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明朝迫击炮的虎蹲炮介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拿破仑炮和佛朗机炮 被称为明朝迫击炮的虎蹲炮介绍

被称为明朝迫击炮的虎蹲炮介绍

2024-06-28 15: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虎蹲炮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远程火器,是戚家军装备的火炮。为了便于射击明军把炮摆成一个固定的姿势,很像猛虎蹲坐的样子,故得名虎蹲炮。虎蹲炮威力不大,是以曲射为主的火炮(早期的迫击炮款式),适于在山岳、森林和水田等有碍大炮机动性的战斗地域。这种轻便的火炮炮管薄且射程不远(约500米),但是细长的炮管更适用于山地作战且机动灵活,可以大仰角发射和大量装备基层部队,与同时期欧洲迫击炮的款式相比更为先进。虎蹲炮首尾2尺长,周身加7道铁箍,炮头由两只铁爪架起,另有铁绊,全重36斤。发射之前须用大铁钉将炮身固定于地面,每次发射可装填5钱重的小铅子或100枚小石子,上面用一个重30两的大铅弹或大石弹压顶。发射时大小子弹齐飞出去,轰声如雷,杀伤力及辐射范围都很大。可以轰击倭寇的密集作战队形,有效地抑制其疯狂的攻势,所以特别适用于野战。

火炮崛起于14世纪的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军队就装备大量火器,火器在扫平群雄、北伐残元的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洪武十三年规定:凡军一百户,要有铳手十名,刀牌手二十名,弓箭手三十名、枪手四十名。明成祖朱棣时期更组建世界最早的专门装备火器的新兵种——神机营,这比欧洲在16世纪初西班牙创建的火枪兵要早一个世纪左右。神机营刚组建就与蒙古草原的鞑靼、瓦剌骑兵进行战争,凭着火力优势就立下赫赫战功。明朝统治者重视火器,不断在军队中推广各种火器。在明成化年间使用火器的军人在军队编制中的比例从明初的百分之十发展到三分之一左右,到了明嘉靖年间明军中有的步兵营使用火器的军人竟占编制的百分之五十,这类步兵营就驻扎在蓟北长城一带,领导者是名将戚继光。当时沿海地区不断受到倭寇的搔扰,戚继光先后支持山东、浙江、福建等地区的海防,取得平定东南沿海倭患的胜利,建成一支战无不胜的戚家军。后来戚继光又移师长城总理蓟州、昌平、辽东、保定等镇,防御经常南下抢掠的蒙古贵族,维护疆土安宁。明朝前期明军装备的火器主要是国产货,有手铳、碗口炮等,明代中后期有很多先进的火器从外国传入,并大规模装备明军。例如戚继光的军队中装备的火器主要有无敌大将军炮、佛朗机、鸟铳等,其中产于欧洲的佛朗机大炮在中国人手中仿制出多种型号,无敌大将军就是其中之一,而鸟铳则被很多人认为是传自日本。明军装备这么多源自外国的火器不意味国产火器逐渐被淘汰呢,当明军的国产火器虎蹲炮与欧洲同僚相比仍比较先进。

虎蹲炮创制于明朝嘉靖年间,明朝中期中国东南山区倭患猖獗,在与倭寇的斗争中兵器家们因南方水田里沟渠纵横、地形复杂而根据实际需要创制虎蹲炮。虎蹲炮是为了弥补一些外国火器的缺点而创造的炮,可算为国产火器争光。最初戚继光在东南沿海与倭寇作战时发现鸟铳与佛朗机在使用时并不如意,鸟铳虽准且力小但难御大队、难守险阻、难张威武,佛朗机因更重而更难于杠行,由此计划要创造一种比鸟铳力大且能防御大队敌人的火器,这就是虎蹲炮诞生的原因。这种炮比鸟铳一可当百,]比佛朗机更轻、更便于携带,野战时机动性强,防御则可控扼险隘。这个时期的明政府开始对明初流传下来的旧炮进行改造以适应作战需要,《大明会典·火器篇》记载中国人陆续将一批手统及碗口铳改装成新式的中样佛朗机。 戚继光也主张器械旧有可有者,更新之、不堪者,改造之、原未有者,创造之。被戚继光认定为“不堪用”而需要“改造”的旧炮有碗口炮、毒虎大炮,即将要“改造”出的新炮就是“虎蹲炮”。《练兵实纪》称:“‘碗口炮’腹小口大,项短药少,子重,发出无力,不堪用。如用之必须腹长三尺以上,而铅子合口送至腹底发出,乃急且中也。五十人之中,可备一位,以防要路大势冲突之寇,今取名虎蹲炮即是。”《练兵实纪》又称:又如旧日“毒虎大炮”,粗恶不堪打放,须置于军马营垒数十步外。今加以新法,名为“虎蹲”,即于行内可发。所谓的“加以新法”就是给炮加上“爪钉”、“前后箍”等物,使火炮更加堪用。除此之外一些由明初流传下来的“三将军”和“樱子炮”很可能与“毒虎大炮”一样被加以改造,这并不是意味着所有的虎蹲炮都是由旧炮改造的,直接用熟铁新造的虎蹲炮也不少。因为改造及新建使各种虎蹲炮来源不一,所以这些炮的重量、大小并不一致。戚继光的兵书就记载两种虎蹲炮:一种是长二尺、腹内粗二寸余,《武备志》称这种炮重三十六斤;另一种是三尺以上的,但重量不详。而有幸保存的一门虎蹲炮实物重达四十九斤六两,上述三种虎蹲炮的各种不同的数据也证明虎蹲炮确实远非一种型号。就以身长二尺、重量达到三十六斤的虎蹲炮为例,此炮由熟铁制成,每次用火药七八两,可发射五钱重的铅弹一百枚,为防止子小而口大和散出无力的蹩端再用重三十两的大铅子或大石慢慢筑入炮口(如用大铅子,小弹丸可酌情减少),这样就射程也大大增加。

虎蹲炮

以今天的观点来看戚继光时期的虎蹲炮只算轻型火炮,但是明朝时期的中国人却不这样认为的,那时很多人认为虎蹲炮是大炮。戚继光在论及火器时说:快枪复有大炮,似可当虏聚冲。但大炮须防跃退,须去营二三十步。]这里的“大炮”实际是指“三将军”“缨子炮”“毒虎炮”等炮。《练兵实纪》也称:国初分在边方,有所谓“三将军”“缨子炮”者。近时有所谓“毒虎炮”者,固亦利器,但体轻易跃,每放在二三十步外。炮大不可多得,数炮不能退虏,而群炮在后,不得齐放,适败我事。值得注意的是戚继光在不同的场合中称“三将军”、“缨子炮”、“毒虎炮”等炮为“大炮”和“炮大不可多得”,那么在一些旧炮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虎蹲炮也算大炮。明末的著名火器理论家焦勖将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口授的欧洲先进火器技术编成《火攻挈要》一书,书中说到中国本土火器铸造时称其大器不过神威、发熕,灭虏、虎蹲,小器不过三眼快枪。将虎蹲与神威以及发熕相提并论,誉为“大器”。明朝的邻国朝鲜在平壤之战中看见援朝抗倭的明军配备各种威力惊人的火器,不久便在自己的军队中大力推广火器。朝鲜官方史籍《宣宗实录》称:为当炮手,又须兼习各样大炮。还特别提到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称:此效篇内,亦似以佛朗、虎蹲、神飞等炮试放,以效其高下,岂专习鸟铳而已哉。火器翻释,各给各哨,使之预讲试放之法,来春为止,以前各样大炮轮回试才。可见朝鲜人也把虎蹲炮与佛朗机、神飞等炮并列为“大炮”。 归根结底古人对什么样的火器才算是大炮没有一个权威的标准,《明史》论及火器时也只是含糊其词地说:“大者发用车,次及小者用架、用桩、用托。大利于守,小利于战。随宜而用,为行军要器。”

无论虎蹲炮是不是大炮其功能不可小觑,在野战、攻坚、防御等方面表现优异。明军在南方平倭作战其每五百官兵中驮扛三门虎蹲炮,倭寇之来每二三五百结为一簇,再不顾四面,只冲一路。任有若干兵列若干长,必不能御,但冲处径能溃围,临时得此一炮为大妙。明朝北方军对抗蒙古人时他们装备的虎蹲炮亦不容忽视,戚继光也非常倚重虎蹲炮,他北上时组建新的骑兵营。每一骑兵营有官兵2700人,一般装备虎蹲炮六十门,每门虎蹲炮需要三名炮手。专家认为以骡马驮载虎蹲炮的骑兵营是中国骑兵史上最早的骑炮兵,它比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在1630年编制的骑炮兵要早50—70年。戚继光的战术是这样的:当蒙古骑兵逼近时先由明军下马发射鸟铳、快枪、火箭等火器,再放虎蹲炮。双方近战时明军则要手持钯、刀、棍等兵器摆出“鸳鸯阵”迎敌,当蒙古骑兵撤退时明军骑兵上马追击。追上之后铳手们迅速“下马举炮”轰击一番,而其他的骑兵就马上射箭、刀砍枪戳,全胜乃止。装备虎蹲炮的骑兵,还可以配合步兵及战车营作战。

明军用火器攻坚的历史悠久,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未称帝时其军队包围军阀张士诚的老巢平江(今苏州)的场景为:城四面筑长围困之。又架木塔,与城中浮屠对,筑台三层,下瞰城中,名日敌楼。每层施弓弩大铳于上,又设襄阳炮以击之,城中震恐。]围城的火器有大小将军筒等,四面铳炮之声昼夜不绝。朱元璋军队使用着各类强大的火器压制着张士诚,其中包括碗口炮。一直到明末明军仍然存在用碗口炮这种老式火器攻坚的例子,在明军抗倭援朝时就用大碗口攻坚。由碗口炮等炮改造而成的虎蹲炮性能更加优越,用来攻坚也就顺理成章。亲眼目睹明军攻克平壤的朝鲜大臣李元翼与李德馨在与朝鲜国王李昖谈话时谈到参加攻城的虎蹲炮,《宣祖实录》记载:上(朝鲜国王李昖)曰:“虎蹲炮何如?其制放铁丸耶?如将军石耶?”德馨曰: “如虎之蹲踞,而放铁丸矣。”上曰:“城中放炮,随处起火云,然耶?”元翼曰:“以石丸为之,或以铁为之,火药之上,以泥土充之,插火则石出而飞散,火随以炽烈。”从李元翼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虎蹲炮可以发射“石丸”或“铁”,发射前在火药之上以泥土充之,这与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记载的虎蹲炮发射方式一致。 李元翼提到明军各类火炮攻城时又说:“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而声声各闻,天兵之炮,如山崩地裂,山原震荡,不可言状。”上日:“城石亦可触破耶?”李元翼日:“触之无不裂破,犯之无不焦烂”。明军在其后的攻坚作战中却不能再现平壤之战的辉煌呢,因为日军吸取了教训,很多时候故意将据点筑在地势有利的山石之上,因此限制了明军火器的发挥。例如万历二十五年的蔚山之战明军进攻时发射火炮,并且用大炮击退的来援的日本水军。其场景是:炮声震天,火箭数百技齐发,风迅火烈,乱烧贼幕,一日连拔三窟。可惜在攻打岛山时却遭受挫折,最后被迫撤退。目睹明军围攻岛山的李元翼向朝鲜国王汇报时称:“倭贼内城坚守,虽欲用器械而无之矣。”上日:“内城未可以大炮撞破云?”元翼日:“城在山上,地势高峻,大炮高放则越过于城者。其高二十余丈,虽屡放万无得中之理矣。霹雳炮、虎蹲炮亦无数放之,皆不中矣。” 这个战例再次有力地证明,明军经常动用虎蹲炮来攻坚。

日本封建主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时被明朝委任为经略使援朝的宋应昌在一篇疏文中论及海防中明确指出:“大将军、神炮、虎蹲炮、灭虏炮、百子铳等器,则临急所用也。”他还说:“乃若虎蹲、灭虏、大将军等炮,非遇急则不敢轻用,何也?以其力气重大,虽能碎彼船,恐于我船亦不免有伤。”宋应昌在此之前做过山东巡抚,在加强海防方面颇有经验,他选用虎蹲炮是有道理的。在万历二十五年奉命经理援朝军务的杨镐也非常看重虎蹲炮,他在与朝鲜国王李昖讨论京畿地区的江防时下令明兵试放虎蹲炮,接着双方进行了一番谈话:天兵(指明兵)试放虎蹲于江边,吹角一声,各放一炮,声震天地。经理(杨镐)日:“此何如?’”上(朝鲜国王李昖)日:“至于今日,得见天威之雄壮,彼贼不足平,深幸。”经理日:“多设这样炮子在此边,此贼何敢得渡乎?’” 由此看出虎蹲炮亦可用于江防,最终明军抗倭援朝获得胜利,虎蹲炮在捍卫国防方面继续发挥作用。万历四十六年初步统一女真的努尔哈赤率师远征明朝,明辽东将领毛文龙在海上以皮岛等地为据点牵制后金南下,继万历帝之后即位的天启帝亲自下令增援大量军事物资给皮岛,其中就包括虎蹲炮六十门。 

明代最有名的火器有鸟铳、红夷大炮等归根结底都是明代中后期才引进的舶来品、外国货,真正见证明朝由盛到衰的只能是历史悠久的国产火器,而国产火器的佼佼者是虎蹲炮,它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也是国产火器的缩影。虎蹲炮与三将军、樱子炮、碗口等炮一脉相承,可以说是在这些旧炮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而这些旧炮早在明初就活跃在战场上,它们伴随着朱元璋打下江山且功勋卓著。明朝建立之后这些旧炮又在历次攘外安内的战争中为帝国的巩固与发展保驾护航,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倭患越演越烈,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一代名将戚继光将一些“不堪用”的旧炮“改造”,并建成虎蹲炮。然而搔扰沿海的倭寇毕竟是散兵游勇,不能算正规军。虎蹲炮真正经受大规模战争考验是在万历年间的援朝战争,当时明军所面对的对手是身经百战的日本军队主力。虎蹲炮在战争中表现最出色的一战是万历二十二年的平壤之战,发起进攻的各路明军用佛朗机、灭虏、虎蹲等火炮,并在火箭的配合之下轰击平壤。诸炮一时齐发,则声如天动,俄而火光烛天,诸倭持红白旗出来者尽僵仆。火势随着西风在城内漫延,很多日军在炮火的焚烧之下成了灰烬,不得不狼狈逃窜。虎蹲炮不单止在平倭战争表现出色,在明朝与蒙古诸部的对峙中一样发挥作用。戚继光在蓟镇时积极训练车步骑营,修建边墙敌台,配备包括虎蹲炮在内的大量火器威镇敌胆,使蒙古人不敢轻举妄动。明末辽东战局也可以看到虎蹲炮的身影,早在努尔哈赤还在为统一女真讨部而东征西讨时就引起明朝的顾虑,有明臣提议主动出击用虎蹲炮、大将军跑等炮来对付努尔哈赤以防患于未然。努尔哈赤后来先下手为强进攻明朝,使辽东尸横遍野。在近三十年的战争中明军不可避免地使用虎蹲炮,据统计自万历四十六年至天启元年的三年时间里仅发往广宁的火器中就有虎蹲炮六百门。明军在辽东屡战屡败,最终采取防御战略构筑宁锦防线,主要依靠从西洋引进的、笨重的锐利火器——红夷大炮来守城,而灵活机动的虎蹲炮则相形见绌。随着内外交困的明朝灭亡虎蹲炮也难以重现昔日的辉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