润气候。

气候温暖,通常也会湿润多雨,为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了良好的种植环境、水热条件及灌溉用水,也扩大了农作物的种植区域,提高了地区的农业生存力,为百姓及国家带来了农作物总产量提高,增加了经济收入。“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也是出现在了这一时期,处于气候温暖期的唐朝经济可谓是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2、温暖之下的民生

正如冬吃萝卜夏吃姜,唐朝气候转暖,对于百姓的衣食住行都会产生影响。小麦种植区域扩大,产量提高,在唐朝的百姓日常饮食中,面食便也逐渐被人们接受且流行开来。优越的水热条件,富强的朝廷,使南方的农业也得到了开发与重视,水稻种植业迅速发展,稻米便后来者居上,逐渐取代了传统主食粟米。温暖气候使得夏日更为炎热,为此,唐朝出现了许多消暑食品,陶谷《清异录》记载了一种消暑凉饭—清风饭,为皇家御用专供;杜甫《槐叶冷淘》中则言有一种槐叶所制的冷面在民间颇受欢迎等等。

在一些考古出土的唐朝墓室壁画中,当时男女老少皆穿着单薄,这也是因唐朝气候温暖的关系。服饰方面有一款袒胸大袖衫襦,为唐朝妇女服饰,如周舫的《簪花仕女图》所示。而这自然也是不冷,所以妇女在衣着方面也可较为清凉,当然也得益于唐朝社会风气与思想开放。且大多数家境殷实之人家中也不再如魏晋南北朝时期般大多毛织物、兽皮毛,更多为丝绸织品,平民家中也不乏些许素色丝绸。这也是因其经济发展结合当下气候变化后,世人在生活方面作出的相应变化,世间万物皆息息相关。

3、海晏河清、万朝来贡

经济发展使百姓生活有了保障,得以安居乐业,于统治者而言,则便于管理,其次国内也不易出现私下的斗争。而生产力的提高,随着而来的便是整个行业的进步。正如蒸蒸日上的农业,带动了经济,使得国家有余力发展炒铁制钢等冶金技术。技术提高使农业工具的材料得以更新,唐朝的锄、耙、镰等锻铁农具逐步替代了旧有的铸铁农具,再作用于农业生产中,得以良性循环。

中原地区良好的农业发展,唐朝西北一带也同样在农耕方面有所发展,陇右地区便种植大量桑树和麻,驻军屯田。而陇西一带的养马区也降水充沛,水草丰盛,畜牧业发展良好,唐朝西北的国营牧马数更是逐年增加。

边疆粮食充足,又有精良战马提供,极大增强了边陲的军事战斗力。而草原也水草丰茂,在其生活的游牧民族得以牛羊成群,也使他们对于以战争获取生存的欲望大大降低,也就不会太过觊觎物产丰富的中原王朝。唐王朝本身强大的军事实力,也使得唐朝北逐突厥、西降薛延陀,东颇高丽,海内臣服,版图得以扩大。

二、日落西山—唐朝的灭亡

1、 农业经济的日渐萎缩

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农业产量出现了明显下降,甚至存在农作物大量冻死的情况,尤其在边疆的屯垦区尤为严重,使大量屯田被废弃。《新唐书》中便载“岁食六万斛,屯田所收不能偿垦。”黄河流域一带的水稻种植区域也出现南退,农作物种植区域减少,粮食总产量下降,农业经济日渐萎缩。

农作物生长环境恶劣,气候影响自然占了绝大部分因素。正如《全唐诗》中咏梅诗数量下降,而咏寒诗增多,在唐朝后期,气候转寒转干,野生梅树几乎绝迹。在《四时纂要》中也记载了黄河流域附近的石榴树和栗子树需包裹起来,才能不在寒冬被冻死,可见当时冬季的气候之恶劣。甚至在贞元年间出现了大寒潮,《新唐书》中对寒潮这样言:“甚寒,竹柏柿树多死。”寒冷的气候致使农作物生长环境恶劣,复种指数下降,产量减少,经济受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极大的打击。

2、因寒冷影响的百姓生计

北方农业发展受阻,而南方因地理位置,使其影响不会太严重,因而致大量农民南下,迁往江南一带,给当地带来了更为先进的技术与工具。气候的愈发严寒,毛织物和兽皮毛的厚实的衣物又大量出现在了市场,这不同于温暖时期的唐朝的服饰在《高力士外传》中就有被提及。

然因农业经济的惨况,使多数以农耕为生的百姓生计越发艰难,收入无法得到保障。寒冷的气候又如韩昌黎的《苦寒》中所言的围炉不能取暖、衣物等又不能保暖,而百姓又因收入减少而陷于贫困,朝廷同样自身难保,在中高纬度的北方地区都出现了冻馁而死的百姓,这同样在《资治通鉴》中有提及。

3、内外交困、气数尽了

作为唐朝经济重心的北方,农业歉收,粮食减产,内地缺粮。而同样艰难的西北边疆地区则需内地调粮,如此情况国家财政不足以支出,便会从百姓身上剥削、赋税加重,此等统治者所认为的权宜之计使民生凋敝。统治者不爱民,经济衰败,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穷困,出现各种战乱,农民起义、节度使叛乱等等,为本就摇摇欲坠的国家又添新伤,国家开始分裂。

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同样因寒冷的气候而无法保证温饱,富庶的中原又显混乱不堪,南下便成为了他们的选择,对中原发动进攻。本就千疮百孔的唐王朝便陷于与外族的战乱中,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战事频发,民生凋敝。国力日渐衰微,以至于到后期都出现了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强大的唐朝就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中走向了灭亡。

三、结语

从总的来看,唐朝的气候变化基本是温暖期后转寒冷期。期间的唐朝社会变化,也大体是从富庶逐渐贫困,这便是自然的力量。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唐朝的经济命脉—农业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作用于生活中的各个行业,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风调雨顺,则民富国强。寒冷的气候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农业发展受阻,从而抑制了经济的发展,以农耕为生的百姓无法富足,甚至连温饱都无法保障。百姓贫困,则经济更为衰败,国家也因此而不再富强。

民弱国弱,唐朝又是处于出了名的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的中原,周边国家地区也因寒冷气候而需生存物资或野心勃勃,便挑软柿子打,唐王朝首当其冲。内外交困,唐朝的覆灭便是意料之中了。概括而言,人类的力量纵然强大,但身在地球,仍不能不对自然心存敬畏,在自然力量面前,人类依旧渺小。

参考文献:

1、《新唐书》

2、《全唐诗》

3、《资治通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