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现代史部分) – Danke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挽救实验名词解释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现代史部分) – Danke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现代史部分) – Danke

2023-09-16 19: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目录

七、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

1.【新文化运动】 – 1915年以后中国发生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领导者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和进化论思想,提侣民主和科学: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促进西学与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2.【蔡元培】 – 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清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1904年,在上海组织光复会,被推为会长,次年加人同盟会。1912年,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不久,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而辞职。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支持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爆发后,保护爱国学生,被迫辞校长职。1927年10月,任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后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32年底,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副主席。1940年病逝于香港。主要著作合编为《蔡元培选集》。 3.【《新青年》】 –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名刊物。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创办时名为《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1月,总部迁往北京。《新青年》宣传科学与民主,发起批孔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其理论刊物。 4.【《文学改良自议》】 – 1917年,胡适发表的提倡文学改良的论文。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第2卷第5号上发表。该文对新文学提出8项要求:须言之有物:不幕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无病坤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要求改革文学形式,反对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封建文学,对白话文运动的开展有广泛影响。 5.【《文学革命论》】 – 陈独秀为支持和响应胡适的文学革命主张而撰写的文章。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把反对文言文和封建文学同政治革命联系起来,竖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他提出了“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成为文学革命的纲领。陈独秀主张彻底改革文体和文学内容,打倒“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封建文学和“无病呻吟”“满纸之乎者也矣焉哉”的老八股,使文学写人生、写社会.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时代精神。 6.【《每周评论》】 – “五四”时期著名刊物。1918年12月,创刊于北京。陈独秀李大钊主编,胡适,周作人等为主要撰稿人。从第26期起由胡适主编,刊物方向改变。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间题,少谈些主义》,引发“问题与主义”之争。共出37期,1919年8月30日,被北洋政府封闭。该刊宣传反帝反封建和介绍社会主义的思想,为促进“五四运动”的发生起了重要的作用。 7.【五四运动】 – 1919年5月4日,北京发生的以青年学生的学生运动为主,以及市民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事件起因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完结后举行的巴黎和会,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当时北洋政府未能捍卫国家利益,在列强面前显得软弱,国人异常不满,从而上街游行表达不满。当时最著名的口号之一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赋”。面对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学生们要求惩办的官员曹汝霖、陆宗奥、章宗祥相继被免职。6月28日,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对我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8.【李大钊】 –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17年,任《甲寅》日刊编辑。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并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12月,和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1919年,参加并领导“五四运动”。1920年,发起成立北京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10月领导成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后任中共北方区委负责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1924年,参加国民党改组工作,为实现国共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1927年4月,在北京被奉系军阀张作霖建袖,英勇就义。著作辑为(李大钊文集》。 9.【陈独秀】 – 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安徽怀宁人。1915年,创办《新青年》,宜传民主与科学思想。1918年冬,和李大钊一起创办《每周评论》,倡导新文化、新思想。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五四运动”后期,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1921一1927年,担任中国共产党总书记。在此期间,陈独秀犯了严重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领导权特别是放弃了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1929年,被中共中央开除出党。1942年,病逝于四川江津。主要著作编为《独秀文存》。 10.【胡适】 – 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安徽绩溪人。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提倡白话,主张文学革命。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以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曾任台湾“中研院”院长、中国驻美大使等职。主要著作有《胡适文存》等。在学术研究中提侣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法,对学术界影响较大 11.【问题与主义之争】 – “五四”时期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场论争。李大钊提出以社会革命为手段,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间题。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反对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主张对中国社会做一点一滴的改良。同年8月,李大钊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予以驳斥,强调只有通过社会革命解决了经济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具体的生活问题。这次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12.【新民学会】 – “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蔡和森等在湖南创立的社团。1918年4月,由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发起成立于湖南长沙。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曾组织会员赴法勤工俭学。“五四运动”爆发后,它领导了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斗争。后在湖南自治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宣传中起过重要作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逐步停止活动。 13.【少年中国学会】 – “五四”时期的著名社团。1919年7月,李大钊、王光析、曾琦等在北京成立少年中国学会,以“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回’”为宗旨。1923年后出现分化,其左翼多数加入中国共产党,右翼多数加人中国青年党(国家主义派)。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会员最多、分布最广,存在时间最长的社团。 14.【新潮杜】 – 新文化运动时期傅斯年、罗家伦等在北京成立的进步团体。1918年1】月,北京大学傅斯年,罗家伦等发起成立了新滷社。社址设在北京大学红楼。1919年1月,创办了《新潮》杂志。宜传民主与科学,抨击传统伦理道德,提倡新文学,介绍外国社会科学名著,并提出了“伦理革命”的口号,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1925年,新潮社的出版发行业务被新成立的北新书局所接牧,遂逐渐停止活动。 15.【《新潮》】 – “五四“时期著名刊物。1919年1月.由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创办。月刊。傅斯年、罗家伦,周作人先后任主任编辑。该刊在《启事》中称:“专以介绍西洋近代思潮,批评中国现代学术上、社会上各问题为职司”。“五四运动”之前,因其仿效《新青年》,反对封建伦理和封建文学,提侣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鼓吹“文学革命”,大量刊载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作品,在进步知识分子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五四运动”后逐步有“右倾”的趋势,以宣扬现代西方学说为主。1922年3月停刊。 16.【《湘江评论》】 – “五四”时期著名刊物。周刊。毛泽东主编。1919年7月14目创刊于长沙,共出5期,1919年8月上旬被张敬尧军阀政府封禁,第5期未及发行。该刊以宜传反帝反封建、俄国十月革命为主要内容。毛泽东曾在该刊发表过著名的《民众的大联合》。刊物对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反帝反封建斗争起了一定作用。 17.【中国科学社】 – 1915年成立的学术团体。1914年6月,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胡适、赵元任、杨铨等人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次年,中国科学社正式成立,并创办《科学》杂志。1918年,中国科学社迁回上海。中国科学社开展了许多科学活动,在其影响之下相继成立了各种科学技术的分科学会,对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18.【国粹派】 – 清末革命派中的一个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有章炳解、邓实、刘师培、黄节、黄侃、马叙伦等人。主要发行《国粹学报》和《政艺通报》两种刊物。国粹派所谓国粹,主要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语言文学,奥章制度和人物事迹的“可为法式者”三项。其主张,一是借助国粹宜传反清革命、教亡图存:二是颂扬“国学”,批判“君学”,反对帝制:三是从“国学“中寻找变革政体,实行民主共和的根据:四是提出其独特的“中西文化观”,强调在效法西方,改革中国政治的同时,必须立足于复兴中国固有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发据为中国近代化所雪要的东西。国粹派思潮在辛亥革命前几年,影响颜大。 19.【《国粹学报》】 – 1905年,在上海创办的研究国学的学术性刊物。主要撰稿人有章炳麟、刘师培、邓实、黄节,陈去病,黄侃、马叙伦等。《国粹学报》在《略例》中声明:“本报以发明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不存门户之见,不涉党派之私。”从创刊到武昌起义后停刊,7年共出82期,是革命报刊中生命最长的一种,在同封建文化联系较深的爱国知识分子中有较大的影响。 20.【学衡派】 – 1922年出现的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文化保守主义学派。因1922年在东南大学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其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教师吴宓,梅光迪及胡先纳等人,他们都曾有过赴欧美留学的经历,故以“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相标榜,自称其刊物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学衡》杂志的停刊,该派最终解体。 21.【《学衡》】 – 1922年1月,创刊于南京的学术刊物。主要撰稿人为《学衡》杂志社主要成员吴宓梅光迪、胡先端,肖纯锦,缪凤林等,他们当时大多为东南大学教员,且大都留学欧美,曾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故以“学贯中西”自闲。该刊的宗旨和态度是“论究学术,阐求真理,吕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判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该刊从创刊至终刊,坚持用文言文,曾斌起一股复古之风。他们反对以白话代替文言,反对语文合一,尤其反对用白话作新诗。发表在刊物上的部分文章,如王国锥、陈寅恪、汤用影等人的译作,颜有学术见地和史料价值。 22.【甲寅派】 – 20世纪20年代中期出现的复古主义文学派别。该派宣传封建复古思潮,代表人物章士钊.因创办《甲寅》杂志而得名。1925年,章士钊重办《甲寅周刊》,并在该刊发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在政治上,竭力阻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文化思想上,鼓吹尊孔读经,提倡文言文,反对白话文,宣扬封建复古主义。1927年4月2日,随着《甲寅》杂志停刊而无形解体。 23.【科玄之争】 –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思想界的一次著名辩论。辩论的焦点是科学能否解决人生观间题。1923年2月,张君励在清华大学作了《人生观》的演讲。4月,丁文江在《努力周报》上发表《玄学与科学》一文,反对张君励的主张。随若辩论的展开,形成了以张君助为代表的“玄学派”,以丁文江为代表的“科学派”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唯物史观派”。 24.【乡村建设运动】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等人在农村推行的改良主义运动。倡导者主要有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和以晏阳初为代表的“平民教育派”等。1931年,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县建立乡村建设研究院,此后扩展到荷泽等3个专区。晏阳初曾在北京建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1930年转人“农村建设”。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扫言和文化教育、引进和推广动植物良种、尝试建立农村医疗保健体系、移风易俗、加强农村自卫等方面。乡村建设运动虽在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人民的教育文化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未能解决中国的土地间题面最终失败 25.【乡村建设派】 – 20世纪30年代,以梁漱溟为首的主张乡村建设的派别。前身为“村治派”。1931年,梁漱溟等人在韩复知的支持下,在山东邹平县成立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和中国乡村建设学会,并出版《乡村建设》杂志,标志乡村建设派正式形成。该派主张建立“乡农学校”“乡村自卫组织”“合作社”:认为中国的唯一出路就是开展乡村建设运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乡村建设派成员分化,以梁谳溟为首的在大后方的乡村建设派,1941年参加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26.【梁漱溟】 – 民国著名学者。原名焕轴,字寿铭。1917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主讲印度暂学。1921年,出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书中提出“三路向”说的文化观,认为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世界文化的发展态势正由西方文化转向中国文化。他于1924年辞去北京大学教职,到河南、山东等地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并曾主编《村治月刊》。抗战时期参加民主政团同盟。 27.【文化三路向说】 – 1921年,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暂学》中提出的哲学观点。梁澈溟以“意欲”为切入点对中西印文化进行对比,提出“文化三路向说”,即“意欲向前”的西方文化、“意欲自为调和、持中”的中回文化和“意欲向后”的印度文化。在梁激溪看来,这三路向也是三层次,是具有一定顺序性的递进演变,指出世界未来文化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文化三路向说“是梁激溟对当时东西文化交流间题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思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以及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借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8.【晏阳初】 – 乡村建设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早年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于1923年在北京建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1925年,在河北省定县开展平民教育实验县工作,取得一定成效。1928年,应邀赴美讲学,组织募款达15万元,次年回国后在定县成立”中国农村建设运动工作总部”,聘请专家深人农村开展教育工作。中国乡村建设学会成立时,为主要负责人之一。抗战时期,在北酷创办“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抗战胜利后,提出扫除文盲、做世界新民的口号,影响较大。1947年,美国会通过“晏阳初法案”,拨款2500万美元.助其推行农村建设运动。 29.【好人政府】 – 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的一种改良政治的主张。1922年5月,胡适与蔡元培、王宠惠、汤尔和、罗文干,梁漱溟.丁文江等16人在《努力周报》上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主张组织一个“好政府”作为改革中国政治的最低限度的要求。同年9月,在吴佩孚支持下,王宠惠、罗文干,汤尔和等人入阁,王宠惠为国务总理。他们都属英美派,当时被认为是无党无派的“好人”,因而这个政府有“好人政府”之称。这个政府为曹银所不容,结果仅存在了3个多月就垮台了。 30.【联省自治】 – 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一种政治思潮。其代表人物是章太炎和胡适。他们认为,中国的乱源是中央政府权力太大,导致地方争夺,军阀混战,因而主张扩大地方和民众权力,实行“省民自决主义”,建立“联省自治共和国”。这种思潮被一些地方军阀用来作为巩周地盘和对抗中央政权的理论基础,并发起联省自治运动。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后,联省自治运动随之结束。 31.【废督戴兵】 – 20世纪20年代初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辛亥革命后,各派系军阁拥兵自重,长期割据混战,因而废督截兵之说兴起。1921年12月,梁启超提出“裁兵或废兵”主张,但又认为万不可有“法律外的行动”。次年7月,上海中华全国工商协会等20多个团体联名发表《废督裁兵宜言》,吁请军阀“顺从民意”,并组织裁兵促进会以为推动。另有人提出,以人民和政府为主体,组织裁兵救国实行委员会,筹集基金,分期裁撤军队,裁兵后采取征兵制。孙中山也曾是“裁兵”的积极提倡者。这一主张始终没有取得实际效果。 32.【国家主义派】 – 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个右翼派别。“五四运动”后,从少年中国学会中分化出去的右翼分子曾琦、左舜生,李璜,陈启天、余家菊等人,于1923年前后在《先声周报》《中华教育界》上发表宜传国家主义的文章。该派宣扬超阶级的回家观和国家至上说,阻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的发展,自称国家主义派。该派的主张遣到了中同共产党的深刻批判,国民党中央执委会也印发了《反国家主义宣传大纲》。该派于1923年12月在法国创立了中回青年党。青年党主要成员从巴黎返国后,创立《醒斯周报》,发动所谓的解撕运动,从事反苏、反共宣传。 33.【中共一大】 – 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与会人员有来自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以及陈独秀的代表包惠僧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会议后期,因遭租界巡捕房密探干扰,会议移至嘉兴举行。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通过了申共一大纲领,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 34.【《孙文越飞宣言》】 – 1923年,孙中山与苏联代表越飞在上海联合发表的宜言。俄国十月革命后,孙中山逐渐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以俄为师才能取得胜利。1923年1月,苏联特使越飞来沪与孙中山会师,商讨关于改组国民党,建立革命军以及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等一系列问题。26日,双方联名发表《孙文越飞宜言》,越飞重申1920年9月苏俄对华宣言所列举的原则,并愿在此基础上开始中俄交涉。《宜言》的发表标志着孙中山联俄政策的确立。 35.【西湖会议】 – 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枕州西湖举行的特别会议。中共二大后,共产国际与中共在国共合作问题上存在分歧意见。为统一认识,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建议下,中共中央召开此会。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森、高君宇,张太雷和马林7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决议: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人国民党,以实行党内合作的决议。西湖会议从思想上,理论上、组织上为中共三大确定建立回共合作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做了必要的准备。 36.【中共三大】 – 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中心任务是讨论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问题。会议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人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中共三大制订的关于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三大”的不足在于,对民主革命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间题,农民土地问题和建立革命军队问题都还缺乏明确的认识。 37.【国民觉一大】 –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总章》《改组国民政府之必要案》《中国回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宜言》等文件。大会宜言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基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制订了实现新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国民党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军阀的政治方向: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确认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标志着国民党的正式改组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38.【《建国大铜》】 – 1924年,孙中山制订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纲领。全文共25条。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主要内容有:(1)提出三民主义是立国之本,并对其内容予以诠释:(2)将建国程序分为军政、调政、宪政3个时期,把三民主义、五权制度内容放在3个时期内分别实施。同时对3个时期政府的主要任务做出规定。自1925年广东国民政府成立,国民党大体按照此方案进行施政。但此方案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未能得到完全贯彻实施。 39.【国民革命】 – 1924一1927年.国共两党共同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两党正式合作,标志着国民革命的开始。1924年10月,孙中山北上推动“国民会议”运动的开展。1926年7月,开始了以打倒封建军阀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将国民革命推向高潮。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城发展到长江流城和黄河流域,工农运动也蓬勃发展。1927年,随着蒋介石、汪精卫分别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失败。 40【新三民主义】 – 1924年,孙中山对三民主义做出的新解释。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昆主义。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回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将民族主义解释成为对外反对帝回主义,对内要求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要建立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民主政治:民生主义发展成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新三民主义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钢领,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 41.【第一次国共合作】 –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人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回代表大会召开,正式确认了共产党员可以个人身份加人国民党,同时保留共产党党籍。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1927年7月,随着汪精卫集团发动反共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最后破裂。 42.【五州运动】 – 1925年中共领导的反帝运动。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游行示威.抗议日木纱厂的资本家枪杀领导罢工的共产党员顾正红,游行至公共租界时遭到英国巡捕的开枪射击。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各界里工、罢课,罢市,各地粉粉响应,继而形成了全国性的反帝运动。工人罢工持续了3个多月,后为了保存力量和巩固已取得的胜利,到8月中句开始复工。“五册运动”是“五四运动”以后一次大规模的革命群众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标志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43.【黄埔军校】 –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创建的军事学校。因校址位于广州市珠江中的黄埔长洲岛上而得名。1924年6月创办,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为校长,由苏联提供办校经费和军械武器。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学生军参加了东征、平定商团及杨刘叛乱、北伐战争,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四一二政变“后,不少黄埔学生成为中国工表红军的缔造者和骨干分子,也有一批成为蒋介石的亲信势力,从而形成了黄埔系。 44.【商团叛乱】 – 1924年,广州商团反对孙中山革命政府的叛乱。8月,广东革命政府查扣了商团购运的大批武器,商团在港英当局支持下,不断发动罢市,企图顺覆革命政府:后挑起武装冲突,被迅速平定。商团叛乱的平定,使广东革命政权得到初步稳定,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45.【第二次直奉战争】 – 1924年,北洋军阀直奉两系为争夺中央统治权而爆发的第二次战争。1924年9月,江浙战争爆发之后,奉系军阀张作霖支持卢永样,于9月18日派兵人关,爆发了直奉第二次战争。双方激战于山海关、热河等地。10月23日,直系将领冯玉祥从前线秘密回师北京,发动了北京政变,并与奉系联合,共同击溃了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的军队,曹、吴所控制的北京政权就此瓦解,第二次直奉战争随后结束。 46.【北京政变】 – 1924年,直系将领冯玉样于北京发动的政变。1924年10月,冯玉样受到南方革命思想影响,由直奉作战前线秘密回师北京,囚禁了晰选总统曹馄。政变后,冯玉样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并会同奉系军阀张作霖成立了由段祺瑞任执政的“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至此北京政权又落入北洋军阁手中。北京政变是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武装政变,为南方革命形势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7.【国民会议运动】 – 1923一1925年.以召开国民会议为目标的政治运动。1923年,曹馄贿选宪法制定之后,国民党和共产党均予以抵制,并呼吁召开国民会议,重新制定宪法。1924年,冯玉样发动北京政变,邀请孙中山北上商讨大计。11月10日,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反帝反军阀的主张。在国共两党大力推动下,全国各地纷纷成立国民会议促成会,形成了国民会议运动。段棋瑞为抵制国民会议的召开,于1925年2月召开御用的善后会议。国共两党为同善后会议做斗争,于3月1日在北京举行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然而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国民会议未能如期召开。 48.【国民军】 – 1924一1927年,冯玉样统辖的军队。冯玉样原属北洋直系,1924年10月,在第二次直拳战争中,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总统曹锟,驱逐清朝逊帝溥仪出故宫,将所属部队改编为中华民国国民军,但仍隶属北弹政府。1926年春,国民军在张作霖,吴佩孚联合进攻下失败。1926年9月,冯玉样在五原誓师响应北伐时,广州国民政府将其所部由国民军改编为国民联军。1927年5月,武汉国民政府为适应北伐战争需要,又将其所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冯玉样为总司令。 49.【西北军】 – 1925一1930年,冯玉样所统辖的军队。原属北洋军阀直系。1924年,冯玉样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曹锟,组织国民军,从直系独立出来。1925年,冯玉样任西北边防督办,其所属军队分别驻守于北京,察哈尔,缓远地区,称西北军。1926年9月,冯玉祥率西北军在五原誓师,参加国民革命。1928年2月,蒋介石同意将西北军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1930年,冯玉样联合阁锡山反蒋失败.所部被蒋介石改编。但旧部习惯上仍称“西北军”。1936年12月12日,西北军将领杨虎城联合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后杨虎城部亦被改编 50.【直鲁联军】 – 1925年,奉系直来督办李景林和山东督办张宗昌组成的联军。为了共同对付冯玉样的国民军,奉系直隶督办李景林和山东督办张宗昌于1925年12月将所部联合改称“直鲁联军”,李任总司令,张任刷总司令。1927年初,直鲁联军南下,进驻上海,镇压了上海工人第二次起义。同年3月,上海工人发动了第三次武装起义,直鲁联军被赶出上海1928年9月,直鲁联军被国民政府收编。 51.【安国军政府】 – 1927年6月,张作霖在北京成立的军政府。1927年6月初,武汉国民政府的军队占领郑州,南京国民政府的军队占领徐州。张作霖企图保有黄河以北地域,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便于6月16目成立安国军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令》。张作霖自命为安国军陆海军大元帅。《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令》规定,“陆海军大元帅于军政时期,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1928年4月,在二期北伐的攻击下,奉军全线崩费。6月2日,张作霖声言退出北京。 52.【廖仲恺被刺案】 – 国民党右派谋杀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的事作。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被刺杀。国民党中央在共产党人的参加下,开展了打击右派的斗争,重要案犯有的逃跑,有的被抓辅。在打击右派的过程中,蒋介石趁机控制了广东的军政实权,被任命为广州卫戍司令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长。原代理大元帅,时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广东省省长的胡汉民和国民政府军政部长许崇智,都因涉谦廖案而离开广州。 53.【西山会议派】 – 中国国民党内的右派集团。代表人物有谢持,邹鲁等。1925年,在北京西山非法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因而得名。会议通过了反苏,反共、反对国共合作的议案,会后成立“国民党中央党部”,与广州国民党中央相对抗。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西山会议派与蒋介石集团合流。 54.【戴季陶主义】 – 1925年,戴季陶提出的代表国民党右派的反动政治思潮。戴季陶早年追随孙中山,国民党改组期间,反对国共合作。孙中山去世后,戴季陶于1925年六七月间先后发表《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篇文章,从思想,政治,组织等几个方面,提出一套反动理论,形成了所谓的“藏季胸主义”。该主义以建立大地主,大买办阶级专政的国家为政治纲领,以唯心主义的“民生哲学”为理论基础,以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国共合作和阶级斗争为主要内容。戴季刚主义成为蒋介石坚持一党专政,实行独裁统治的理论基础 55.【中山舰事件】 – 1926年,蒋介石利用中山舰制造的反共政治事件。1926年3月,蒋介石借口共产党“阴谋暴动”,在黄埔扣押中山舰,速捕海军局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并扣留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中共中央派张国森至广州,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同意共产党员退出第一军。蒋介石在政治,军事上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56.【整理党务案】 – 1926年,蒋介石提出的排斥共产党的决议案。1926年5月,蒋介石提出并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通过。主要内容有:共产党员在国民党高级党部任执行委员的人数,不得超过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共产党员不能担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名单要交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保管等。陈独秀,张回森等继续退让表示完全接受。从此,右派势力在国民党中央占据了优势。 57.【北伐提争】 – 1926一1928年,国民革命军向北洋军阀发动的统一中国的内战。又称国民革命军北伐。1926年7月,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起兵广东,之后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进至华中后,国民政府内部因对苏联与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不同而分裂,北伐陷于停倾。宁汉合流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上,于1928年6月攻克北京。奉系军阀张作霖从北京撒往东北。至此,国民政府完成北伐。 58.【《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毛泽东分析20世纪20年代湖南农民运动的一篇重要著作。发表于1927年34月的《战士周报》。1951年,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毛泽东在《考察报告》中强调农民革命斗争的重要性:对中国农村的阶级特别是农民阶级作了具体的分析,指出:占农村人口70%的贫农才是农民运动的主要力量。《考察报告》从对农民和农村土地问题的分析中,提出解决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它为此后中共在农村中开展社会动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59.【四一二政变】 – 1927年4月12目,蒋介石在上海发动的反共政变。随着国共两党合作局面的逐步松散,蒋介石决定武力反共。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青帮的帮助下,派兵收缴上海工人纠察队的武器,大规模辅杀工人和共产党员,封闭上海总工会和其他革命团体。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并定都南京,形成宁,汉对峙。 60.【七一五分共】 –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的反共事变。1927年7月15日,在经过精心策划之后,汪精卫召集武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制赖”共产党人,正式做出关于“分共”的决定,公开背叛了孙中山决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的纲领。随后,武汉国民政府、国民党中央各部纷纷发出通告、训令,取缔共产党和一切革命活动。在“宁可枉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下,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疯狂的大居杀。随着汪精卫集团反共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最后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八、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与苏维埃革命

1.【宁汉合流】 – 1927年,武汉国民党政府与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合组。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造成宁汉分裂。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反共,清除了宁汉双方在反共问题上的分歧,使宁汉合流成为可能。7月24日,汪精卫表示愿意和平统一,并同意迁都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进行改组,并发表宁汉合作宜言,宜布国民党统一完成。 2.【二次北伐】 –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为统一中国同奉系军阀张作霖进行的战争。1928年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北伐的决议。4月5日,蒋介石在徐州誓师北伐。北伐军由蒋介石,冯玉样阀锡山,李宗仁分别担任第一,二、三,四集团军总司令,分四路同时向奉系进攻。6月初,北伐军占领京津,奉军退回关外。6月15日,国民政府宜布“统一告成”,二次北伐成功。在第二次北伐战争中,南京国民政府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击遗了张作霖苦心经营多年的奉系军阀.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3.【济南惨案】 – 1928年,日本在山东济南制造的屠杀中国军民的事件。1928年4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征讨张作霖,日军借口保护日侨,出兵占领济南。5月1日,国民革命军进入济南。3日,日本军队悍然向中国军民开枪,并杀死倒民政府公使蔡公时,中国军民死伤近8000人。在国民政府答应保护日本人生命财产安全的条作下,日军于1929年3月撇出济南。“济南惨案”发生后,二期北伐军绕过济南雏续北伐。“济南楼案”改变了蒋介石对日本的认识,使得中方放弃联日外交,转而与美国谋求合作。 4.【皇姑屯事件】 – 日本关东军在沈阳附近制造的谋杀张作霖的事件。1928年6月3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北伐军进逼之下,放弃北京,退返东北。因其未满足日本的全部要求,日本关东军决意除掉张作霖。6月4日晨,张作霖乘坐专列经过京奉路与南满路交又处的皇姑屯车站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弹炸成重伤,当日死亡。“皇姑电事件”是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一系列事件之一。 5.【东北易帜】 – 1928年,张学良将控制的东北地区归属南京国民政府统一管辖的事件。“皇姑电事件”后,蒋介石决定停止对东北的武力进攻,改用和平方式使张学良归服南京政府,达到控制东北的目的。1928年12月29目,张学良在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宜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至此,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宣告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6.【《训政纲领》】 – 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通过的纲领性文件。文件宣布,在国民党的领导下实行“训政”,训政时期统治权归国民党,政权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在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托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治权亦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的指导监督下由国民政府行之。《训政纲领》确立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 7.【《训政时期约法》】 – 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领布的训政时期的宪法性文件。1931年3月,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通过制定约法案,并推定吴敬恒、王宠惠等1】人为约法起草委员,负责起草训政时期约法。同年5月5日通过,6月1日,由国民政府公布施行,共8章89条。主要内容:规定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人员组织国民政府,法律的制定行使和解释的权力都属于国民党中央。《训政时期约法》把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用国家大法的形式固定下来。 8.【《五院制》】 – 南京国民政府调政时期实行的五院分立制度。在公布《训政纲领》的同时,又公布了《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组成。行政院为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立法院为国民政府最高立法机关,有议决法律、预算、大赦,宣战.螨和,条约等法案及其他重要国际事项之职权:司法院为国民政府最高司法机关。下设最高法院、行政法院及公务员惩戒委员会:考试院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主要行使考选和栓叙权:监察院为国民政府最高监察机关,依法行使弹劾、审计之权。 9.【考试院】 – 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1930年1月正式成立,掌管国家机关人员的考试、任用、铨选、考绩、级棒,升迁、保障、褒奖,抚恤、退休、养老等事宜。下属考选委员会于1948年7月改称考选部,和铨叙部主管全国文官、法官、外交官,专门职业与技术人员、公务员之考选,以及考取人员资历、级别.职位之审查、认定等事宜。 10.【熊季陶】 – 南京国民政府第一任考试院院长。浙江吴兴人。1905年去日本留学,回国后加人同盟会。辛亥革命后曾创办《民权报》。后投奔孙中山,参加反袁斗争和护法活动。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他公开反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积极参加西山会议派的反革命活动。同年发表《国民革命与中回回民党》《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等文,反对阶级斗争,反对国共合作,被称为所谓的“戴季陶主义”。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国民党中央执委常委,考试院院长等职。1949年2月,在广州服毒自杀。 11.【中统局】 – 国民党CC系陈果夫、陈立夫控制的全国性特务组织。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分别设立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同年8月,以觉务调查科为基础,正式设立中统局。中统活动范围以党、政,文教方面为主,并向其他领城扩展。其主要任务是从事反共活动,同时也迫害其他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并为蒋介石排除异己效力。1947年4月,中统改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党员通讯局”,1949年2月又改为“内政部调查局”,隶属行政院内政部 12.【军统】 – 国民党特务组织之一。1932年3月,蒋介石为对人民加强控制,成立了以黄埔系军人为核心的力行社(又称蓝衣社),其外围组织称中华民族复兴社,形成特务系统。1938年,成立由藏笠负实际责任的“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该组织在各地广设特工机构,主要以监视、暗杀、绑架等各种手段,从事反共、迫害进步民主人士、监视国民党军队中的异己力量等活动,为国民党中规模最大、活动范围最广的特务组织 13.【复兴杜】 – 1932年,蒋介石在国民党内成立的特务组织。1932年3月,蒋介石指使贺衷寒,康泽、戴笠等人,成立了法西斯组织中华民族复兴社,由蒋介石兼任社长。其中设有特务处,由戴签任处长。复兴社的核心组织是“力行社”。组织原则是:下级绝对服从上级,捆性个人自由,绝对服从领袖。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回民党的军事系统,后也扩大到其他部门。该社以侦察、绑架、审讯、暗杀等手段迫害进步人士和异己力量。1938年复兴社解散,并人三民主义青年团,特务处改组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 14.【改组派】 –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政府内部的主要反对派。1928年成立于上海。主要发起人为陈公博.顺孟余等。1928年,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后,汪精卫集团在争夺南京国民政府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中遭失败。同年5月、6月,陈公博.顾孟余在上海创办《革命评论》《前进》等杂志.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为号召,重新制订钢领,改组国民党。1931年被汪精卫宣布解散。 15.【人权派】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其代表人物是胡适.罗隆基,梁实秋等一批留学欧美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1929年5月,胡适发表《人权与约法》,引起人们对人权,法治问题的探讨。该派宜扬人权至上,要求制定宪法,言论自由,主张实行专家政治:既反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一党独裁,又不赞同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运动。该派的主张在当时上层社会引起了一些共鸣。 16.【《独立评论》】 – 1932年,胡适等人创办的时事政治评论刊物。1932年5月22日.创刊于北平。胡适任主编,主要撰稿人有丁文江、傅斯年,翁文灏等10余人。标榜“独立”精神,《发刊词称:不倚傍任何党派,不速信任何成见,用负责的言论发表各人思考的结果。主张对日买妥协退让,拥护“,外必先安内”的基本国策,同时又具有明显的自由主义倾向。曾要求国民党改变“剿共”政策:提倡民主政治,反对独裁专制。1936年底.因反对日本策划“华北政权特殊化”,一度被迫停刊。 17.【第三觉】 – 邓演达创立的旨在走与国民党,共产党不同的第三条道路的政党组织。1927年,创立于上海,成立时叫中华革命党。主要领导人有邓演达、潭平山。该党既反对国民党的一党独裁,又不赞成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路线,期望在这两条路线中间寻找所谓第三条道路,即中间路线。第三党成立后,国民党政府对它采取镇压的政策,于1931年11月杀害邓演达,使第三党受到很大打击。1933年,它们同其他民主派别一起参加了十九路军在福建的反蒋活动。 18.【中国青年觉】 – 民国时期主要政党之一。又称国家主义派、醒狮派。1923年成立于巴黎,首领及其主要创始人为曾琦、李璜。该派创办《醒狮周报》,随后又出版多种书刊,因此又被称为“醒狮派”。该派借用“五四”时期“外抗强权,内除国贼”的口号,鼓吹反苏反共:强调“全民国家”,否定国家的阶级性:宣扬“全民革命”与“阶级合作”,反对阶级斗争等。 19.【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 1932年,宋庆龄、察元培、杨杏佛等在上海发起的政治组织。同盟的宗旨是营教一切爱同的革命的政治犯,争取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同盟成立后,为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营救政治犯,反对国民党的非法拘禁和杀爱,开展了多项活动。1933年6月18日,蒋介石派特务在上海法租界宋庆龄寓所附近把同盟总干事杨杏佛暗杀,同盟的活动因国民党的残酷迫害而无法继续下去,无形中终止。 20.【编遗会议】 –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裁军会议。1928年6月,蒋介石为削弱冯、阁、桂各派实力,提出裁编问题。7月11日,蒋介石与冯、间、李召开军事善后会议,未能达成协议。1929年1月1日,蒋介石主特召开国民革命军编造会议,会议确定全回设8个编造区,蒋介石控制其中的4个。同时规定全国军队等一切权力收归中央:各军原地静候改编。蒋介石这种削弱非嫡系实力的做法引起了冯、阁、桂等各地方实力派的不满。1929年8月,蒋介石被迫召开第二次编遗会议,将全国军队的总数目由原来的50个师增加到65个师,以此案扩充自己的实力。第二次编遣会议召开的结果,使蒋介石与各地方实力派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21.【中原大战】 – 1930年.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样及幸宗仁之间的战争。1930年3月,阀、冯、桂三派将领联名通电反蒋。4月,蒋介石下讨伐令,规模空前的军阀混战在中原地区全面展开。列9月中旬,张学良发出拥蒋通电.率军人关。11月初,中原大战以反蒋各派的失败而告终。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 22.【改订新约运动】 – 南京政府成立初期发起的要求修改不平等条约的运动。1928年7月,回民政府外交部发表《关于重订新条约之宣言》,宜布凡中外旧约期满者废除另订:尚未满期者解除重订:旧约期满,新约未订定者由国民政府另订临时办法处理。关于关税自主问题,虽然实行了新税则,但各国多采收敷衍态度:关于撒废领事裁判权,均被各国托词拒绝。后由于抗目战争的爆发,西方各国才纷纷放弃在华的不平等条约。 23.【关税自主】 –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在关税政策上实行的重大措施。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要求与各国重订新约,后分别与西方列强缔结了《关税条约》《友好通商条约》等新约,列强承认中国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此后国民政府于1930年,1933年,1934年逐年提高税率。关税自主措施对于增加财政收入、保护民族工商业和发展经济起了一定作用。 24.【中东路事件】·陕而师范大学2018年中国史真题 – 1929年,国民政府与苏联政府围绕中东路主权引发的武装神突。1929年7月,张学良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下,开始驱逐中东路苏联职员,查封哈尔滨苏联商业机构,开始着手收回中东铁路。同年7月18日,苏联政府宣布对华断交,并命令苏军在中苏边境黑龙江、吉林段准备武装介入,双方随后发生了局部冲突,东北军伤亡惨重。在美国的调停下,张学良被迫在伯力签订了《中苏伯力会议议定书》。中东路事件恶化了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同时向日军暴露了军事弱点,客观上加快了目军侵占东北的步伐。 25.【五五宪草】 – 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草案。1936年5月5日,由国民党立法院公布.故名。主要内容:规定中央政权由国民大会行使,中央治权由总统及五院行使: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兼行政首脑,总揽行政权,并统率军队:人民享有言论、信仰,集会,结社、请愿等自由。该宪法草案因未经国民大会通过,故无法律效力。 26.【八七会议】 – 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8月7日召开,故名。瞿秋白主持会议。主要内容为: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改选党中央领导机关,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决定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会议选举翟秋白、李维汉,苏兆征等9人组成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但会议在批判右倾错误的时候,没有注意防止“左”的倾向。 27.【罗明钠兹】 – 1927年,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之一。俄国人,生于格鲁吉亚。1917年加人俄国布尔什维克党。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继鲍罗廷、罗易担任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来华后即参加“八七会议”。11月,出席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12月,参加广州起义的领导工作。广州起义失败后回国。罗明纳兹主张“不断革命”的错误理论。1930年底,因被指控组织反党集团而解除党内外全部领导职务。 28.【南昌起义】”茅州科挂太季07年中国通史真题 – 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南昌发动的武装起义。为了反抗国民党右派的屠杀政策,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8月1日,周恩来等指挥各路起义军向驻守南昌的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战,占领了全城。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29.【秋收起义】 – 1927年秋,毛泽东等在湘赣边界领导的农民武装起义。“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身份赶赴湖南,改组中共湖南省委并筹备和领导秋收起义。起义的部队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3个团,约5000人,计划分3路进攻平江、潭乡,醒陵、浏阳,然后共同进攻长沙。9月9日,起义爆发。但各路起义军都很快遭到失败。9月19日,起义军在文家市否定了继续进攻长沙的主张,决定沿湘赣边界向南进军。0月底,部队到达井冈山的中心地带茨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30.【三湾改编】 – 秋收起义失败后,起义部队在江西水新县三湾进行的一次整编。1927年9月29目: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水新县三湾村,对部队进行整编。主要内容为:将秋收起义的部队由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人数近千人:在部队中建立了觉的各级组织,班有小组,连有支部,营,团有觉委,连以上各级设党代表,全军由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毛泽东任前敌委员会书记。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新型革命军队的基础。 31.【九月来信】 – 1929年,由陈毅从上海带回的中共中央对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故名《九月来信》。指示信规定了红军的基本任务是:发动群众斗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实行游击战争,武装农民,并扩大本身组织:扩大游击区域及政治影响。《九月来信》肯定了毛泽东、朱德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统一了红四军党内的思想,为即将召开的古田会议莫定了基础 32.【古田会议】 – 1929年.红军第四军召开的第九次代表大会。1929年12月28日,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召开,大会由陈毅主持,出席会议的代表有120多人。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改选了红四军前敌委员会,选举毛泽东等14人为前敌委员会委员,毛泽东为书记 33.【并冈山革命根据地】 – 毛泽东领导创立的中共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带领经过“三湾改编”的工农革命军进人并冈山。至1928年2月,工农革命军先后攻占了并冈山周围的茶陵、遂川、宁冈等县城,建立了县级政府和党组织。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部分部队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部会师。会师后,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6月,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后来,并冈山根据地发展为湘赣根据地。 34.【赣南、间西根据地】 –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前身。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进入赣南,在当地共产党组织和游击队的配合下,开辟了赣南根据地:3月至12月,红四军又三度进人国西,开辟了甸西根据地。赣南、闽西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5.【工农武装割据】 – 毛泽东关于土地革命战争的重要理论。毛泽东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探索,于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相继写成(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缭原)等文章。这些文章总结了共产党领导武装起义和开辟农村根据地的经验,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36.【苏维埃】 – 1931一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政权。“苏维埃”,俄文音译,意为“会议”或“代表会议”。俄国无产阶级在1905年革命时期创造的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组织形式。1917年十月革命后成为苏俄权力机关的名称。我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也曾把当时的工农民主政权组织称为苏维埃。1931年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置布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1937年2月,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中央宣布放弃该名称 37.【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 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瑞金建立的政权,成立于1931年11月7日。在该政权运作期间领布了宪法.发行了货币,同时将其所属控制区城称为“苏区”。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被迫于1934年10月撤离江西苏区,于1935年10月转移至陕甘苏区。1937年9月22日置布取消 38.【查田远动】 – 1933年,中央苏区开展的土地运动。1933年6月初,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与苏区中央局相继发布了《关于查田运动的训令》和《关于查田运动的决议》,决定在中央苏区开展普遍的查田运动。查田运动的日的是为了消灭封建残余势力,解决土地问题。0月,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纠正查田运动中出现的”左”的错误,做出《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并批准以毛泽东所著(怎样分析农村阶级》作为划分农村阶级的依据,对查田运动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9.【庐山军官训练团】 – 1933年,蒋介石在江西省庐山举办的训练中初级军事干部的组织。1930一1932年。国民革命军在“围则”中国工农红军的战争中屡遭失败.蒋介石认为是各部队的中初级军官武德、武学尚欠深造所致,遂决定在江西省庐山举办军官训练团,以图提高部队对红军的战斗力。庐山军官训练团实施蒋介石“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开了南京国民政府大规模训练军事干部的先声 40.【红军长征】 – 1934年10月开始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根据地而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则”。10月21日,中央红军及后方机关共八万余人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5年1月举行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6月14日,实现了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想功的会师。此后,中共中央确定了北上建立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10月19日,红军主力抵达陕北吴起镇,与红十五军团会师。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一同北上,并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帅。 41.【遵义会议】 – 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博古做了关于第五次反“围则”失败的报告,遭到参会多数人的反对。会议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李德,博古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会后成立了由毛泽东、王稼样,周恩来3人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工作。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领情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42.【四行二局一库】 – 国民政府直接控制的七大金融机构。“四行二局一库”包括: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郎政储金汇业局、中央合作金库。中央银行于1928年11月1日在上海成立,发行兑换券、铸造及发行国币。国民政府在成立中央银行的同时,采用增加官股和派造人员的办法改组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改为经国民政府特许的“国际汇兑银行”,交通银行改为“发展全国实业之银行”。1935年6月,国民政府颁布《中国农民银行条例》,将1933年成立的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改组为“中国农民银行”,有发行兑换券及农业债券的特权。同时,国民政府还设立了以经营进口军火为主的中央信托局和从事小额储蓄、储金汇兑的邮政储金汇业局,以莹断全国的信托、保险等金融业务。这样,“四行二局一库”便成为国家资本金融整断的中心。 43.【四联总处】 – 1937一1948年,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联合办事处的简称。1937年成立于上海。其职权是负责监督四行联合经营的业务。1938年迁往重庆。1939年设理事会,蒋介石兼任理事会主席。理事会下辖战时金融委员会和战时经济委员会,分管战时金融经济统制事宜。该处还享有发行纸币办理外汇等特权。199年后,中央信托局、郎政储金汇业局归四联总处管理。19将年10月撤销,所有控制金融的职权均归中央银行。 44.【废两改元】 – 1933年,国民政府推行的废用银两改用银元的币制改革。1933年3月】日,国民玫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4月6日,国民政府实行“废两改元”,规定即日起,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元,不得再用银两。持有银两者,可由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元,或在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兑换银元。废两改元是法币改革的前提。 45.【法币政策】 –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废止银本位制、以法定纸币为本位货币的币制改革。1935年,国民政府在英国政府支持下,发布紧急法令,实行币制改革。规定自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之纸币为法币(1936年又加入中闲农民银行)。所有公私收付一律使用法币,不得使用现金:实行白银国有,所有白银必须在规定限期内兑换法币:改银本位制为外汇本位制。法币改革对于制止大量白银外流,扭转金融紧缩及工商不振的状况,曾起过积极作用。 46.【法币】 – 国民政府发行的一种纸币。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禁止银元流通,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用法币收兑白银、银元和民间藏银。同时规定法币汇价为一元等于英铮一先令二便士半,由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法币的发行曾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全面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通货恶性膨胀,法币急剧贬值。1948年为金圆券所取代。 47.【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1935年,蒋介石发起的一场全国性的物质建设运动。1935年10月,蒋介石发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其实施》的报告,宣布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了《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决定通过“人力”“地力”“资力”“组织力”的配合,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组织机构方面,中央、省,县各级均设国民经济建设委员会,市镇设立各种同业公会,村设立农业协会,各规定其职责。1936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局面,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 48.【新生活运动】 – 1934年,蒋介石发动的旨在使国民生活合理化的运动。1934年2月,蒋介石在南昌发表《新生活运动之要义》,发起新生活运动。1934年7月,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于南昌正式成立,统领全国各地新生活运动工作,蒋介石任总会长。该运动主要内容:以礼义廉耻精神为中心准则,从衣食住行基本生活着手,按照清洁、整齐、简单、朴素,迅速的具体标准,达到所谓回民日常生活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的目的。1949年,蒋介石下令停止该运动,成效不大。 49.【大学院制】 – 国民政府实行的一种教育行政管理体制。1927年由蔡元培提出。在中央设大学院,以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在地方设若干大学区,每区设校长一人,由校长总理区内一切学术与教育行政事项。大学区设评议会和研究院,分别为本区教育立法机关和最高学术机关:设高等、普通,扩充3个教育部,分别管理本区大学、中小学、社会教育。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采纳了察元培的建议,并推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主持各项事宜。大学区制曾在浙江,江苏两省和北平市试行,但不久即因许多人的非议和反对宣告结束。它对中国杜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50.【中央研究院】 –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最高学术研究机关。于1928年6月9日正式成立,来属于国民政府。其任务是:实行科学研究,指导,联络、奖励学术研究。设院长一人,先后由察元培朱家骅担任:设数学、天文、物理、化学、地质,动物,植物、气象、历史语言、社会、科学.医学,工程、心理学14个研究所,从事各学科的科学研究。1949年该院迁往台湾地区。该机构在推动中国学术繁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1.【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运动】 – 国民党CC系发起的中国文化建设运动。1934年3月,成立了中国文化建设协会,由陈立夫任理事长。此后又创协了《文化建设》月刊.陈立夫在创刊号赛文提出所谓发扬围有文化,吸收西方文化来建设一种新的文化体系。1935年】月,CC系的王新命、何炳松陶希圣等10名教授在《文化建设》上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提出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特征,必须从事中国本位文化的建设 52.【十教授宣言】 – 1935年1月,由王新命、何炳松.陶希圣等10位教授联名发表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宣言》提出要由中国文化之史的发展去检讨西化东渐后中国文化动摇的原因,指陈以往种种运动失败的建结,主张今后的文化建设应以中国为本位,断言“中国此时此地的需要就是中国本位的基础”。力图恢复以“周有道德”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陈序经提出全盘西化论,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的主张相对抗,由此引发了20世纪30年代的中西文化论争。 53.【中国杜会史论战】 – 20世纪30年代中国思想界,文化界关于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的论争。1932一1933年形成了高潮。主要代表人物有:郭沫若、吕振羽.陶希圣,梅思平,李季、杜畏之等。论战大体围绕3个问题: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有无奴隶社会: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及秦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论战的实质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无共同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学说是否适用于中国。 54.【中国左藏作家联盟】 – 1930年,在上海成立的革命文学团体。1930年2月,中国共产党委托冯乃超、冯雪蜂等筹备左联。经过鲁迅和创造社、太阳社及其他左翼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正式成立。参加者有鲁迅、茅盾、田汉、郁达夫等50余人。左联主要宜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主要刊物有《萌芽月刊》《拓荒者》《文学月报》。1936年初,为了适应抗日数亡运动的新形势,为了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自行解散。 55.【新月派】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的现代文学流派。新月派以徐志摩,梁实秋等人为主体,因创办新月书店和《新月》杂志而得名。他们主张思想言论的充分自由,反对“标语与主义”,认为“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的标准”“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反对把文艺同阶级斗争联系起来。其代表作是徐志摩的(新月的态度),梁实秋的《文学与革命》等。 56.【《大公报》】 – 中回近现代著名报纸。1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1916年,因经营不善由王郅隆接办,胡政之任经理兼总编辑。1926年9月,由吴鼎昌、张季膏等接办。该报在知识分子中影响较大。1948年11月15日,香港版发表评论《和平无望》,转变拥蒋立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版于1949年6月17日发表《新生宣言》,继续出版,后迁天津,1956年又迁北京,以报道财政经济为主,1966年停刊。香港《大公报》仍在发行。 57.【新记《大公报》】 – 1926年,吴鼎吕、胡政之和张季鸾等以新记公司名义接办的《大公报》。1902年《大公报》在天津创刊,1925年停刊。1926年吴鼎吕、胡政之和张季鸾等以新记公司名义续办《大公报》,故名。新记《大公报》以“不觉、不卖,不私、不盲”为办报方针。该报先在天津出版,后因日军侵略,先后迁移上海、汉口、香港等地出版。抗日战争胜利后,《大公报》分别在天津、上海、香港继续出版。1949年2月,天津版改为《进步日报》,以报道财政经济为主。1966年停刊。 58.【创造社】 – 20世纪20年代中国著名的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发起人为郭袜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基本倾向是反帝反封建及创作上的浪漫主义。1925年以后,在革命形势推动下,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曾先后出版过《创造》《创造周报》《创造日》《日出》《文化批判》等刊物和《创造社丛书》。1929年,被国民党查封。 59.【民生实业公司】 – 近代中国长江航线最大的私营轮船航运企业。1925年,卢作孚等人筹设于重庆。次年起营业,专营重庆至合川的短航客运。后兼并川江各轮船公司,独占川江航运。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重视企业管理,注意“服务社会,便利人群,解决职工困摊,以笼络人心”。1932年航线延展至上海。其后依附四川军饲势力,扩大投资。全面抗日战争初期,为协助工厂内迁.损失部分船只。1956年,并人国营长江航运管理局。

九、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 – 1931年,日本为侵占东北而制造的军事冲突。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了南满铁路在沈阳柳条湖附近的路段,诬陷是中国军队所为,进而侵扰东三省。由于张学良奉行 “不抵抗政策”,事变爆发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九一八事变”成为14年抗战的开端。 2.【江桥抗战】 – 东北抗日军民在嫩江桥进行的抗日作战。“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关东军意图北上侵占黑龙江,代理黑龙江省政府主席马占山率所部1万余人在齐齐哈尔以南的嫩江桥一线布防,准备抗击日军,由此爆发了江桥抗战。1931年10一11月,日伪军在日军飞机掩护下多次发动进攻,11月6日,马占山部因伤亡过大被道放弃嫩江桥阵地。江桥抗战是日本关东军自“九一八事变”以来首次遭到中国正规军组织的抵抗,揭开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延缓了日本关东军的进攻步伐。 3.【东北抗日义勇军】 –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地区抗日武装的统称。“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部分爱国军队和各地人民群众,自发组成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抗日武装,人数最多时曾达四五十万人。后在日军的进攻下,因缺乏统一领导而又成分复杂,于1933年陷于瓦解。其中一部分接受中共领导,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组成部分,为东北和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4.【国联调查团】 – 1932年,国际联盟为满查日本侵占东北事件面派出的临时机构。因英国人李顿任团长,又称李顿调查团。1932年4月国联调查团到达东北,同年10月,公布调查报告书国联调查团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日本侵占东北三省的真相,但未能制止其侵略恶行。1933年,日本因国联通过了根据《国联调查团报告书》起草的 《关于中日争端的决议》,宣布退出国联。其后,《国联调查团报告书》成为废纸。 5.【一·二八事变】 – 1932年,日本为占领上海而发动的侵华事件。“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迅速占领了东三省。为了转移中国和回际社会对东北局势的关注,加紧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为了迫使国民政府做出妥协,1932年1月28日,日军又悍然对上海发动了攻击,这就是”一·二八事变”。日本通过“一·二八事变”,达到了拼凑伪满洲国和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屈服的双重目的。 6.【国难会议】 – 1932年,国民政府在洛阳召开的会议。“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同年11月,蔡元培提出召集国难会议。1932年4月7日,国难会议在行政院长汪精卫主持下于洛阳召开。会议议定的各项提案对政府无法律上的约束,仅备参考。多数提案反映民众抗日要求,还有政治改革和取消一党专政。会议于4月14日结束,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效果。 7.【伪“满洲国”】 – 日本在东北扶植的愧儡政权。1931年1Ⅱ月,日本帝国主义把前清废帝溥仪从天津挟持到东北。1932年3月1日,日本帝国主义以“满洲国”政府的名义,发表了一个所谓“建国宜言”,宜布“满洲国”成立。9日,溥仪在长春出任“执政”,年号“大同”,“首都”长春,改称“新京”。1932年9月16日,日本外务省发表宣言正式承认“满洲国”。1934年3月,“满洲国”改称“满洲帝国”,溥仅由“执政”改称“皇帝”,年号为“康德”。1945年,随着抗战胜利,伪“满洲国”彻底消失。 8.【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 1933年,冯玉祥、吉鸿吕等人在张家口建立的抗日武装。1933年5月,冯玉样、吉鸿昌、方振武等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冯玉祥任总司令,方振武任北路前敌总司令,吉鸿昌任北路前敌总指挥。部队迅速从几千人发展到10余万人,抗击进犯察哈尔省的日、伪军,并连续克复康保、宝昌、洁源等县。7月,又收复多伦,同盟军声威大震。由于受到蒋介石的阻挠和破坏,同年10月,同盟军在日、伪军和国民党军的夹击下失败。 9.【福建事变】 – 1933年,十九路军在福建发动的反蒋事变。1933年11月20日,国民党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错等,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陈铭枢和第三党领袖黄琪用等反蒋势力,在福州召开“中国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发布《人民权利宜言》,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由于未得到各方支持,次年1月即被蒋介石以优势兵力击败,各高层领导人出走,十九路军亦在缴械后被解散收编。 10.【长城抗战】 – 1933年,中回军队为阻止日本侵略军人关南下在长城一线的战斗。1933年3月初,日军侵占热河,继续向长城一线进犯,长城抗战爆发。驻守喜峰口的第二十九军从3月9日至4月中旬屡挫日军攻势,并主动出击,夜袭敌营,守住了阵地。驻守古北口的第十七军与日军激战两月,阵地被日军逐次突破,才奉命撤退。第三十二军、第三十五军分别在冷口,怀柔对日军进行了反击。4月初,日军攻陷秦皇岛等地,使长城线上的中国守军腹背受敌。5月下旬,中国军队相继放弃长城各口,长城抗战失败,使华北处于十分危急的境地。 11.【《塘洁协定》】 – 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与日本关东军在塘沽签订的停战协定。1933年4月,长城抗战失败,日本关东军进人华北,直通平津。5月31日,国民党政府代表舰斌与日本关东军代表冈村宁次在塘沽进行谈判,并签订了停战协定,习称《塘洁协定》。根据协定,划定翼东为非武装区,中国军队撒至延庆、吕平、高丽营、顺义通州、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日军撤至长城线,从面在实际上默认了日本对东三省及热河的占领。自此,华北门户洞开,为日本进一步控制整个华北创造了条件。 12.【天羽声明】 – 1934年,日本外务省情报部部长天羽英二发表的声明。1934年4月,日本外务省情报部部长天羽英二发表“天羽声明”:(1)日本与中国有特殊关系,故日本应与各国不同,要完成它在东亚的特殊责任:(2)维护东亚和平及秩序,是日本单独之责任,无须他国干涉:(3)如果中国用以夷制夷的政策,日本就唯有加以排击:(4)如果各国暗助中国抗击日本,那么纵令其名目为财政或技术援助,日本亦不得不反对。该声明暴露了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 13.【《何梅协定》】 – 1935年,日本强迫国民党政府签订的旨在进一步控制华北的协定。1935年5月,河北事件发生后,日本华北驻电军司令官梅辣美治郎于6月向国民政府代表何应饮提出取消国民党河北省党部,撒走驻河北的军队,撒换河北省主席和平、津两市市长,取锈反日团体等无理要求。国民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接受日方条件。日方将单方面拟定的《觉书》交何应钦,在经汪精卫同意后,何应饮接受了日方要求。梅津《觉书》与何的复信,史称“何梅协定”。根据这一协定,国民政府丧失了在河北省的大部分主权。 14.【《秦土协定》】 – 1935年,察哈尔代理主席秦德纯与日本奉天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达成的协定。1935年6月5日.4名没有护照的日本特务机关人员潜入察哈尔境内绘制地图,行至张北县,被当地驻军扣留。察哈尔省主席宋哲元为避免引起事端,下令释放。日方以此为借口提出无理要求。6月27日,秦德纯与土肥原贤二于北平正式签订了《秦土协定》。其主要内容为:(1)向日军道款,撤换与该事件有关的中国军官,担保今后目本人在察哈尔可以自由往来:(2)成立察东非武装区,第二十九军从该地区全部撤退:(3)中国方面停止向察哈尔移民:(4)解散察哈尔排日机构。《秦土协定》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在察哈尔省的大部分主权。 15.【华北事变】 – 1935年,日本为侵占华北制造的一系列侵略事件。1935年5月初,天律日租界《国权报》社长胡恩溥和(振报》社长白逾恒相继被刺杀,由于胡、白两人是亲日分子.该事引起日方交涉。1935年6一7月,《何梅协定》《秦土协定》相继达成后,中国在河北和察哈尔的主权大部丧失。随后,目本帝国主义又策动汉奸制造所谓“华北五省自治运动”,企图使算,察、绥,鲁、晋5省脱离中国。10月,日本在河北省的香河指使汉奸暴动,占领县城。11月,汉奸股汝耕在通县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12月,国民党政府指派宋哲元等成立“翼察政务委员会”,以适应日本帝国主义关于“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华北事变“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加快了日本侵华的步伐。 16.【翼察政务委员会】 – 1935年底,国民政府为处理冀、察、平、津等省市政务而设立的临时地方行政机构。1935年12月11日,南京国民政府明令设置“冀察政务委员会”,由宋哲元任委员长。原拟于12月16日在北平成立。由于北平“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的爆发,以及12月16日市民、学生示威大会的强烈反对,该委员会被延至18日成立。辖河北、察哈尔两省及北平,天津两市。名义上隶属于国民政府,实际上是一个半独立性质的机构 17.【一二·九运动】 – 193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抗日数亡运动。1935年“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而此时又传来冀察政务委员会即将成立的消息,为此,2月9日,北平各大学学生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反对设立“囊察政务委员会”。但是游行队伍遭到国民政府的镇压,随后全国各大中学校学生罢课,以支持北平学生的爱国运动。 18.【救国会】 – 全国性群众抗日救亡团体。”一二·九运动”后,全国抗日数亡运动蓬勃发展,上海、武汉,天津,北平等地先后建立了各界救国会。在此基础上,1936年5月,各地数国会代表在上海集会,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并发表宜言,要求立刻停止军事冲突,释放政治犯、各党各派立即派正式代表进行谈判,制订共同抗敌钢领,建立一个统一的抗日政权。这个组织的主要领导者是沈钧儒、邹韬奋等人。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中国人民教国会,简称教国会。 19.【《八一宣言》】 – 1935年,中国共产党草拟的《为抗日教国告全体同胞书》。1935年8月1日,根据共产国际“七大”关于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10月1日,正式以中华苏雏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名义在法国巴黎《教国报》发表,通称《八一宣言》。宜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军队,停止内战:主张成立国防政府,组建抗日联军:号召全体同胞总动员,为抗日教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八一宜言对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和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瓦密堡会议】 – 1935年12月,在瓦窑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及其他负责人10余人。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华北事变”后的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日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奠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基础。 21.【两广事变】 – 1936年两广军阀发动的反蒋事变。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下,1936年6月1日,两广地方实力派打出“抗日救国“的旗号,发动了两广事变,进行反蒋活动。蒋介石调集大军,准备一举进占两广,内战一触即发。由于全国奥论纷纷反对内战,两广事件于9月中句遂告和平解决。该事件的解决使蒋介石进一步整合了国内的军事力量。 22.【西安事变】 – 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为通蒋抗日在西安发动的兵变。由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一意孤行,继续调集重兵人陕,并通迫张学良、杨虎城“测共”,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张、杨毅然实行兵谏,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经过中国共产党等多方力量的努力,“西安事变”遂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23.【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军队。1937年8月25日,根据国共合作抗日协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驻在陕甘宁地区的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刷总指挥。下辖第一一五师、第一二O师、第一二九师,全军共4.5万余人,为抗战胜利做出了承要贡献。1947年3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 24.【卢沟桥事变】 – 1937年,目本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而策划的一起事变。日本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于1937年7月7日在北平西南宛平县卢沟桥制造军事神突。日军挑起事端,进而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后,中国军队在平非地区奋起抗击日军侵略的作战,称为卢沟桥抗战。中国人民由此进人全面抗目战争时期 25.【八一三事变】 –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在上海发动的侵略战争。日本帝国主义继在华北桃起卢沟桥事变,侵占平津地区后,又在华东地区挑起了“八一三事变”。1937年8月13日,日本军舰以重炮向上海侧北轰击,海军陆战队也向闸北、江湾方面大举进攻,中国守军当即予以猛烈反击,这就是“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开始。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明确表明了抗战的态度与决心。 26.【淞护会战】 – 1937年,中国军队在上海地区抗击日军侵略的战略性战役。1937年8月13日,日军以租界和停泊在黄浦江中的日舰为基地,对上海发动了大规模进攻。驻上海的第九集团军在张治中的指挥下奋起抵抗,开始了历时3个月之久的淞沪抗战。11月,上海失陷。由于淞沪守军浴血奋战,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打肢其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为中国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 27.【南京大屠杀】 –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制造的大暴行。日军占领南京后,在华中派遗军司令松并石根和第六师团长容寿夫的指挥下,对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6周的大屠杀。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调查,被杀害的中国居民达30多万人,被焚烧的房屋达1/3。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松并石根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饺刑,谷寿夫被中国政府处死。为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同胞,2014年,中国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8.【析口会战】 – 1937年10月,中日两军在山西析口进行的会战。1937年9月12日,大同失守,日军长驱直入,进至雁门关一线长城各口。国民党政府为保住太原,在忻口集结重兵,作为最后一道重要防线。日军占领长城各口后,于10月13日全力进攻忻口。国民党晋绥军与敌展开激烈搏斗,予敌以沉重打击。因娘子关失守,晋东失去屏障,忻口守军被迫于11月2日向汾河以西、太原以南撇退。 29.【平型关大镀】 – 抗战时期八路军在山西平型关伏击日军的战斗。从1937年8月下旬到9月底,八路军陆续开赴战场。第一一五师进至平型关东北公路两侧高地设伏。9月25日晨,敌第五师团一部及大批辐重车辆进入我军伏击地区,第一一五师迅速将敌人分割包围,经过半天激战,歼敌1000余人,嫩获大批枪支和物资,毁敌汽车和马车300余辆。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对日军作战取得的一个大胜利,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绍狂气焰,振奋了全国的人心,士气,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30.【徐州金战】 – 1938年,中国军队与日军为争夺徐州而进行的一次大规模会战。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济南后,南北夹击,会攻徐州。中国第五战区部队与日军华北方面军、华中派遣军各一部,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津浦线,陇海线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会战。在李宗仁的指挥下,我军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1938年5月,为保全有生力量,我军主动放弃徐州,徐州会战结束。 31.【台儿庄战役】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和日军在山东南部台儿庄地区进行的一次战斗。1938年3月,日本侵路军为了争夺战略要地徐州,向台儿庄发起进攻,与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展开争夺战。中国军队在第五战区军事长官李宗仁的指挥下,击退日军,取得了歼灭日军1万余人的胜利。此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露张气焰,是抗战以来歼敌数量最多的一次战役,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斗志。 32.【武汉会战】 – 1938年,中国军队为保卫武汉而进行的战争。会战从1938年6月11日日军进攻安庆起,至10月25日中国军队主动撒出武汉止,历时4个半月,主要在武汉外围展开。日军前后投人兵力达35万余众,中国参战的部队则达130个师和海空军各一部,约100万人。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此后,抗日战争进人战略相持阶段。 33.【《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 全面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和苏联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1937年8月21日,南京国民政府外长王宠惠和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在南京签订该条约,共4条。主要内容为:两国斥责以战争为解决国际纠纷的方法,并约定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向对方实施侵路:两国中若有一方受到其他国家侵略时,另一方不得直接或间接给予侵略国任何协助,亦不得与该国签订任何协定。条约有效期为5年。《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对中回抗战起了积极的援助作用,对日本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苏联而言则是实施联华制日政策的表现,达到了拖住日本,使日本无法腾出力量进攻苏联的战略目的,苏联也开始走上援华道路。 34.【陶德曼调停】 – 抗日战争中,德国驻中国大使陶德曼所做的调停工作。战争初期,日方向德国提出随时准备和中国谈判,希望德国从中斡旋,并提出议和条件。蒋介石表示欢迎德国停调,并表示日方条件可以讨论,但日本必须恢复“七七事变”前的状态,否则中国不能接受日方任何要求。1938年1月,日本发表了“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近卫声明。刷德曼调停以失败告终。 35.【近卫声明】· –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近卫内阁发表的关于侵华政策的三次声明。1938年1月16日,日本首相近卫文度首次发表对华政策声明,胁迫国民政府立即接受陶德曼提出的“和平”条件,宣称若不接受,日本将“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面另建“与大目本提携之新政府”。同年10月,中日战争转人战略相持阶段,为适应这一变化,11月3日,近卫内阁再次发表声明,改变了“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立场,以所谓“共同防共”“建立东亚新秩序”为饵,向国民政府诱降。12月22日,近卫内阁第三次发表对华声明,又一次提出“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的建议,企图诱使国民政府对日投降。汪精卫公开响应近卫声明,于1938年12月投降日本。 36.【南岳军事会议】 – 1938年11月,国民政府军令部在湖南衡山召开的军事会议。1938年11月25一2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南岳召开军事会议。会议决定要继续实行持久消耗的战略方针,重视游击战和运动战,以迁回包围战术转守为攻,牵制消耗敌人。会议重点把整训军队、提高军队素质,增强军队作战能力放在突出地位。为此会议制订了全面整训军队的方针和原则,规定全国军队分三期轮流整训。会议重新调整了战区,将全国划分为第一至第五战区,第八至第十战区以及鲁苏,冀察战区。 37.【随枣金战】 – 1939年,国民党军队在湖北随县、枣阳地区抗击日军的战役。1939年5月,日军3个师团、】个睛兵团在空军配合下发动随(县)枣(阳)战役。中国第五战区部队与从钟样北犯之敌激战10余天,敌先后占领枣阳,新野、唐河、南阳,阴柏等地。5月中句,中国军队反攻,收复失地。日军除占领随县城,其余均退回原地区,双方恢复到战前态势,随枣战役结束。此役中国军队毙敌13000余人,起到了牵制和消耗日军的作用。 38.【中条山战役】 – 1941年,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在山西中条山地区进行的战役。晋南,像北交界处的中条山地区是国民党军队的一块游击根据地。1941年5月初.日军集中了6个师及两个旅团,兵分三路围攻中条山地区。面对日军的围攻,除部分国民党军队进行抵抗外,其余大部都采取避敌方针,不战而退。仅几天时间日军就占领中条山南黄河各渡口,国民党军队陷于日军包围之中。后在八路军协助下才突出重围,但损失惨重。日军以极小的代价将国民党军队逐出中条山地区,至此黄河以北晋南地区完全为日军占领。 39.【中国远征军】 –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派往缅何抗击日军的部队。1942年2月,应英方吁请,中国军队人霸援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滞留于滇缅边境待命的第5军、第6军依次人缅,紧急向缅南,缅东地区开进,在英军总司令胡敦的统一指挥下对日作战。中国远征军虽经苦战未能挽回甸防御战的顾势,但他们入鲡抗击日军,为驻缅英军免除危机,平安撤往印度,而后组织印度防务赢得了宝贵时间。 40.【仁安莞战役】 – 1942年,中英两国驻缅军队在领甸仁安羌与日军进行的一次战役。1942年4月,日军第三十师闭突破驻缅英军防线并占领其后方的仁安羌油田,切斯英军退路并将英缅军第一师包围于仁安羌以北地区。英军粮尽弹缺,即将瓦解,中国远征军奉命教援。19目拂晓与日军藏烈交战,毙敌1200多人,数出7000名英军以及被俘英军、传教士、记者500余人。 41.【滴缅公路】 –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修建的从昆明通往俪甸的国际公路。因从中国云南昆明至缅句腊戍,故名。该公路在中国境内段自昆明起,经楚维、下关、保山、潞西至豌町止,全长近一千千米。滇缅公路昆明至下关段于1935年修通,下关至豌町段于1938年11月修通。由于当时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均已沦陷,滇公路是抗日战争期间我国一条重要的国际运输路线,故对运输战时军用物资起了极大作用。同年,日军占领越南,切断滇越、桂越铁路、公路后,滇细公路成为我国唯一国际交通线。 42.【中国驻印军】 – 抗日战争期间派往印度接受训练和参加对日作战的中国军队。1942年8月,在缅句战败退往印度的中国远征军第五军直属部队和新二十二师、新三十八师,集结于兰姆咖,成立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中国战区参谋长美国史迪威将军兼总指挥,罗卓英为副(郑闲国继任)。后又从国内空运新三十师、第十四师、第五十师加人战斗序列,合编为新一军、第六军,接受美军训练和装备。1945年1月27日,在芒友与重建的中国远征军会师,打通了中印公路。旋南下攻取睛成以南、以西地区,在取得整个缅北反攻的胜利后,奉命回国,撤销番号。 43.【第三次长沙会战】 – 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在长沙地区进行的会战。1941年12月8日,日军从广东对香港发动进攻。为策应香港方面作战,打通粤汉铁路,12月24日,军以3个多师团的兵力,第三次进攻长沙。守卫长沙的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日军反复突击皆被击退。942年1月4日,中国军队全面反击。日军随即北撒.中国军队追击歼敌。15日,日军撒至新墙河以北阵地,恢复会战前态势。此役共毙伤日军5万余人 44.【新赣会战】 – 1942年,国民党军队在浙赣铁路沿线抗击日军的战役。为摧毁浙江的主要空军基地,解除对日本本土空袭的威胁,日军发动了浙赣战役。日军第十三军主力于5月15日分由浙江奉化、上虞、富阳、箫山等地沿浙赣铁路及其两侧向西进犯。5月31日,日军第11军由南昌沿浙赣铁路及其两侧向东进攻。7月1日,东西对进日军在横峰会合,打通了浙赣铁路。8月5日,日军奉命辙退,中国军队跟踪追击。至8月底,除金华,兰溪等地继续被日军占领,基本上恢复了战前态势。 45.【豫湘桂战役】 – 1944年,日本发动的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战役。战役的第一阶段为河南战役1944年5月.日军调集了五六万人,进攻驻守河南的国民党汤恩伯、胡宗南所部两大战区。第二阶段为湘桂战役,日军从湘北分路南犯,长沙于6月19日陷落,11月底,日军轻易地占领了广西的桂林、柳州和南宁。粤汉,湘桂铁路均落入日寇之手。1945年1月,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在像湘桂战役的短短8个月内,国民党损失兵力六七十万人,丧失了大片国土。该战役是武汉失守后正面战场的一次严重失利。 46.【中美、中英新约】 – 1943年1月11日,中国分别与英、美两国签订的条约。《中英新约》由外交部部长宋子文与英国驻华大使薛穆及印度特派代表黎吉生签订于重庆,全称《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特权之条约与换文》。《中美新约》由美国国务舞赫尔和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签订于华整顿,全称《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主要内容是英,美两国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取消(辛丑条约》及其附件给予的一切权利等。但英国政府在新约中拒不归还依据《南京条约》攫取的香港和九龙的主权。 47.【史迪威事件】 – 抗日战争后期中美外交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作。1942年1月,二战反法西斯同凰国宜布成立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同年3月,美国派遣史迪威中将来华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一职,辅佐蒋介石指挥抗战。但双方因职务、个性和战略见解的不同而屡生摩擦。由史迪威指挥的缅甸战役失败后,蒋介石萌生了撇换他的念头,而史迪威认为,战败的责任应由国民党将领承担。此后两人矛盾愈演愈烈,1944年,双方最终推牌,美国政府不得不召回史迪威。 48.【洛川会议】 – 1937年8月,在陕北洛川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及有关方面负责人22人。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数国十大钢领》。会议决定重新组成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为书记会议期间还决定建立中央军委前方军分会,朱德为书记:建立长江沿岸委员会,周恩来为书记 49.【《抗日教国十大铜领》】 – 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8月在洛川会议上提出的抗日政治主张。主要内容是:(1)打倒日本帝国主义:(2)全国军事的总动员:(3)全国人民的总动员:(4)改革政治机构:(5)抗日的外交政策:(6)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7)改良人民生活:(8)抗日的教育政策:(9)肃清汉奸卖国城亲日派,巩固后方:(10)抗日的民族团结。《抗日数国十大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体现,它把实行抗日与争取民主紧密结合起来,争取使抗战的胜利成为人民的胜利 50.【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抗日武装。1937年10月,国共两党就改编南方八省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不包括琼崖红军游击队)达成协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宜布,将这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衰国平任政治部主任。“皖南事变”中新四军香号被国民党政府取消。随后,由中共中央重建。 51.【《论持久战》】 –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的讲演稿。该文不仅透彻地对比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而且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回:认为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论持久战》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认识。 52.【百团大战】 – 1940年,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向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发动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为打击目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总部决定肢袭华北日军交通线。1940年8月20日夜,一二九师、一二O师等部队在八路军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玻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的铁路线(1904一907年修建。原计划由河北省正定县修至太原,故名。后改为正定以南15千米的石家庄为起点,路名仍袭初议。现称石太铁路)为重点的战役。因参战部队达一百余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特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53.【皖南事变】 – 1941年,国民党在皖南发动的反共事变。1941年1月4日,驻在皖南泾县云岭的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的一支部队,共约9000余人,奉命北上,到达茂林一带时,突遭国民党军队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因寡不敌众.除两千多人突围,3000多名指战员壮烈牺性,其余被俘。蒋介石随即宜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并下令向新四军其他部队进攻。 54.【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 – 1938年,国民党在武昌召开的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组织国民参政会案》,制订了《抗战建回纲领》,决定实行总裁制,推蒋介石、汪精卫分别为正、副总裁。发表了大会宣言,表示要坚决抗战。大会又通过了《非常时期经济方案》《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钢要》以及推行兵役制度等要案。并决定设立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调查统计局(“中统”)。此次大会标志着国民党的工作重心向战争时期转移,但在大会宣言和《抗战建国纲领》中明显地体现了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 55.【《抗战建国纲领》】 – 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抗战纲领。全称《中国闲民党抗战建国纲领》。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国民党在武汉召开了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检查全国抗战以来的工作,确定今后的任务和行动方针。《抗战建国纲领》是国民党在这次大会上制订的主要文件,系统地提出了国民党抗日救国的主张。该《钢领》规定了抗战时期国民党在外交、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政策。 56.【三青团】 –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成立的政治组织。1938年7月,三青团在武昌正式成立,蒋介石任团长,下设支团部、区团部、分闭部、区队、分队各级组织,并借社会服务之名,建有“青年服务队”等各级外围组织。三青团的核心是国民党特务组织复兴杜骨干分子。三青团建立的目的是加强对全国青年的控制。三青团的基本任务是扩大团的组织,组训骨干,党化教育,发动青年从军。随着国民党加紧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三青团逐步成为其实行一党专政和进行反共内战的助手。1947年9月,国民党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取消三青团,将其并人国民党。 57.【国民参政会】 –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成立的最高咨询机关。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决议设置国民参政会。4月12日,国民政府公布《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规定国民参政会为咨询机构,有权听取政府施政报告并提出咨询、建议案:休会期间,由参政员互选15一25人组成驻会委员会,负责听取政府各项报告及决议案实施经过。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参政会先后举行了四届会议,对扩大抗战时期的民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58.【国民党五属五中全金】 – 1939年1月,国民党在重庆召开的五届五中全会。重要议题是抗战和党务间题。这次会议显然表明要维续抗战,但蒋介石解释“抗战到底”为恢复“七七事变”前的状况。会上决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做出了强化国民党独裁统治,加强蒋介石个人权势的决定,由蒋介石任党政军一元化的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颁布了一系列控制人民思想,禁止人民抗日文化宣传话动的措施。 59.【晋西事变】 – 1939年,山西军阀阎锡山制造的反共事件。1939年12月.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阀锡山集中兵力进攻抗日决死队和八路军晋西支队。八路军与决死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自卫,利用蒋军和阁军的矛盾,采取中立蒋军,集中力量打击阁军的方针,于1940年2月粉碎了阁锡山部的进攻。“晋西事变”后,抗日决死队大部摆脱阁锡山的束缚,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并逐步编人八路军的战斗序列。 60.【行政三联制】 – 国民政府在战时施行的行政体制改革措施。1940年7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七中全会上提出实行“行政三联制”。根据蒋介石的意图,国民党设立了中央设计局和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中央设计局为设计机关,主持全国政治,经济、国防建设计划的设计与审核,即实行计划政治。党政军原有各机关负责执行。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负责核定设计方案之实施进度,并主持对党政机关工作,经费、人事等诸方面的考核。三者构成了国防最高委员会的集中办事机构。 61.【新县制】 – 1939年,国民政府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1939年9月,国民政府公布《县各级组织纲要》,规定县为地方自治单位,按其面积、人口、经济,文化、交通分为三至六等,受省政府监督办理中央及省委事项:区署为县辅助机关,保、甲、乡、镇为县基层单位,并设县参议会、乡镇民代表会,保民大会、户长会议等机构:原由省处置的税收改由县,乡镇处置,作为自治经费的来源。新县制的推行,加强了国民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62.【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 –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推行的提高全国国民抗日精神的运动。蒋介石在1939年2月召开的国民参政会一届三次大会上发起“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企图重振国民抗战精神。国民党政府成立了国民精神总动员委员会,以蒋介石为会长,制订公布《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及实施办法、《国民公约及誓词》。国民精神总动员的3个原则是:(1)国家至上,民族至上:(2)军事第一,胜利第一:(3)意志集中,力量集中。其主要内容是培养国民“救国之道德”。国民党的国民精神总动员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抗日,另一方面在这一运动中蕴含着深刻的政治目的,即假集中统一、抗战之名,行排斥异己,巩困其一党专政之实。 63.【《中国之命运》】 – 1943年,由陶希圣执笔而以蒋介石名义出版的论著,由重庆正中书局出版。蒋介石在该书中着力谊染”一个领袖”“一个主义”“一个政党”,强调三民主义是“国民革命不变之最高原则”“民族复兴唯一正确之路线”,强调中国国民党是“领导革命建设国家的总机关”“永为中国唯一的革命政党”等,为国民党“一党独裁”进行粉饰。该书当时曾遭到中国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严厉批判 64.【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 中国民主同盟的前身。941年成立于重庆。同年9月,在香港创办了机关报《光明报》,该报宗旨为:团结抗战,民主建国。1944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召开全国代表会议,决定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改政团入盟为个人身份人塑,从面扩大了民盟组织的社会基础,使大批爱国的进步的知识分子加入民盟,民盟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65.【中国民主同盟】 – 民主党派之一。前身为941年成立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实行团体会员制,加人的党派主要有中国青年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1944年,正式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改团体会员制为个人参加。1945年,民盟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立即召开各党派会议,成立联合政府等政治主张,选举张澜为主席。成员多为文教界知识分子。1946年,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因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制宪国大”,1947年中国民主同盟总部被国民党解散。1948年,在香港重建总部。1949年,中国民主同盟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与制订《共同削领》。 66.【陵甘宁边区】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心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国共双方协议,于1937年9月由陕甘宁革角根据地改编而成,原根据地的苏维埃政府改为边区政府,以延安为边区首府,由林伯渠任主席。陕甘宁边区的范围,大致包括延安、甘泉、延川、延长等20余县。抗日战争后期,回民党胡宗南所部军队始终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封锁,中共也采取了不向外发展的方针,边区范围基本没有扩大。该边区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67.【晋察萬抗日根据地】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创建的抗日根据地之一。1937年9月,平型关战役后,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南下,聂荣臻率一部分部队和军政人员留驻五台山,开展游击战争,创立了晋东、察南、冀西三个游击区,11月7日,成立了晋察冀军区,初步形成了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不斯发展,形成了第一个也是华北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 68.【大生产运动】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1942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开展大规模的大生产运动。通过大生产运动,解放区抗日民主政府开办了许多自给工业,军队发展了自给经济,为争取抗战胜利莫定了物质基础。 69.【三三制】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政权组织制度。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公布《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规定抗日根据地政权在人员构成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抗日民主政权中国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问分子与其他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三三制的实行,使共产党团结了各抗日阶层,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0.【精兵简政】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重要政策。1941年底,为战胜日寇和国民党顽困派的军事进攻与经济封锁,克服抗日根据地的严重闲难,中国共产党采纳了开明绅士李鼎铭先生的建议,发出“精兵简政”的指示。主要内容是:留小各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机构,精简人员,特别是尽量减少机关的行政人员和部队的非战斗人员,以减轻人民负担使部队、机关变得更灵活。精兵简政的实行,对于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克服根据地的财政闲难,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要作用。 71.【藏租减息】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面实行的土地政策。1939年开始在抗日根据地实行。规定地主碱租减碱息,农民交租交息。具体政策规定为:一方面地主要减租,货主要减息。地租一般实行“二五或租”,即从原租额中减去25%:利息减至社会借贷关系所允许的程度,一般实行“分半减息”,即年息不得超过15%。另一方面又规定田农要交租,借者要交息,保存地主、债主对土地和财产的所有权。减租减息减轻了农民受刘削的程度,有利于改善贫苦农民的生活,调动农民的抗日积极性。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土地同题的指示》,将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72.【二五减租】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中关于减阻的具体比例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洛川会议上决定将原米实行的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改为减租减息政策。1942年」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附件中,又具体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阻的地区,其租额以碱低原租额25%为原则”。实行二五减租,一方面减轻了农民的地租负担,另一方面也使地主保留了一定的经济地位,有利于团结和联合各阶层人民,对争取抗战胜利起了积极作用。 73.【《解放日报》】 –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机关报。1941年5月16目在延安创刊。1942年9月起兼为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1947年3月27日,随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主动撒出廷安而停刊.共出版2130期。内容主要是向全国人民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1949年5月28日.在上海重新创刊,为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发行至今。 74.【延安整风运动】 – 1942一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开展的关于整顿党风的政治运动。它以1942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作的(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报告为标志展开,以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为主婴内容。通过整风运动,党的干部重新学习了党的历史,提高了认识水平。同时使全党空前地团结起来,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类定了思想基础。 75.【延安文艺座谈会】 – 1942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在延安召开的文艺工作者座谈会。1942年5月2日至5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邀集文艺工作者近百人,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毛释东在会上做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论述了文艺为群众服务和如何为群众服务这两个中心问题,总结了“五四“以来革命文艺运动的历史经验,制订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的文艺理论与文艺政策问题,对促进广大文艺工作者世界观的转变,推动新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76.【抢救教运动】 – 1943年,在延安审干工作中发生的“左”的错误运动。在整风运动中,中共中央决定结合整风进行审干。1943年7月,负责审干的中央社会部部长康生,做了一个《抢救失足者》的动员报告,扩大敌情,并以此为依据发动了错误的“抢救”运动,迫使许多单位大摘逼,供、信,造成肃反扩大化的“左””倾错误。中共中央发现这一情况后,于同年8月15日作出《中央关于审查干部的决定》,明确规定了审干的9条方针,及时纠正了这一错误,使审查干部的工作回到正轨 77.【博古】 – 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原名秦邦宪。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9月,任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1934年,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总书记。从1931年9月至1935年1月,他在主持中共中央工作期间,犯过“左”倾机会主义路线错误。遵义会议后任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抗日战争初期任中共长江局、南方局委员兼组织部部长。1941年以后,任新华通讯社社长兼廷安《解放日报》社社长。1946年2月,作为中共代表之一到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4月8日,由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78.【小资产阶级】 – 近代中国出现的社会阶级之一。是指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或少量的财产,一般不受别人剩削,也不剩削别人,主要依靠自己劳动为生的阶级。包括自耕农,手工业主,小工商业者,自由职业者等。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著作中,对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进行了全面分析。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决定着它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们是劳动者,因此具有革命性,倾向于无产阶级:另一方面,他们是私有者,因此具有动播性,倾向于资产阶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小资产阶级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79.【《关于若干历史间题的决议》】 – 1945年,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史的决议。《决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自延生以来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党的历史上一些重大问题下了实事求是的结论。《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统一了全党对历史间题的认识。为此后中共七大的顺利召开莫定了基础。 80.【中共七大】 – 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主持大会并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大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治路线。大会通过的新党章确定了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大会选出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中央委员会。中共七大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莫定了基础。 81.【任蜀时】 –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湖南湘阴人。1920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去苏联学习。1922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27年,任共青团中央总书记。1928年,调到党中央工作。1931年,在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33年,任中共湘赣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时,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1938年秋,被派驻莫斯科,领导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回际代表团工作。1940年,奉命满回延安,参加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1949年,被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名誉主席。1950年,在北京病逝。 82.【项英】 –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曾任新四军刚军长兼政委。1922年,加人中园共产党。1930年12月,调赴江西中央苏区。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奉命留在南方室持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中央东南局书记兼新四军刷军长,协同叶挺指挥新四军各支队,向苏南、苏中、皖东挺进,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处置失当,致使新四军遭受重大损失。3月14日,在泾县茂林地区突围后,被其副官刘厚总杀害。 83.【张闻天】 –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上海市南汇县人。又名洛甫。1925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代替博古负总责。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马列学院院长、中央政治局委员。1951年,任驻苏大使。1955年回国,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76年,在无锡逝世。出版有《张闻天选集》。 84.【中华民国推新政府】 –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上海,南京后扶植的愧儡政权。目军占领平津地区后,于1937年12月在北平成立了以王克饿为委员长自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伪政权,辖河北、山西、山东,河南4省及平,津两市。日军占领上海、南京及附近地区后,于1938年3月在南京成立了以梁鸿志为行政院长自称“中华民国维新政府”的伪政权,下辖江苏,浙江、安徽3省及京、沪两市。1940年3月,并人汪伪政权。 85.【狂伪政权】 –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扶持汪精卫在南京建立的伪中央政权。1938年12月,国民党刷总裁汪精卫率亲信逃往越南河内,发表“艳电”,公开投降日本。1939年底,同日本政府签订《日支新关系调整钢要》。1940年1月,同北平、南京的伪政权在青岛召开会议,决定合并。1940年3月,在南京发表还都宣言,宜布成立国民政府。汪精卫任代主席兼行政院长。1944年11月,汪精卫病死,陈公博继任主席。1945年8月16日,汪伪政权宣布解散。 86.【高陶事件】 – 1940年,高宗武、侧希圣出走香港.脱离汪精卫集团的事件。高宗武、陶希圣均为汪精卫集团的重要成员,曾参与汪精卫集团与日本间的秘密谈判。1940年1月,高、网两人脱离汪精卫集团,秘密离开上海,前往香港。1月22日,高宗武,陶希圣在香港公开《中日新关系测整要纲》,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和汪精卫集团叛国的真实面目。1942年。陶希圣至重庆,任《中央日报》总主笔,成为蒋介石的笔杆。高陶事件沉重打击了日本诱降与汪精卫卖国的活动。近年陶希圣之子陶恒生著有《高陶事件始末》。 87.【治安强化运动】 – 抗目战争时期日军为巩固在华北的殖民统治面采取的政策。1941年春,日军将华北分为治安区、准治安区和未治安区,对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方针。在治安区,以清乡为主:在准治安区,以蚕食为主:在未治安区,以扫荡为主,实行“三光”政策。日军企图通过治安强化运动,达到清灭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武装,巩周在华北殖民统治的目的。到1942年秋,共推行五次大规模的治安强化运动,给华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游击队,经过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彻底粉碎了治安强化运动。 88.【满铁】 – 1906一1945年,日本为经营从中国东北夺得的路权而成立的铁路运输公司。日俄战争后,中东铁路长春至大连段被转让给日本,改称南满铁路。为管理铁道,1906年11月26日,在东京正式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07年,会社总部从东京迁往大连,经营范围有铁道,水运航空等交通运输业务,同时还经营矿业、冶金、电气、农林备牧、文化、教育、旅游等业务。1943年,满铁总部由大连迁往新京即长春(1932一1945,为伪满洲国首都,改称新京)。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亦停止运作,其资产大多被苏联红军接收并拆运回国。 89.【《盛京时报》】 – 日本人在沈阳创办的中文报纸。由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出资,中岛真雄于1906年10月在沈阳创办,隶属于日本外务省,报纸发行量曾达18万份。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该报仗恃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特权,对中国社会政治不断发表别有用心的言论。设有论说、官门抄、京师要闻、东三省新闻、各省要闻等栏目。1937年“七七事变”后,该报的侵华言论更加肆无忌惮。1944年9月,改为奉天版《康德新闻》。日本投降即终刊。 90.【《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 1945年,国民政府同苏联政府在莫斯科签订的条约。8月14目,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世杰和苏联政府外交部部长莫洛托夫在莫斯科签订该约。主要内容是:双方在对日作战中相互协作,不与日本单独谈判及缔结任何停战协定或和约:缔约一方如遗到日本新的进攻,他方应给予军事授助:双方在战后共同合作,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并被此给予一切可能之经济援助:条约有效期为30年。 91.【资源委员会】 – 国民政府婆断工矿企业的主要机构。其前身是国防设计委员会。1935年4月,与兵工署资源司合并,改组为资源委员会,隶属军事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从事关于资源的调查研究以及关于资源的动员、开发,逐步转向重工业建设。规定凡国防上所必需、经济上有统筹之必要以及规模宏大需要特殊设备和技术之事业,均由该委员会经营。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3月,资源委员会改隶属国民政府经济部。其任务是创办和管理经营基本工业、重要矿业、电力事业,并负责主持战时沿海工业内迁事宜 92.【翁文额】 – 近现代地质地理学家。浙江省揶县人。清末留学比利时,获理学博士。1912年回国后,参加丁文江等设办的地质调查所,曾任北洋政府地质调查所所长,清华大学代理校长等职。1936年后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1948年4月,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月辞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首先提出燕山运动在我回的存在及其在我国地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出版的相关史料有《箭文灏日记》《翁文灏与抗战档案史料汇编》。 93.【工业内迁】 – 抗日战争时期东部沿海工业向西部搬迁的事件。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为保存近代工业,同时避免民族工矿企业资敌,将沿江、沿海工业迁往我国西南等内地。内迁的目的地主要在西部的云、贵、川、湘、桂、鄂等省。计划内迁的东部工矿企业大部分完成了内迁工作。工业内迁促进了大后方工业的发展,为抗战莫定了物质基础 94.【田赋征实】 – 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一项战时经济政策。1941年3月,国民政府正式测发《各省田赋改征实物办法暂行通知》,规定从下半年起,田赋一律改收实物交归中央。1943年征实推及棉花,实行棉田征棉,规定每元折征皮棉5斤。1944年扩大到糖类。抗日战争结束.除田赋征实不变外,其余恢复征货币。田赋征实的推行加重了对农民的刺削和掠夺,但在抗战的特殊环境下,它在一定程度上对支持长期抗战、渡过战时财政难关起了一些作用 95.【国立中央大学】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著名大学之一。其前身是1902年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在南京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发展演变,1928年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抗日战争时期迁入重庆,战后迁回南京复校。1949年,随着南京解放,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部分院系迁至台湾地区。 96.【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 抗日战争时期组建于昆明的一所著名综合性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至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临时大学迁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西南联大于1946年解散,北大、清华,南开分别迁回北平,天津复校。西南联合大学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被誉为战时大后方的“民主保垒” 97.【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 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全国性文艺界统一战线组织。“七七事变“后,文化工作者开如联合起来,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它以团结全国文艺工作者、对内“喊出民族的危机,宜布暴日的罪状,造成全民族严肃的抗日情绪生活”、,对外“揭露日本的野心与暴行,引起全人类的正义感”为日标,以孙科、周恩来等人为名誉理事,实现了20世纪30年代相互对立的无产阶级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在现代文艺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大联合。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 98.【《在延安文艺座谈金上的讲话》】 –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的讲话,包括《引言》和《结论》两部分。《引言》是毛泽东在5月2日第一次大会上的讲话,它提出了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和学习间题等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结论》是毛泽东5月23日在第三次大会上所做的总结报告,提出了“文艺为什么人的间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的著名论断,并明确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该讲话成为其后中回无产阶级文学发展的理论纲领和指导方针。 99.【盛世才】 – 民国时期的新疆军政首脑之一。字晋肃,辽宁开原人。青年时期留学过日本。归国后曾经任职于南京国民政府,1930年被金树仁招来新疆。1933年,倒戈反金,任新疆省临时边防督办。接着,他借用苏联的兵力,彻底击败马仲英,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推行“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建设,和平“的6大政策。1941年秋,苏德战争爆发后,逐渐走向反苏反共。1944年,他被迫离开新疆,任职为国民党政府农林部部长。次年被撒职,1949年,逃奔台湾地区。著有《牧边琐忆》《新疆十年回忆录》等。

十、国共内战

1.【重庆谈判】 – 1945年,国共两党在重庆进行的一次关于抗战后如何实现国内和平的谈判。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通过谈判,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纪要》就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政治民主化、国民大会,党派合作,军队国家化,解放区政权等12个问题阐明了国共双方的见解。但在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以及接受日军投降等问题上双方仍存在着尖锐的分歧。后国民党军队挑起内战,重庆谈判未达成和平建国之目的。 2.【双十协定】 – 1945年10月,国共在重庆谈判达成的协议。抗日战争胜利后,经蒋介石邀请,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1945年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故称“双十协定”。主要内容: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以对话方式解决一切争端:竖决避免内战: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对国民大会及其他间题进行商讨后再作决定:制定新宪法。协议并没有解决两党之间的核心矛盾,但该协议把具体问题留给了政治协商会议。 3.【致治协商会议】 – 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的由多党派人士参加的政治间题协调会议。会议主要围绕施政纲领问题.国民大会问题、宪法草案问题,政府改组问题、军队问题等五项议题展开。会议的中心议题和斗争焦点是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问题。随后国民党召开六届二中全会,撕毁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全部协议,政协亦被取缔,后中国共产党在北平成立新政协。 4.【制完国大】 – 1946年,在南京召开的制宪国民大会。因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出一部宪法,故又称为“制宪闲大”。按照政协协议及其规定的程序,国民大会的召开应在政协各项协议实能之后,由改组后的民主联合政府召开。1946年11月12日至12月25日,国民党不顾政协协议,擅自在南京召开国民大会。国民党和青年党、民社党的代表以及胡适等“社会贤达”1600多人参加了大会。大会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第一部正式宪法。中国共产党和民盟拒绝参加并拒绝承认其制定的宪法。制宪国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彻底走向决裂。 5.【中华民国宪法(1946年)】 – 1946年,国民大会颂布的宪法。12月25日通过,1947年1月1日公布。宪法共13章141条,其中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对外代表中华民国,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有统帅陆海空军,发布紧急命令之特权。该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国民政府对人民的统治,为进行内战提供了法律依据,为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披上了合法的外衣。然而这部宪法并没有反映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各党派和全国人民的民主要求,它的制定和顺布加速了国民党政权覆灭的进程。 6.【行宪国大】 – 1948年,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的行宪国民大会。1948年3月29日,行宪国大在南京举行。4月19日,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为中华民国总统,李宗仁为副总统。其后,组成了行宪后的政府,由翁文灏,孙科、王宠惠、张伯苓、于右任分任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院长。国民党召开行宪国大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进一步激化。 7.【《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景约》】 – 1946年国民政府和美国代表在南京签订的条约。1946年11月,由外交部部长王世杰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南京签订。主要内容是:(1)两国人民可在对方全境内自由居住及从事各种职业,并且在经济上享受国民待遇:(2)此方商品在彼方享有不低于任何第三国和彼方本国商品的待遇:(3)两国船舶可以在彼方开放的任何口岸、地方或领水内自由航行。中国领土向美回做了最大限度的开放。 8.【沈崇事件】 – 1946年,因美兵强奸大学生沈崇引发的政治事件。12月24日,驻北平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皮尔逊等人,在东单广场附近强好女学生沈崇。新闻传开后引起全国学生和各界人民的愤怒和抗议游行,要求美军撒出中国。1947年1月,国民政府不顾人民的抗议,将罪犯皮尔逊交给美国方面单独处理。8月,美国海军宜布,皮尔逊无罪释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统区斌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美军暴行的运动。沈崇事件造成国民政府与美国关系的紧张。 9.【中间路线】 – 抗日战争胜利后部分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政治主张。该主张既反对蒋介石的独裁与专制,也不赞成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幻想另辟“第三条道路”,实际上就是英美式的资本主义制度和政治民主。由于打着“中立”的旗号,故称“中间路线”。1947年,解放军在同国民党军队的较量中转入战略进攻。蒋介石为挽数其军事上的失败,公开对民主党派进行迫害,下令解散中国民主同盟,这直接宣告了”中间路线”的玻灭 10.【第二条战线】 – 国共内战时期对国统区的学生运动的代称。从1946年12月起,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统治区内的以学生运动为主的爱国民主运动出现新的高潮,逐步形成了反对蒋介石统治斗争的第二条战线。抗议美军暴行运动,“五二O血案”,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运动,反美扶日运动等,此起被伏,直到全国胜利为止。 11.【金园券】 – 1948年,国民政府发行的一种不兑现纸币。为遏制通货靠胀,国民政府决定实行币制改革,主持币制改革的是财政部部长王云五。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领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宣布停止使用法币,改用金圆券,限期收兑人民所有黄金、白银、银币及外国币券,限期登记管理国民存放国外之外汇资产,整理财政并加强管制经济。金圆券的发行以政治手段调控金融,带来了更严重的通货膨张。 12.【《财政经济需急处分令》】 – 国民党政府颂布的财经紧急法令。1948年8月19日顺布,主要内容是:以金圆券为本位而进行币制改革,人民所有的黄金、白银,银币及外国币券限期收兑,逾期任何人不得持有:限制各地物价,冻结于1948年8月19日水准上。该法令目的在于挽数经济危机和国民党的败局。但由于大势已去,金圆券的破产十分迅速,物价、黄金和美元已失去控制,经济管制以失败告终。该法令的颁布,不仅未能挽救国民党统治下的经济危机,反而使国统区的经济迅速恶化。 13.【二二八事件】 – 1947年2月28日,台湾地区发生的大规模民众反抗政府事件。1947年2月27日,国民党台湾地区专卖局缉私员和警察在台北厦打女烟贩,并开枪打死与其评理的市民。28日,台北市民举行罢市游行请愿,竟遭公署卫兵开枪射击,从此该事件由请愿转变成为对抗公署的政治性运动。抗争与冲突在数日内蔓延全台湾地区,使原本单纯的治安事件演变为社会运动,最终导致官民间的对抗冲突与军队镇压。“二二八事件“影响台湾地区政治长达数十年。 14.【五四指示】 – 1946年5月4日.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而发出的指示。全称《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因5月4日公布而得名。主要内容是:采取没收、购买,清算、献田等多种方式,使农民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即决定把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指示还规定了不可侵犯中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地主中的大中小,恶霸非恶霸应有所区别,保护工商业,对开明绅士应适当瓢顺等。五四指示实施后,各解放区迅速展开了土地改革运动 15.【《中国土地法大纲》】 – 1947年,中国共产党领布的关于土地改革的法规。1947年9月,由中国共产党领布。主要内容是: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保护民族工商业:设立人民法庭。依据该大纲,中共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土地改革运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羹定了物质基础。 16.【中原突图】 – 1946年,中国共产党军队为突破国民党围攻在鄂豫地区进行的旨在实现战略转移的战术。1946年6月,蒋介石以30万兵力大举队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军队主动向预定地区做战略转移,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军队成功摆脱了30万国军的围则。中原突围打乱了同民党的围攻部署,牵制了敌人的大量兵力,有力地配合了其他地区解放军的作战。 17.【重点进攻】 – 1947年,国民党对解放区实施攻击的战略方针。国民党军队在全而进攻失败后.决定对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1947年3月,国民党调集大军进攻陕北解放区。1947年4月,国民党军开始对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国民党军队发动的重点进攻均遭失收。 18.【孟良圈战役】 – 1947年,解放军在山东蒙阴东南孟良周地区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七十四师的战役。1947年5月上旬,国民党军向山东发起重点进攻,其17个整编师从三路推进,企图迫使华东解放军退至胶东狭窄地区,其中以美式装备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前进最快。3日,该师突出行进至孟良岗地区,突然被解放军主力分割包围。赶来增援的0个整编师国民党军均遭顽强阻击。16日,被称为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全部被歼,师长张灵甫被击毙。孟良崗战役国民党军损失兵力3.2万余人,国民党对山东的重点进攻被打破。 19.【四平战役】 – 解放战争时期在四平发生的四次大规模作战。又称“四战四平”。从1946年3月到1948年3月,国共双方在四平这座当时总人口只有10万人的城市先后投人兵力40余万,对这一军事重镇展开反复争夺,共展开四次大战役。1948年3月,第四次四平战役后,四平最终被解放军夺取。 20.【十二月会议】 – 1947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杨家沟召开的扩大会议。鉴于人民解放军已转人战略进攻,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在中国革命历史转折的关头,确定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政策。毛泽东做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分析了形势,总结了人民解放战争各方面的经验,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制订了人民解放军转人反攻后的作战方针,以及关于土地革命、整党、经济工作,统一战线等各项方针政策。讨论的结果后来由毛泽东写在《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文中。这次会议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夺取全国胜利做了准备。 21.【辽沈战役】 – 1948年,东北野战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等地同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重大战役。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发动了辽沈战役。至11月2日结束。辽沈决战中共歼敌47.2万人,俘虏范汉杰,廖耀相等国民党高级将领,解放东北全境,使国共两党军事实力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22.【准海战役】 – 国共两党在军事上进行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及其他部队约60万人,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地区内,同约80万国民党军进行了战略决战。淮海战役中共歼灭国民党军最精锐的机械化兵团5个,击退2个,歼敌55.5万人,使国民党军丧失大兵团作战能力,也使国民党政权的政治经济中心宁沪地区全部失去了屏障。 23.【平潭战役】 – 解放军在平津地区与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决战。1948年12月5日,林彪领导的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发起平律战役。解放军相继攻克新保安、张家口,天津,使北平守敌陷于绝境,最后20余万守敌在国民党华北“则总”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此战共歼灭和改编了国民党军52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地区。 24.【最远和平解放】 –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和平方式解放缓远的事件。北平和平解放对缓远产生了巨大影响。经傅作义斡旋,国民党缓远省政府主席董其武接受了中共中央提出的和平解放绥远的主张,并于6月8日正式签署了《绥远和平协议》。9月,董其武率部起义,绥远和平解放。缓远和平解放为其他地区提供了“缓远方式”,即有意地保存一部分国民党军队,让它原封不动,作暂时的让步,以争取这部分军队在政治上站在解敏军方面,或者保持中立,以便集中力量首先解决国民党残余力量中的主婴部分,然后再将这部分军队改编为人民解放军。 25.【渡江战役】 – 1949年,解放军强渡长江进而对国民党军实行的战略性反攻战役。由于国民政府拒绝和平协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4月0日深夜,东线渡江部队开始行动.其战线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于4月23日占领南京。南京的解放.标志着早已四分五裂的南京国民党政权的彻底覆灭。 26.【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的中央全会。毛泽东向全会做了报告。全会集中讨论了夺取全国胜利,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向城市的问题。指出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中国的发展方向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会议还着重研究和制定了取得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诸方面的基本政策。全会号召在胜利面前,全觉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为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莫定了政治上与思想上的基础。 27.【《中美关系白皮书》】 – 1949年8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的对国共内战及中国问题立场的政治文件。正文共八章,叙述从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签订到1949年的中美关系和美回对华政策。书中表示,国民党在国共内战的失败,是由于国民党本身的领导问题,与美国无关,美国在战后对中国情势已尽力而为,最后的失败应由回民党负起全责。白皮书发表后,美回停止对国民党军事援助。这份白皮书被认为是国共内战中杜鲁门政府为自己对华政策失败的开脱。 28.【九三学社】 – 民主党派之一。1944年底,由许德珩、潘菽等发起组成。成员主要是文教,科技界的知识分子。1945年9月3日,为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改为“九三学社”,并成立了九三学社筹备会。1946年5月4日,九三学社在重庆召开成立大会,发表成立宜言。1949年1月,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其成员积极参加各项政治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 2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共同创立。1949年9月21一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举行第一届全体会议。会议制定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了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宜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但仍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对外友好活动中发挥作用。 30.【《共同纲领》】 –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共同钢领》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组织中央人民政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还确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和应当实行的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和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共同纲领》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颍布以前,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