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诗词,游淮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描述宫斗的句子 读古诗词,游淮安!

读古诗词,游淮安!

2024-07-16 14: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周长国/摄

帆樯林立 舟楫如梭

“运河之都”淮安

历史上盛极一时

曹政/摄

文人墨客南来北往

留下诸多描写淮安的诗句

循着古诗词的脚步

探寻诗意的淮安

不仅获得身心放松

还可感受传统文化熏陶

清江浦

吟清江

清·范冕

袁浦名邦记胜游,依稀风景似扬州。

洋桥东接西流水,越闸南通北草楼。

斗姥宫前都府巷,奎星阁下状元沟。

无边风景芦花荡,九省通衢石码头。

王昊/摄

这是一首吟咏清江浦的诗歌。诗人范冕(1841-1923),字丹林,淮阴县(今属淮安市)人,居清江浦,清末学者、诗人。

赵启瑞/摄

永乐十三年(1415年),任漕运总兵官的平江伯陈瑄,开沙河故道为清江浦河,清江浦河疏凿之后,成为南北交通的枢纽之地,清江浦河的两侧兴起了新的城镇,便以河名“清江浦”命名。

20世纪60年代里运河上的清江闸

到了明朝中叶,清江浦一带成为淮安的中心,因古末口而兴的淮安府城,地位逐渐被清江浦所取代。

赵启瑞/摄

诗歌重点介绍清江浦疏凿之后,繁盛一时,成为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地,并且拥有越闸、斗姥宫、奎星阁等各种著名景观。

王昊/摄

诗中描绘的场景,目前位于里运河文化长廊“起(清江浦)、承(漕运城)、转(山阳湖)、和(河下镇)”四大片区的“起点”大闸口地段。

赵启瑞/摄

这里集淮安地方文化特色和古运河水景于一体,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处,是具有浓厚运河文化特征、浓烈地方文化气息、浓郁生态园林特色的博物馆群、国家4A级旅游景区、淮安市优秀外宣基地等。

王昊/摄

“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石碑昭示着昔日的繁荣,清江大闸、陈潘二公祠、吴公祠、斗姥宫、御码头等运河文化遗存给运河之都平添了庄重和传奇色彩,中洲岛上的系列文化展馆(清江浦记忆馆、戏曲馆、名人馆、清江浦楼)彰显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的无穷魅力。

慈云寺

清河慈云寺

清·曹煃年

一曲清流漾落晖,湿云浓护讲经扉。

闲花堕地僧慵扫,惹得游人香满衣。

曹煃年,号霁岑,曾担任两淮盐司差事。

慈云寺在清江大闸南岸,为淮安市区著名禅寺。慈云寺原名慈云庵,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世祖福临召当时住浙江武康报恩寺的名僧玉琳进京,对之慰劳优渥。玉琳于万善殿举扬大法,不久被赐“大觉禅师”封号,后又晋封“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名闻一时。

赵启瑞/摄

康熙十四年(1675年),已近垂暮之年的玉琳国师只身云游,投宿淮安府慈云寺,八月十日说偈跌坐而逝,为佛法作了最后一次布施。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世宗以清江浦慈云庵为大觉圆寂之所,诏拨淮关银,置香火地,命内务大臣、淮关监督年希尧督建此寺,钦赐《慈云禅寺》匾额,改庵为寺,至乾隆四年(1739年)大功告成。

王昊/摄

民国七年(1918年),慈云寺大雄宝殿毁于火。寺庙从此日渐颓败。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被挪用为库房。院内仅存天王殿、藏经殿、国师殿及部份罗汉堂。

198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慈云寺修复开放,列为省重点寺庙之一。

花街

花巷晓市

清·杜琳

曲巷深深一径斜,画楼高馆亦堪夸。

溪头白舫添鲛客,门外青帘是酒家。

人语雾边寻晓店,屐声雨后乱春沙。

淮阴自古多遗市,不省年来只卖花。

来源:淮安旅游

杜琳,字九迁,直隶密云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冬任淮关监督。

花巷:经营各类花,如瓶花、盆花、妇女头饰花、过年花等的巷子。晓市:即早市。

该诗记录下了当时花市的格局、游客,折射了当年淮安商品经济功能齐备,街市热闹繁盛的历史。尤其“淮阴自古多遗市,不省年来只卖花。”一联,说淮安自古有许多街市,但没有想到有一种街市一年到头专用来卖花。

可以想见,依托大运河,淮安的交通枢纽地位日趋突出,南北货物纷至沓来,出现了许多专业性商业街巷和市场,如米市、柴市、牛羊市、鱼市、莲藕市、草市、盐市等。花巷也是随着运河兴盛起来的无数巷子之一。诗人的惊讶,恰恰是对淮安当时街市贸易种类之繁多,需求之丰富的折射。

来源:淮安旅游

花巷究竟指哪条巷,未见明确记载。诗中描述,最易使人想到淮安花街。花街位于清江浦东安澜门外,自清江闸东运河南堤止,历史上曾盛极一时。花街因淮扬运河而生,明清时期转运漕粮北上,重载舟船均泊于花街河堤下,来往人员等候过闸,就近餐饮、投宿、短憩。而花街是连接码头与清江浦城的入口,因此商业繁华、商贾云集。

清晏园

留别荷芳书院

清·袁枚

尚书官舍即平泉,手辟清江十亩烟。

池水绿添春雨后,门生来在百花前。

吟诗白傅贪风月,问字侯芭感岁年。

三日勾留千度醉,争教赋别不潸然。

来源:淮安旅游

荷芳书院建于乾隆十五年,时任江南河道总督的高斌,为迎接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阅河,特地在清晏园中莲池北岸构堂五楹,周遭皆游廊,奇石名花,随宜布置,以作为皇帝巡幸的行馆。然乾隆皇帝仅驻跸一次。为了奖励高斌的勤政劳绩,乾隆皇帝就将这所行宫赐给他作为沐休之所,高斌即名其曰“荷芳书院”,并请无锡著名书法家蒋衡(字拙存)题横匾,悬于大堂。

王昊/摄

诗人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按此诗题,当是袁枚一次来荷芳书院逗留,感于离别而作。

荷芳书院是清晏园的一部分,清晏园始建于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当时手握数大权的河督驻节清江浦:“凿池种树,以为行馆。”后又几经修建,方具园林规模,后屡经变故,清晏园面目全非,“唯存荷芳书院”。

来源:淮安旅游

荷芳书院在苏皖边区政府时期,辟为新华图书馆,后因纪念“四·八”遇难烈士,又易名为博古图书馆,近年来重新翻修,复名为“荷芳书院”,门侧楹联仍为旧句:名园别有天地,老树不知岁时。

干石泉/摄

荷芳书院周围,是当年河督游憩之所,碑亭和碑廊就建在此处。从这些御制的碑文中,可以了解到治水的艰辛和漕运的情况,是一组不可多得的水利史料和历史文物。

中国漕运城·板闸遗址公园

爱莲亭即事

清·朱嶷

浩渺平湖水,环中旧有亭。

波光摇月牖,莲影动风屏。

鸟狎知亲客,渔潜听讲经。

纳凉依曲槛,乘兴驾游舲。

岸火疏林透,行云古调停。

晚来谁佐读,烁烁照窗萤。

赵启瑞/摄

诗中的爱莲亭在淮安榷关关署后山子湖心,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由淮关前监督党古礼所建。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八月,河溢老坝,湖尽淤平,亭台俱没。

诗歌用美好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讲经诵读之声勾画出爱莲亭这个文化教育之地的特征,既表达了对亭台俱在时的爱莲亭的怀念,也表达了对爱莲亭现在美好环境及教育童蒙、传承文脉行为的赞美。

王昊/摄

淮安榷关设于淮安府城与清江浦之间的板闸镇。淮关监督署衙门规格为道台级,可见淮安作为漕运中枢、运河之都的历史地位。

板闸遗址公园规划(资料图)

板闸遗址是大运河申遗后运河沿线最重要的考古发现,近年来,为传承漕运文化、运河文化,重现“漕运盛世、漕船盛景、漕粮盛宴”,淮安正在打造板闸遗址公园,对板闸文物本体实施带水保护,对榷关遗址、三元宫等进行修缮和布展提升。

2019央视中秋晚会在榷关举办,把里运河和榷关装扮得更美。

马头镇

夜泊淮阴

唐·项斯

夜入楚家烟,烟中人未眠。

望来淮岸尽,坐到酒楼前。

灯影半临水,筝声多在船。

乘流向东去,别此易经年。

经漂母墓

唐·刘长卿

昔贤怀一饭,兹事已千秋。

古墓樵人识,前朝楚水流。

渚萍行客荐,山木杜鹃愁。

春草茫茫绿,王孙旧此游。

这两首诗都是诗人经过淮阴时所思所感。

项斯诗所说的淮阴,指淮阴故城,即淮阴区马头镇附近。秦时古淮阴治所在地设在马头镇,因此古淮阴指代的就是今天的马头镇及其周边地区,为南朝国防要地。

赵启瑞/摄

因为这里是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因此又被称为韩侯故里。

罗志/摄

对韩信有一饭之恩的漂母,其坟墓仍存于马头镇境内。刘长卿的《经漂母墓》,即为诗人经过漂母墓时有感所作。

罗志/摄

现在马头镇不仅有韩信故里、漂母墓等名胜古迹,还有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核心区、江苏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核心区先后落户,新型文化旅游业和高效观光体验农业相得益彰,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先后获批江苏最美乡村、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名镇、全国美丽乡村试点等称号。

钵池山公园

钵池丹井

清·杜琳

山老泉枯石甃痕,丹台犹傍绿芜存。

烟开楚市连城远,沙撼秦淮隔浦喧。

鹤驭多年归洞府,辘轳终古冷荒村。

恩波曾少涓埃报,汗漫云霞未敢论。

这篇《钵池丹井》也是杜琳任淮关监督时留下的诗作。

诗中描写的是《续纂淮关统志》中记载的“古迹”:“钵池山丹井在关署西北五里许。冈阜盘旋八九里,形如钵盂。周灵王太子晋,字子乔,炼丹于此,故有丹台、丹井。相传台下旧有七井,后只存道旁一井。及乔仙去,井水日变三色,其味甘美异常。今丹台微有残基,而丹井已渺不可考矣!”诗的前三句侧重写钵池丹井的历史、传说和荒凉的现状,最后一联欲说还休,表面自谦,但实际暗含了自己对世事盛衰转换的无奈与不满。

王昊/摄

如今,市区的钵池山公园正是依托钵池山历史传说和钵池(大口子)水面自然条件所修建。

赵启瑞/摄

公园以“一山一水”、“一古一今”、“一静一动”为基本主题,用现代化手法再现了钵池山“七十二福地”之一的道教文化精髓,融入了“吴韵楚风”的本土文脉,洋溢着鲜明的现代景区气息与浓郁传统道教文化,两者通过山水相溶,景色互映,整个景区充满了现代造景的大气与传统道教的灵气。

盱眙第一山

第一山怀古

北宋·米芾

京洛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

莫论衡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

第一山,原名南山,因盛产都梁香草,故又名都梁,这也成了古县盱眙的别称。第一山在汴河口南岸,与汴河口相距仅二里。

唐伟 摄

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书画家米芾赴任涟水知军,由国都汴京(今开封)经汴水南下就任,一路平川。入淮时忽见奇秀的南山,诗兴勃发,写下该诗,并大书“第一山”三个大字。从此南山易名“第一山”。

该诗描写了都梁山的地理位置和树木葱郁的形态,表达了诗人通过水路一路走来,出了汴水,一眼看到一座虽比不上衡山、霍山高耸摩云,但也是巍然耸立的东南第一山的兴奋愉悦之情。

现在的盱眙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色秀美,有林、泉、亭、宇之玲珑,融儒、佛、道于一体。第一山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

早在汉朝,孔子的后裔孔安国为临淮太守时,就在此创立了“崇圣书院”,历朝历代文人墨客都极为推崇。

李杰 摄

宋元以来,众多的文人墨客、翰林学士、官府政要都慕名而来,留下了大量的碑刻和碑碣。其中不乏苏轼、陆游、杨万里、米芾等名家之作,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本期旅游线路推荐人——

周薇

周薇,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专业为文艺学。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文论、近代诗学、运河文化。

融媒体记者:姜晴

原标题:《读古诗词,游淮安!》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