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占领北京八年,为何没有抢劫故宫文物?日军被什么吓阻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抗日战争日本占领地图加时间 日本人占领北京八年,为何没有抢劫故宫文物?日军被什么吓阻了?

日本人占领北京八年,为何没有抢劫故宫文物?日军被什么吓阻了?

2024-07-14 05: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31年9月18日,日本人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仅仅四个多月的时间,东北三省就沦陷了,在占领东三省不久以后,日本人即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的华北地区,1932年8月,日本人石原莞尔声称日本人要利用“山西的煤,河北的铁,河南、山东以南的棉”,1933年1月3日,日军占领山海关,并于当年的2月份,对热河省进行了试探性的进攻,3月,长城抗战爆发,中国军队进行了顽强的阻击,但是,日军还是突破了长城防线,直逼北京和天津。

(日军冲向长城防线)

华北形势突变,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将北京故宫的文物南迁,以免中华国宝落入日寇之手,需要南迁的文物共计13491箱,但是,在南迁的过程中,遭到了一部分人的反对,尤其是北平市民不愿意故宫文物南迁,他们担心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些文物一旦离开北平,流散全国各地,会受到破坏,将来恐难以复原,经过反复讨论,最后意见归于统一,大多数人认为应当南迁,当时的主流意见认为抗战总有胜利的那一天,国家在亡国之后,经过国人的不懈努力是可以复兴的,而文物一旦被毁,则永远不会再复原了。

南迁的故宫文物在抗日战争时期,辗转全国各地,分为北、中、南三路相继运往四川,在四川度过了抗战最艰苦的岁月,抗战胜利之后,这些文物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损失,这在世界文物保护史上堪称奇迹。

(在川陕公路上正在南迁的故宫文物)

然而,当时还有相当一部分文物并没有南迁,留在了北平,而且这些文物中大多数都是精品,留在北平的故宫文物在八年抗战期间,始终面临着被日军洗劫的危险,北平沦陷之后,身为故宫博物院秘书的张庭济受马衡院长的委托,决定留守北平,尽量与日本人周旋,希望能够妥善地保护好这些文物。

北平被日军占领以后,先后经历了地方维持会、王克敏伪政权、王揖唐伪政权时期,在地方维持会时期,日本人曾经派钱桐、武田熙桥等人来故宫博物院强行索取车臣汗图,张庭济多次以故宫博物院的相关规定为由,拒绝了日本人的要求,最后,张庭济只好在立有字据的情况下,答应借给日本人三个月,后来,日伪宪兵又曾两次闯入故宫太庙图书馆,搬走了大量珍贵的图书,张庭济经过与日伪政权相关人员的交涉,最终要回了部分书籍。

总之,在抗战时期,日本人多次利用汉奸,欲强行夺取故宫文物,但是,都被张庭济等人一一阻止了,所以,故宫文物并不是没有遭到日军的洗劫,而是被张庭济等人给保护了起来,当时的北平毕竟处于日军统治之下,日本人强行索取的行为,张庭济等人并不能完全拒绝,故宫文物遭受了少量的损失,张庭济等人以少量文物的损失为代价,与日本人周旋,换取了大部分文物的保全。

(武汉会战时期的中国军队)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日军已是穷途末路,在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上皆受到重创,然而,故宫文物在此时却遭遇了日军更大的一次洗劫,当时的日军,战略物资奇缺,造炮弹和子弹所需之铜、铁严重不足,于是,在北平全城搜索铜铁制品,作为制造炮弹和子弹的原材料,当时的故宫有一些铜缸、铜炮和铜灯亭,这些铜制品的数量加起来,非常的可观,总重量约有数千斤重,于是,日本人要求将这些铜制品文物全都拉去冶炼,制造炮弹壳和子弹壳,张庭济为了保护故宫的这些文物,只好将2000多斤已经残破了的铜缸、铜炮交出,日本人收到这些铜制品以后,仍然不满足,准备继续向故宫博物院索取更多的铜,后来搜索到54件铜缸和2尊铜炮,临近投降之际,还将91个铜灯亭和1尊铜炮,运到了天津,准备从这里上船,运往日本,然而,并未成行,日本即宣布无条件投降了,这批文物得以被收回,免遭日本人蹂躏。

(日本投降)

在抗日战争时期,不仅故宫有一部分文物被日军掠去,全国各地亦有相当数量的文物被日本人劫走,但是由于先前故宫文物的精品已经被运抵至四川,再加上全国各地的中国人为了保护文物与日寇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所以,中华文物的绝大部分珍品并没有遭到日本人的洗劫。

日本人在占领北平期间,之所以不敢公开对故宫文物进行洗劫,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文物受到了张庭济等人的保护,更重要的是,日本人是被中国人坚强的抗战决心给吓阻了,日寇为了营造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的假象,也不得不假装友善,在故宫文物的精品已经南迁的情况下,日本人可能觉得没有必要再付出一些代价来洗劫故宫里的“剩余”文物,如果像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那样,大规模洗劫了故宫的文物,那么,必将会激怒中国人,激发中国人的抗战斗志,日本在沦陷区的“治安”会陷入更加混乱的状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