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老师的工资是多少?明朝待遇低,清代“小学”老师年收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教师的月收入是多少钱 古代老师的工资是多少?明朝待遇低,清代“小学”老师年收入……

古代老师的工资是多少?明朝待遇低,清代“小学”老师年收入……

2024-07-10 09: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教师这一职业自古以来就是受人尊敬的。古代中国,具备学校性质的教学机构,只有公学、私塾和义塾三大类。这些学校,教师们的“工资”、待遇如何?本文为你娓娓道来。

宋代有的书院教师收入高于“公办”教师

古代基层教师,大多是秀才,偶尔也有童生、监生、举人。 太学、国子监等高校教师,得是举人、进士。教师拿钱养家, 工资叫“束修”或“束脩”,结算方式3种:银钱;谷物;银钱+谷物。

以明朝为例,落后地区用60石谷子(粟)支付给老师作为年薪,支付银钱的年薪一般在16—40多两。 基层公办教师工资与当地政府重视度、经济水平相关,“民办”教师则与户主贫富度、是否大方有关。

宋代书院一类私立学校的“民办教师”,由于社会捐助多,有的教师收入远高于公办老师。教师的工资开支是学院费用大头,如南宋明道书院,山长(院长兼主讲老师)的月俸100贯,每天还补助700文伙食费。

历代教师待遇数明代最低,而且常被扣罚。以太学来说,博士与助教的薪俸是一样的,月俸米6石 ;县学教师(教谕)收入只有博士的一半,月俸米3石。明代一石米相当于现代120斤,也就是说,博士每月的工资是720斤大米,比汉代少多了。不过即便如此,这个收入也可以保证教师本人及家人的日常生活。

古代教师还有不少工资外的正当收入,如汉代太学的教师,经常有皇帝赏赐的酒肉或实物,称为“劳赐”。另外,清代,学生上学拜老师要交“进见礼”,升级要交“喜钱”,接到教官“赠送”的题诗题字,得送“谢银”。

古代基层教师,大多是秀才,偶尔也有童生、监生、举人。 太学、国子监等高校教师,得是举人、进士。教师拿钱养家, 工资叫“束修”或“束脩”,结算方式3种:银钱;谷物;银钱+谷物。

以明朝为例,落后地区用60石谷子(粟)支付给老师作为年薪,支付银钱的年薪一般在16—40多两。 基层公办教师工资与当地政府重视度、经济水平相关,“民办”教师则与户主贫富度、是否大方有关。

宋代书院一类私立学校的“民办教师”,由于社会捐助多,有的教师收入远高于公办老师。教师的工资开支是学院费用大头,如南宋明道书院,山长(院长兼主讲老师)的月俸100贯,每天还补助700文伙食费。

展开全文

历代教师待遇数明代最低,而且常被扣罚。以太学来说,博士与助教的薪俸是一样的,月俸米6石 ;县学教师(教谕)收入只有博士的一半,月俸米3石。明代一石米相当于现代120斤,也就是说,博士每月的工资是720斤大米,比汉代少多了。不过即便如此,这个收入也可以保证教师本人及家人的日常生活。

古代教师还有不少工资外的正当收入,如汉代太学的教师,经常有皇帝赏赐的酒肉或实物,称为“劳赐”。另外,清代,学生上学拜老师要交“进见礼”,升级要交“喜钱”,接到教官“赠送”的题诗题字,得送“谢银”。

清代康熙“小学”老师的年收入档案

中国古代的老师,根据学生受教育的不同程度而有相应的称呼,比如,启蒙老师叫做蒙师,作为小孩最初受教育的领路人,蒙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清代,蒙师通常是指塾师。塾师的经济来源主要有束修、膳食和节敬三项。束修,便是工资,又是三者之中的最主要一项。

康熙时期,徽州府婺源县庆源村的塾师詹元祥,就在日记中记载过自己的年收入:1700年为1两6钱,1701年为4钱5分,1702年为2钱,1703年为1两7钱,1704年为8钱,1705年为1两9钱7分。有些发达地区塾师的待遇要好一些。比如,光绪初年苏州彭氏家塾发给老师的工资是每月六千文铜钱,约合4到6两白银,比詹老师高很多。

(清代议学关书)

清代光绪私塾先生的学费收入

另一份清代光绪年间私塾先生的议学关书上,诸生束脩(学费)开列于左:程正春束脩钱收鹰洋一元八角;程赐宝束脩钱收鹰洋二元一角;程大兴束脩钱五角(今以蒙程大兴为首,以前所谈之事鹰洋一元,今日有疾病在身不能学书);程德大束脩钱二元;程双禄束脩钱收钱四百文,四百文未收。

从缴纳束脩情况可知,潘富贵先生共教育程家五名学生,束脩钱共计鹰洋六元四角。除工资外,塾师食宿一般都由东家供给,除三餐外,还会有点心、茶水等供应。这里使用的货币“鹰洋”又叫做“墨银”,是鸦片战争后墨西哥在中国设银行发行的银圆。

古代教师考核与教学量和教学成绩挂钩

在唐宋及以前,对教师业务的考核主要在“教学量”上,明代则开始与教学质量和升学率挂钩。明朝对教育主管和教师的考核,除了和其他行业官吏相同的“考满”、“考察”外,还单设有“学官考课法”。

“学官考课法”是明太祖朱元璋推出的教师考核制度,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颁行。该考核办法的中心是, “以九年之内科举取中生员名数为则,定拟升降”。据《明会典》记载,府学教授有9名学生在乡试中举,州学学正有6名学生中举,县学教谕有3名学生中举,方算称职,可获升迁资格。

平时对教师也有考核。如 在月考中,学生三月无长进,教师要被扣工资。当时教师工资由现钞和米两部分组成,扣工资的形式主要是“罚米”。 如果学生在学年末举行的“岁考”中仍不进步,问题就大了———凡府学12人、州学8人、县学6人以上无长进,府州县地方官及所属学校教师 除被“罚俸”外,还要被“训导”。

如果“岁考”中,府学24人、州学16人、县学12人以上无长进,要取消教师资格,巡按御史或按察使有权直接开除(罢黜)教师。不仅教师被处理,府州、县的地方官员也跟着受罚,要被处以“笞刑”。

在唐宋及以前,对教师业务的考核主要在“教学量”上,明代则开始与教学质量和升学率挂钩。明朝对教育主管和教师的考核,除了和其他行业官吏相同的“考满”、“考察”外,还单设有“学官考课法”。

“学官考课法”是明太祖朱元璋推出的教师考核制度,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颁行。该考核办法的中心是, “以九年之内科举取中生员名数为则,定拟升降”。据《明会典》记载,府学教授有9名学生在乡试中举,州学学正有6名学生中举,县学教谕有3名学生中举,方算称职,可获升迁资格。

平时对教师也有考核。如 在月考中,学生三月无长进,教师要被扣工资。当时教师工资由现钞和米两部分组成,扣工资的形式主要是“罚米”。 如果学生在学年末举行的“岁考”中仍不进步,问题就大了———凡府学12人、州学8人、县学6人以上无长进,府州县地方官及所属学校教师 除被“罚俸”外,还要被“训导”。

如果“岁考”中,府学24人、州学16人、县学12人以上无长进,要取消教师资格,巡按御史或按察使有权直接开除(罢黜)教师。不仅教师被处理,府州、县的地方官员也跟着受罚,要被处以“笞刑”。

明代“大学生”成绩差,老师也挨罚

对国子监教师的考核更加严厉。曾任明代南京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大学校长)的黄佐,在其《南雍记》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六月,北京国子监学生唐谦等想出来做官,吏部安排考试,结果成绩很差,“不通经书”。按规定应该将主管教学的司业(相当于副校长)赵季通治罪。明成祖朱棣听说后,放过了他,但就此下发“红头文件”,规定“凡弟子员再试不知文理者,并罪其师,发烟瘴地面安置。”

学生学不好,教师要被发配到环境恶劣的地方去,这大概是古代教育史上,考核教师最狠的一项规定。

尊师重教是传统。《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唐代的《太公家教》一书就有“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之说,即民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孔子是中国兴办私人教育的第一人,被尊为教师之祖。历代官方也都通过祭孔大典、兴学重教等活动,来体现教师的地位。古人著述中多有重教重知与尊师爱师的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荀子·大略》)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吕氏春秋·尊师》)

师者,人之模范也。(《法言·学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

师道立则善人多。(周敦颐)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朱舜水)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

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尊师重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承

来源:综合央视网、北京青年报、南报网、南阳晚报、现代教育报、葫芦万像等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