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次CNNIC报告第三章:互联网应用发展状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搜索引擎使用率排名前十 第47次CNNIC报告第三章:互联网应用发展状况

第47次CNNIC报告第三章:互联网应用发展状况

2023-08-13 15: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腾讯科技讯 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以下为报告第三章:

一、 互联网应用发展概述

2020年我国个人互联网应用增长较为平稳。其中,短视频、网络支付和网络购物的用户规模增长最为显著,增长率分别为12.9%、11.2%和10.2%。基础类应用中,即时通信、搜索引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用户规模较2020年3月分别增长9.5%、2.6%。网络娱乐类应用中,网络直播保持快速增长,增长率为10.2%;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的用户规模较2020年3月分别增长9.0%、3.6%。

表 6 2020.3-2020.12网民各类互联网应用用户规模和使用率

表 7 2020.3-2020.12手机网民各类手机互联网应用用户规模和使用率

二、 基础应用类应用

(一)即时通信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9.81亿,较2020年3月增长8498万,占网民整体的99.2%;手机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9.78亿,较2020年3月增长8831万,占手机网民的99.3%。

图 30 2016.12-2020.12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图 31 2016.12-2020.12手机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即时通信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继续保持互联网应用渗透率第一,并持续推进服务商业化和产品专业化。

在服务商业化方面,即时通信企业通过多种途径进一步强化产品的变现能力。一是“视频号”为即时通信平台拓宽了内容变现形式。长期以来,文字、图片和音频作为即时通信内容的主要呈现形式,面临着传播成本较高、内容丰富程度不足等问题。短视频作为内容传播的新形式,为上述问题提供了良好解决方案,吸引即时通信平台推出“视频号”功能。该功能上线半年后日活跃用户即突破两亿[2]。二是“小商店”为即时通信平台拓展了线上零售能力。微信在2020年下半年推出“小商店”功能,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无需开发、零成本的网上店铺。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这种线上“地摊经济”有望成为传统电商平台的有力补充。三是搜索广告有望成为即时通信平台新的收入来源。随着即时通信平台内容数量的持续提升,单纯依靠订阅与推送机制越来越难以满足用户对于海量信息的获取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微信在9月将“搜一搜”功能内置于对话框中,让用户更加便捷地搜索平台内的内容与服务。未来,随着即时通信广告业务的持续发展,搜索广告也有望被纳入其业务生态。

在产品专业化方面,即时通信企业进一步针对垂直群体拓展功能并提升体验。一是企业领域即时通信产品与云服务开始融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家大型科技公司推出企业即时通信产品,推动该领域在2020年上半年实现爆发式增长。然而,即时通信产品主要在企业信息交流方面发挥作用,难以满足企业在设备、技术等其他方面的需求,因此无法帮助企业完成全面、深度的数字化改造。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大型科技公司将企业即时通信与云服务进行融合,使其成为连接企业需求和云端能力的中间节点,从而为企业提供更加完备的数字化支撑。二是教育领域即时通信产品的定制开发崭露头角。现有即时通信产品的内容和娱乐功能可能对未成年人学习造成不利影响。针对这一用户痛点,钉钉、微信等即时通信产品开始面向学生和儿童群体开发定制版产品,针对家校共育[3]、在线学习等场景进行优化,为未成年人提供简单、纯净、有效的学习工具,让未成年人在使用即时通信过程中免受不良信息的干扰。

(二)搜索引擎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7.70亿,较2020年3月增长1962万,占网民整体的77.8%;手机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7.68亿,较2020年3月增长2300万,占手机网民的77.9%。

图 32 2016.12-2020.12搜索引擎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图 33 2016.12-2020.12手机搜索引擎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搜索引擎行业整体营收下滑,寻求新增长点成为当务之急。2020年前三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百度网络营销营收合计同比下降9.1%[4],搜狗搜索及其相关营收合计同比下降16.0%[5]。搜索广告收入增长已进入瓶颈期,成为掣制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难题。与此同时,社交、购物等特定需求App吸引大量流量,搜索的入口优势受到显著削弱。为应对困难局面,搜索引擎企业加快内容和服务生态布局、加速推进AI商业化,开拓市场、进入发展新赛道。2020年,百度收入多元化趋势明显,云服务、视频会员服务和AI业务营收规模保持增长,自动驾驶业务获得资本市场认可,推动市值突破600亿[6];搜狗智能硬件产品销售收入也保持较快增长,第三季度同比增长66%[7]。

搜索市场竞争趋于激烈,推动搜索业务功能和定位呈现差异化趋势。一是市场参与者持续加大竞争力度。2020年9月,腾讯全资收购搜狗,为微信内容生态引入外部互联网资源,提升腾讯在搜索领域的竞争力;11月,头条搜索整合字节跳动多款新闻、视频产品,全面布局搜索广告市场。未来,搜索服务将在技术研发、产品形式、用户体验方面出现更多的创新。二是搜索业态多元化,在各企业生态布局中发挥不同功能。独立搜索是全网内容入口,主要承担引导流量和营收功能,为其他业务发展提供流量和资金支持;应用内搜索更多面向生态体系内部,将内容和服务进行连接形成闭环,带来大数据沉淀等多种增益。在独立搜索中,百度收入的主要来源仍是关键字广告;搜狗的搜索业务收入占比长期超过90%。在应用内搜索中,微信搜一搜主要作为微信的内建服务,为用户提供社交、购物、本地生活服务的连接,产生的广告收入占比还较低,未来商业化方向也会与传统综合搜索引擎有所不同。

(三)网络新闻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43亿,较2020年3月增长1203万,占网民整体的75.1%;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41亿,较2020年3月增长1466万,占手机网民的75.2%。

图 34 2016.12-2020.12网络新闻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图 35 2016.12-2020.12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2020年,网络新闻媒体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报道形式,为用户带来更加直观、翔实的新闻体验。与此同时,网络新闻媒体也通过打造视频传播矩阵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媒体融合,提高用户粘性,提升用户体验。

网络新闻媒体创新报道形式,为用户带来更加直观、翔实的新闻体验。2020年初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采取“慢直播”[8]方式报道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引发社会各界“云监工”[9]热潮,相关直播参与人数超千万以上。年中防汛抗洪关键时期,人民网推出“图解新闻”,以“一镜到底”的“长图”,盘点6月以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应急管理部等部门的紧急部署,以及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受灾相对严重的7个省份的洪涝情况和减灾救灾工作。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腾讯新闻、百度等商业网站积极跟进疫情动态,通过设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栏,建立疫情实时追踪页面等方式,为用户提供可视化的疫情资讯服务,有效应对疫情反弹。新浪新闻联合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文旅中国及各地方媒体共同发起“2020爱上一座城”区域直播计划,通过打造区域直播平台展现各地区复工复产、经济复苏的景象。“爱上一座城”活动自上线以来,引发持续关注,其中微博话题“#2020爱上一座城#”阅读量超1383万[10]。

网络新闻媒体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打造新闻传播矩阵。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为媒体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随着媒体融合发展的持续推进,网络新闻媒体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网络新闻用户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用户粘性进一步提升。多家媒体通过及时跟进时事热点并依据用户喜好,持续孵化特色栏目,打造传播矩阵。一是将网站和手机应用打造为资讯中心、观点中心,持续输出新闻资讯和观点;二是以视频账号为依托,形成热门栏目,并在哔哩哔哩、微博等视频网站、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实时推送,收到良好效果。以观察者网为例,其在哔哩哔哩的同名账号获赞数已超1亿。

(四)远程办公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远程办公用户规模达3.46亿,较2020年6月增长14652万,占网民整体的34.9%。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远程办公市场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下半年,远程办公应用市场规模仍保持高速增长,并出现生态化发展趋势,在保就业稳就业、助力“新就业形态”[11]建立完善中发挥重要作用。

远程办公用户规模保持高增速。经历上半年的爆发增长,下半年远程办公用户规模仍然保持高增速,半年增长率达73.6%,反映出远程办公得到企业用户的普遍认可,逐渐向基础应用方向沉淀,融入企业日常运营活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起科学完善的远程办公机制。企业微信服务的用户数从2019年底的6000万增长到2020年5月的2.5亿[12],并在12月进一步增至4亿[13];截至2020年12月,钉钉企业组织数量超过1700万[14]。2020年9月至12月,远程会议日均使用时长达108分钟[15],与上半年基本持平,成为企业常态化应用。

远程办公应用正在向平台生态化方向发展。一是免费开放基本功能,培养用户习惯,为生态化发展奠定市场基础。截至2020年12月,视频或电话会议的使用率为22.8%,在线文档协作编辑为21.2%,在线任务管理或流程审批为11.6%,企业云盘为9.4%,不同细分功能的用户使用率存在显著差异。用户规模稳步扩大和行业个性化需求增长,将共同推动远程办公应用加快平台开放,容纳更多的垂直功能接入,实现生态互联。二是处理能力迅速提升,为生态化发展奠定软硬件基础。在复产复工过程中,企业对远程办公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极大推动远程办公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处理能力不断提高。此外,我国5G网络、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不断加速建设,使企业级应用的硬件、软件基础能力有大幅提升,为远程办公生态化建设强化了海量数据处理、云存储和云计算、多程序接入等关键能力。

远程办公助力“新就业形态”形成和完善。远程办公通过增加全社会就业弹性、提升劳动参与率,为“新就业形态”发展提供保障,在保就业、稳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远程办公推动传统就业方式实现创新。相比传统就业方式,远程办公方式具有显著的成本和效率优势。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远程办公帮助企业破除传统就业方式的限制,实现“异地办公”“移动办公”,从而使企业维持内部的正常运营,保持与外部的联系协作。研究显示,采用远程办公的企业,其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了20%至30%,同时,每位远程办公的员工一年可为企业节省约1.4万元人民币[16]。随着技术升级与用户接受度的提高,远程办公在提升效率、节约成本方面发挥的作用将会持续提升。二是远程办公为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型就业岗位提供重要支撑。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约配送员等新型职业纷纷涌现,具有很大的分散性、灵活性和自主性,对数字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远程办公应用可以打破地理限制、丰富组织成员协作方式、重构组织运转流程,为新型岗位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数字化工具,推动“新就业形态”发展、助力数字化转型升级。

三、 商务交易类应用

(一)网络购物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82亿,较2020年3月增长7215万,占网民整体的79.1%;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81亿,较2020年3月增长7309万,占手机网民的79.2%。

图 36 2016.12-2020.12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图 37 2016.12-2020.12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2020年,随着我国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网络零售不断培育消费市场新动能,并将消费能力转化为生产和创新能力,通过助力消费“量”的增长和“质”的升级推动消费“双循环”。

一是国内消费循环方面,电商激活城乡消费循环和闲置商品流转。随着下沉市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和服务不断完善,工业品和农产品在城乡间的商品流和信息流进一步实现高效畅通。一方面,电商平台通过小程序和直播等方式加速下沉渗透,满足中低收入群体基本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农产品则借助“产地仓+销地仓”、产地直播、渠道联动等电商模式加速实现销售。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带动了以二手消费为代表的消费方式变革,闲置经济的发展为商品循环流转提供了新动力。截至2020年10月,以工商登记为准,我国新增闲置物品销售相关企业已达13万家,较去年同比增长50%[17];截至2020年12月,二手电商用户规模已达5266万。二手电商通过吸引更多消费个体参与到消费内循环体系中来,加速推动了商品的二次流转。

二是国际国内双循环方面,跨境电商发挥稳外贸作用,自贸协定助推开放新格局。2020年,跨境电商逆势上涨,成为疏通贸易的重要毛细血管。数据显示[18],2020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1.69万亿元,增长31.1%。全国共新增46个跨境电商综试区,增设“9710”“9810”跨境电商B2B出口贸易方式,推动通关便利化。2020年1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完成签署,成为目前世界上经济规模最大的自贸协定。RCEP首次在亚太区域内达成范围全面、水平较高的诸边电子商务规则,包括促进各国电子商务合作、保护在线消费者权益、完善监管政策等,在为跨境电商提供重大利好的同时,将进一步促进形成国际国内开放的双循环格局。

三是网络零售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第一步,赋能产业带实现品销合一[19]。“双循环”的实现,不仅需要激活消费需求端潜力,还需要推动产业升级,形成与需求相匹配的供给。网络零售在消除国内“强生产、弱销售;强制造、弱品牌”的产业发展掣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网络零售通过助力企业销售增长解决燃眉之急,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电商平台加速整合产业带资源,推动产业的柔性制造和品牌化发展。在出口转内销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全国多个产业带上的中小企业借助网络零售的反向定制模式,通过电商消费数据指导产品设计和生产,实现快速交付、小批量下单生产,推动本土新品牌的兴起和产业数字化升级。

(二)网上外卖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4.19亿,较2020年3月增长2103万,占网民整体的42.3%;手机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4.18亿,较2020年3月增长2106万,占手机网民的42.4%。

图 38 2016.12-2020.12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图 39 2016.12-2020.12手机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外卖业务成为美团收入的重要保障,其战略地位愈加明显。同时,饿了么持续投入百亿补贴加速向下沉市场扩张,外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并由此带动市场呈现一系列新变化。

一是加速推动本地生活服务生态进一步形成。外卖业务积累的千万用户、百万商家和配送体系等重要资产,正在逐步成为平台构建本地生活服务生态体系的基石。2020年,美团延续“高频带低频”[20]的发展战略,利用外卖服务带动酒店旅游、出行等业务,同时加快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战略投入,逐步形成规模效应;饿了么在2020年7月也宣布从餐饮外卖平台升级为“提供即时需求”的生活服务平台,即时配送服务范围扩大到生鲜、杂货和鲜花等多个品类。可以预见,平台从外卖应用出发,实现点线面体全方位的数字化生活服务生态,有助于推动数字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二是激活下沉市场服务业模式创新。饿了么从2020年3月开始向全国100多个三四线城市加速布局,美团也将下沉市场作为战略重点。平台的竞争加速了下沉市场的用户培育。数据显示[21],2020年“双十一”期间,饿了么在多个三至五线城市实现外卖订单同比增长超100%,近40个地级市外卖订单同比增长超过五成。同时,外卖用户结构也发生变化:截至2020年12月,三线及以下市场外卖用户规模较2020年3月增长7.7%,明显高于一二线市场的增长(1.1%)。平台在下沉市场的有序竞争,在满足当地市场用户差异化需求的同时,有助于推动当地的服务业模式创新和数字化升级。

三是带动产业上游餐饮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推动餐饮业数字化进程,外卖成为助力产业转型的重要手段。在激烈的用户端竞争之外,外卖平台尝试通过技术和模式创新赋能餐饮商户端,寻求企业服务市场的新发展机遇。如美团频繁收购餐饮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服务商,饿了么通过商家中台[22]、客户关系管理、小程序、二维码等一套工具体系,助力餐饮企业实现业务数字化。外卖平台加速产业上游的渗透和服务扩张,有助于推动餐饮产业进一步朝向标准化和品牌化的方向升级。

(三)网络支付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8.54亿,较2020年3月增长8636万,占网民整体的86.4%;手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8.53亿,较2020年3月增长8744万,占手机网民的86.5%。

图 40 2016.12-2020.12网络支付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图 41 2016.12-2020.12手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2020年,网络支付彰显出巨大发展潜力,通过聚合供应链服务,辅助商户精准推送信息,助力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力推动了数字经济发展。移动支付与普惠金融深度融合,通过普及化应用缩小我国东西部和城乡差距,促使数字红利普惠大众,有力提升了金融服务可得性。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全面展开,目前我国的试点进程全球领先,将有助于为人民群众提供数字化生活便利。

网络支付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网络支付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一是网络支付提供供应链接口,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建设。我国89%的中小企业受自身实力和资源限制,数字化转型仍处于探索阶段[23]。网络支付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流、实物流、资金流服务,如小程序接入、物流信息对接、供应链金融等。通过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生存能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困难,以数字化助推中小企业提质增效。二是网络支付开放精准营销接口,辅助商家数字化运营。随着疫情防控取得积极进展,为促进线下消费,实体商户借助网络支付平台导入线上流量,将促销信息精准推送给消费者,并提供便捷的数字化服务,实现线上线下消费融合。以发放消费券为例,网络支付系统对接商户结算系统,通过客流量监测和算法分析,随时调整发券的人群和范围,大大提升线上用户线下消费比例。

移动支付普惠发展缩小地域分布差距。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与普惠金融的融合不断加深。移动支付作为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工具载体,提高了普惠金融服务的便捷性与可得性,缩小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城乡数字鸿沟。一是移动支付使用率东西部差距缩小。从2011年到2018年,移动支付正在打破传统的“黑河——腾冲分割线”[24],东西部金融服务可得性差距缩小15%[25]。截至2020年12月,我国东部地区移动支付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为86.5%,较2020年3月提升1.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移动支付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为85.9%,较2020年3月提升2.2个百分点。东西部地区移动支付使用率差距进一步缩小1.1个百分点。二是移动支付使用率城乡差距缩小。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城镇地区移动支付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为89.9%,较2020年3月提升0.5个百分点;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为79.0%,较2020年3月提升4.2个百分点。城乡地区移动支付使用率差距缩小3.7个百分点。

数字人民币借助移动支付技术试点运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商务部发布的《关于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的通知》明确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中西部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在流通层面,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人民币以替代流通现金作为起步,并采用双层投放模式[26],有效维持金融市场稳定。在应用层面,我国数字人民币试点进程全球领先,测试内容集中在零售支付场景,覆盖诸多日常生活领域,兼容条码支付、近场支付等多元化支付方式。深圳和苏州两个试点城市,率先开展了数字人民币红包测试,取得阶段性成果。

(四)旅行预订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达3.42亿,较2020年3月下降3052万,较2020年6月提升5596万,占网民整体的34.6%。

图 42 2016.12-2020.12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2020年,我国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及时有效防控,推动了国内旅游业的逐渐回暖。随着部分旅游业务的重启,国内旅游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释放。为了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响,政府和企业多措并举提振旅游经济,整个旅游行业在调整中不断变革创新。

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国内旅游需求逐步释放。从清明假期、“五一”小长假、“十一”黄金周数据来看,国内旅游市场复苏态势强劲。数据显示[27],2020年清明假日期间全国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4325.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2.6亿元。“五一”小长假期间,旅游市场基本恢复到去年同期的50%。国庆假期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18亿人次,同比恢复79.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543.3亿元,同比恢复69.9%。

为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政府和企业多点发力提振旅游消费。随着国内跨省游业务的逐步放开,旅游市场加速复工复产进程。一方面,政府加大政策扶植力度,通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加大金融信贷支持、营造热点宣传话题等方式,优化资源供给以支持企业发展。另一方面,航空公司和旅行预订企业纷纷推出优惠补贴措施,激发平台用户旅游消费需求。东方航空、南方航空等相继推出“随心飞”产品,用有限的成本提振市场信心。“十一”黄金周期间,同程、携程、飞猪等旅行预订平台通过高额补贴,引导用户消费决策,助力旅游经济复苏。

新冠肺炎疫情推动旅游业变革创新,数字化应用提升服务品质。一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无接触服务”得到推广应用。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酒店行业纷纷推出“无接触服务”。华住集团旗下酒店、首旅如家等不仅能够实现自助完成续住、退房等手续,而且还提供机器人递送服务。二是旅游业尝试“直播带货”模式,激发旅游市场活力。在直播经济带动下,各大旅游企业、旅游景区、旅游达人等纷纷开展网红直播营销业务。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携程直播矩阵成交总额累计超过24亿元,观看人数超过1.7亿人次[28]。2020年微博旅游直播开播超过4万场次,微博旅游直播观看量超过20亿人次[29]。三是“预约制”为景点旅游带来新体验。为兼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游客体验,旅游景点“预约制”加速普及,从统筹经济性、安全性与体验性出发,对客流量进行动态调整,从而提升旅游景区智慧化管理水平,促进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

四、 网络娱乐类应用

(一)网络游戏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5.18亿,较2020年3月减少1389万,占网民整体的52.4%;手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5.16亿,较2020年3月减少1255万,占手机网民的52.4%。

图 43 2016.12-2020.12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图 44 2016.12-2020.12手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2020年,我国网络游戏行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限制了线下活动的开展,却对网络游戏营收增长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2786.87亿元,较2019年增加了478.1亿元,同比增长20.71%[30]。主要网络游戏厂商中,网易2020年第三季度网络游戏服务净收入为人民币138.6亿元,同比增加20.2%[31];腾讯第三季度网络游戏收入达414.22亿元,同比增长45%[32]。一方面,在庞大的移动游戏市场带动下,我国移动游戏加快创新步伐,高人气新作不断涌现。另一方面,随着多款主机类游戏实现“出圈”[33],我国主机游戏的潜力有望得到进一步激发。

移动游戏加快创新步伐,高人气新作不断涌现。近年来,移动游戏在我国网络游戏市场持续保持占有率和营收的领先地位。2020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2096.76亿元,比2019年增加了515.65亿元,同比增长32.61%,占游戏市场整体收入比例达到75.24%[34],为网络游戏企业突破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2020年以来,包括经营策略类游戏《万国觉醒》、开放世界[35]冒险游戏《原神》等在内的多款不同类型的移动游戏新作发售,为国内外移动游戏用户带来了更好的游戏体验和更多的选择空间。其中《原神》将“开放世界”理念引入移动游戏,并与二次元[36]文化相结合,在国内外市场均表现出色,发布10天后即在全球苹果应用商店、谷歌应用商店取得了近9000万美元的收入[37],并于2020年10月获得中美韩市场畅销榜第一,日本畅销榜第二的成绩[38]。

主机游戏逐步“出圈”,发展潜力亟待激发。2020年以来,包括《健身环大冒险》《集合啦!动物森友会》等在内的多款主机游戏引发全民关注热潮,从小众逐步“出圈”。其中,健身类游戏《健身环大冒险》极大满足了因新冠肺炎疫情产生的家庭健身活动需求,于8月在电商平台开启预售仅半天时间便有近3万人预购[39];模拟经营类游戏《集合啦!动物森友会》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受新冠肺炎疫情限制的社交需要,截至2020年12月,微博“集合啦动物森友会”超级话题阅读量达41.3亿,发帖量达58.8万,粉丝数达24.3万[40]。然而,我国主机游戏市场仍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数据显示,2020年主机游戏在全球市场收入中的占比为28%[41],而在我国游戏市场收入中的比重却小于2%[42]。加大对主机游戏的研发力度将有利于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拓展我国文化输出渠道,进一步提升我国网络游戏产业的国际知名度、影响力和营收能力。未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我国厂商游戏制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主机游戏潜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二)网络音乐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6.58亿,较2020年3月增长2311万,占网民整体的66.6%;手机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6.57亿,较2020年3月增长2379万,占手机网民的66.6%。

图 45 2016.12-2020.12网络音乐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图 46 2016.12-2020.12手机网络音乐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2020年,我国网络音乐市场逐步进入存量竞争阶段,用户内容付费习惯逐步养成,版权付费收入成为网络音乐平台重要收入来源,原创扶持成为平台构建内容“新秩序”关注重点。

一是我国网络音乐行业加速技术融合,拓宽应用场景。在5 G、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加速推进背景下,网络音乐平台加快技术创新,加速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拓宽应用场景。在5G技术应用方面,2020年9月,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国内首个5G数字音乐行业标准《基于5G数字音乐超高清音质技术要求》,旨在满足数字音乐市场创新发展的需求;咪咕音乐在珠穆朗玛峰举办全球最高海拔的“5G+VR”全景演艺直播,实现了联动虚拟偶像、异地连线同屏等技术应用。在区块链技术应用方面,腾讯音乐建立“中央信息库+平台信息库”的双重体系,以实现流程化采购、管理和分发版权资源,并尝试利用区块链技术有效进行数字音乐版权评估。

二是用户内容付费习惯逐渐养成,平台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一方面,网络音乐付费用户规模持续增长,用户习惯逐渐养成。2020年,网络音乐平台继续从免费模式向付费模式转变,利用拓展社交娱乐、演艺娱乐等方式,提高内容多元化程度,培养用户付费习惯。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我国网络音乐付费用户超过7000万,占整体网络音乐用户的10.9%,较2019年底的10.7%增长0.2个百分点[43],付费听歌正逐步被我国网络音乐用户接受。另一方面,网络音乐新用户增长减缓,进入存量竞争阶段。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网络音乐用户增速为3.6%,较2019年的10.3%有明显回落。平台用户规模逐步稳定,行业从增量红利时代转入存量红利时代,平台的重心不断向深耕用户、提高用户粘性转移。

三是平台致力构建内容“新秩序”,原创扶持成为重点。除加快争取固有版权资源外,网络音乐平台不断推出各类原创计划,不仅是对华语乐坛原创力量的帮扶,也成为在线音乐平台版权构建“新秩序”的重点。平台对于音乐人的扶持投入也从百万千万到亿级,全方位多维度地服务原创音乐人,为其提供从线上专属主页、原创榜单、歌曲推荐,到线下Live巡演,专辑制作等多维度推广扶持计划。有别于传统商业唱片公司,独立音乐更加依附于在线音乐平台,也为在线音乐平台创造了平台优势。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4月,网易云音乐平台入驻的原创音乐人总数超过16万,音乐人上传原创作品总数超150万首[44];腾讯音乐的“S制造”“原力计划”等扶持计划也带来了原创力的显著提升。

(三)网络文学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60亿,较2020年3月增长475万,占网民整体的46.5%;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59亿,较2020年3月增长622万,占手机网民的46.5%。

图 47 2016.12-2020.12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图 48 2016.12-2020.12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2020年国内网络文学行业持续发展,给这一传统网络娱乐业务注入了新的活力,变化主要体现在行业发展和市场竞争两个方面。

行业发展方面,用户付费意愿与作者创作环境持续改善,共同推动行业迈上新台阶。一是用户付费意愿显著提升。随着网络文学平台不断加强内容创作扶持、优化作品推荐体系,用户对于优质作品的付费意愿得到进一步提升。数据显示[45],阅文集团单用户月均付费从2019年上半年的22.5元增至2020年上半年的34.1元,同比增幅高达51.6%。用户付费意愿的增长推动其在线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01.9%。二是平台与作者的合作方式更加灵活。网络文学行业虽然已经发展较为成熟,但平台与作者的合作方式却十分僵化单一,不利于激发上游作者的创作活力。为此,一些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网络文学平台取消了此前一直使用的单一格式合同,针对不同作家的发展诉求提供多种可选合同,让作者自行选择作品授权方式和变现方式,扩大作者权益、鼓励内容创作。三是版权保护机制持续完善。8月,中国版权协会文字版权保护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联合相关从业机构共同发起“文字版权保护合作”联合宣言,建立正版内容保护机制,推动网络文学作者权益进一步得到保障。随着网络文学作者权益的改善,平台与作者双方的权责更加明确,为行业在平等互利、和谐共生的轨道上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市场竞争方面,大型互联网企业的介入进一步推动网络文学行业竞争加剧。随着网络文化娱乐行业联动的日益密切,网络文学业务越发受到大型互联网企业的重视。4月,阅文集团宣布未来将在影视、动漫、游戏等方面与腾讯形成更加深度的联动。11月,字节跳动通过子公司收购了移动阅读分发平台掌阅科技11.23%股份,进而成为了掌阅科技第三大股东[46],标志着字节跳动开始对于网络文学业务进行布局。此外,“书旗小说”在淘宝上线轻应用,以淘宝平台的用户流量为基础切入免费数字阅读市场。未来,预期以腾讯、字节跳动为代表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对于网络文学业务的资源投入力度将进一步扩大,从而推动行业的不断创新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

(四)网络视频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较2020年3月增长7633万,占网民整体的93.7%。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较2020年3月增长1.00亿,占网民整体的88.3%。

图 49 2018.6-2020.12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2020年,网络视频节目内容品质迅速提升,各平台商业模式逐渐成熟,长短视频平台业务呈融合发展趋势。

背靠优质精品内容,网络视频平台商业模式进一步成熟。近年来,匠心精制的制作理念逐渐得到了网络视频行业的认可和落实,节目质量出现大幅提升。网络剧领域,各大平台开始布局短剧、竖屏剧、互动剧等创新形态剧集,用户逐渐向全年龄段扩展;网络综艺领域,各平台以深入垂直用户、提升节目水准为发展重心,部分节目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力;网络电影领域,院线电影通过网络渠道发行成为新的探索方向,票房分账[47]金额涨势明显。在优质内容的支撑下,视频网站开始尝试上调会员价格,优化商业模式。11月,爱奇艺将会员连续包月价格由15元/月调整至19元/月,上涨27%,这是国内视频平台首次对价格进行调整。目前,各大视频网站均面临较大营收压力,在优质内容吸引忠实用户的前提下,上调会员价格是增加平台收益的途径之一,如美国流媒体视频网站Netflix已经在全球范围内6次上调会员价格。

长短视频平台业务相互渗透、融合发展。一是长视频平台大力发展短视频业务,以吸引用户和流量。各大长视频平台通过各种方式鼓励产出优质短视频内容,提升短视频内容占比,增加用户粘性。如爱奇艺推出短视频内容社区“随刻”,利用其拥有的丰富IP[48]内容优势,全面赋能创作者;腾讯视频则在微信内加入视频号,依托于微信庞大的用户基础和社交优势,布局短视频业务。二是短视频平台开始涉足综合视频业务,通过推出与自身平台更为匹配的“微剧”“微综艺”来试水,再逐渐进入长视频领域。短视频平台通过不断调整用户的视频最大拍摄时长,与专业团队合作推出长视频节目等措施,提高用户留存时间,同时也更利于产出优质内容。如抖音在15秒、1分钟、3分钟视频后,开放了15分钟的视频拍摄权限;快手亦于2020年上线专业团队制作的长视频节目,重点在社会题材纪录片、网络电影等方面发力。

图 50 2018.6-2020.12短视频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2020年,短视频用户规模迅速增长,各短视频平台一方面加大对支付领域的布局,形成自身电商交易闭环,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凭借其先发优势取得不俗成绩,同时也面临政策监管风险。

短视频平台进军支付领域,进一步完善生态布局。2020年,字节跳动、快手陆续通过收购方式获得支付牌照,形成电商业务闭环。一是电商良好的发展势头对支付与产品、运营的协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快手等平台而言,电商业务是其核心业务之一,而支付是电商业务的重要环节。短视频平台使用第三方支付业务不仅增加合规成本,而且影响用户体验,拓展自身支付业务是实现未来发展的保障。二是支付业务有利于平台后续的精细化运营和业务拓展。基于支付业务,平台可以积累大量用户数据,据此更好地描摹用户和商家画像,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推送和营销。此外,依托支付业务,短视频平台有望将单一的支付交易用户转化为其他金融产品的用户,在提升营收的同时增强用户粘性。

短视频应用迅速占领海外市场,同时也面临政策监管风险。2016年开始,短视频平台开始尝试国际化,从东亚、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入手,逐步扩展到北美、欧洲市场,进展迅速。数据显示[49],2020年上半年,抖音海外版TikTok全球下载量达6.26亿,名列全球第一,在苹果和谷歌系统内产生收入为4.21亿美元,列全球第三。快手则针对不同海外市场推出了Kwai、Snack Video等不同的短视频应用,目前在韩国、俄罗斯、越南等市场表现突出。短视频应用在海外市场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政策风险。未来,中国短视频企业的出海战略仍需根据国际形势和所在国法律法规作出相应调整。

(五)网络直播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6.17亿,较2020年3月增长5703万,占网民整体的62.4%。其中,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3.88亿,较2020年3月增长1.23亿,占网民整体的39.2%;游戏直播的用户规模为1.91亿,较2020年3月减少6835万,占网民整体的19.3%;真人秀直播的用户规模为2.39亿,较2020年3月增长3168万,占网民整体的24.2%;演唱会直播的用户规模为1.90亿,较2020年3月增长3977万,占网民整体的19.2%;体育直播的用户规模为1.38亿,较2020年3月减少7488万,占网民整体的13.9%。

图 51 2016.12-2020.12网络直播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以电商直播为代表的网络直播行业在2020年实现蓬勃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促消费,网络直播成为拉动经济内循环的有效途径。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双重背景下,“跨越信息鸿沟、实现安全交易、形成健康循环”成为政府与企业的重要目标。网络直播作为“线上引流+实体消费”的数字经济新模式,完美契合了上述需求,因而成为发展新热点。一是政府高度重视,为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各地方政府积极发挥“牵线搭桥”作用,通过成立电商直播协会、建设电商直播基地、培育电商直播人才、打造直播电商产业带等多种方式,促进“电商直播+”产业发展,助力传统产业振兴。二是企业积极布局,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无论是以京东、苏宁为代表的电商企业,还是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甚至微信、微博等互联网社交应用,都开始将电商直播作为拉动营收增长的战略重点。企业人才资源的大量涌入,让电商直播技术实现了迅猛发展,在接入速率、流畅程度、延迟水平等方面都实现了长足进步。三是网民广泛参与,为行业发展带来强劲动力。随着疫情期间用户线上消费习惯的加速养成,直播电商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受到用户喜爱的新兴购物方式。数据显示,在电商直播中购买过商品的用户已经占到整体电商直播用户的66.2%,其中17.8%用户的电商直播消费金额占其所有网上购物消费额的三成以上。以微博为例,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官方微博组织的“一起遇见国货好物#这很中国#”等多个主题直播活动的用户观看量均超过千万[50]。

强管理,不良内容整治措施和行业规范陆续出台。一是直播平台不良内容管理进一步加强。2020年6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对31家主要网络直播平台的内容生态进行全面巡查,视违规情节对相关平台采取停止主要频道内容更新、暂停新用户注册、限期整改等处置措施。8月,网络直播行业专项整治和规范管理工作进行再部署,着力于提升直播平台文化品位,引导用户理性打赏,规范主播带货行为,促进网络直播行业高质量发展。二是网络直播行业规范密集出台。6月,中国广告协会发布《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成为首部针对直播电商行业的全国性规定。1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互联网直播营销信息内容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些规范性文件将有助于网络直播行业淘汰无序从业者,实现长期繁荣发展。

五、 公共服务类应用

(一)网约车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达3.65亿,较2020年3月增长298万,占网民整体的36.9%。

图 52 2016.12-2020.12网约车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2020年,随着疫情防控取得积极进展,网约车用户需求触底反弹,市场逐步复苏并进入有序发展状态。随着新技术的日趋成熟,网约车自动驾驶业务逐步放开,引领智能出行生活方式。在科技赋能的基础上,为践行绿色、集约发展理念,网约车全面新能源化提上日程,整个行业不断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在用户规模方面,网约车需求反弹增长,加速市场复苏。受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如上班族集中开展远程办公,公众对网约车安全防护信心不足等,网约车用户规模明显下降。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下降至3.40亿,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84.1%。随着疫情防控取得积极进展,公众对网约车需求有所回升。2020年下半年,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快速反弹,较上半年增长7.4%。

在技术发展方面,网约车对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迎来发展机遇期。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日趋成熟,网约车企业对于该技术的应用已进入测试实验阶段。近两年,多政策出台支持自动驾驶产业发展,网约车企业积极布局、落地执行。2020年,广州、上海、武汉、北京等多个城市,逐步放开自动驾驶载人测试许可,高德打车、滴滴出行、百度先后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地,面向公众测试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

在社会效益方面,网约车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助力城市节能减排。研究表明,如果城市采用自动化、电气化和共享出行的方式,可以消减高达80%的交通污染物排放量[51]。在政策指引下,我国网约车行业于2020年底开启全面新能源化。如深圳市规定2021年起必须使用纯电动汽车从事网约车服务[52],大连市规定2025年前实现全市网约车采用新能源汽车[53]。同时,在集约发展理念下,网约车平台以创新出行模式和调整定价策略的方式,如通过优化拼车路径算法减少绕路时间等,提高汽车共享率,优化城市运力,减少尾气排放。

(二)在线教育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42亿,较2020年3月减少8125万,占网民整体的34.6%;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41亿,较2020年3月减少7950万,占手机网民的34.6%。下半年,随着疫情防控取得积极进展,大中小学基本都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进一步回落,但较疫情之前(2019年6月)仍增长了1.09亿,行业发展态势良好。

图53 2016.12-2020.12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图54 2016.12-2020.12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教育信息化进一步深化落实,众多机构及资本进入在线教育领域,推动更多用户获得公平、个性化的教学与服务。

教育信息化进入融合创新阶段,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支撑教育现代化。一是学校网络基础环境基本实现全覆盖。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联网率为99.7%,出口带宽达到100M的学校比例为98.7%。其中,52个贫困县已实现了学校网络全覆盖,99.7%的学校实现了百兆带宽[54]。二是优质资源供给和教学应用水平大幅提升。教育部实施“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深入推进“三个课堂”应用,连续六年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基本形成。三是大规模在线教学活动顺利展开。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教育部启动“停课不停学”工作,开通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方便学生居家学习,推动全社会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进一步提升。

各类机构加速布局,在线教育行业呈激烈竞争态势。2020年,在线教育行业获得良好发展机会,吸引众多机构及资本进入。数据显示[55],2020年1-10月,我国在线教育企业新增8.2万家,新增占比在整个教育行业中达17.3%。2020年1月至11月末,在线教育行业共披露融资事件89起,融资金额共计约388亿元,同比增长256.8%[56]。一方面,在线教育行业潜力持续吸引大型互联网公司布局,另一方面,更多传统教育培训机构也逐渐扩展线上业务。例如钉钉免费开放在线直播系统,并与“松鼠AI”开展战略合作,深化线上教学;线下教育培训机构“精锐教育”整合旗下在线资产,推出“精锐在线”,采用线上线下双模式为用户提供课程产品与服务。

用户通过线上教育获得公平、个性化的教学与服务。一是中小学教育下沉加速,促进四五线城市用户获得公平教育机会。2020年上半年,在线教育平台通过推出免费课程、开放直播平台等形式打开下沉市场,并通过教研设计本地化、与地方学校合作等方式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使四五线城市及城镇用户得以接触优质教师及课程资源,真正受益于教育公平。二是技术赋能在线教育,助力用户获得个性化教学。随着技术的发展,许多在线教育品牌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确保学生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以及高质量的学习内容。如“斑马英语”采用“智能+互动”的方式完成教学测评的全部流程,每次互动的反馈都将累积成学习数据,让用户在下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获取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三)在线医疗

截至2020年12月,在线医疗用户规模为2.15亿,较2020年6月增加4673万,占网民整体的21.7%。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线医疗优势得以凸显,行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

政府不断鼓励拓展在线医疗服务范畴,推动线上线下医疗协同发展。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医疗保障局等相关单位出台多项通知与指导意见,推动互联网医疗的加速应用,行业前景广阔。医疗服务层面,探索推进互联网医疗医保首诊制和预约分诊制[57],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医药层面,允许处方药在第三方平台销售[58],保证远程问诊后线上购药的延续性;医保层面,规定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其依托的实体医疗机构,自愿“签约”纳入医保定点范围,“互联网+”医保支付将采取线上、线下一致的报销政策[59]。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国已经有900多家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了所有地级市,5500多家二级以上的医院可以提供线上服务[60]。

各大互联网公司积极布局在线医疗,构建完整的医疗服务生态。各大企业在提供市场上现有产品和服务的同时,结合自身优势,提高医院以及政府的参与度,合作打通线上“医-药-险”通路,实现三医联动。一是以医药电商为核心,拓展医疗健康领域上下游布局。以京东健康为代表的企业,依靠电商资源优势,发展医药零售业务,同时运用技术优势延伸业务线,将用户群体导向在线医疗健康服务。二是发挥“连接”功能,利用流量优势,盘活线上线下医疗资源。以腾讯医疗为代表的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合作的方式,将医疗产品渗透进入细分应用场景,同时借助微信生态资源,发力线上医疗服务。三是依托商业保险用户群体,提供医疗在线服务。以平安好医生为代表的企业,依托中国平安保险资源,与具备专业化医生团队的线下医疗机构形成紧密合作模式,使平台在问诊、挂号等在线医疗服务方面更具优势。

在线医疗用户渗透率不断提升,使用行为呈多样化趋势。一是用户群体向全年龄段扩展。更广泛的用户开始接受在线医疗形式,使用人群从年轻人扩展到全年龄阶段。截至2020年12月,40岁以上用户占在线医疗用户整体的40.4%。二是问诊地域向三四线城市扩展。截至2020年12月,三、四线城市网民对在线医疗的使用率分别为19.8%、20.8%,较2020年6月增长5.5个百分点以上,增长最为迅速。三是问诊病种呈多样化趋势。随着在线医疗作为线下就医的辅助及其分诊作用得到用户认可,公众的信赖度提升,问诊病种呈多样化趋势。目前,在线医疗主要在健康咨询、慢病复诊、疾病导诊等方面发挥作用,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健康服务闭环是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