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靠谱带货主播:“张骞优选” +“郑和海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摇头灯叫什么 史上最靠谱带货主播:“张骞优选” +“郑和海淘”

史上最靠谱带货主播:“张骞优选” +“郑和海淘”

2023-05-28 21: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近半年,一种长相酷似宝莲灯的蔬菜在互联网上悄悄走红。

它叫洋蓟,也叫朝鲜蓟。

不少销售商家已迫不及待给它冠上“蔬菜之王”,“来自欧洲的贵族”,但仍旧鲜少有国人在市场上真正见过它。20块一颗的价格,几乎可以傲视菜摊上所有蔬菜食材,形似宝莲灯的形状也足以引起大众的好奇。然而有机会买回来的人却发现,这种蔬菜的“坑爹”度真的不止一星半点。

洋蓟并不能像大众蔬菜一样直接食用。烹饪它需要下些功夫:首先就要把所有“花瓣”像笋一样剥干净,然后嫩芯大刀阔斧对半去头,同时完整切掉花茎,只留“花骨朵”托架的部分,然后得拿起大勺,把中间所有花蕊扒拉干净。最终留下的可食用部分,只有手掌大小的一点点!

● 洋蓟横切面

洋蓟还具有极其容易氧化的特性,处理好后要么立刻烹饪,要么需要一盆新鲜柠檬水泡。倘若什么都不做,不到十分钟,表面就会凝结一层因氧化带来的咖啡色,仿佛腐败了一样。

口感呢?吃过的人说,似乎跟笋也没什么区别。

洋蓟不是第一个骗取我们感情的“洋食材”。近几年很多号称来自西方的蔬菜都被炒到天价:“超级蔬菜”的羽衣甘蓝,明明入口发苦,比普通青菜的水分和口感都差太多,却成为健身达人奉为日常天然维生素的“神菜”;还有进口超市里看上去迷你可爱的孢子甘蓝,那么小却那么贵——比大号卷心菜贵了5倍不止,在高价沙拉中小心翼翼切开一颗尝,忍不住感慨:还是妈妈炒的卷心菜更好吃!

● 孢子甘蓝

于是这届网友逐渐悟出一个道理:吃蔬菜,还是要认准“张骞严选”“郑和海淘”。但凡不是这两位中华带货祖师爷带回来给的食物,都极有可能——不好吃!

公元前139年,张骞带着100多人从甘肃出发,向如今乌兹别克斯坦一带出发。

他的初心不是去贩卖蔬菜,而是联合同样深受匈奴困扰的大月氏人,谈个两头夹击匈奴的计划。可惜没走多远,张骞就被匈奴俘虏,一囚禁就是13年。13年里,他了解到在这条去往大月氏的沿线上还有很多国家,也不断收集各国情报,最终在一个天时地利的机会下,张骞逃出匈奴,成了大汉王朝最了解西边各国情况的唯一人才。没过几年,他便带着团队再度出访,随身的还有无数丝绸铜器。

张骞的两次出访,让西域各国直至中亚腹地都了解了大汉王朝的存在,这条沿线上的各国百姓也基于这次出访,开始了延续千年的商贸交流。无数瓜果蔬菜香料器具饮食烹饪,比如中亚的大蒜菠菜、西亚的蚕豆芝麻、以及广泛培育的西瓜…都通过这条线来到中国。19世纪末,一个名叫李斯特芬的德国地理学家把这个基于张骞探访而打开的商贸交易通道取名为“丝绸之路”,这便是“张骞严选”的来源。

时间线往后再拨1000年。我们来到1405年,明成祖让郑和率领240艘庞大海船,和超过2万4千名海员,走海路对其他各国进行拜访。

郑和领命下访各国的目的,自然也不是贩卖蔬菜,他的KPI是建立友好邦交,让尽可能多的国家认识遥远东方有个了不得的大明王朝。

郑和的本职工作完成得相当不错,至少现在每本史书上都记载他这次出访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邦交运动。郑和一共七次出访,分别到达包括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半岛甚至非洲的超过三十多个国家地区。

每到一地,当地人都让郑和带回不少礼物。中国也因此有了长颈鹿、大象、金钱豹、狮子以及各种奇珍异宝。但郑和不是哥伦布,他无意殖民掠夺或侵占,于是并没有随身带回太多原产于异国的蔬菜粮食。反倒是这次出访,让当时开始全球海洋殖民的葡萄牙认识了我们。

16世纪初,葡萄牙船只来到广州。他们带着做生意的目的,将从各大陆新收集的瓜果蔬菜金银财宝与本地港口商人进行交换。随后的几百年,荷兰、英国、德国、美国的船只也陆续到达。因为他们的“生活驻扎”,中国的土地上第一次种上了花生、土豆、红薯、番茄、辣椒等原产于美洲大陆的食物。一开始只是满足他们自己的日常口腹需求,但逐渐的,中国人也开始看见这些食物的价值,并伴随着迁徙传播开来…“郑和海淘”也由此而来。

显然,张骞和郑和身份并不是海淘代购菜贩子。他们也并非古代董宇辉和李佳琦,他们甚至很可能没有参与过食物优中选精的选品过程,只是在自己跋山涉水的漫长旅途中,创造了一种中西方物种地域交换的可能。

但历史上是否有人在为我们的餐桌做过甄选?答案应该是有的。途径丝绸之路带回来的食物种类繁多,但古人并不会全盘接受。---像阿拉伯人最爱的椰枣、地中海人喜欢的莳萝、印度人做菜离不开的胡芦巴,千年前就出现在丝绸之路的记录乃至甘肃西安一带老百姓的餐桌上,但在今天却没留下任何重要的痕迹。

早在1000年前,中国人就已经懂得用味蕾为所喜欢的生活方式投票。

● 甘肃部分地区的土月饼里还能看到印度胡芦巴的影子

对比起椰枣和莳萝,被德国人带到山东的苹果番茄,以及由荷兰人带去台湾的马铃薯等作物,则在短短300年里便火速占领全中国人的餐桌,成为再也看不出原籍的“本土食材”。更有意思的是,当年随着八国船支来到中国的食材之中,也有洋蓟的身影。它和番茄一样,最初都是为了西方人餐桌服务的“家乡食材”。

但番茄留下了,生根了,取得中国餐桌上的国籍了。洋蓟却离开了。

究竟是谁在冥冥中为我们甄选出该留下的西域蔬果?我们如今对蔬菜的喜好和选择,是谁为我们决定的?从番茄洋蓟截然不同的命运中,我们或许可以窥见端倪。

从落脚中国的第一天起,番茄和洋蓟就都被种在了外国人聚集的租界区周围。番茄用来制作欧姆蛋,红菜头汤,洋蓟则是在仔细处理后与面包糠、起司一起,填塞进被挖出弧形的洋蓟芯里烤制上桌。外观上,它们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都像观赏植物——不是不知道能吃,而是它是洋人的食物。洋人是陌生的, 洋人的食物也是陌生的。老舍就曾在文章里抨击过番茄,“…是洋人的文化入侵”。

但番茄有一个洋蓟没有的特点:好养活。或许是源自美洲食材共通的特性,与番茄同乡的土豆、红薯、玉米都在中国的土地上展现了“不挑”的好脾气,反之源自地中海的洋蓟,则对温度湿度都有着敏感的诉求,一不小心成熟期就错过。

没有人会为了生存过不去,尤其味道还不错!这也是番茄优于洋蓟的第二个特点:酸甜好吃。于是民国开始,番茄进入大面积推广种植阶段,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个洋人蔬菜又好种,结的果实又多,卖给洋人能赚不少钱,剩下的自己炒炒吃味道也不差,搭配鸡蛋、豆腐、肉片都好吃,加盐腌渍起来甚至更加酸爽。一举多得,中国老百姓便接纳选择了番茄。

● 成为贵州特产的番茄酸汤,真正历史不到100年

洋蓟呢?别说种起来费精力,处理起来还要“浪费”那么多。即便是将不浪费原则刻在DNA里的中国人,面对口感质地都不行的废弃部分,也不知道如何处理,只能果断放弃。

话虽如此,洋蓟倒也没离开彻底——聪明的中国人看见了它对外国人的经济价值,一直在江浙的部分地区持续种植。如今我国洋蓟种植面积接近20万亩,年产量近一亿公斤,只是几乎90%以上都是出口到喜爱吃它的国家。

你或许发现了,甄选出能够持续稳定进入我们餐桌食材的,既不是张骞,也不是郑和,而是与土地相依相伴五千年的中国老百姓。任何食物,只要被中国老百姓的嘴巴认可,几乎所有困难我们都能克服:

来自北美的蓝莓,酸甜好吃营养丰富,一颗颗便携吃了还不脏手?真不错。于是我们用了不到20年,将自己变成世界上蓝莓种植面积以及产量最大的国家;

来自墨西哥的牛油果,口感细腻脂肪丰富可“荤”可素?试一试。于是截至去年年底,我国本土牛油果产量即将达到2万吨,配合着秘鲁进口的牛油果,这个几年前大家还不熟悉的水果,已经成为餐桌上的常客;

东南亚的榴莲香软柔滑仿佛天然乳酪?没问题。于是2020年起,在我国海南岛三亚地区已经开启大面积榴莲推广种植,预估不出十年,本土榴莲产量品质就可以媲美越南马来西亚…..

公元前139年出发的那天,张骞大概没想到自己开启的竟是这样一场持续两千多年的饮食交流。我们深耕于这960万平方公里土地赋予自己的味蕾经验,不断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食材冲撞、撕扯、擦出火花。从芝麻大蒜,到榴莲牛油果,中国人自己的味蕾也在过程中得以不断地扩充。于是一度消失的洋蓟还是回来了,羽衣甘蓝这个曾经以为只能当盆栽的植物也在市场上逐渐多了起来。

只要给中国人足够多的时间,我们大概率能把世界放上餐桌。

本期作者| 梅姗姗

编辑|斯小乐  视觉/创意|BOEN

摄影|安安妈咪(小红书)《风味原产地·甘肃》《风味人间》第四季 《寻味贵阳》Wikicommons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