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额是建筑物的脸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故宫匾额上的文字叫什么 匾额是建筑物的脸面

匾额是建筑物的脸面

2024-07-10 11: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图1 顺治题“正大光明”匾额

书法报:匾额书法在书体选择上有哪些讲究,您一般选择哪种书体书写匾额?

崔树强:关于匾额,一种说法认为,横式为匾,竖式为额;另一种说法认为,题字内容为精神情感寄托的为匾,给建筑物命名或描述建筑物性质特征为额。从形制上看,按照中国人自古以来从右往左、从上往下的书写习惯,单行的匾额题字大多采用从右往左横式书写,所以横匾占绝大多数。但是,像故宫里很多匾额,也并非纯是汉字,有的用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

但不管如何,匾额由于常常悬挂于建筑物最醒目之处,要供众人观览,所以在字体选择方面,必须考虑到受众的文化状况,最常用者多为楷书。楷者,引为法度,可作楷模是也。这与匾额文字内容中常常寓有的教化功能正好合拍。所以,孙过庭《书谱》云:“题勒方幅,真乃居先。”真书方正严肃,规矩威严,更适合题写匾额和刻石铭文,所以“真乃居先”。推而广之,在汉字发展演变中,一切正体(篆书、隶书、楷书或真书)因为具有规范性、示范性、典范性,因而成为匾额书法的常用字体。相比较而言,行书和草书因为字体放纵恣肆而较少为匾额所采用,偶尔使用也是用于私密性较强的私家园林空间中。

图2 “天下第一关”匾额

书法报:匾额书法在风格取向上有无特殊要求?

崔树强:匾额书法,一般字数少而字形大,这就对书写者的擘窠大字功夫提出较高要求。苏东坡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大字多以气势见长,匾额书法亦然。

大字若要写好,最贵在“得势”,在结构上须有气势磅礴之感,体势足,乃使“大字谨严,无可蹈之隙”,从而使整个字结构的布置安排巧妙、得体。同时,用笔亦须与体势相称,应以爽利、挺拔、劲健为主,有“笔所未到气已吞,笔所已到气亦不尽”之感。

一般而言,厅堂用横匾,用笔须肥重饱满,但肥中要隐隐有骨气,若肉丰而无骨,则难免墨猪之诮;公署多用竖匾直书,第一字宜大,第二第三则稍小,挂起来则恰好,此乃视觉效果使然。若上下一般大,反倒觉得头大尾小。明代倪后瞻云:“匾额横字,书稍宜瘦长,不宜扁阔。直竖匾额,高悬七八丈者,上字宜微大,下字宜微小,仰看则不尖。大字宜笔笔用力,黑多白少,言用笔宜肥也。”可见,书写者不仅要考虑如何书写,同时要站在观众或欣赏者的角度考虑悬挂之后的视觉效果。总之,匾额书法因为字数少更需匠心巧构,能各尽字之真态,因物赋形,因字立形,方能称为妙手。

图3 康熙题“万世师表”匾额

书法报:匾额书法在章法处理上应注意哪些问题?

崔树强:匾额书法的横式书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实用基础之上的。场馆的题名,或直接书写于其上,或以匾额方式出现。据史载,西汉时就有将文字直接书于建筑匾额之上者。传西汉名将萧何在题写“未央宫”三字匾额时,曾“覃思三月”“稳思慎之”才下笔,就像他带兵打仗要谋局布阵一样,要把方方面面考虑到,十分慎重。

元明以来,由于建筑物的变化,在很多书法作品经常要被“悬看”的情况下,整体的视觉效果往往被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明费瀛在《大书长语》中也说:“作大字如大匠作室然,先须经营位置。”他也从匾额大字书写的角度,来探讨大字结构贵在“绵密匀称”,作大字要意在笔先,胸有成竹,而后下笔。匾额大字,虽体态各异,但是字内空间要安排得恰当、协调,将字的形态真实完美地表现出来,才能把大字写好。

以清代书家伊秉绶的隶书为例,其重要特点就是总体风格气势宏大、浑厚朴拙、沉着雄强,如同颜真卿的楷书一样,气度恢宏,可谓是隶书中的鲁公(图4)。同时,在用笔方面,他以浓墨重力、横平竖直,弱化蚕头雁尾的特征,笔画几乎没有太大的粗细变化,细枝末节变化减少了,反而增强了大气象、大气势。在结体方面,伊秉绶一改过去人们对于隶书“扁平”的理解,将字形明显拉长,这在当时是特立独行的。在形式和章法安排方面,伊秉绶隶书多以大字横幅和对联形式出现,尤其是隶书匾额,伊秉绶在布局上或以满为主,或者留下大片空白,在落款方面也颇具匠心,总之其匾额在章法处理上令人耳目一新。

图4 伊秉绶题“仲轩”匾额

书法报:有很多匾额是将书家的原作放大制作而成的,这种方式是否合适?

崔树强:相较于宋人黄庭坚所说“大字无过《瘗鹤铭》”而言,元明以来,榜书的尺寸已今非昔比了。字径一两尺乃至寻丈已很常见,其书写方式与写一两寸字径的小字自然大不相同。奋臂大书、纵笔挥毫成为日常书写习惯之后,榜书的尺寸也越来越大。明代与董其昌并称为“南董北米”的米万钟就是以擅长署书(榜书)著称,其善书之名流传甚广,书迹遍天下。由此,书写榜书的技法与技巧,成为书法家关心的内容。在作榜书时,主观精神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所谓得形体不如得笔法,得笔法不如得气象。一个书法家的气象,某种程度上来自于他“气吞万里如虎”的气魄和胆识。

但是,拜现代印刷和放大技术所赐,现当代书法家题写匾额招牌,也不必写成原样大小。他们只需写成一两寸大的字,经高清图片放大后,通过电脑制作成匾额招牌,相比较而言整体效果有时还更好。相反,没有题写匾额招牌经验的人,偶尔书写擘窠大字匾额,驾驭不了整体章法,有时难免还会露怯。

书法报:商业门店的招牌作为匾额的重要形式之一,当下被千篇一律、整齐划一的电脑字体所代替。请从文化和审美角度谈谈您的看法。

崔树强:明代费瀛《大书长语》中有专论“堂匾”一章,其云:“堂不设匾,犹人无面目然,故题署匾榜曰颜其堂云。”可见,匾额是一个建筑物的门脸和颜面。在审美上,匾额的大小应该和建筑物的大小相匹配,如果堂小而匾大,则堂为匾压,固为不可;如果堂高而匾小,则又如堂堂八尺之躯,而面部娇小,也不相称。登其堂,观其匾,整饬而工致,名雅而字佳,虽未见其主人,而风度家规可以想见。所以,古代商业门店的招牌意识,一如今天企业的品牌意识,它是店家和企业的文化形象。

然而,今天很多城市商业门店的招牌多被电脑字体所取代,这是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给招牌制作带来了便利,商家不必再劳心费事请当代著名书法家题写店招匾额。这样做,自然有其实用便捷性的一面,也有其制作成本经济性的一面。但是,如果一个城市所有商业门店的招牌都是千篇一律、整齐划一的电脑字体,那么地域文化的特色和差异性、企业文化的个性都将消弭在这种大量的复制和雷同之中。而长期浸染于其中的大众,自然少了一个书法启蒙和审美陶冶的重要渠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也少了一个有效的载体。所以,店招字牌看起来是小事,其关乎也大,而注重企业文化形象的品牌企业和商家,或许在这方面可以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

书法报:有的地方对原有大家熟悉的匾额以不易识读等原因提议更换。对此,您怎么看?

崔树强:匾额书法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也必须正视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书法创作多以繁体字为主,再加上书法家创作风格和求新求变的需要,往往会使用一些异体字和别体。一个字有多种写法,这对于文字的学习和规范使用,对于信息的表达和交流,多少都会增加一些障碍,但对于书法家来说,却拓展了艺术表现的空间。

文字实用和艺术创作之间的矛盾,需要书法家在书写匾额时,面对大众的文字识读和书法审美,作适当调整。过分生僻的繁体字不用,影响文字识读的异体字和别字少用或不用,让匾额书法更多地具有亲民性,更接地气。要尽量按照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于公共空间文字使用的要求,结合一般受众的文字使用习惯和书法审美水平进行创作,做到雅俗共赏,将书法扎根于群众,扎根于人民。只有这样,书法才能拥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在这样深厚的土壤中绽放的艺术之花才会更绚丽、更持久。

书法报:当代匾额书法发展还面临哪些困境?振兴当代匾额书法,您有哪些建议?

崔树强:匾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形式,也是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它兼具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今天由于建筑样式的变化、毛笔从实用领域的退出、电脑字牌技术的普及,导致匾额书法对于日常生活的介入大大减少。另一方面,在相当长的时期中,书法教育的严重缺位,更加剧了大众书法欣赏水平的急剧滑坡。是否需要悬挂匾额,究竟使用电脑字体还是手写字体,识读重要还是艺术至上,坚持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还是兼顾大众雅俗共赏,这些都是当代匾额书法发展中需要面对的问题。

要振兴当代匾额书法,挽回其往日的文化风范,我觉得有如下几点可以关注:

一、加强书法教育,尤其是中小学书法教育。没有中小学书法的基础教育,就没有能够欣赏和理解匾额书法的群众基础和未来公民,也就没有中国书法的未来。只有能够读懂和理解匾额书法,才有可能接受它、热爱它、珍视它。

二、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商铺店家的门牌和店招,都是展示匾额书法的绝好舞台。2019年8月,由书法名家孙伯翔题写的“中共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两块牌匾(图5),由书法名家孙晓云题写的“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和“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两块牌匾(图6),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等相关单位悬挂,并使用了繁体字,这并非寻常之举,是国家高层对于书法艺术的重视,也是国家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信号。

图5 孙伯翔题“中共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牌匾

三、匾额在民间有着深广的文化认同,进一步推动匾额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大凡婚丧嫁娶、新屋落成或乔迁之喜、居家装饰和办公空间,匾额都大有用武之地。在古代,园林设计中匾额绝不可少,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专门有“联匾”部分,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的兴盛,得益于文人的参与,使之充满人文气息和诗情画意,楹联、诗词、题咏、书法和匾额融为一体,提升了建筑空间的文化品位。作为园林建筑的画龙点睛之笔,匾额、楹联是造园者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绝好方式。可以说,每一处园林中的匾额、楹联,都是园主人胸襟、意趣、怀抱、志向的展示,而厅、堂、亭、榭、馆、阁、楼、台上面的楹联、匾额,就是园林赏景的说明书。今天,这一文化传统理应继承,当匾额书法在中国人生活中无处不在时,这些文化的种子就会融进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使得民族文化之根会愈加茁壮而绵长。

图6 孙晓云题“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牌匾

图文转自《书法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