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简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故宫详细简介资料大全集 故宫简介

故宫简介

2023-06-01 10: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故宫里有多少“宫”?北京故宫到底有多少间房子

  人们对于皇家宫殿的印象,最深刻的要数秦始皇营建阿房宫的广博。就像《阿房宫赋》中所说的“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雄浑气势,震慑人心,以至于西楚霸王那一把三月不熄的大火,不知丛生了多少哀怨。从此,宫殿就是广阔的代名词,就意味着无以丈量的土地,连绵不绝的走廊,错落有致的亭台,以及似乎永远也无法数清的“宫”。无论宫殿有多大,都不可能数不清,那么,故宫里有多少“宫”呢?

  提起紫禁城,人们就会想起数不尽的宫殿楼阁,走不完的回廊小径,但是,紫禁城再大,也不可能无法丈量,宫殿再多,也不可能统计不完。

  偌大的紫禁城,从建筑布局来看,大体可分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中心建筑为三大殿,内廷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供奉神祗以及宫眷生活的地方。

  明代时修建的外朝三大殿,分别是奉先殿、华盖殿和谨身殿。但是,次年即遭焚毁,而后又重建,再遭火灾。明嘉靖四十一(1562)年,三大殿改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和建极殿。大清入主中原后,于顺治二(1645)年,将三大殿更定名称为太和殿、中和殿,以及保和殿,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太和殿在外朝三殿中最为重要,建筑面积最大,同时型制规格也最高。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再后面是保和殿,三大殿都在南北贯穿的一条中轴线上。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严格对称的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

  以乾清门为界,与外朝相对的是内廷部分。内廷的建筑布局与外朝一脉相承,严格的按照南北中轴贯穿。主体建筑依次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乾清官是内廷正殿,为明代皇帝的寝宫和平时处理政务的地方。“乾清宫”之名得于《易经》的“乾,天也,故称乎父”和《道德经》的“天得一以清”。自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后,曾数次被焚毁,现在我们看到的乾清宫是清嘉庆年间建的。

  交泰殿在乾清宫后,得名于《周易》 的“天地交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交泰殿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顺治十二(1655)年、康熙八(1669)年两次重修。嘉庆年间乾清宫的失火,殃及此殿,后重建。清二十五宝玺就贮藏在此殿,乾隆以后,此殿不再使用。

  坤宁宫在交泰殿之后,其名得于《易经》的“坤,地也,故称乎母”和《道德经》的“地得一以宁”。 乾清宫代表阳性,坤宁宫代表阴性,以表示阴阳结合,天地合壁之意。坤宁宫自明朝的永乐十八(1420)年建成以后,于正德九(1514)年、万历二十四(1596)年两次毁于火患,万历三十三(1605)年重建。清代承袭明制,于顺治二(1645)年,对坤宁宫重新进行了修缮,顺治十二(1655)年,仿照盛京(今沈阳)清宁宫再次重修。嘉庆年间乾清宫失火,延烧此殿前檐,后重修。

...查看更多

紫禁城的由来:故宫为什么俗称叫做“紫禁城”?

  明朝第三代皇帝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公元1402年,朱棣继承了皇帝之位后,下诏在北京城营建紫禁城。

  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包括宫殿楼在内的建筑共786种,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群。紫禁城取紫微星居于天地中心之意,表示这里是世界的中心,“紫”是指居于中天的紫微星,古代是天地的象征,另外皇宫戒备森严,又是禁地,所以称为紫禁城。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紫禁城的房屋传说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只比天帝的一万间少半间,据现代古建筑物专家的科学统计,故宫大小宫、殿、堂、楼、阁等共有房屋8700多间。

  太和殿是外朝的主殿,俗称金銮殿,现在人们看到的太和殿是康熙三十四年重建的,殿前广场面积3万多平方米,是皇帝举行登基、大婚等重大庆典的地方。举行盛典时,文武官、仪仗队近千人在此整齐地排列等待谒见皇帝,由于过于宽广,大臣们可以说完全看不到在殿内的皇帝,使皇帝和眼前的金銮殿越发显得神秘莫测。

  向太和殿延伸的台阶,雕凿着云和龙的纹样,这样的台阶只能允许皇帝一人通过。上面就是中国民间所说的金銮宝座。宝座正上方有“盘龙藻井”。藻井上雕刻着一条龙,龙嘴下面叼着一个晶亮的圆球,称为“轩辕镜”。据说它是中国古代祖先“轩辕氏”制造的,可以分辨真假天子,袁世凯登基时,因为心虚害怕轩辕镜会掉下来砸死自己,于是下令将龙椅往后移了若干寸。

  永乐帝在营建紫禁城时,将处理各种政务公事的场所外朝和皇帝的个人生活场所内廷分开了,在保和殿的北侧是内廷,也就是皇帝的住处。内廷的进出口乾清门前,放置着雌雄各一只金狮。

...查看更多

揭秘:史上重达300吨的九龙壁是如何运到故宫的

  导读:故宫是中国历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如此庞大的建筑结构体系不禁使人感慨先人的智慧与建筑技巧。11月4日,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李疆、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陈皓生及普林斯顿大学机械与航空工程系教授霍华德·斯通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古代兴建故宫时,曾制造人造冰道,并以水为润滑剂,拖运了重达300吨的巨石,再次以现代科学方法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

  中国的古人不在冰上拖运巨石?

  古老的故宫兴建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至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落成,曾于1557年至1561年、1597年至1627年由于大火进行两次大规模重建。据称最初的建设投入工匠23万人,民工士兵上百万,是几代人劳动的结晶。故宫巧妙的修建技术也吸引着后来无数中外研究者为其倾尽心血。故宫里使用的巨石多达数万块,其中最大的一块是摆放在保和殿后面的雕有九条游龙的大石雕,重约300吨。《两宫鼎建记》曾简要记载,长石雕是隆冬时节在人工冰道上被拖运来的。

  尽管长石雕的拖运过程始终没有详尽的记载和科学论证,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李疆却通过翻看500年前的记载,发现一个相似的情况:在1557年,有一队劳工通过类似的方式拖运一块重约123吨的巨石,经过70多公里的行程将其运到故宫。由此可以对机械工程史上“由于在公元前1500年时中国的车轮已经充分发展,因此中国古代没有出现以人力在冰上拖运巨石的案例”这一观点进行补充和修正。 ...查看更多

揭秘:在故宫里为什么找不到清朝皇帝的厕所?

  导读:清代皇宫里主要是使用便器,包括便盆、恭桶等,而没有专门的厕所,存放便器的地方叫做“净房”。装满炭灰的便盆是为大便准备的,解完后用炭灰盖住就行了,小便时不用炭灰,直接倒进恭桶里,用盖盖好。皇帝、后妃们使用的便器叫做“官房”,有专门的太监保管,需要时则传“官房”,平时不放在寝宫中,其余下等人的便器都叫做“便盆”。

  皇帝、妃嫔们使用的“官房”是十分讲究的。这种“官房”分为长方形和椭圆形两种形式,用木、锡或瓷作成。木质的官房为长方形,外边安有木框,框上开有椭圆形口,周围再衬上软垫,口上有盖,便盆象抽屉一样可以抽拉,一般木质便盆都装有锡质内里,以防止渗漏。锡质官房为椭圆形,盆上有木盖,正中有钮;这种便盆要与便凳配合使用,便凳比较矮,前端开出椭圆形口,便盆放在下面对准圆口。便凳有靠背,包有软衬,犹如现在没扶手的沙发一般,坐在上面,并不比现在的马桶差,只不过不能冲水而已。 从慈禧太后的“出恭”我们完全可以领略清代皇室生活的豪奢。

  太后说要传官房,几个宫女就去分头准备,一个去叫管官房的太监,一个去拿铺垫,一个去拿手纸。太后官房是用檀香木做成的,外表雕成一只大壁虎,壁虎的四条腿就是官房的四条腿,壁虎的鼓肚是官房盆屉,尾巴是后把手,下颌是前把手,嘴微微张开,手纸就放在其中,壁虎的脊背正中有盖子,打开后就可以坐在上面“出恭”了。官房里放有干松香木细末。太监要用绣云龙黄布套裹着的官房顶在头上送到太后的寝宫门外,请安以后,打开黄布套,取出官房,由宫女捧着送进净房(净房一般设在卧室床的右侧,明面上装一扇或两扇小门,里面是不足一米宽的死夹道,专门为便溺用)里,宫女把油布铺在净房地上,把官房放在油布上,再把手纸放进壁虎嘴里;太后完事后,有宫女捧出去,交给太监,太监仍然用布套包好,举到头上顶出去,清除完脏物后,擦洗干净,放入新的干松香木细末,等下一次使用。

  皇太后上一次厕所也真够讲究的了,那么普通的宫女、太监怎么办呢?他们也各自有净房,一般设在个宫院配房后的小屋内,里边有恭桶、茅凳、便盆、灰槽等,使用完后,要把污物处理好,把便盆擦洗干净,放在茅凳下,以供后来的人使用。 自从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后,这些便溺器具也被清理了出去,另存他处,只剩下了空屋子,而这些屋子与其它屋子并没有什么不一样,自然人们就不会知道它的用处了,难怪人们会产生故宫没有厕所的疑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揭秘北京故宫的几次改造计划:为什么要改造故宫

  故宫的几次改造计划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替幼帝溥仪颁布了逊位诏书,清朝灭亡。与逊位诏书连在一起的还有袁世凯的三个优待条件,一是清帝优待条件,一是清朝皇族优待条件,一是满蒙回(维吾尔)藏贵族优待条件。其中清帝优待条件的第三条规定逊清皇室仍可暂居于紫禁城中,待日后移往圆明园。

  民国时期:变太和殿为国会议场

  民国初年的紫禁城分界线。左边是仍归逊清皇室居住的内廷区域,右边的前朝部分交给民国。按照瑞典建筑师施达克1923年为民国政府测绘的前三殿区域平面图,当时民国与逊清活动内廷区域的分界线是以保和殿后墙为界。

  此后根据协商,逊清皇室向民国移交了紫禁城外朝区域的太和、中和、保和“前三殿”,两侧的文华殿和武英殿,以及午门、东华门和西华门的所有权。前三殿北边的乾清、坤宁二宫、东西六宫,以及养心殿、宁寿宫、慈宁宫、上驷院、内务府等区域仍然归逊清皇室所有,平时从北边的神武门出入。

  除了前三殿外,位于皇城之内的北海、中南海和社稷坛也移交给民国。中南海改为中华民国总统府,北海因为与中南海毗邻,所以并未向公众开放,袁世凯的“大太子”袁克定、外交总长陆徵祥等人先后居住在北海的团城、静心斋等地。社稷坛则在1915年改为中山公园。清室仍然保留天安门东边的太庙和紫禁城北边的景山。

  1915年袁世凯策划称帝之前,曾经在当年九月成立了一个没挂招牌的”大典筹备处“,以朱启钤为处长。大典筹备处对故宫前三殿的建筑来了个大改名:太和殿改名为承运殿,中和殿改名为体元殿,保和殿改名为建极殿。

  除了前三殿之外,紫禁城前朝地区其他一些殿阁也纷纷被改易新名:太和门改名为承运门,其左侧的贞德门改名缉熙门,内金水河南侧的熙和门、协和门改名为经文门、纬武门。

  太和殿内景。上图是晚清时殿内的样子,中央为紫檀雕龙宝座,其上方悬挂着乾隆帝书写的“建极绥猷”匾额。下图是袁世凯改造之后的情景,乾隆匾额和清代宝座均被撤走,代以中西结合式宝座。宝座两侧的铜佛和中央的香炉是古物陈列所的展品。

  按照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曾经对袁世凯称帝前太和殿内的布置做过描述:清代紫檀雕龙宝座被搬到仓库里,放上了袁氏的新宝座,外形如同西式靠背椅,又饰以中式雕龙,黄缎靠背中央绣着北洋时期的“虞书十二章”国徽。这把新宝座耗资40万元之巨。宝座左右各排列宝鼎三座、香炉三座,座后为九折雕龙嵌宝屏风,左右各置日月宝扇一对。

  袁世凯认为自己是”火德“,因此其“中华帝国”崇尚红色。在实行帝制之前,对大典筹备处下令,前三殿一律换成红琉璃瓦。这应该是清朝灭亡后故宫所面临的第一次大改造,但是袁世凯称帝两个多月后便草草退位,“换红瓦”之举没有来得实行。

...查看更多

结语

  故宫建成后,经历了明、清两个王朝,到1912年清帝逊位的约五百年间,历经了明、清两个朝代二十五位有或曾有庙号谥号的皇帝。是明清两朝最高统治核心的代名词。

相关新闻阅读 曹魏屯田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 咒水之难报仇了吗?事情都发生了什么? 天人合一是谁提出的?他是什么时代的人? 天人三策提出什么学说?三个策略是什么? 天人三问与天人三策是什么?强调了什么思想? 天人三问是哪三问?分别是哪三个问题? 什么是御膳房?主要是干什么的? 楼兰古国的人去哪里了?他们为什么要离开? 什么是尚食局和御膳房?他们有什么区别? 关于楼兰的神秘传说是什么?都有什么传说 ? 青帮和洪门地位怎么样?哪个势力大? 什么是洪门?在中国是合法的吗? 楼兰被哪个朝代灭了?记载是什么样的? 杜月笙是谁?他最怕的三个人是谁? 楼兰公主叫什么名字?有多少种名字? 什么是青帮?现在还存在吗? 楼兰古国有后人吗?他们在什么地方? 什么是六大名著?指的是哪六大名著? 六大名著变成了四大名著是怎么回事?发生了什么? 楼兰女尸为什么不腐烂?这个地方存在什么保存条件? 八大名著是什么?为何变成四大名著? 楼兰为什么是禁地?这个地方很危险吗? 楼兰古城的恐怖传说有哪些?鬼影传说是什么? 楼兰遗址为啥禁止进入?保护文物只是其中之一 楼兰古国为何一夜消失?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六大名著取消两个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考虑? 我国有六大名著?被删掉的两本是什么? 南北战争结束后黑奴解放了吗?真相是什么? 南北战争是一场什么战争?有什么意义? 南北战争的根本原因与奴隶制度有什么关系? 南北战争后还有黑奴吗?他们都去了哪里? 美国内战是什么结局?为什么南方输了? 为什么会发生 南北战争?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美国南北战争参战都是谁?哪边是黑人? 什么是南北战争?是什么时间? 巫蛊之祸有没有被记载在史记上?是如何记载的? 河西走廊具体指哪里?河西走廊在古代有多重要? 空城计是怎么回事?空城计故事简述 三国真实历史上,空城计的发明者是谁? 空城计是真的还是假的?探索空城计的真实性 历史上真实的空城计是怎样的?真的有空城计吗? 成吉思汗陵找到了没有?为什么找不到成吉思汗的墓? 成吉思汗墓为什么不敢挖?真相是什么? 成吉思汗陵真的找到了吗?在哪里找到的? 成吉思汗墓在中国境内吗?现在能找到成吉思汗墓吗? 成吉思汗的墓被找到了吗?成吉思汗墓在哪里? 武丁是什么人?历史上是什么形象? 什么是武丁中兴?是什么意思? 武丁的一生有几个妻子?三个妻子都是谁? 武丁是谁?为什么叫武丁? 相关话题 乌孜别克热瓦普 碧约牛腿琴 赛依吐尔 多朗热瓦普 都塔尔 弹布尔 火不思 苏古笃 忽雷 纳西琵琶 扎木年 考姆兹 五弦琵琶 大阮 中阮 独弦琴 小阮 五弦琴 玄琴 古琴 伽倻琴 雅托噶 阮 锵 竹筒琴 扬琴 竹琴 柳琴 箫 琵琶 二胡 唢呐 编钟 笛子 古筝 医家 阴阳家 纵横家 小说家 杂家 兵家 名家 法家 农家 儒家 国际儿童节 父亲节 母亲节 五四青年节 植树节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