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时尚”独角兽借力突破品牌周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挪威时尚品牌 “快时尚”独角兽借力突破品牌周期

“快时尚”独角兽借力突破品牌周期

2023-07-06 23: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UR服装设计师正在做设计。南方日报记者 石磊 摄

    URBAN REVIVO(下称“UR”)是哪个国家的牌子?打开搜索引擎输入“UR”,这个被频繁搜索的问题“蹦”了出来。

    许多人并不知道,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州“快时尚”企业,在全球拥有约400家门店,每年推出上万款新品。今年618大促UR夺得天猫、抖音、京东等平台女装销售榜首。

    高光的另一面,UR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明光也有焦虑:“大多数中国服装品牌只拥有15到20年的辉煌,但我们想走得更远。”

    未来,如何在只争朝夕的快时尚领域进一步发展?如何借力资本市场突破品牌周期“宿命论”?时间将检验它的作答。

    “红海”里跑出的独角兽

    今年,ZARA关闭位于上海南京西路的国内首店;H&M也关闭了北京三里屯太古里旗舰店。

    国际快时尚巨头退潮,曾是“学生”的UR却在加速扩张。

    公开报道显示,UR年销售规模突破60亿元。即使在受疫情影响的2022年,也“逆势”布局了数十家新店,覆盖云南、武汉、深圳、山东、浙江、江苏、贵州、四川、湖北等地。

    “2003年,我看到关于ZARA的媒体报道,在日本见到ZARA实体店,很快意识到‘快时尚’是中国服装‘红海’里面的‘蓝海’。”李明光并不讳言,UR曾是ZARA的跟随者。

    2006年,ZARA、H&M进入中国市场,它们产品丰富、更新快速、价格实惠、紧跟潮流,令当时的中国消费者耳目一新,很快掀起“快时尚”风潮。同年,李明光正式创办快时尚品牌UR;在广州天河商圈的一家商场,UR打通8个铺位,奢华装修、高调开店。

    蚂蚁与大象竞争,UR敏锐地捕捉到国际品牌“水土不服”的一面。

    “中国消费者更喜欢偏甜美风、显身材的衣服,但在设计上又要稍微保守一点。”因此,UR在版型、尺码、颜色、设计细节等方面做了诸多本土化改良。

    广州成熟的服装供应链,进一步为快时尚的本土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李明光说,UR的设计能快速付诸实践,“从设计到店铺上架,我们最快可以做到6天”。

    开店三个月后,UR很快获得正反馈,销售表现很好。如今,UR在全球拥有约400家门店,设计师开发团队超过500人,每年推出上万款新品。

    “大部分投资者不适合我们”

    尽管销售数据喜人,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UR并不赚钱。这在高毛利的服装行业,并不多见。

    UR规模达到10亿元时,没有盈利;规模增长到20亿元,依然没有盈利;直到2017年,实现约30亿元销售额,UR才首次实现盈利。

    这也是UR比较缺钱的阶段,融资成为活下去的必然选择。“这期间,我们沉淀、打磨商业模式需要资金,而且希望全部做直营、不开放加盟,资金需求比较大。”

    公开资料显示,UR一共经历5轮融资,前3轮就发生在这一时期——2010年,UR获戈壁创投天使轮投资,金额为1000万美元;2012年,A轮获景林投资6000万元;2017年,海澜之家1亿元战略投资入股UR。

    那还是TMT投资风起云涌的年代,服装企业被视为“传统行业”,甚少成为资本的宠儿,但找上门来投资UR的资金却不少。

    不过,对于投资者的挑选,UR显得比较谨慎。

    “大部分投资者不了解我们,也不适合我们。”李明光表示,他们和投资者要有充分的互相了解。

    2015年,UR正式放开加盟,不仅“跑”出了规模,也让公司在2017年走上盈利轨道。

    盈利之后,UR又进行了两轮融资。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红杉中国参与UR的B轮融资;2019年,易简资本、黑蚁资本、星纳赫资本投资UR,交易金额均未披露。“这段时期与前期的融资需求不一样,引入的资金主要投入在柔性供应链的打造和设计上。”

    “我们每一轮融资,都与当时的发展战略相匹配。”李明光总结,UR引入的投资者会提意见和建议,但从不左右公司的决策。

    谋求境外上市但无时间表

    服装行业的竞争中向来是“拼刺刀”的。人群变了、市场变了、爆品法则变了,昔日巨头也会轰然倒地。

    这让UR看到机遇,也看到挑战。

    “中国绝大部分服装品牌只有15到20年的辉煌,但我们想做百年品牌。”在服装行业摸爬滚打几十年,李明光深知打破品牌“宿命论”是UR必须面对的课题。

    如何破题?

    “国际化”是UR选择的突围路径之一。

    放眼全球,中国服装市场规模约占四分之一。李明光观察,即便是已经下沉到镇一级的中国成功品牌,其规模大概在200亿元左右,尚未有品牌规模突破300亿元。反观一些国际品牌,规模超千亿的并不少。因此,“想要实现超千亿营收,单一品牌必须全球化。”

    尽管UR于2016年就已在新加坡开店,但李明光认为,今年才是公司海外市场发展的“元年”。UR打算重启伦敦设计中心项目,并以此为据点吸引欧洲领先的创意美学人才加入。

    他希望有朝一日,UR成为全球最大的时尚集团。“吸纳全球创意人才,利用中国服装供应链优势,进行全球市场销售。”在规划中,今年公司将在海外新开多家门店,5年内店铺遍及东南亚、中东、欧洲、北美。“我们正向百亿规模迈进。”

    但“出海”意味着更大量级资金投入,钱从哪来?

    李明光说,如有合适机会,公司将谋求上市。“考虑到公司未来发展及战略,我们希望将来可以在境外上市,目前没有具体时间表。”他说,尽管在境内上市可能获得更高的估值,但“在境外上市、筹集境外资金,对海外发展帮助会更大”。

    ■记者手记

    在传统行业中发现价值

    在资本市场上,相比“硬科技”,服装并不算“热门”赛道。甚至,服装已成为“夕阳行业”的声音不绝于耳。

    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这个庞大且分散的万亿级市场中,行业痛点、堵点普遍存在。这也就意味着,任何为“老行业”提出“新方案”的企业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它们既能获得丰厚的商业回报,也更有可能成为资本青睐的对象。

    目光回到广州,这里在中国服装行业的地位举足轻重。随着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广州出色的产业链、供应链基础,叠加顺应市场需求的商业理念,必定将催生更多优秀服装企业。

    资本市场则可在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培育享誉世界的品牌、打造更适应市场需求的柔性供应链、壮大“买卖全球”的跨境电商……

    藏于广州番禺区的希音(SHEIN)就是极好的例子。借助广州超强的服装供应链,它创新推出每天上新多元款式、通过多样性获客精准判断市场趋势、需求一旦产生即刻投入生产的“小单快反”模式,过去一年估值增长3100亿元,是当之无愧的超级独角兽企业。

    显然,对于服装行业而言,借力资本市场,不仅能够分散风险,还能提高企业和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有利于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吸引人才。对于投资者而言,若能在传统行业中发现真正的价值,未来获得的投资回报也不可小觑。

    南方日报记者 唐柳雯 陈颖 黎华联 张艳 周美霖 唐子湉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