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最好的乐队,从各种意义上的。披头士(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披头士乔治马丁 他们是最好的乐队,从各种意义上的。披头士(下)

他们是最好的乐队,从各种意义上的。披头士(下)

2024-07-13 23: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指路上期:

       

        摇滚乐诞生之初,是一种流行于青年人中的街头音乐。再说的通俗点,就是叛逆青年和小混混们听的音乐。这种音乐形式当然是不被主流艺术认可的。就好比20年前的rap和10年前的EDM。你说它火不火?确实很火,大街小巷都能听得到,商业成绩也很不错。但是它们难登大雅之堂。就好比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The Beatles和The Who两支摇滚乐队可以分别为开闭幕式压轴演出,但是主办方绝对不会让Calvin Harris当着全世界观众的面压轴打碟。60年前的摇滚乐,面临的是和10年前的EDM一样的处境。那么,摇滚乐是什么时候被承认为艺术的呢?

        答:1968年。

       1968年。第十届格莱美奖公布。当年的格莱美虽然刚刚起步,但是没有今天这么多杂七杂八的奖项,含金量反而更高。前九届的各大奖项全部颁给了传统音乐(古典、爵士、布鲁斯、乡村、民谣)。即便摇滚乐再怎么火,还是入不了格莱美评委们的法眼。或者说,这些传统音乐出身的评委们压根就看不上这种小混混音乐。但是1968年的格莱美却让许多人大跌眼镜。最高奖——最佳年度专辑被颁发给了披头士乐队的专辑《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佩珀军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摇滚乐正式获得了世界最高音乐类大奖的认可,步入了艺术的行列。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专辑封面

       此前,专辑的制作还比较原始,往往只是十几首歌的简单组合,歌曲之间没有关联。但麦卡特尼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想法——“概念专辑”。所谓概念专辑,就是用一整张专辑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者表达同一个主题。“佩珀军士“这张专辑虚构了一个名为”佩珀军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穿越到现代,进行了一场空前盛大表演。而披头士乐队,只是“佩珀军士”乐队的众多歌迷之一,所以他们四个人的蜡像也出现在了专辑封面上。

       除了概念上的突破之外,这张专辑还对录音技术进行了创新。当时,电子乐器的演奏还相当不成熟,连电子琴都是新鲜事物,后来许多常用的电吉他技法在那时尚未被开发。披头士为了追求更加丰富的音色,采用了非常简单粗暴的方法——堆乐器。从原有的吉他、贝斯和鼓,到新型的电子乐器、传统的管弦乐器、舶来的印度乐器,甚至不算是乐器的乐器(比如闹钟),都被披头士编入了自己的作品中。但这样做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在今天,你可以用自己的电脑做出无数条音轨。可在50多年前,录音技术还非常原始,音轨的数量十分有限。要加入如此多的乐器,就需要更加复杂的编排,也就必须改造传统的录音方法。关于这张专辑的创新,可以看看这个视频:

        “佩珀军士”这张专辑不见得有多好听,但它对于摇滚乐乃至整个音乐界都有突破性的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张专辑耗费了整个团队数百小时进行排练和录制,完成度非常高,称为艺术品绝对没问题。2012年,滚石杂志评选的史上500张最伟大的专辑,将“佩珀军士”排在了第一位,其地位可见一斑。

        除了音乐上的突破之外,这张专辑还对于社会运动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当时,嬉皮士运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披头士之前一直都是以“好好男孩”的形象出现。但在这张专辑中,披头士们怪异的发型(披头士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披头”的)、怪异的穿着、怪异的音乐(尤其是迷幻摇滚),以及具有政治隐喻性的歌词,都非常符合嬉皮士运动反叛的内涵。披头士一跃成为了嬉皮士在文化方面的领军人物。

        但 “佩珀军士”这张专辑最大的不足,就是为了让专辑更具概念性,而牺牲了四位成员个人的表现,限制了他们个性的发挥空间。所以这张专辑整体听起来很惊艳,但把单曲拿出来却缺少特色。幸运的是,披头士的另一张专辑弥补了这一遗憾,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白色专辑”。

“白色专辑”封面

       严格意义上讲,“白色专辑“并没有名字,因为专辑封面是空白的,上面只有乐队的名字“The Beatles”。这张专辑的披头士达到了其创作力的顶峰。整张专辑就像其封面一样,是一张空白的纸,你可以在其上自由作画。披头士的成员的个人风格在这张专辑中展露无遗,个性化的作品大放异彩。麦卡特尼展现出了极高的旋律创作能力,贡献了多首抒情流行歌;列侬在迷幻摇滚的基础上开始大胆尝试实验音乐,继续探索音乐的边界;哈里森在本专辑中贡献了名曲《Why My Guitar Gently Weeps》,“乔治出品”从此开始一发不可收拾;林果嘛,鼓打的不错(笑)。

       不过,令人扼腕叹息的是,“白色专辑“的顶峰之后,披头士乐队开始分崩离析。在披头士的伯乐兼团队润滑剂、经纪人布莱恩·爱泼斯坦去世后,团队中四位成员之间的关系就不甚融洽,交流越来越少,越来越不像一个整体。从《Sgt. Pepper’s ……》开始,麦卡特尼逐渐展现出了自己工作狂的本质,开始代替列侬领导乐队。列侬本身就很有自己的想法,再加上与小野洋子的婚外情,重心渐渐离开了乐队。随着列侬与麦卡特尼在音乐方面的分歧越来越大,披头士”双巨头“的核心动摇了,这是披头士解散的根本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哈里森的创作能力越来越强,但乐队的大部分资源都在”双巨头“手中,哈里森个人的发展逐渐顶到了天花板,他单飞的欲望越发强烈。

        对列侬来说,他不想再受麦卡特尼牵绊,想更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音乐;对哈里森来说,留在披头士只会受压抑,单飞后前途无量。因此,列侬和哈里森应该是最希望单飞的两个人。而麦卡特尼则相反,他更希望披头士作为一个整体,解散会大大削弱乐队的实力,以及自己作为乐队实际上的领导者的影响力。最无所谓的,应该就是林果。对他来说,乐队解散与否对自己影响不大,毕竟他不是创作型乐手,只是来打鼓的,即便乐队解散了,大不了过一个枯燥无味的富豪生活。就这样,各有打算的四个人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分别。

        1969年,披头士乐队真正意义上的最后一张专辑《Abbey Road》发行,四位披头士加上制作人乔治·马丁献上了他们作为一个整体的谢幕演出。这张专辑如果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火力全开”。四个人均竭尽自己的才华,拿出了自己的最高水平。哈里森取得了重大突破,《Something》的水准堪比列侬和麦卡特尼的顶尖水平;列侬继续对音乐进行形式上和风格上的创新,《Come Together》是这一类歌曲中的翘楚;麦卡特尼则更是放出了绝招,《Golden Slumbers》组曲是他在披头士时期艺术化最高的作品;林果有了自己10年来的第二首原创歌曲《Octopus‘s Garden》,依旧是儿歌风格,中规中矩,但看得出来林果也是倾尽毕生所学了(笑)。

《Abbey Road》专辑封面

       说起《Abbey Road》,就不能不提这张经典的封面照片。本是无心插柳之举,却一下子成为了英国的文化遗产。原本,这张专辑要被命名为“Everest”,也就是珠穆朗玛峰。乐队计划前往珠峰拍摄专辑封面。然而,不知是因为成员的时间不好协调,还是单纯地想偷懒省事,他们放弃了这一设计。后来,麦卡特尼提议干脆直接在录音室门口的马路上拍一张,专辑的名字也就用马路的名字。于是,这张四人过马路的简单照片就成为了他们谢幕作的封面。由于披头士巨大的影响力,伦敦的艾比路逐渐成了著名的打卡景点,原来的录音室EMI Studio索性直接改名Abbey Road Studio(注意不是因为录音室叫Abbey Road Studio所以专辑名叫《Abbey Road》)。无数歌迷和音乐人前往此处复刻专辑封面的情景,众多的艺术文化作品也纷纷向其致敬。比如下面这样的:

      

      虽然《Abbey Road》是披头士最后录制的专辑,但却不是最后发行的专辑。按照发行时间上来说,《Let It Be》是披头士的最后一张专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唱片公司为了利用披头士解散的热度,推出一部记录片《Let It Be》捞钱。《Let It Be》这张专辑成为了披头士自《Rubber Soul》之后,唯一一张没有获得满分评分的专辑。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张专辑的制作背离了乐队的初衷,也抛弃了披头士的内核。在制作这张专辑时,被誉为“第五披头士”的制作人乔治·马丁(不是《冰与火之歌》那个)拒绝参与制作。马丁表示,如果你们这四个人如此的离心离德,我也没有必要再和你们继续做音乐了。对于一首歌、一张专辑来说,制作人的角色至关重要。如果把一首歌比作一个小孩,生的聪不聪明要看父母,也就是词曲的作者;而受的教育好不好,就要看老师,也就是制作人。即便再聪明的孩子,如果受不到正确的教育,也难以成为学霸。

披头士与乔治·马丁(右二)

        眼见马丁如此气愤,披头士四人也只好作罢。但是,由于四个人各有想法,谁也没法统一大家的意见。最后,列侬独自将专辑的录音带带走,寻找其他人制作。就这样,这盘录音带兜兜转转落到了美国制作人菲力·斯派克特手上。

       菲力·斯派克特并非等闲之辈,制作水平也相当在线,但是他不懂披头士。预料之中的是,最终成品的专辑《Let It Be》就是不好听。不仅不好听,甚至都不像是披头士做的音乐。按原来披头士四个人的意见,这张专辑要被命名为《Get Back》(意为“回来吧”),但是最后却成了《Let It Be》(意为“顺其自然”)。作为披头士发行的最后一张专辑,这两个名字的含义完全相反。同时,新专辑删除了原来列侬的单曲《Don’t Let Me Down》,并对其他歌曲的顺序做出了调整。最令麦卡特尼无法容忍的是,斯派克特擅自将歌曲《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中的钢琴伴奏替换成了管弦乐,还加入了大量的女声和声。这完全背离了歌曲作者麦卡特尼的想法。要知道,在后来的采访中,麦卡特尼称《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为自己在披头士时期最得意的作品。看到自己心爱的作品如此被人糟蹋,麦卡特尼的愤怒可想而知。这可能也是麦卡特尼宣布退出披头士的直接导火索。

       最终,由斯派克特和列侬制作的《Let It Be》发行了。此时的披头士已经解散。从各大音乐媒体的评分和听众的评价来看,这张专辑的表现难孚众望,是实实在在的拉了。整张专辑听起来最大的特点就一个词:黏糊。器乐演奏模糊不清,人声拖泥带水,完全没有披头士此前自在洒脱的感觉。值得庆幸的是,2003年,《Let It Be(Naked)》版本发行。Naked版本是由当年录音的母带重新制作的,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专辑最初的模样。整个专辑听上去非常的清爽,非常的披头士。而且与之前的专辑不同的是,这张专辑中的披头士更加多了一种厚重感,一种经历过世间冷暖之后仍能说出一句“Let it be”和“Nothing ‘s gonna change my world”的成熟。如果你想听这张专辑,强烈建议听Naked版本!

       就这样,披头士作为一整个乐队的故事完结了。分手后的四位成员依然续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有的人风光,有的人落魄;有的人欢笑,有的人落泪;有的人80岁还在舞台上表演,有的人40岁便倒在了枪口之下……但我觉得,无论单飞后的四人如何如何,都没有了他们当年在一起时的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那股誓要搅动整个音乐界的力量。

       披头士出道时,年龄最小的哈里森只有19岁;披头士解散时,年龄最大的林果还没满30岁。短短9年间,4个20多岁的利物浦小伙子彻底改变了流行音乐的模样,既能让beatlemania席卷全世界,也能让摇滚乐进入艺术殿堂。乐评上,他们连续推出6张满分专辑,《滚石》500大专辑前十中占据4席;商业上,他们是全球有史以来专辑销量最多的音乐人,4年上千场巡演场场爆满;艺术上,他们是直接推动摇滚艺术化的乐队之一,流行音乐界的Lennon& McCartney组合被誉为可以比肩巴赫、莫扎特的存在;文化上,他们是嬉皮士运动在文化界的领袖,也在西方对苏联的文化入侵中居功至伟……毫无疑问,他们是世界上最好的乐队,没有之一。

       1995年,披头士的纪念专辑《Anthology 1》发行。专辑主要收录了披头士早期作品的重录版和现场演出版。但是,专辑中有一首新歌《Free As A Bird》,作者和歌手全部署名The Beatles四人,是真正意义上的披头士乐队的新歌。这首歌的demo于1977年由列侬录制。多年后,列侬的遗孀小野洋子将录音带交给了麦卡特尼,而麦卡特尼又找到了哈里森和林果。披头士健在的三人就这样又聚在了一起,共同完成列侬未竟的遗作。这首歌的MV由导演精心制作,回顾了披头士们走过的路。如果要让我选一首歌为披头士故事的结尾,我会选择《Free As A Bird》和它的MV。

        最后,是我最喜欢的披头士的作品。以下榜单为纯主观选择,仅代表个人喜好。包括四人单飞后的作品。

我最喜欢的5张披头士专辑

1.《Abbey Road》

2.《The White Album(The Beatles)》

3.《Magical Mystery Tour》

4.《Revolver》

5.《Rubber Soul》

 

我最喜欢的5首约翰·列侬的作品

1.《I Am The Walrus》

2.《Happiness Is A Warm Gun》

3.《In My Life》

4.《Across The Universe(Naked)》

5.《Imagine》

 

我最喜欢的5首保罗·麦卡特尼的作品

1.《Golden Slumbers》组曲(+《Carry That Weight》+《The End》)

2.《Yesterday》

3.《Eleanor Rigby》

4.《I Will》

5.《The Fool On The Hill》

 

我最喜欢的5首乔治·哈里森的作品

1.《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

2.《Something》

3.《All Things Must Pass》

4.《Here Comes The Sun》

5.《My Sweet Lord》

 

我最喜欢的林果·斯塔的作品

1.《Octopus's Garden》

 

我最喜欢的披头士合作的作品

1.《A Day In The Life》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