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大亚湾区2024届高三联合模拟(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描写杭州的优美句子现代文 广东省大亚湾区2024届高三联合模拟(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广东省大亚湾区2024届高三联合模拟(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06-03 05: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编自李令福《天地之中: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与布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现代学者的勘查测量,西汉长安城中轴线与现代技术测量结果基本吻合,误差不大,说明汉代人的建筑勘察测量技术之高超。

B.隋都大兴城以南北向朱雀大街为轴线,具有“中轴对称”的布局特点,其他建筑的布局与形制则符合古籍《考工记》的要求。

C.作者认为都城选址的“天下之中”,与都城建设中的“择中建宫”、“择中建殿”等观念,共同构成了古代都城营建的基本原则。

D.材料多处引用古代文献,一方面增加了论证的说服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选址布局思想一脉相承的文化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隋都大兴城形状和布局来看,可以推断《考工记》关于都城的基本规制为方形城市形态,城墙设三门,都城要素对称布设。

B.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历代统治者主要是根据经济、军事、文化、地理位置这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考虑其都城的选址和营建的。

C.根据第3段内容可以知道,天安门广场及周边建筑的布设、奥林匹克公园等场所基本都会体现传统的“中轴对称”建筑理念。

D.从材料可以推断,北京作元明清三朝首都,较好地体现了《考工记》中的“中轴对称”和“内制外拓”的设计理想。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适合支持“天地之中”原则的一项是( )(3分)

A.《吕氏春秋·慎势》曰:“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这是“择中”原则的具体化。

B.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

C.南朝时期的建康(今南京)在皇城南北分散布置南市、西口市、盐市和北市,外城中里坊采取了非棋盘式的街巷布局。

D.明清时期的北京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内南端左(东)建太庙,右(西)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坛。

4.请简要说明西安、北京作为古代都城是如何体现“天下之中”的营建理念的?(4分)

5.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指出,“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结合材料,简析中国古人在营造都城时遵循了哪些“文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午休的父亲 梁晓声

那位在楼梯拐角水泥地上午休的父亲睡着了。

八月的北京,与全国许多省市一样,无可奈何地处于近年少有的高温时节。月末那几天,官方预报达到摄氏三十二三度;人们说实际气温还要高一两度。特别是中午,一丝风也没有,每一片树叶都静止着,看上去皱巴巴的,水分被大量蒸发必然如此。人若置身户外,如在桑拿房中,片刻便会出汗,会感到缺氧似的,仿佛空气中的氧分也被蒸发着。医生们频频出现在电视中,提醒民众做好防暑降温的自我保护。

我住的小区从六月份就开始进行老旧小区的楼房改造了,过程挺复杂——搭脚手架、罩防尘网、刮墙皮、抹水泥、固定保温的泡沫块;一幢楼改造结束,差不多十几道工序。

我家住的那幢楼刚搭完脚手架。①我因颈椎病重,不敢享受空调,所以不但开窗,连头道门也开着(进入室内的第一道门)。那样会使空气最大程度地对流,感觉能稍微凉快点儿——起码心理上会觉得凉快点儿。

“嗨,吃了没?我也吃过了!大中午的还能干啥?歇着呗!好好好,小声点儿……住户屋里开着电视呢,我不是怕我说话声小你听不清嘛……”

一天中午,我在家边吃饭边看电视。今年我有点儿耳背了,不知不觉便将电视声调得挺大。不过楼上楼下都是三口之家,白天大人上班,孩子上学,两家亦无老人,不至于扰邻。然而我竟听到了门外一个男人大声所说的话,遂将电视声调小。受好奇心驱使,起身走到门口,探头向外看了一次——但见一个裸着上身的四十余岁的男人仰躺在二楼和三楼之间的拐角那儿,身下垫着片由废旧纸箱拆成的纸板,纸板上铺着脏兮兮的工作服。他头枕一块泡沫,一手拿手机,一手扇风凉,一小片扇形的纸板,分明是从身上那块大纸板上撕下来的。他那同样脏兮兮的裤子的裤筒卷到了膝部,小腿布满褐红色的墙漆点子。他支起着他的膝,双脚放胶鞋上。他躺着的地方原本是有窗的,窗扇已被连框拆去,窗口赫然。在那日,在那个中午,那儿的确是稍微凉快点儿的地方。或者,更正确的说法是——能使他躲避一下如蒸笼般的地方。而他周围,遍地碎墙渣子。上午有工人钻过孔,工作尚未结束,下午还得接着干,没有清扫的必要。②他一边的额角贴着创可贴,不是那种窄窄的小长条形的,而是有三四个那么宽的方形的。

我缩回头,关了电视,继续吃饭。

“老婆,那什么,我那摩托,你要推到棚子里,以防下雨淋了它。不会下雨?这什么话?老天爷听你的?万一半夜下了场大雨呢?再旧不是还能骑吗?不也是钱买的吗?钱是大风刮来的?别啰嗦了!我也想家行了吧?想家不包括想你吗?多大人了,还要娇有意思吗?我又不是第一次外出打工!女儿在左右吗?快让女儿跟我通话!……”

走廊拢音,那男人的话声,我听得更清楚了。

“好女儿,每次听到你的声音,老爸的心情都是幸福地(他学小品演员的口吻,将‘地’说出搞怪的腔调)!还不能返校?那就更要把网课听好。学习这事,靠的就是自觉。不是为老师学的,也别当成是为我和你妈学的。我们的人生反正就这样了,一切为你着想我们心甘情愿。可你刚高一,人生还长呢,文凭含金量高点儿将来找工作不是容易些吗?知道这个道理就好。钱不是问题!爸还是那句话,你将来能考到什么份儿上,爸妈就有能力供你到什么份儿了。不许!别改视频!我不许!又不是几年没见了,视的什么频呢!你非视频我可关机了啊!聊会儿就行。认真听着,老爸得嘱咐你几句。你妈也在上班,你要心疼她,有空儿,屋里屋外的活多干点儿,就当替老爸干了。我这儿一切都好,别牵挂我。我们工人按要求每天做一次,严格着呢。热!北京也热。老爸这会儿在午休呗。我们有临时工棚嘛。怎么可能每人一张床,你想得太美了,没那么好的条件。但有通铺,铺的新凉席,每人都有睡的地方。还有大风扇,凉快得很,特解乏……”

我想我再听下去似乎是一个偷听者了,顿觉害臊,便去关门,却不料见到了这样一幕—一楼上姗姗她妈正与她上楼;姗姗才小学二年级,她妈需每天中午将她接回家。她看着那男人的样子吃惊不小,呆住在一级台阶上。③姗姗妈也不由得“呀”了一声,却立刻对女儿说:“上楼啊,叔叔是热的。”

那男人旋即坐起,慌忙往身上披工作服,连说:“见笑见笑。”

姗姗妈说:“理解,有什么可见笑的呀。”

她边说边牵着姗姗的手上楼去了。

而那男人站起也不是,再躺下仍不是,样子牺惶极了。

我关上门正漱口,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见是那男人。

我问:“有事儿?”

他语无伦次地说:“没事儿,可也有事儿。就是拜托您替我向那位女同志表示一下歉意,刚才我那样子是违反纪律的,求她千万别向施工办公室举报我,举报了会扣我工资的……”

我笑道:“彻底放心,她不会的,我也不会。”

“多谢多谢,这天真是的,热得人没处躲没处藏的,水泥地不是凉快嘛。”

他窘窘地退下了楼梯。

我就又敞着门洗起餐具来。洗罢一转身,见小姗姗拎着塑料袋在门外看我。

我刚要开口,那女孩儿将手指压在自己唇上,接着指指塑料袋。我走到门口,她小声说,里边的东西本是她妈让她送给“午休的叔叔”的。

我也小声说:“那你送过去呀。”

她细声细气地说:“叔叔睡着了,爷爷过会儿替我送给他吧。”

我扭头看去,见那位午休的父亲,背朝楼梯,卷着双腿,已睡实了。他的工作服也不垫在身下了,不知怎么一来,被他弄成一团搂在怀里了。想必,起初是盖在身上的。

我接过塑料袋一看,装的是两瓶矿泉水,一瓶可乐,还有一个很水灵的刚洗过的大桃子。

“爷爷您轻点儿关门。”

小姗姗说完此话,踮起脚尖,悄没声地往楼上迈。在楼梯上她往下看了一眼,竟又连退两段台阶,蹑手蹑脚走到“午休的叔叔”身前——原来他装饮水的大可乐瓶子倒了,她替他扶了起来,放在他碰不到的地方。

她再次踮起脚尖上楼时,冲我一脸烂漫地笑。

④有好邻居是种造化。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第2段插入介绍北京天气状况,极言其热,既交代了时令,也为下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B.“父亲”被上楼的姗姗母女看见而感到“牺惶极了”,是因为他担心她们去施工办公室举报他的衣着举止违反工作纪律。

C.文本中提到了“网课”“每天做一次”暗示了时处疫情防控时期,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提供了鲜活的社会环境。

D.姗姗心思非常细腻,她说话和走路很小声,而且怕自己吵醒了熟睡的民工,所以请求“我”代劳,并提醒“我”轻声关门。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写“我”因病开窗开门,既呼应上文天气炎热,也使后文“我”看见“父亲”合情合理。

B.句子②运用了细节描写,创可贴的大小可以反映出“父亲”工作条件艰苦且劳动艰辛。

C.句子③写出了姗姗妈突然见到“父亲”时的惊讶,显示出她对闯入者的高度戒备心理。

D.句子④中的“好邻居”既指富有爱心的邻居姗姗母女,也指临时成为“我”邻居的民工。

8.文中详细描写了“父亲”与老婆和女儿通电话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9.班级拟围绕此文开展一次“致敬劳动者”的讨论交流,提出了一组关键词:体面·尊严·荣光。请你根据本文,围绕关键词写出发言提纲。(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干,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

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

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竟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节选自《晋书·宣帝纪》)

材料二:

今人将曹操、司马懿并称。及观司马懿临终之语,而懿之与操则有别矣。操之事,皆懿之子为之,而懿则终其身未敢为操之事也。操之忌先主,是欲除宗室之贤者;懿之谋曹爽,是特杀宗室之不贤者。至于弑主后,害皇嗣,僭皇号,受九锡,但见之于操,而未见之于懿。故君子于懿有怒辞焉。

(节选自清·毛宗岗《评三国志演义》)

10.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非可以智[A]竞[B]不可[C]以力[D]争[E]虽则庆流[F]后昆[G]而身[H]终于北面矣

1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举,指兴、兴起,文中指兴兵。“举天下之豪杰”的“举”表示全部,二者语义不同。

B.委,指推举,与《过秦论》中“俯首系颈,委命下吏”的“委”词义不同。

C.掩面,指遮住面孔,羞惭貌。文中晋明帝对先祖得天下的方式感到惭愧,所以掩面。

D.被,原意是覆体的被子,文中指覆盖。与“被甲执锐”中的“被”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懿在内务和外事上颇有谋断,短时间内取得较大战果,但是在和诸葛亮作战时却坚守不战,心生胆怯,算不得良将。

B.魏文帝和魏明帝两朝都格外器重司马懿,授以重权厚望,并且临死托付重任,可是后来司马懿却辜负了皇帝的嘱托。

C.材料一认为贪求短期利益反而会损害长远利益,顺从天命容易成事,违背时运则难以成功,以此批评司马懿见利忘义,违背天命。

D.材料二提到曹操的事情都是由司马懿儿子操作的,而且司马懿终生都没有做弑杀皇后、迫害皇嗣等不轨行为,不应将二人并称。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干,遽相诛戮。(4分)

(2)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4分)

14.试从文献性质的角度分析两则材料中作者对司马懿的态度不同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①,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①柿蒂: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卷一八说:“杭土产绫曰柿蒂、狗脚,……皆花纹特起,色样织造不一。”②梨花:酒名。作者原注云:“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两联聚焦望海楼、护江堤、伍元庙、苏小家等杭州典型景点,点面结合,描写独到。

B.颔联“入”“藏”二字用语极巧妙,联想奇特,声色交织,超越时空,给人以审美愉悦。

C.颈联描写杭州风俗特产,运用比喻和双关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杭州的风物之美。

D.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与白居易另一名篇《钱塘湖春行》比较接近。

16.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与本诗尾联的构思有一致的地方,但也有差异。请结合本诗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述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却仍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

赵国多次击退秦国却自毁长城,作者感叹道“__________”。

(2)晋代潘安在《悼亡诗》中以“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两句表达对亡妻的沉痛悼念,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也有类似的意象和情感。

(3)湖南洞庭湖风景名胜区拟举办摄影大赛,小张的作品展现了湖面的浩淼无涯,他想在照片上写两句诗,张老师认为不妨直接引用唐诗,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2小题,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蚊子在整个美洲大陆繁衍生息,感染了病毒的蚊子能轻易把病毒传播给数百万人。另外,从加勒比海沿岸地区到美洲内陆地区的飞机和船只络绎不绝,病毒携带者也会不断把病毒带到新的区域,爆发新的流行病毒只是时间问题。

抵达美洲后,西尼罗河病毒和其他虫媒病毒的发展前景甚为“乐观”。这是一片温暖潮湿的大陆。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让美国的平均温度不断爬升。气候科学家预测,未来几十年,这里的气温将继续上升,①__________,同时迎来更多暴风雨等极端天气。有研究人员对2001年至2005年发生的1.6万例西尼罗河病毒感染进行了回顾,同时关注了每次疫情爆发时的天气情况。他们发现,降雨量较大、湿度和温度较高时,疫情更容易爆发。温暖、多雨和闷热的天气让蚊子繁殖得更快,也使其繁殖季节加长。另一方面,②__________。看来,西尼罗河病毒已经在这片新大陆安家,而我们的“努力”也在让这个家变得更为舒适。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4分)

19.请简要分析文中第2段两处引号的用法。(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且知道唢呐方向,要祖父同她下了船,把船拉过家中那边岸旁去。为了想早早的看到那迎婚送亲的喜轿,翠翠还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①过不久,那一伙人来了,两个吹唢呐的,四个强壮乡下汉子,一顶空花轿,一个穿新衣的团总儿子模样的青年,另外还有两只羊,一个牵羊的孩子,一坛酒,一盒糍粑,一个担礼物的人。一伙人上了渡船后,翠翠同祖父也上了渡船,祖父拉船,翠翠却傍花轿站定,去欣赏每一个人的脸色与花轿上的流苏。拢岸后,团总儿子模样的人,从扣花抱肚里掏出了一个小红纸包封,递给老船夫。这是规矩,祖父再不能说不接收了。但得了钱祖父却说话了,②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皆弄明白了。吹唢呐的一上岸后又把唢呐鸣鸣喇喇吹起来,一行人便翻山走了。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

20.文中第①处画横线句子使用了很多的数量词,请分析其作用。(4分)

21.比较第②处画横线句子和“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姓什么,多大年纪,都弄明白了”,请简要说明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4分)

22.请指出并赏析“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一句中的修辞手法。(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一书中曾说:“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

这段话充满智慧,启迪人生。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史铁生话语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B。原文为“在城市形态与‘旁三门’等方面基本符合《考工记》”。

2.D。“内制外拓”不属于《考工记》中的建筑设计理念。

3.C。“外城中里坊可能采取了非棋盘式的街巷布局”不符合中轴对称的传统外郭城布局,而是出于同自然地形相呼应的目的,采取的自由式的街巷布置。

4.①从历史事实来看:西安作为都城与各个时期统一与对立的焦点地区在西北有关;北京作为都城与历史上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流的地区转向北方和东北方有关。②从“内制外拓”的理念来看:西安和北京作为都城对内便于控制中原地区,对外便于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军事斗争,作为不同历史时期的都城,都位于边疆和内地的结合部。所以,西安和北京作为都城较好地体现了古人择都“天下之中”的营建理念。(每点2分,共4分)

5.①都城选址“天下之中”的理念;②都城营造“天地之中”的理念,包括了选址的“天下之中”和都城以宫庙为中心,择中建宫殿的“宫殿居中”等思想;③都城由宫城、皇城、外城构成的整体格局;宫殿或外城的中轴线对称布局;皇城中的左祖右社布局。(每点2分,其中第③点答对其中一个即可给2分,共6分)

6.B。“父亲”感到恓惶,主要是因为担心自己裸露上身的形象冒犯了珊珊母女;上门向“我”请求帮忙道歉,主要是因为担心她们举报自己违反工作纪律。

7.C。姗姗妈的话一方面显示出她对女儿可能受到惊吓的安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缓解现场的尴尬,没有体现“高度戒备心理”。

8.①通过“父亲”的话语,集中地展现了一位粗中有细、对妻女饱含深情的父亲形象。②通过“父亲”的话语,化繁为简,客观上也让读者从侧面感知他老婆和女儿的形象。③通过“父亲”的话语,可以丰富、补充小说情节,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④这样描写,视角独特,贴合生活实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答对第①点可得2分,其他三点答对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共4分)

9.①本文通过环境渲染和外貌、服饰、动作、语言描写,刻画了一位从事不太体面工作的平凡而普通的“父亲”形象。②“父亲”用他的诚实而坚韧的劳动支撑起家庭的生活,尽可能地关心家人的生活和情感,改造着城市的面貌,展现了平凡劳动者非凡的尊严。③“父亲”的诚实劳动和善良品性,感染了身边的人,获得“邻居”的关爱,这体现了人们对劳动者的认可和尊重,诠释了劳动者的荣光。(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10.BEG。

11.B。加点“委”的意思是委任。

12.D。原文为“操之事,皆懿之子为之,而懿则终其身未敢为操之事也。”意思是曹操做过的种种不臣的事情,司马懿的儿子后来也做过,司马懿本人并没有做。不能理解为“曹操的功业都是司马懿的儿子的功劳”。

13.(1)当天子在城外的时候,他却在城内兴起了兵事,(先皇的)陵墓的封土还没有干,就急忙开始了诛杀朝臣。(内:在内部。陵土:陵墓。遽:急忙、急速。每译对一处得1分,大意1分,共4分)

(2)虽然能够在当时隐瞒过错,但是最终还是会在后世被人们嘲笑。(隐过:隐藏过错。嗤:嗤笑、嘲笑。见:表被动,每译对一处得1分,大意1分,共4分)

14.①《晋书》是官修史书,有借此宣扬忠君思想和维持唐王朝统治的目的,所以批判司马懿的不忠不臣;②毛宗岗《评三国志演义》是文人的私人笔记,所以持论相对个人化。(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

附文言文翻译:

材料一:

宣皇帝(司马懿)以自己天生卓越的才能,顺应时势的变化进行辅佐(魏国),他文能续理政事,武能威慑敌人。他把自己狡诈的本心伪装成忠臣的样子,以达到在危亡的时期可以延续自己性命的目的。我们看司马懿内在的雄才大略,和外在英明的良谋以及决策能力,可以在百日内消灭公孙渊,十天的时间就可以擒获孟达,自然是用兵如神,再没有比他的计谋更好的了。后来又率领军马到西方,与诸葛亮相对峙。司马懿深沟高垒关闭军门,不敢与对方一争高下;诸葛亮活着时他害怕其实力不敢向前,诸葛亮死了司马懿又担心消息有假撒腿跑了,作为一名优良将领,司马懿恐怕在这方面是有缺陷的啊。

魏文帝的时候,司马懿有辅佐之功位高权重,在许昌如同萧何一样的委任,崇华殿上甚于霍光一样的信任与寄托。他就应当竭尽全力的尽忠至节,可与伊尹、傅说齐名。可是到了魏明帝曹叡临终的时候,更是把他当做国家的栋梁。他先后受到两位君主的托付,辅佐三朝皇帝,虽然他曾经受到魏明帝曹叡忍住不死的托付,却没有过以死相报的想法。当天子在城外的时候,他却在城内兴起了甲兵,(曹叡)陵墓的封土还没有干,就急忙开始了相互诛杀,一个忠贞臣子的行为,难道应该是这样的吗?人生尽善的行为是什么?我因此很是迷惑。

征战讨伐的谋略,怎么能够东面有智慧而西面则愚蠢呢?辅佐君主的心志,怎么能够前面忠心而后来却又反叛呢?所以晋明帝司马绍遮掩自己的脸面,以这种欺骗伪装的行径而得到的成功为耻辱。所以后来石勒才会肆意的嘲笑晋朝以奸诈欺骗的方法得到天下。古人曾经说过:“积累了三年善行,知道的人却很少;做了一天的坏事,天下却都能够传遍。”不正是这个道理吗!虽然能够在当时隐瞒过去,但是最终还是会在后世被人们嗤笑。就好像偷钟的人捂着耳朵,以为大家都听不见了;专心的去偷盗金子,闹市中的人就看不见了吗!

因此我们就可以知道,贪恋于眼前的(利益)就会去失去长远的(荣耀),沉溺在利益的人就会伤害到自己的名声;如果不想损害自己的利益给别人好处,就必定会损害到别人而让自己享福。顺应这种天理则很容易成功,违背这种时运去行动则很难成功。何况是以还未形成的晋国基业,去逼迫尚有余力的魏国国运呢?虽然你的道术能够驱动天下四方,(后来)又施加恩德于天下众生,但是上天还没有开启你的时运,想要坐上天子的宝座还是会有阻碍,这不是可以用智慧竞争而来的,也不是可以用强取豪夺来争抢的,纵然是福泽流传与后代,但是自身却始终只能向北面称臣而已。

材料二:

今人把曹操和司马懿并称。等到我看了司马懿临终的话语,发现司马懿和曹操有区别。曹操种种(不臣的)行为,都是司马懿的儿子做了的,而司马懿终其一生没敢做曹操所做的那种事情。曹操忌惮先帝(汉献帝),这是要除去宗室中贤能的人;司马懿诛杀曹爽,这只是诛杀宗室中不贤能的人。至于弑杀皇后,迫害皇储,僭越称尊号,接受九锡之礼,只见于曹操,不见于司马懿。所以君子对于司马懿有宽仁的评价。

15.C。颈联“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都是在写人物的活动。“红袖”使用了借代修辞,实指纺织杭绫的女子;“梨花”使用了双关修辞。

16.①两首诗的比喻的本体都是西湖,喻体都与婀娜多姿、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有关,这个构思与思路是相同的;②本诗尾联“裙腰”这个比喻更为绝妙,不仅写出了春日白堤烟柳葱蒨,露草芊绵的迷人景色,而且把从远处俯瞰西湖的景象写得非常逼真生动;③本诗尾联写裙腰,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裙腰,让人宛若看到西湖如彩裙飘逸的水光波影;由裙腰,又自然使人联想到如少女般妩媚秀丽的西湖春色,让人浮想联翩。(每点2分,共6分)

17.(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每句1分)

18.①一些地区也将变得更加湿润;②这种天气还能加速蚊子体内病毒的生长。(每点2分,共4分。超过字数扣1分)

19.第一处“乐观”的引号是表示特殊含义,是指此处非常适合病毒繁殖;第二处“努力”的引号是反语,表示讽刺,是指由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每点2分,共4分)

20.①数量短语连用简洁明快,富有生气,展现了当地的婚俗,以及迎亲场面的热闹喜庆;②数量词大量、准确使用,说明翠翠对迎亲队伍看得很仔细;③以翠翠的视角使用这些数量词,暗示了她也在思索自己婚事的心理。(答对一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可得4分)

21.①原句更好;②原句连用三个“问”,强调了祖父操心翠翠的婚事以及对这些问题的看重;③原句三次问答,更符合祖父的年龄特征和说话方式,人物刻画更为真实准确;④原句多个短句连用,更加口语化,和全文语言风格一致。(答对第①点1分,其他三点,答对任意一点2分,答对两点3分,共4分)

22.①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②将祖父和翠翠的感情人格化,赋予感情以人的动作和意志;③生动表现了祖父和翠翠听到迎亲唢呐之后各自的思想活动和感情波动。(答对第①点1分,其他二点,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3分,共4分)

23.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