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表现及对策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抵触心理产生的原因 新时期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表现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表现及对策研究

2023-10-15 21: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王  婷  冯  磊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但在现实中,由于存在很多阻力,使得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当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一种重要阻力就是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大学生逆反心理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常常遭遇并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难题之一。文章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大学生逆反心理现象,深入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及其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并就如何防止和逐步消除大学生逆反心理现象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逆反心理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强心、求知欲及求异欲,因此他们对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社会上的一切事物都有一种认知和探求的迫切感。同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高校大学生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接触机会越来越多,接触面越来越广,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途径变得越来越多,大学生思想观念更新的频率变得越来越快,周期越来越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死板,教育手段的单一,必然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合理需要;同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存在着脱离大学生生活实际、脱离大学生心理、忽视大学生的合理需要等弊端,这又会引起他们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当他们经过思考却又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时,自然而然就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怀疑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逐渐产生不信任感,并最终发展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信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应该引起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逆反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

  (一)逆反心理的涵义

  “逆反心理”一词在近几年广泛流行,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但究竟何谓“逆反心理”?目前学术界争论很大,尚未形成共识。《英汉辞海》解释为:“1、否定的态度、怀疑主义,一种心理状态,特点为对几乎所有一切别人肯定的事物照例持否定、怀疑的态度;2、违拗症、抗拒症,一种拒绝所要做的事,按所要求的反面去做,或任意做某件与所要求不同的事的倾向。”这种解释主要是把逆反心理既归结为心理状态又归结为行为。我国的著名心理学家金胜华则提出:“所谓逆反心理即是指教育客体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背离教育主体期望目标的反向力量,从而阻碍态度转变的一种心理现象。”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逆反心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讨。它一般表现为受教育者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标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进行教育、引导时,或对学生偏离目标的思想、行为进行抑制、纠正时,受教育者产生排斥、抵触、厌恶等情绪的心理现象”。

  二、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简单地可以理解为越是不准干的事越是偏要干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经常表现为对正确答案的怀疑和对错误行为的认同,是完全形式上的因为抵制而抵制,是一种盲目的逆反心理,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冷漠、怀疑与排斥的态度

  现今的高校从各方面都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有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却存抵触情绪。主要表现为对教育内容反感和对教育形式消极两方面:一是对教育内容反感方面。他们不愿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接触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便会引发他们内在的抵触反应。二是对教育形式消极方面,他们热衷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或事情,而对理论学习感到厌烦,提不起兴趣,对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心不在焉。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持对立情绪

  正处于青年期的当代大学生自尊心强,人格意识强烈,且有很强的叛逆心理,因此,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非都受欢迎、效果显著,这是很正常的。但是,有的大学生对来自学校领导、老师的批评和教育不但不能很好地去反思,去改进,反而不以为然,甚至有时对其越批评,他们越是要对着干,逆反心理越强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求大家安静,不要喧哗、吵闹,有的学生越说越不听,越批评越闹得厉害。

  (三)对先进人物和事迹持否定态度

  在高校,很多教育者组织各种“先进人物和事迹报告会”,树立榜样人物,希望通过社会上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来感染在校大学生,通过榜样的力量唤起他们的热情,激励他们进步。但教育者的这些努力对有些大学生来说,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越是宣传某个典型或榜样,他们越反感,越表示怀疑。这一现象的存在并不是那种嫉贤妒能、有意抹煞和歪曲他人成就的行为,而是指在逆反心理的影响和作用下,有些大学生习惯地、不自觉地、并无恶意地对先进人物和事迹的宣传及评价产生否定情绪,对先进人物和事迹的作明显错误的主观臆断和评论。

  (四)对不良倾向或反面事件的认同心理

  面对学校和老师的正面宣传和教育,有些大学生拒不接受、不以为然,存在很强的逆反心理,认为反着干才能体现和张扬自己的个性。因此,在大学中,与老师公开对抗、打架斗殴等违反学校纪律的行为,被视为有本事、有胆量的“壮举”,往往能赢得很多人的支持与认同。而当领导和老师对他们的错误行为进行批评教育时,他们虽然也知道自己错了,但却拒不承认和接受,认为领导和老师是在无理取闹,表现出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故若任由这种不良的认同心理长期发展下去而得不到纠正,会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造成大学生的思想混乱,后果不堪设想。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主动施教和受教育者能动受教的双向互动过程,是内在转化与外部制约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大学生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状态,同其他社会心理现象一样,其产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大学生逆反心理现象是由以下三个方面原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一)大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大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根源在于大学生自身,或者说大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是产生逆反心理的第一位原因。

  1.生理和心理特征

  当今大学生的年龄正处于生理成熟而心理不太成熟的阶段,是一个不稳定的过渡时期,这正是大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内在根据。一方面,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普遍具有双重的人格特点:观察力敏锐却认识片面,求知欲望强而鉴别能力差,感情丰富而理智力弱,民主意识强而组织纪律性差,知识面广而社会公德素养差,向真性强而可塑性大,有些甚至还不同程度地清高自负,放纵任性,以自我为中心。 另一方面,从情绪发展上看,他们的情绪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由于大学生缺乏实际的生活锻炼和生活经验,又决定了他们很难完全的独立,容易受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产生很大的主观随意性,思想情绪波动性大。他们一旦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达不到自己的心理预期时,容易产生消极颓废的情绪,对周围的一切反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2.思维发展特征

  处于19-24岁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大脑发展迅速并趋向成熟,脑机能日益发达,思维的独立性、判断性和分析性等特性越来越突出,思维方式和思维视角有了很大的发展,能够独立地思考、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和事物,对已有的观点和结论能够给出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较少轻信和盲从。但从另一方面看,他们逻辑思维的基础还不够深,加之缺乏实际的生活锻炼,社会阅历和经验不足,还不能很好地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识上常常带有片面性,看问题容易偏激、绝对化、走极端。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当他们受到反驳、批评或劝说时,不可避免的产生逆反心理。

  (二)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方面的原因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认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除了与大学生自身因素有关外,还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存在的种种弊端有很大的关系。

  1.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的弊端

  首先,教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脱离。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内容往往是根据形势的需要和学校培养目标来确定的,较少考虑到青年大学生的合理需要,这就容易导致教育内容不符合实际,与学生的合理需要相脱离。

  其次,教育内容的重复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各课程之间的内容有交叉;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学的思想政治德育课内容上有交叉,再在高校学习重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时,难免会有某种程度的懈怠。

  再次,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不强。由于课程设置与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和滞后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

  2.教育方式方法的单调和呆板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等大大增强,这些新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方法就有更高的要求,只有更加灵活新颖、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方式方法才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但是,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忽视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缺少研究,一直延续长期以来我讲你听的“满堂灌”的教育方式,使学生一直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不能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加上部分教育者只是照本宣科,千篇一律;有的只图形式,摆花架子;有的甚至违反教育原则,搞强迫命令等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窒息了一些生动、新鲜、有趣的教育内容,不仅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吸引力和感染力,也容易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于人脑中的反映。心理是对客观环境的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所产生的逆反心理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1.社会因素

  当前,我国正处于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习惯、价值观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多元化趋势,各种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互相摩擦、互相冲突,这对于有些涉世未深、实践社会经验相对不足的青年大学生来说,难免会在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中迷失自我。加之市场经济的重利性和社会和的不正之风以及社会上的种种丑恶、腐败现象给大学生施以影响,导致大学生观念上的混乱和价值观的失落。

  2.学校因素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长期存在的问题,现在普通中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得很多中学生除了学习以外没有其他方面的能力,社会阅历简单。对于那些能进入高校的学生,在中学期间他们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听到的都是赞扬和夸奖,很少受到批评和指责。他们进入大学以后还带着这种优越感,在处理各种事情和关系时,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容不得半点质疑,听不进去他人意见,甚至对外界意见产生盲目的逆反心理。

  3.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成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现实中,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较大的缺陷,家长常常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与培养。孩子在家庭中处处受管制、受干涉,使得孩子受到心灵的伤害,产生对立情绪,时间一长便会形成逆反心理。特别是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警惕这一现象的出现。

  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研究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的大学生逆反心理是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既然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那么,我们应针对其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防止并逐步消除这一不良心理现象。

  (一)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逆反心理的根源在于大学生自身,因此,我们应该首先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入手探寻解决对策。

  1.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知识水平和自我教育能力

  一是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二是要加强大学生的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水平;三是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学生的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可以有效地减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2.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外部事物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强烈,一旦外人无视他们的自我存在,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这也是大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既然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目的不在于与人作对而是为了表现自我,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大学生的这一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总结,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

  3.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逆反心理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反应,是人格不成熟的表现。 要克服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还有赖于大学生个体人格的发展、思维方式的转变、心理特质的稳定和理性能力的增强。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应实施一定程度的专门心理疏导和教育措施。在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动态的同事也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积极因素。

  (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者综合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存在的种种弊端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必须切实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从而帮助克服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1.对教育内容进行系统化、科学化改革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着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脱离、重复性以及时效性和针对性不强等弊端,我们应该加快对其进行改革,使其更加系统化、科学化。一是增强教育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亲近性;二是减少教育内容的重复性、盲目性;三是提高教育内容层次性和针对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渐进原则,提高教育内容的层次性,让大学生在渐进的过程中自觉进行学习,而不是让他们在一个高要求面前竖起心理屏障。

  2.改进教育方式和方法,力求灵活多样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施教内容的老化和教育方式方法上的落后已经无法适应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只有紧跟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改进和创新,才能更好地起到沟通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桥梁的作用。一是由单向灌输型教育向双向互动交流型教育转变;二是由封闭型教育向开放型教育转变。学校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关注的热门话题、热点问题进行正面引导,逐步让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沿着健康轨道发展。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满足时代发展要求

  古语有云:“正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注重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满足时代发展对教育者的要求。

  一是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二是要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加强对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学科知识的学习;三是要有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精神,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新思维、新方法;四是要做好高校青年大学生的表率,以身作则,起示范作用;五是要增加教育者的情感投入,以情动人,有效预防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建设,形成环境的协调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只有社会、学校、家庭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应当努力净化社会环境,优化学校环境,改善家庭环境,形成环境的协调性,使逆反心理失去其存在的社会土壤。

  1.努力净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社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宣传与社会上存在不正之分、负面现象等社会现实的差距,是高校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应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大力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整顿党内不正之分,严惩党内腐败分子,增强党的威信;同时还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国,严厉打击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净化社会环境,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一个健康、温馨、和谐的良好氛围。

  2.努力优化学校环境,营造良好的教育和学习氛围

  国家应当加快教育体制改革进程,努力改变普通中学教育纯粹追求高升学率而忽视学生德育教育的局面,实现德育教育的连续性、稳定性。另外,学校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为此,学校应当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其中受到好的熏陶和感染,铲除因校园不良现象而滋生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土壤。

  3.努力改善家庭环境,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学生永远是其家庭的一分子,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最持久的。好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反之亦然。所以,每一个家庭应该努力改善家庭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应该改变以专横、独断等为特点的家长制作风,留给孩子适当的自由与空间,尊重孩子的选择,与孩子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亲子关系;给孩子多一些关爱,以身作则,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与培养。总之,就是要营造一种和睦、平等、友爱、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

  逆反心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较常见,是一种低层次的社会意识,它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大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逆反心理的存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一客观事实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我们必须正视它,克服它。

  本文通过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其表现形式,深入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并以原因为依据积极探寻具有可行性的解决对策,从而希望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定得借鉴,促进解决因大学生逆反心理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难题,以便更充分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树人、育人的积极功效,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