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血战钢锯岭》,那些战争片里的经典元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拯救大兵瑞恩人物性格 看懂《血战钢锯岭》,那些战争片里的经典元素

看懂《血战钢锯岭》,那些战争片里的经典元素

2023-12-28 07: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睽违十年,梅尔·吉布森用他最擅长的手法和元素——火爆的战争场面和执着的信仰探究——宣告了自己的强势回归。

《血战钢锯岭》中,吉布森借鉴了大量经典战争片的桥段和元素为己所用,对于饱览战争片的影迷而言,片中的大部分情节和场面并不感到陌生(戴斯蒙德·道斯奇迹般地救还75条人命的“表演”除外,毫无疑问这也是《血战钢锯岭》最独特之所在)。只不过在吉布森的手中,这些经典元素都透出着一股浓浓的“吉布森式气息”。

《拯救大兵瑞恩》剧照,血染海滩

《血战钢锯岭》之所以让很多人联想起《拯救大兵瑞恩》,想必是因为它和《拯救大兵瑞恩》在两个重要的维度上有着高度的一致——对二战血腥战场的真实再现,以及对美式主旋律的弘扬。

将近20年过去,《拯救大兵瑞恩》开场前20分钟的诺曼底登陆,仍被视为战争片教科书般的典范。

《拯救大兵瑞恩》对诺曼底登陆战的描述很写实

在《拯救大兵瑞恩》之前,那些出类拔萃的战争片大多在两个方面见长,或者像《巴顿将军》、《怒海争锋》、《斯巴达克斯》这样致力于塑造一位性格饱满、魅力四射的英雄人物,或者是像《西线无战事》、《光荣之路》、《现代启示录》、《野战排》、《全金属外壳》等片一样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战争进行剖析与反思。

在这些影片中,虽然也不乏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但大多都属千军万马的宏观眺望(就这一点而言,《战争与和平》和《大决战》等出自社会主义国家的影片具备某些方面的天然优势),而罕有真实细腻的局部细节描写。即便是一些以写实为立意的战争片,如《阿尔及尔之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都对战争中最赤裸裸的杀戮和暴力场面也有所回避,氛围和环境的营造,多于血腥拼杀的白描。

《斯大林格勒战役》剧照

《拯救大兵瑞恩》对诺曼底登陆(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海上登陆战役)的真实还原,打破的正是过去对战场呈现的不成文禁忌。包括士兵的眼神与表情、穿梭的子弹和炮火、残肢断臂和从肚子里流出的肠子等一系列细节描写,让观众第一次得以在大银幕上像亲历一场战争般接受洗礼。也就此以“真实”为旗帜,为后来者树起了一座标杆。

在《拯救大兵瑞恩》之后,如果没有几个残肢断臂或是肠子从体内流出的直观镜头,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战争片。像《黑鹰坠落》一类的效仿者大有人在,而且都因此而赢得不俗的口碑。

《黑鹰坠落》剧照,对战争的描述同样残酷

《血战钢锯岭》在这一点上亦不例外。梅尔·吉布森用相似的手法,真实再现了二战中另一场残酷可怕的梦魇——冲绳岛战役。血浆喷溅、子弹爆头、残肢横飞的真实场面应接不暇。为了呈现被爆头时血液的冲击力,他用气筒将血浆喷射在演员脸上。而在拍摄战场上被炸飞的美军士兵时,他把真人演员在爆炸的一瞬间用绳索迅速拉飞。火烧日军的戏份,也是采用特制火焰直接“喷烧”真人。这些实打实的非CGI特效场面,对战场上残酷血腥的真实还原,也为《血战钢锯岭》作为一部当代战争片的成功打下了一个必备的基础。

《血战钢锯岭》有多场戏描述火烧日军

当然,这一切对于吉布森而言其实算不上太大的突破,看过《启示》的人可能会表示,十年前那部更原始野蛮的《启示》中的冷兵器暴力,可能比枪林弹雨和尸横遍野更触目惊心。

梅尔·吉布森2006年作品《启示》

《血战钢锯岭》中前半部分道斯在军营中的训练部分,则被认为与《全金属外壳》有诸多异曲同工之处。库布里克的这部越战经典,将全片一分为二,前半部分表现军营中的“魔鬼训练”,后半部分描写惨烈的顺化巷战。其中的前半部分同样属于战争片中首开先河,描述训练过程中军队如何一点点地剥离战士的个人尊严与观念,将一个个鲜活的人,变成一架架麻木听话的战斗机器,进而揭示战争残忍与无稽的本质。

《全金属外壳》中哈特曼教官连爆粗口,是战争片经典段落

其中哈特曼教官一段15分钟不带重样的侮辱性贯口,也成了后来无数战争片效仿的模板,“姑娘们”、“娘娘腔”也成了教官对新兵最常见的称呼。而片中的胖子劳伦斯则成了军营魔鬼训练中最可悲的牺牲品代表,他笨手笨脚、体能差劲,在各方面都严重拖了部队的后腿,因此遭到教官的羞辱和体罚,还被同伴施以惩罚性的毒打。最终,他在沉默不语中将教官射杀,继而饮弹自尽。

《全金属外壳》,军营中受尽羞辱的劳伦斯被逼疯

《全金属外壳》之后,展现军营中的魔鬼训练(尤其是对于刚入伍的新兵)成了大量战争片的题中应有之义,像《兄弟连》和《锅盖头》等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展现,莱德利·斯科特的《魔鬼女大兵》更是把主角设定为一名女性而将训练的严酷程度加以放大。对于讲求纪律严明、有令必行的军队而言,抹杀个人意志,强调对集体和上级的绝对服从,从古至今就是训练的重要一环。

《魔鬼女大兵》,黛咪·摩尔饰演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参加特种部队训练的女性军官

《血战钢锯岭》中道斯由于坚持不拿枪,也曾遭到长官和同伴的百般排挤和言辞羞辱,在后者眼中,道斯无疑是胖子劳伦斯式的现实模版——手无缚鸡之力,注定要拖同伴后腿。但与胖子劳伦斯的悲剧结局不同,道斯凭借自己强大的坚定信念,最终赢得了战友们的信任和支持。而这一区别也缘于梅尔·吉布森对于战争的态度。

包括《全金属外壳》、《现代启示录》和《野战排》等一大批当代杰出战争片在内,这些影片的态度并不是反对某场不正义的战争,而是从对人性异化的角度,反对一切战争。战争背后的公义和伦理,并不在讨论之列。

《血战钢锯岭》中同样有一位脏话连篇的教官

吉布森显然有别于此,在这位著名右翼的眼中,战争是这个世界既有的一部分,既然我们不可能完全摆脱战争,那么我们就应当试图用正确的方式赢得战争。诚如弗兰克·卡普拉在二战时期为美军拍摄的系列纪录片的片名一样,参与战争的人必须明白,“我们为何而战”。这句话同样出现在《兄弟连》中(第九集的标题),通过对集中营惨绝人寰的描写,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相较于推翻一位暴君式的独裁者、猎杀一名恐怖份子头目、又或是解救一批遭到人道主义危机的难民这些理由,《血战钢锯岭》借主人公道斯的视角,想要传递的是更加包容也更加超然的战争观——杀戮,是为了拯救。这一观念与斯皮尔伯格最出色也最著名的两部战争片《辛德勒的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可谓不谋而合——救一人,即救全世界(这句出自希伯来语法典的名言正是《辛德勒的名单》的题记)。

《父辈的旗帜》以硫磺岛战役为背景,讲对战争英雄的反思

值得玩味的是,同样是好莱坞的著名右翼份子,老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也钟情战争片。十年前,伊斯特伍德拍摄了反映硫磺岛战役的姊妹篇《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来信》,分别从美军和日军两方的角度去解析双方的心态与处境。硫磺岛战役在历史上正是《血战钢锯岭》反映的冲绳岛之战的前哨,而伊斯特伍德的这两部影片也适合作为《血战钢锯岭》的参照。

《硫磺岛来信》导演伊斯特伍德工作照,影片以日本军人视角讲述硫磺岛战役

在这两部姊妹篇中,伊斯特伍德所传递的更多是反思色彩,既包括《父辈的旗帜》中对荣获嘉奖的美军士兵的质疑,也包括《硫磺岛来信》中对日军士兵的正面描写。而在伊斯特伍德两年前反映伊战的奥斯卡提名片《美国狙击手》中,虽然对主人公克里斯·凯尔褒大于贬,但仍不免隐隐透出一股悲情的低落情绪。

梅尔·吉布森工作照

但在《血战钢锯岭》中,这一切统统不存在。绞肉机般的战场,成为了弘扬美式主旋律的最佳舞台。战斗越是惨烈,煽情的效果便越是凸出。或许这正是在恐怖主义泛滥的当下,作为强硬保守份子的梅尔·吉布森试图传递给世人的信息。

责任编辑:冷雪_NK416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