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到底为兰考做了哪些事?56年了为啥当地百姓还一直念着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挨饿是几几年的事 焦裕禄到底为兰考做了哪些事?56年了为啥当地百姓还一直念着他?

焦裕禄到底为兰考做了哪些事?56年了为啥当地百姓还一直念着他?

2024-04-23 05: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别人下大雨都是往屋里躲,焦书记是带着干部往外跑,然后沿着水流一直查。哪里的河渠淤塞,哪里的路基阻水,哪里要建涵洞要修闸,都调查得一清二楚,绘成了详尽细致的排洪泄洪图。”原兰考县水利局工程师、82岁的申显奎回忆起当年焦书记带领大家治水的情景,感慨万千。

为了搞清楚一个大风口或者一条主河道的来源,他经常亲自跟着调查队,追寻着风沙和洪水的去向,从黄河故道开始,越过县界、省界,不追到沙落尘埃,水入河道,绝不罢休。在艰苦的调查过程中,焦裕禄简直就是一个满身泥水的“脱坯人”。他和调查队的同志同甘共苦,经常在齐腰深的水里啃干粮,半蹲在泥泞中喘气歇息……。

电视剧《焦裕禄》的编剧何香久为了写剧本,借阅了当年兰考县委的档案。400多天的记录里,焦裕禄几乎天天有故事,天天都在为老百姓做事。编剧看着这些档案,哭得泣不成声。剧本写到动情处,往往要蒙上被子痛痛快快哭一场,才能继续写下去。

焦裕禄曾在风雪交加的夜晚,领着全体县委委员到兰考火车站,指着候车室里扶老携幼逃荒的灾民,沉重地说:“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党把这个县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

在工作之余,焦裕禄的时间,基本都是跟群众泡在一起。焦裕禄与兰考群众有着深厚的血肉之情。在百姓眼里,焦裕禄不是书记,不是官,是他们的贴心人、老朋友。当地很多上了年纪的人提起焦裕禄,称呼仍然还是跟当年一样——“老焦”。

有一年冬天下暴雪,焦裕禄顶着铺天盖地的风雪,一天里接连走访了九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群众,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他来到梁孙庄,为双目失明的老大娘送上面粉和钱。老人问:“你是谁啊?”焦裕禄答道:“我是您的儿子。”

焦裕禄不但苦干实干,还讲究科学的工作方法。在除涝、沙、碱“三害”的过程中,他率领大伙儿进行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取得经验后才以点带面,全面铺开。他向人请教治“三害”的办法,查阅有关资料,请教了专业技术人员后,认为种植泡桐树能挡风、压沙,促进粮食增收。兰考县委随即果断决策,大力恢复和发展泡桐林。

焦裕禄来兰考之前已经有了肝病。没日没夜的工作,使得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工作期间,他的肝痛常常发作,有时疼得厉害,他就用一支钢笔硬顶着肝部,对同事们装出一副笑脸,故作轻松继续工作。

1964年春天,焦裕禄病情恶化,上级领导劝他住院治疗,他强调工作忙离不开。医生开了药方,他嫌药贵不肯买,继续坚持下乡工作。当他不得不躺在病床上时,仍在撰写改变兰考面貌的文章。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仍然惦记着兰考的沙丘、庄稼、盐碱地和泡桐树……

也就在那年,正当兰考的封沙治水和改地斗争开始取得明显成效之时,焦裕禄永远地离开了。

从焦裕禄被兰考县委“强制”入院到离世,只有53天时间。他逝世时,只有42岁。

他对家人交代,不要向组织提任何要求。他对陪守在病床旁的开封市领导说,他只有一个要求,把他埋在兰考的沙丘里,活着没有看到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风沙被治好。

兰考县闫楼乡75岁的赵玉华说,老焦自己一天好日子没过,他是为兰考的老百姓除三害累死的。赵玉华每逢清明和焦裕禄祭日都会蒸几个馍馍,送到焦陵。

在兰考县城北焦裕禄干部学院旁,有一颗当年焦裕禄亲手栽下的泡桐树。

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期间,只留下四张照片,其中有一张就是他亲手植下这棵泡桐树后的留影,今天,兰考人把这棵泡桐树亲切地称为“焦桐”。

▲焦裕禄和“焦桐”的合影

每天凌晨,兰考县朱庄村72岁的老党员魏善民,都会来到离家一公里的这棵泡桐树下,认真清扫着树旁的每寸土地。30多年来,每天如此,从未间断。

对老人而言,“焦桐”的每片叶子与枝丫,都是如此的熟悉:家中两代人40年的“照顾”,见证了它从弱小到挺拔的过程。一起走过的日子令人怀念。

焦裕禄来到兰考前,“焦桐”所在的这片泡桐林,正是兰考县的一个风沙口。大风一起,沙尘铺天,几米外的东西都看不见。当年,魏善民还是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那会儿都穷,因为风沙大,没有姑娘愿意嫁过来。”

当年3月,新来的县委书记焦裕禄把朱庄列为泡桐治沙的重点大队,并亲自带领大家先在沙地上开始翻淤压沙“贴膏药”,然后是“打针”,也就是栽种泡桐树。

第一批种的树里,就有这棵“焦桐”。很特别的是,它是那批树中最矮的一棵。魏善民记得,当时有人提议把这棵最低的苗扔了,可焦裕禄不愿意,他说这棵苗虽然矮小,但是根很长应该能长起来,扔了可惜。不过,因为个头“太不合群”,这棵“特殊”的树苗,最终没有种到其他成行的树木一起,而是由焦裕禄亲手种在了一旁。

泡桐树成长很快,十几年就是一个生长周期,长大后就被卖掉,如今的这片泡桐林,已经是第三批树了,可唯独这棵当年最“弱小”的树一直保留至今。“这是焦书记亲手种的树,我们会保护好它。”

传来传去,这句“这是焦裕禄种的树”在当地人的口头就简化成了“焦桐”。

当初,大队在林中打了机井,以便给树林浇水,魏善民的父亲就是看井人。老先生看井的同时,也很照顾“焦桐”,浇水施肥都很认真。到后来,由于管护得好,当年的小树苗茁壮成长。魏善民的父亲一直照顾着“焦桐”,直到去世。

老父亲干不动了,就让魏善民继续看树,一看就是几十年。老魏说,这树在我们眼里,就是焦书记的魂,必须照顾好。

“等我老得扫不动了,就让俺三儿子来接班,他也是党员,必须接好这个班。”魏善民说。

令人欣慰的是,当年焦裕禄亲手栽下的这棵焦桐如今已长成三人合抱的参天大树,象征着“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已经植根大地,深入人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