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文化类节目发展三大特点:题材样式拓展、深入挖掘内涵、传播渠道多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播放文艺节目啊什么意思 【观察】文化类节目发展三大特点:题材样式拓展、深入挖掘内涵、传播渠道多样

【观察】文化类节目发展三大特点:题材样式拓展、深入挖掘内涵、传播渠道多样

2024-07-14 04: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相同类型题材节目的扎堆播出,不仅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也让创作陷入思维窄巷,最主要的是,这些文化类节目依然没有找到适应当下的传播模式,不免显得高高在上。令人欣喜的是,近几年我国文化类节目在题材样式的拓展方面取得了突破。

2017年是文化类节目井喷的一年:以央视为代表,年初即接连上演了《中国诗词大会2》《朗读者》,年尾又推出形式独创的《国家宝藏》,无论话题度还是收视率,可谓火爆全国。此外,一线卫视也不甘落后,湖南卫视推出了《百心百匠》,浙江卫视奉献了《向上吧!诗词》《汉字风云会》,江苏卫视也有《阅读·阅美》。即使到了年末,各大平台跨年晚会也大打文化牌,为一整年的人文热完美收官。

1、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综艺频道《国家宝藏》

《国家宝藏》是央视推出的一个文博探索类文化节目,联合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

每一个博物馆拿出三件馆藏精品,由不同的明星“国宝守护人”进行推介,最终由观众投票选出一件藏品,在故宫建成600年之际举办的一次以《国家宝藏》为题的盛大特展中展出[1]。这档节目不仅令人耳目一新,也让文化类节目在诗词、阅读之外有了更多的可能。

该档节目的表现形式也是别具一格,充分考虑了年轻受众的审美喜好:每一件文物流传至今都历经多年风霜,所以必然拥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在节目中关于文物“前世今生”的故事由讲诉+演绎的形式展现。明星演绎文物故事,少了比拼元素他们的表演更多的是为文物服务,没有丝毫炫技成分。

正如主持人张国立所说:这是一个年轻的节目,有多年轻呢?只有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厚重感与经过电视演绎后的活力完美融合在了一起。在25-34岁这一类年轻人群中,随着节目的推进,加之其他媒体平台口碑的持续发酵,节目的竞争力与观众的喜爱程度不断提升。

2、湖南卫视《百心百匠》

湖南卫视每期时长20分钟的《百心百匠》,用短片的形式来呈现中国民族特有的传统手工艺。节目邀请到李亚鹏、柯蓝、李泉、吴晓波、老狼等名人精英探访民间匠人,一对一向匠人学习传统技艺,用深度体验的方式呈现传统艺术之美。

曾经鲜为人知的古法造纸术、古琴、哈萨克驯鹰、唐卡、武夷山岩茶等传统技艺被镜头聚焦,凝集着民族智慧和先人精神的技法走到台前。就连《人民日报》也发文评论称:“它们以现代的视角、用很‘燃’的方式,致力于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文化类节目要想打动年轻观众,不仅需要对匠人生活的影像复刻和真实再现,还需要从枯燥的手工艺劳作中,提炼出“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百心百匠》中,名人褪去光环和社会地位,成为一对一深度体验的学徒。在一问一答的贴身访谈中,在身体力行的手工创作里,经历时光雕刻的工艺之美,开始浮现出来。独家冠名的《王者荣耀》,也被解读成《百心百匠》搭建与年轻群体沟通的渠道,而年轻人对传统技艺的传承,正是《百心百匠》试图努力的方向。数据上也得到了相应的反馈,71城市中的年轻人群对于节目的喜爱程度普遍较高,多期集中度高于100%。

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核心思想和理念,比如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等,也包含着丰富而复杂的上古神话、经典古籍、文学作品。这些往往出现在教材书籍当中的经典文化瑰宝犹如阳春白雪,难免让大多以娱乐心情、释放压力、丰富业余生活为主要诉求的电视受众感到枯燥无味、晦涩难懂。为了让节目接地气、聚人气,创作者尝试运用各种新潮时尚的表达方式以及年轻人能理解的影像语言进行呈现。

3、上海东方卫视《诗书中华》

《诗书中华》是上海东方卫视“中华”三部曲之一,节目突破一般益智文化类节目固有的比拼形式,以“诗入寻常百姓家”为核心思想,注重诗文在生活中的活学活用。用以家庭为单位的携手作战代替了传统的个人应战,传统文化的考察范围也从古诗词扩展到了古诗文。通过家庭成员间的默契充分诠释了中华传统美好的家风、家训、家史。

围绕“诗礼传家”、“诗教家风”的主题,以家庭两人一组的形式进行对战,通过“曲水流觞”的方式从42组参赛家庭里随机选择一组家庭,进行家有诗书挑战赛。两位家庭成员需要共同协作,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接上下联的方式答题。顺利通过挑战赛的家庭进入“君子之争”对战赛,七题答对四题则成为实时擂主。为配合各个环节,舞美设计也采用了“曲水流觞”的形式,美感和内涵获得了广泛好评。

4、安徽卫视《耳畔中国》

安徽卫视《耳畔中国》将民歌从悠然的乡村山野、城市的谧静角落和百姓的口耳相传之中搬上了电视荧屏,传递到了世界耳畔。精心的编曲、精湛的伴奏、精彩的演唱、精良的制作是节目的创作理念,通过这样的理念,《耳畔中国》体现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创造”和“中国精神”,传播和弘扬了中国民族文化。

节目融汇了来自17个民族的歌者,他们都力图展现本民族民歌的特色与精髓。民歌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包含着鲜明的方言特色、表达传统和思维习惯,承载着浓重的地域文化,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欣赏门槛,正因如此,节目组特别将专业解读和文化解读加入到音乐竞技之中。

除了再现传统民歌的经典旋律以唤醒浸润在国人血液里的民族记忆外,《耳畔中国》还创新融入现代元素,呈现流行风格的《在银色的月光下》、摇滚唱法的《我爱你,塞北的雪》等,无一不是展示青年歌者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节目在25-54岁中青年人群中受欢迎程度十分明显,且在晋级赛段,呈现出逐期份额上扬的态势。在7进2突围赛中,更是取得了4%以上的市场份额。

此外,浙江卫视《向上吧!诗词》尝试将文化核心包裹在“游戏”外壳之下,用“诗词+游戏”的形式带动观众情绪,将“文化”与“综艺”真正结合起来。游戏式的“打关”模式,不仅将寓教于乐全新升级,提升了节目的可看性和趣味度,更首次将名家“拉下马”。这种“高而不冷”的亲民路线也算是文化类节目的一大突破。而节目中刻意设置的将“人与人的比拼”形式取代传统文化节目中常有的“人与题目的比赛”或将为接下来陆续播出的文化类综艺开辟一条新道路[2]。

总体而言,目前新节目一档接着一档,当下大环境的利好,正是文化节目发展的好时机,而能否收获更多观众认可,还是要靠节目自身的品质提升和题材创意的发掘打造来决定,毕竟这才是保证文化类综艺旺盛生命力的关键。

二、挖掘文化内涵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些内容不免曲高和寡,在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时,务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不断创新。各类型的文化类节目曾一度追求将具有中华传统文化鲜明特质的“汉字”“成语”“诗词”等内容作为节目的取材对象,而主要以竞赛为节目形式,突出选手之间的竞争性,但弱化了对于传统文化内涵的细致解读。而近一两年来,这一现象有所改善,各种文化类节目逐渐加强了对于主旨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

1、黑龙江卫视《见字如面》

《见字如面》是由实力文化、黑龙江卫视联合出品的,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

值得注意的是,《见字如面》中,嘉宾所朗读的柳宗元、韩愈、夏完淳等人的书信为白话文译本,形式的转变更易于观众理解。

同时,为了引导观众关注于文本本身,节目中避免出现任何对古信内容的背景画面、动画效果解释,仅将聚光灯与镜头始终聚焦于正在朗读嘉宾身上,使观众与嘉宾实现最直接的交流,配以舒缓的配乐与环形舞美效果,观众被给予足够的想象空间,置身于波澜壮阔的历史时空中,细细体悟古诗古文的内涵意蕴。数据上来看,45-54岁的中年人群依然是该节目收视的主力人群,其次,第一季中25-34岁人群收视也较高。

2、中央台三套《文艺名家讲故事》

文艺作品能够感动人,而文艺家们个人的故事也能感动人,他们的成长和创作史也可以说是一部文艺史。中央台三套《文艺名家讲故事》就是这样的一档节目,深入挖掘德艺双馨的文艺家们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为了更好地“再现”故事,节目摒弃了传统的演播室采访,而是在文艺家小时候生活过、辛勤耕耘过的地方拍摄,既怀旧又有生活气息,能够用镜头充分调动观众的思绪。采访过程中,主持人与被访者边走边谈,走走停停,既提升了观赏性,也让观众在无形中领悟到了艺术的魅力。

在娱乐节目大行其道的今天,《文艺名家讲故事》带来了浓浓的文化气息。以文艺的方式表达文艺,以文化方式传播文化,这就是《文艺名家讲故事》传递给观众的信息。其中融合了大量的传统与现代文化元素,有热气腾腾的市民生活,有色彩斑驳的名家故居,有艺术家的人文思考,有对现代人的创作启示。从微博的不同年龄段提及人数构成来看,1980-1989年出生人群以及2010年以后出生人群占比较高,分别为22.38%和21.01%,可见节目在青年观众群中获得了较高的话题。

3、安徽卫视《家风中华》

每一个经营得好的家庭背后都有一定的道理可循。无论是名门望族还是普通家庭,家风对整个家族乃至家族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内深入挖掘“家风”的节目并不多见,安徽卫视《家风中华》便是其中之一。寻找一代家庭并不难,但节目追根溯源,往上探寻二三代甚至更多的代际。

节目深入挖掘到各种家风,主题涉及爱国、勤俭、规矩、奉献、耕读、诚信、文化、孝肃、仁爱等内容。参与节目的24组家庭中,既有教育家陶行知、清代建筑世家“样式雷”等知名家族的后人,也有三代信使、坚持送信十几年以及世代守护灯塔的普通家庭。名门望族在家风传承上自有一套章法,但很多普通家庭在此方面同样蕴含着不容忽视的巨大力量,基于此,《家风中华》设计每期节目从一个特定家风主题出发,让两类不同家庭走上舞台,讲述各自的家风传承故事。

名门望族一般会设有专人专门负责,并以文字或书籍的形式将家风传世;普通家庭虽无类似实物记载,但通过口口相传与身体力行,同样能够形成家风。有记载的称之‘训’,无记载的称之‘风’。二者只是形式不同,没有高低之分,彼此间的碰撞产生更多的张力。

从71城市不同人群的观众构成与集中度来看,45-54岁中年人群与25-34岁青年人群占比最高,喜爱程度也非常明显;不同学历层次上,初中及以上中高学历层次观众占优。

回顾这些传统文化类节目不难发现,其均取材于五千年的厚重历史与灿烂文化,让观众陶醉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创作者通常用“故事化”的手法,向观众展示中华文化瑰宝的独特与绚丽,使观众的文化自信和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在直接展现的同时,通过文化名人的点评将节目中文化符号的相关文史知识进行解读,对其精神内涵进行深度的挖掘。文化名人作为点评人或解读人,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对节目中出现的汉字、诗词的背景渊源进行讲解,极大满足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求知渴望,使观众能够享受求知的乐趣,从而增加节目的吸引力。

三、传播渠道多样化

互联网即时通讯、双向互动、海量存储等特点对于广播电视节目来说,带来的不仅是内容生产的优化升级与受众互动模式的转变,还有传播格局的扩大、传播途径的增加以及传播方式的改变。在这种传播生态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制作方为了获得更广泛的受众面和更强的受众黏性,也应与时俱进,积极调整宣传思路,通过“两微一端”宣传矩阵、网络同步直播等多种方式,实现文化类节目的影响力、传播力的扩大。

以央视为例,整合全台优秀资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融合传播媒体矩阵,实现了优质内容资源的跨屏、多终端传播。其中在跨屏互动方面,很多节目播出同时在电视端出现二维码,通过扫描、摇一摇等方式实现了跨屏互动;与智能电视端合作,开办智能电视等互动电视的央视专区,覆盖近亿用户;两微一端方面,除了频道、节目甚至主持人开设的微博认证大V与权威微信公众号外,在移动终端相继开发了央视影音、央视新闻、熊猫频道、体育频道等各频道APP,各种传播途径多维立体化为传播服务。

1、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朗读者》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文化情感类节目,由节目主持人董卿担当制作人,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

以《朗读者》第一季为例,从2017年2月开播到4月中旬共播出的8期节目中,基于CSM媒介研究全国收视调查网数据,节目在央视综合频道的平均收视率为1.06%,在央视三套的平均收视率为0.75%。新浪微博用户对《朗读者》的关注持续上升,关于该栏目的微博阅读人数和阅读次数都呈现稳中上升的趋势,其中3月25日的节目以“眼泪”为主题词,单期阅读人数就达到了1800万,相关内容阅读次数超过1亿[3]。截至2017年5月11日,节目微博主话题#CCTV 朗读者#总阅读量达 13.4 亿。

2、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经典咏流传》

《经典咏流传》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制作推出的文化音乐节目,由撒贝宁担当主持人。节目由康震、王黎光、曾宝仪、庾澄庆共同组成鉴赏团,并为观众解读经典背后的文化内涵。由杨洪基、王力宏、王俊凯、孙杨、凤凰传奇等经典传唱人用流行传唱经典。节目将中华经典的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网络平台有机结合,兼顾诗词文化上的意境悠远和表现形式的通俗易懂。

根据北京清博大数据公司数据显示,2018年2月16日至21日,《经典咏流传》3期16首曲目的全网提及量总计159万,热度最高的三首曲目分别为王俊凯的《明日歌》、凤凰传奇的《将进酒》和王力宏的《三字经》,三者合计阅读量128万。

如今的电视节目已经越来越注重网络宣传,从前期预热到播出中的亮点炒作,都需要网络的帮助。通过门户网站、导航网站、微博、微信等对节目内容进行预告宣传,并让节目在网络上形成热点话题,以便有更多的网民关注到该节目。

所以要想在众多的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文化类节目应继续加强与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的合作,加快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节目信息呈现的速度,实现传播渠道多样化。

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质文化类节目蔚然成风,反映了创作者在文化建设、价值坚守、节目创新等方面理论清醒之后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自主创新的可喜成果。

文化类节目从兴起到兴盛,既是价值的回归,也是时代的必然。感官娱乐固然可以解压放松,但情感的共鸣、思想的愉悦,才是人类精神价值的根本体现。随着广大受众价值观念的转变和审美层次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观众渴望通过精神上的共享共情共鸣,获得文化滋养和审美愉悦。

因此,文化类节目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有着比以往更坚实的受众基础、更强劲的内在动力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其发展前景必然一片光明。

[1]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2f515281345ab3a45e088a97&lemmaId=22226325&lemmaId=22226325&fr=qingtian

[2]http://www.xinhuanet.com/ent/2017-08/17/c_1121489246.htm

[3]孙林林:《文字的力量——近期我国文化类节目收视及创新分析》,《收视中国》,2017年第5期。

[1]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2f515281345ab3a45e088a97&lemmaId=22226325&lemmaId=22226325&fr=qingtian

[2]http://www.xinhuanet.com/ent/2017-08/17/c_1121489246.htm

[3]孙林林:《文字的力量——近期我国文化类节目收视及创新分析》,《收视中国》,2017年第5期。

包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