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脑” 什么时候变成一句骂人的话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拒绝谈恋爱的话语有哪些句子 “恋爱脑” 什么时候变成一句骂人的话了?

“恋爱脑” 什么时候变成一句骂人的话了?

2024-06-13 19: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小北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恋爱脑”好像成了一句骂人的话。

尤其是在“搞钱至上”的都市丛林中,谁要是被爱情这种不切实际的事儿耽误了事业和生活的步伐,将会收到同情、不解、甚至一丢丢鄙夷的目光。

| 《插翅难逃》张子豪:“没心情谈恋爱,只想搞钱。”被年轻人奉为圭圭臬

“恋爱脑”都有哪些症状?

已经过去一分钟了,她还是没有回我的消息,是不是不爱我了?

他实在太辛苦了,我想辞了工作专心照顾他。

这么晚了,她的微信步数竟然一直在增加,是和谁在一起?

他平时都是很爱我的,这次应该只是一时冲动,还是再原谅他一回吧。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常常会患得患失,将自己的生活重心完全落在对方身上,全身心投入“恋爱”这一件事情上,对方的一通电话就放下手头的重要工作,与曾经的好友、甚至是家人都断绝了来往……

这就是近几年一直被人诟病的一种恋爱至上的思维模式,俗称“恋爱脑”。

| “你看那个人,他好像条狗。”

不过小北也是最近才知道,恋爱脑的形成背后,也是有科学依据的。

神经科学家对比了沉浸于恋爱中的大脑与注射了可卡因之类的刺激性药物、处于兴奋状态中的瘾君子的大脑,两者的奖赏通路颇有雷同之处。

有人就说,“这是一种生理成瘾,是物质成瘾的一种变形”。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爱情是种毒药”。

这也就解释了当一个人陷入爱情之后,特别是受到突如其来的、强烈的激情控制时,往往难以逃脱、无法进行理性判断。

| 电视剧《又见一帘幽梦》截图

还有人将恐惧理解为恋爱脑的内核,而爱情则是一场源于生理本能的追逐:“男性担心自己没有繁衍机会,女性担心会错过优秀的繁衍对象。”

不过,恋爱脑并不是所有人在爱情中都容易呈现出的一种状态,有人可以克服对爱情的上瘾反应,有人却深陷其中、像飞蛾扑火般燃尽自己。

所以,不少人就将恋爱脑与个人心理上的安全感缺失、惯常的弱者思维联系在一起。

正是出于对自己的不信任,对自己是否真的能拥有一段美满的感情的怀疑,在面对亲密关系时才会选择放弃自己的一切原则去维护它,以付出来换取这段关系的延长。这表现出来就是十足十的恋爱脑特征。

但也有人认为,恋爱脑的人反而是那些生活安逸、衣食无忧的人,相较于缺爱的人来说,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去全身心投入一段感情中。

关于恋爱脑的成因众说纷纭,但是对于恋爱脑的指责目前却空前一致:

恋爱脑是亲密关系的最大隐疾!拒绝恋爱脑!

大家对于恋爱脑的拒绝态度,大概是因为,在两人的相处过程中,一旦其中一方全身心投入,就很容易丢失自我。

而且,这还对另一方造成了无形的压力。想想看,如果有人愿意为了你舍弃一切,成为你的影子,什么事情都以你为主——

这就意味着,你要承担的不仅仅是你自己的责任,而是背负着两个人的人生。

| 电视剧《回家的诱惑》截图

但现在,对于恋爱脑的指责甚至扩展到了一般的亲密关系中。

现在的网络论坛中,一些仍在努力工作生活的人,仅仅只是因为在意对方的感受、或是没有考虑除了双方情感之外的物质因素,就被简单地划定为“恋爱脑”。

要知道,就在几年前,纯粹依据情感缔结婚姻还是作为个人意志的表达而受到鼓励,比如说“裸婚”概念的盛行。

敢爱敢恨、为爱痴狂,尚是一种“美好品质”。

| 《裸婚时代》经典台词。

如果说现在提到“谁裸婚了”,围观群众大多会在心理嘀咕:这是脑子不清醒了吧?沉浸于感情,忽视现实因素,也成为“恋爱脑”的一大典型罪状。

这一转变,足以看出当代人对于婚恋、家庭的观念与之前仅仅一两代人相比,已然相当不同了。

人们的婚恋观在这过程中究竟进行了怎样的变革?“恋爱脑”的形成存在什么样的外部因素,它又为何受到过分的指责?

01

追求爱情的家庭:

情感个人主义的兴起

以英国为例,英国历史学家劳伦斯·斯通就考察了在16世纪至19世纪,英国的家庭、性与婚姻所具有的一些关键变化趋势:

在16世纪早期,“家庭”并不像现在这样,一提起就让人联想到情感上的紧密;当时的人们在家庭中并不会主动去寻求某种情感依恋,婚姻中的性爱也只是作为繁衍子嗣的必须行为。

虽然在贵族圈中,现在意义上的浪漫爱情有时会得到积极的提倡,但更多的道德家和神学家会将这种行为视作病态。

甚至于在更早的中世纪,还有一句谚语:“用情爱妻,那是通奸。”

劳伦斯·斯通就将这一时期的家庭理解为“一种开放、压抑、冷淡、威权的制度……这种家庭也十分短命,往往随着夫妻一方去世,或者孩子死亡或早早离家,就宣告解体”。

在这之后,情感个体主义兴起,个人的情感选择成为了婚姻关系确定的基础,人们越来越强调婚恋中配偶之间的爱情和亲子之间的关爱的重要性。

只有在这个时候,才会出现简·爱那样,在勇敢选择爱情的同时不忘追求平等的经典台词:

“我现在不是凭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血肉之躯跟你说话,——这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仿佛我们都已经离开了人世,两人一同站立在上帝的跟前,彼此平等,——就像我们本来就是的那样!”

| 2011年版电影《简·爱》截图

当然,斯通将18世纪以前英国的婚姻视作一种缺乏爱情的状态,这一点也颇受人诟病。

因为在当时,虽然很少有伴侣会“为爱”成婚,但在共同经营家庭、养儿育女之后,往往会在时光流逝中彼此相爱。

不过浪漫之爱的概念在18世纪晚期成为婚姻的基础,这应该是受到普遍认可的。特别是浪漫小说的流传也促进了这一概念的广泛流行。

因此,不能把浪漫之爱理解为人类生活的某个自然组成部分;相反,它是被广泛的社会历史因素所塑造的。

02

家庭内部的分工:

性别角色还是如此重要吗?

“浪漫之爱”为什么会渐渐变了味儿呢?一种普遍的说法是,在婚姻生活鸡毛蒜皮中,激情褪去,被现实问题磨平。

当社会学家谈起婚恋问题,经济方面的因素成为了最重要的部分。

这其实与家庭内部分工、双方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有关。在“不平等”的语境下,“恋爱”才成为了一种危险的事情。

原本家庭小作坊这类“劳动—居家”合一的场所,可以胜任社会中某些专门化角色;而伴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劳动场所与居家场所分离,家庭作为一种经济生产单位的重要性降低,开始更多地向再生产、育儿和社会化的方向转变。

恩格斯就提出,私有财产关系的普及,改变了此前平等的家庭内部分工。

打理家庭、家务劳动和养儿育女开始被视为逐渐形成的私人生活领域的要素,而在家庭之外,公共领域中的工作场所需要的是男人。

当家庭被划定在了纯粹私人的领域,性别不平等的状况不断恶化。

虽然到了晚近,大批女性进入有薪就业,但大众观点仍然希望女性在外出工作挣钱的同时,还应背负起家务杂事的重担。

美国作家贝蒂·弗里丹就在她所写作的《女性的奥秘》中,讨论了20世纪50年代女性一些“默默无闻的问题”——

成天照顾儿女、打理家务琐事,偶尔和丈夫打个照面,彼此之间很少会有情感交流。

| 87版《红楼梦》截图

家庭生活在本质上是如此压抑,这一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人们往往会假定男女两性在不同生活领域活动,对于各自角色的期待也就存在性别分化。

人们期望女性欣然接受母亲角色,将此置于其作为一名劳动者的角色之上;

而对于男性来说,父亲身份依然被视为本质上非全时制的角色,从属于他们作为劳动者的首要角色。

最近一则新闻引来了很多人的关注,“全职太太离婚获赔1万家务劳动补偿”。

虽然法院在判决过程中考虑到了女性所承担的较多家庭义务,但下面的评论显然不认为1万的补偿金额与这位全职太太实际所付出的相匹配。

在2013年的“英国社会态度调查”显示,女性每周在家务劳动上所花的平均时间为13小时,在照看家庭成员上所花的平均时间为23小时;而男性则分别为8小时和10小时。

一方面,男性倍感委屈:承担买车、买房的压力,让他们不堪重负;另一方面,女性在家庭事务中消耗大量时间,显然比男性花时间在事业上性价比更低、更难得到物质上的保障和回馈。

差异如此巨大的时间花费,也使得亲密关系中的双方在经济上的切割变得犹为重要。

03

在感情中,我们都是平等的(吗?)

现在这个时代,家庭、工作、爱情和追求个人目标的自由之间,常常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利害关系。

更多的女性在追求自己的职业生涯,这就使得之前在亲密关系中较为固定的性别分工模式受到了挑战。

与此同时,女性投入工作所带来的在经济上的独立,也意味着婚姻不再像过去那样,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经济伙伴关系;

更为重要的是,人们也越来越倾向于以个人的满足程度对情感进行评价——如果对一段亲密关系感到不满,分手、离婚似乎成为了十分简单的方式。

齐格蒙特·鲍曼在《流动之爱》中就讨论了“人际纽带的脆弱”:

原本来自家庭、阶级等方面的束缚现在全都不再牢不可摧,在个体化肆意蔓延的世界,人们一方面向往自由,一方面又渴望更大的安定感。

“关系”仿佛成为了“唯一值得投入的游戏”。

所以我们宁愿用手机、短信进行交流,甚至使用一些缩略用语以便加快发送速度——重要的不再是关系的深度,而是所拥有的联系的数量。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恋爱脑”所表现出的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特征,除了个人心理的因素,很大程度上可能还和现在流速过快的时代特征有关。

爱情与婚姻成为了可以迅速解绑的一类关系,与社交场上的其他利益伙伴关系似乎没有什么根本上的不同。

而大众对于“恋爱脑”失去自我的指责也不难理解,特别是当很多人开始质疑家庭固有的性别分工,男女之间在工作、政治、经济、职业上的对立升级,也使得大家更加警惕“爱情至上”的观念——

“爱情至上”背后,是不是有着不对等的付出和责任?

不过,因为害怕受到爱情的伤害就拒绝沉浸于一段亲密关系中,甚至是将一些努力追求爱情的行为视作可笑的事,这就有些矫枉过正了。

爱情是需要勇气的,但前提是对自我价值有充分的认定,只有先足够爱自己,才能更自信地走入一段健康的情感关系。

就像简·爱对罗切斯特说的那样,“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

祝大家恋爱快乐,单身快乐!

-End-

编辑:王予立,妍书

观点资料参考:

《社会学》(第八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菲利普·萨顿原标题:《“恋爱脑” 什么时候变成一句骂人的话了?》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