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从“红”起来到“火”起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描述苗寨 十八洞村:从“红”起来到“火”起来

十八洞村:从“红”起来到“火”起来

#十八洞村:从“红”起来到“火”起来|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精准扶贫展览馆内人来人往,穿梭在村道上的讲解员向游客们描述着家乡巨变,淳朴的村民用自家酿制的美酒热情招待着八方来客……初夏时节,青山环绕中的湘西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游人如织,十分热闹。

近年来,十八洞村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在脱贫后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奋力打造新时代红色地标,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围绕“红色、绿色、古色”下功夫,用文旅“三色”彩笔,绘就新时代山乡巨变,实现从深山苗寨到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华丽蝶变。

游客到十八洞村参观。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杨贤清 摄

红色文化,为文旅“铸魂”

曾经的十八洞村贫穷落后,在大山深处鲜为人知。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十八洞村访贫问苦,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十八洞村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16字方针,踏上了脱贫攻坚之路,并于2016年底实现整村脱贫。

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故事,成为了最鲜活的“红色”样本。十八洞村围绕红色资源发展特色旅游,高质量打造新时代红色地标,通过布置精准扶贫展览、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开设红色党课等方式讲好脱贫故事。

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展览馆内,游客从一幅幅照片上感受着十八洞村的变化。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杨贤清 摄

近年来,十八洞村先后获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触摸精准扶贫红色印记,感受脱贫攻坚带来的历史巨变。

“十八洞村搞得越来越好了。”精准扶贫展览馆内,来自长沙的游客周能斌说,3年前他参加公司组织的党建活动曾来过十八洞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民风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年,他特地带上家人前来旅游。

2022年,18.43万人次党员干部先后来到十八洞村参观学习,各地党政、企事业团体于此开展各项活动累计达3000余次,十八洞村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长至23505元,村集体经济突破380万元。

游客与“大姐”石拔哑交谈。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杨贤清 摄

绿色生态,为文旅“赋能”

十八洞村地处武陵山区,风光旖旎,景观独特,有“小张家界”之美誉。2021年,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十八洞景区运营总监周刚介绍,景区在开发中没有选择大拆大建,更没有去造盆景、搭风景,而是立足实际在改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就最大限度保护原生态的村庄风貌。

在景区提质工程中,十八洞村坚持原生态、乡土味、民族性特点,大力实施微景观、微菜园、微庭院、微森林、微墙绘和创建美丽农家“五微一创”活动,有效实现了村庄道路宽敞明亮、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开通到矮寨景区的旅游公交专线,陆续建成星级旅游厕所、电商服务站、特色产品店、3000米游步道、4个停车场等旅游服务设施。

“长”在悬崖上的十八洞·地球仓悬崖酒店。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杨贤清 摄

坐落于村庄悬崖上的十八洞·地球仓悬崖酒店,将古朴苗寨原始自然风光和满满的科技感融为一体,成为“吸睛”亮点,也成为游客从“走进来”变成“留下来”的理由之一。该酒店建有377米林间栈道,22栋住宿和配套设施,自开业以来生意火爆,吸纳了9名村民就近就业,年增收4万元以上。目前,总投资4.28亿元的十八洞田园综合体项目一期即将竣工,高名山十八洞溶洞开发项目已进入深度设计阶段。

随着旅游配套设施日益完善,2022年,十八洞村接待游客50万人次。

古色凝心,为文旅“添彩”

十八洞村作为纯苗族聚居村寨,原有苗寨风貌保存完好,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

该村坚持以“建设与原生态协调统一,建筑与民族特色完善融合”为原则,以“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村更古、心更齐、情更浓”为目标,将民族元素全面融入乡村旅游,挖掘苗族文化元素,开发特色文旅产品。

村民石顺莲是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的创始人,也曾是村里的村支书。2014年,她带头成立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让苗绣技艺在村里重新发扬光大。随着合作社名气越来越大,几十位绣娘的“腰包”鼓了起来。

村民开办的农家乐里宾客盈门。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杨贤清 摄

竹子寨的“感党恩”农家乐店主杨超文大力弘扬“竹文化”,推出系列以竹子为主题的文化体验,游客可以观摩把玩手工竹制品,品尝独具特色的“全竹宴”,近距离感受苗族群众的心灵手巧和民族文化特色。

此外,十八洞村通过举办赶秋节、“三月三”、“四月八”、“十八洞相亲会”、“11.3”吉客节等特色活动,组织村民开展唱苗歌、打苗鼓、过苗年等各类民俗文化活动,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前来参观,也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如今,在十八洞村,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398个劳动力在家门口稳定就业,企业法人、网络主播、农家乐业主、农民讲解员等一些过去闻所未闻的职业,走进了家家户户。

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 从“红”起来到“火”起来,十八洞村在致富路上,依旧步履不停。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来源:团结报·红湘西客户端

作者:记者︱张衡 通讯员︱袁昌俊

编辑:宋显金

责编:石慧

审核:简彪

总编辑:石林荣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