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统计测度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推动城乡融合能够带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中国省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统计测度研究

中国省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统计测度研究

2024-07-14 07: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自 知网  喜欢 0

阅读量:

330

作者:

奚倩

展开

摘要:

城乡失衡的问题长期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条件,经济发展以及制度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决定了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长期性与艰巨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在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方面有明显改善,但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依然十分明显,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产业政策脱节,要素流通不顺畅,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城乡居民的价值观与文化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等问题突出.在此背景下,学者们纷纷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研究城乡融合发展的测度方法与推进策略,而政界则受到西方城市发展观的影响,大多站在城市的角度设计相关政策体制,忽略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然而,中国城乡融合发展道路的最终形成还是要基于中国国情,尤其要着眼于社会基层.鉴于此,论文旨在以全国以及30个省域为研究对象,对2012-2016年中国省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体系,为政府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工作提供参考.首先,采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5.5和文献归纳的方法,识别改革开放以来城乡融合发展研究的热点,并基于内涵,测度与评价和影响因素的视角进一步梳理和归纳相关文献.其次,基于对城乡融合发展内涵的理解,本文从发展过程和发展结果的角度形成评价中国省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依据,并构造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地,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稳健性,分别采用熵值法和主观赋权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并参照主观赋权法的计算结果总结我国省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演进规律.此外,本文还借助GeoDa软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对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地理集聚特征进行深入剖析.最后,以计算得出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综合指数为被解释变量,人均GDP,平均受教育年限,时间自相关项等因素为解释变量建立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探讨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为各省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参考.对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维度来看,中国省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现稳定上升的发展态势,区域内部各省域的增长趋势具有一致性;(2)从空间维度上来看,中国省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现"东中西"的梯次分布规律,且这种分布规律随时间推移愈加明显,表明地理位置优越与否是影响城乡融合水平的重要因素;(3)中国省域城乡现代化发展迅速,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农业技术水平落后和城乡生态差距迟迟得不到缓解是城乡融合水平无法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原因.对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空间集聚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1)静态上来看,中国省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正集聚效应,且低-低集聚地区的个数远远大于高-高集聚地区的个数,表明目前我国整体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不高;(2)动态上来看,东部地区高-高集聚效应逐渐加强,西部呈现低-低集聚效应的地区逐渐减少,因此政府要进一步重视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问题,可通过适度的政策扶持使部分西部地区率先走上城乡融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再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对城乡融合发展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从传统因素来看,农业技术水平和经济规模对我国省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工业化水平和地区公路密度则对城乡融合发展起制约作用,因此,地区可通过加强农村教育,促进农业产业化等举措真正实现城市与农村社会的衔接;(2)从时空因素来看,中国省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时间效应,空间效应和时空滞后效应显著,表明区域当期的城乡融合水平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示范效应.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本文综合考虑融合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形成评价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理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研究在这方面的不足;第二,与以往研究多采用直线型方法不同,本文基于各省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构建"指数型计分曲线"对指标数据进行预处理,该方法能够科学反映价值水平与指标值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保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展开

年份:

2019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