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打破信息茧房,成就多样精彩(含解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打破信息茧房作文800字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打破信息茧房,成就多样精彩(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打破信息茧房,成就多样精彩(含解析)

2024-06-11 17: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打破信息茧房,成就多样精彩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南歧地处四川山谷之中,与周边隔绝。由于水质不好,岐人没有不得颈瘤病的。偶尔有外地人来,岐人们总会边围观边取笑说:“外乡人的脖子好奇怪!那么细瘦,一点都不像我们。”外地人说:“你们的脖子隆起来是得了病,不去寻药来治,还反说我脖子细!”取笑他的人说:“有病的是你吧 我们乡里的人都这样啊,干嘛要去治!”最终岐人也不知道自己是有病的是难看的。这是同学们在学习“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单元时读到的一则故事。其实,类似“南岐病瘿”的现象并不鲜见,如历史上齐威王曾有“王之蔽甚矣”的教训,小说里有蒲松龄大罗刹国以丑为美的制度和风气,即便在资讯发达的现实中,依然不断重复着“信息茧房”的自我封闭(见本试卷现代文阅读1)“南岐病瘿”古今皆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会造成怎样的结果 在信息时代里怎样避免这样的现象继续出现 ……同学们展开了深入的讨论。请你也参与其中,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0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的作文题目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这段话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茧房”现象。有人说,“信息茧房”会让我们的视野越来越狭窄,见解越来越偏激,不利于个人发展;也有人认为,“信息茧房”会让更多个人感兴趣的事物出现在我们面前,不失为缓解现代生活焦虑的好帮手。以上材料引发你什么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不少人在网上可能遇到这样的困扰:在某新闻客户端上点击浏览了一条资讯,之后每次点开就会不断收到各种与之相关的新闻或广告推送……在算法推荐持续不断地“精准推送”下,网络用户关注的信息领域很容易受到大数据的引导和控制,变得越来越狭窄,导致用户不知不觉陷入“信息茧房”。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我们身处的信息时代,大数据、阿尔法、机器学习等新兴事物,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信息时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形成了“信息茧房”“玻璃笼子”等效应。词语解读:信息茧房,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房子”中的现象;玻璃笼子,暗喻在自动化的时代,彼此能看见,却又在笼子里面,无法逃离出机械自动化的笼子。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材料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南岐病瘿”的故事,南岐人与世隔绝,自身患病,却取笑正常的外乡人,在外乡人指出问题时,仍偏执地固守己见,不听劝告,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世代患病。患病本来是不幸的,应该积极医治才对。可悲的是南岐人不以为自己不幸,反而以为自己是正常的,可见闭关自守、孤陋寡闻会使人眼光短浅,盲目自大,甚至发展到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地步。这启示我们一个人不能坚持自己的错误思维,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想法,接受不同的观点、建议,才能不断进步。第二部分由“南岐病瘿”发散开来,指出类似“南岐病瘿”的现象并不少见,历史上齐威王受蒙蔽、当下社会“信息茧房”的自我封闭都是“南岐病瘿”的再现。当下信息时代,互联网给我们制造了一个信息海洋,却也编织了一个个信息茧房。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中,每个人看自己想看的,听自己想听的,这种舒适会让我们对其他信息视而不见,甚至产生偏见、偏执,阻碍我们认知这个真实的世界。第三部分连续提出三个问题,意在引导考生深入思考“南岐病瘿”现象的原因、危害,以及该如何避免这种现象,为考生指明了写作方向与写作内容。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先借“南岐病瘿”的故事引出中心论点——不能闭关自守、固执己见,要保持开放心态,善于倾听、接受不同的观点、信息。然后由古及今、立足当下,指出类似“南岐病瘿”的现象,并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接着进一步论述“南岐病瘿”般闭目塞听的危害,可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述“如何避免‘南岐病瘿‘般的闭目塞听”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接受新的知识观念,兼听则明,打破思维茧房;我们要批判性地看待周围的事物,不盲目自信等。立意:1.打破信息茧房,成就多样精彩。2.兼听则明,固守则暗。3.突破自己,不破不立。4.善于倾听不同观点,方能全面看待事物。2.例文:以理性之光,破信息茧房万物互联时代,信息光速闪现。面对繁芜纷杂的信息茧房,不少人追求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对此,有人无比忧心,也有人认可“信息茧房”的解压效用。而我深以为无论何时,都需以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处理和接受信息,如此方能从容应对信息爆炸所带来的诸多乱象。一曰:高扬理性之帆,理性对待海量信息。接纳多样的信息,是理性对待信息的前提。阿玛蒂亚·森曾提到:无数可怜人,长期生活在单一信息里,而且是一种完全被扭曲颠倒的信息。这是导致人们愚昧且自信的最大原因。这告诫我们生活中那些明明有所欠缺却盲目自大的人可能只停留在自身的信息舒适区,而不肯去接纳更多的信息,导致愚而不知的社会问题频发,其后果不言而喻。观近代中国历史,铁路、洋器,甚至今天看来用途广泛的照相机,都被当时许多国民视为洪水猛兽,谣言纷纷,人心惶惶。闭关锁国政策阻断外界信息通路,导致大清王朝从强盛走向没落。故曰人当先接受多样信息,才有理性认知的可能。二曰:舞动理性之桨,在大众化的时代保持自身思想独立性,不随波逐流。当个人融入群体,其个性会不会被群体湮没,其思想会不会迅速被群体思想取代?融个体于群体并不意味着要将个人的个性全然淹没于群体中。当听从成为习惯,盲从就将无法避免,这种心理若被有心之人加以利用,后果将不堪设想。另一方面,许多真理与事实往往是独特个体依据自身对信息的判断所提出的。若盲从大众甚至权威专家的观点,今日我们何以能见到袁隆平院士种下的株株水稻?若不加个性考量一味跟从大众,《端午奇妙夜》何以火热出圈?凡此种种,皆证明个体融入群体信息时应保持理性的眼光去判断,用个体的理性保持唤醒群体的清醒。三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面对信息茧房,要拿出理性这把尚方宝剑,守护好航行的方向。与过往相比,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发展促使如今的信息不断呈爆炸式增长,但是我们也可能早已被关进信息茧房。网络信息的毛细血管,已经联通了世界的角角落落。每个人都不可能再置身世外。如果你不兼听,占有多元信息,你就永远走不出信息茧房;如果你不够清醒,不保持个体独立,你可能就沦为了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当信息茧房相互交错而又间隔纷呈时,要“兼听”四方涛声,“明辨”航行方向,拿出理性这把尚方宝剑,守护好我们航行的灵魂与方向!兼听而不偏信,始终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我们才能破除信息茧房,成为一株能思想的芦苇。【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首先对2020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的作文题目进行解读,并由“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一关键词的意思,顺势引出“信息茧房”这一信息时代的热门话题。在大数据时代,各类软件以“用户定制”的方式,根据用户的浏览记录,竭尽所能地为用户推送喜欢的内容。与此相应的,信息接收者也就不断地或主动或被动地陷入“信息茧房”中。但对于这一现象,材料给出了人们对此截然不同的观点。前者认识到“信息茧房”的危害,因而对此予以否定。而也有一些人,认可人们对于兴趣的钻研与探究,认为“信息茧房”可以让我们缓解焦虑。对此,我们应当认识到,人们在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因人们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人们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获得的信息单一闭塞,对所处的信息环境失去完整的判断。同时,网络“信息茧房”可以满足人们各方面的信息需求,所以更多的人会选择“宅”,片面地认为互联网环境下的人机交互,已经能够满足其信息需求,也就没有必要进行社会交际,继而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粘合度不断下降,彼此之间的关心不断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也越来越淡薄,这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是不利的。当然,对于后一种观点,也可以认可其中的道理。但无论如何,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产生决定性作用的并非“信息茧房”,而是处理信息的我们,我们如何去接收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我们运用哪些信息与方式去处理自己的焦虑,才决定了“信息茧房”的优劣。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构建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机制,使自己可以汲取到各个方面的信息营养,继而在信息交互中实现自身信息素养的不断提升。冲破信息茧房需要青年一代摒弃低俗,志存高远。青年人只有精神信仰上纯粹,道德修养上精进,大是大非上清醒,境界才会不断提升。青年一代惟有摒弃低俗,志存高远,才不至于被一些无聊的娱乐八卦、社交聊天和手机游戏困住,从而主动于有益信息中汲取营养。其次,对于第二种观点提到的“焦虑”,可以结合一些年轻人面对焦虑,只知佛系、躺平,成天刷抖音、微信,荒废了岁月,颓废了人生,辜负了众望的现象,认识到一个人,在茫茫人海中,只有内心澄澈,才能活得明白;只有在繁杂的网络信息中认清自我,懂得取舍,才能冲破茧房,获得真知,不断进取。写作时,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什么是“信息茧房”,“信息茧房”的危害性是什么,我们如何破除“信息茧房”。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就其中一个方面来谈,或者理性思辨地谈自己对“信息茧房”的看法。立意:1.“信息茧房”不失为纾压妙计。2.在信息洪流里守住自我。3.广开信息源流,慎取为我所用。3.例文:从“信息茧房”破“茧”而生互联网打造了许多信息领域供人选择,但也产生了“信息茧房”的现象,若能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着这个问题,定会破“茧”而生。所谓的“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常在信息领域中被兴趣引导,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蚕茧一般的“茧房”中。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也是人们最容易忽略的问题。试想,倘若你的生活中只有自己所感兴趣的,只接受某一讯息或观点,思想被限制在自己所认为正确的事情上,那样的生活又有何新鲜呢?不就如同井底之蛙了吗?例如,当你打开购物软件时,你只看到自己喜欢的那种风格,渐渐的,软件给你推送的只有那种风格,而那些与你喜好风格不同的几乎不会出现,这就局限了你的衣品。也许会有另一种风格更适合你。也许你可以通过尝试发现自己的另一喜好,这时,你会选择破开这个“茧房”吗?我们刷视频、听音乐时亦是如此,只看自己爱看的,只听自己爱听的,渐渐只局限于一种模式,接受不别的风格。其至,有人会拒绝接受别人的观点,当别人有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便会想:他怎么会这样认为?他肯定是错误的!其实看自己感兴趣的讯息无可厚非,但不代表只局限于这一领域,应去接受一些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讯息,踏入自己从未涉及的领域,或许会有新的发现和爱好。生活中,也存在着”信息茧房”。我们身边常会有这样一个人,他固执己见,不听任何人或好心或恶意的话语,即使犯错时也不听劝告,总认为自己就是正确的。他似乎认定某个规矩或原则,做什么都按着它来,面对别人不同的观点,他也不予理会。这样的人,思想已经被限制在自己所编织的蚕茧中,钻不出原来的蚕茧,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其实,有自己所坚持的观点、有自己的爱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并没有错,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个性,彰显自己的独特,但并不意味着固执己见,只接受某一讯息。不应作茧自缚,而应破茧而生,化为美丽的蝴蝶,扇动一对缤纷多彩的翅膀,在天地间自由飞翔,欣赏每一种各具特色的花。同样的,在学习中本不应局限于一种方法,背不了古诗便写,学会用听、写、读、看相结合来掌握知识点。同道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同个单词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同一个材料作文可以用不同角度来写,同一句诗歌也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我们不应将思想束缚在某个模式,而应拥有创新思维,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每件事,勇敢地去尝试新的事物,接受新的思想,也接受新的自己。就像一个人可以爱听摇滚,也可以爱听古风音乐,拥有不同的爱好,接受不同的观点从“信息茧房”中破“茧”而生,相信你会看到更完整的世界,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不受限制,绽放出更精彩的人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向我们展示了当今网络生活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这一现象也是传播学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据专家介绍,用户爱看什么,就把什么送足喂饱,让人停留在舒适圈,看似浏览了很多信息,实则信息非常单一,无法拓展知识面,这在传播学上被称为“信息茧房”。看似信息开放、共享,能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精神食粮的网络,却让人有一种“我才夹了一筷子,你就送我一桌子”的惊喜与尴尬。更有甚者,如果是一些不健康的信息,这种推送方式会让很多鉴别力、自控力不强的青少年越“好”越“偏”。对此,我们在写作中,可以适当肯定“精准推送”的部分价值,但总体上,我们还是应持批判态度的。但我们的论述不能仅仅批判了事,更重要的是,对此,我们能思考出什么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比如,对于执法部门,网络信息的管理者来说,应当强化市场监管,这一监管必须从技术、内容、制度等方面综合规划;对于互联网企业,网络信息的推送者来说,少些逐利思维,自觉守法行事是基本要求,此外,企业更应担负起社会道义,对不良内容加强甄别和监测,并形成有效自查机制;而对于网络信息的接受者——用户这一主体来说,如何选择正确信息,如何突破“茧房”当是基本素养。立意:1.“信息茧房”也是一种信息奴役。2.突破“信息茧房”,丰富网络生活。3.“信息茧房”如何各个击破。4.例文:提升媒介素养,畅游信息时代“这是一个较好的时代,也是一个较坏的时代”,曾有人套用狄更斯的话评价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的确,大数据、阿尔法、机器学习等的飞速发展让我们享受到便利,但也给人们带来了的挑战:海量信息真伪难辨,人们分辨不出何为真何为“谣”,各种“反转”屡屡出现……对此,作为青年人,我们唯有提升我们的媒介素养,才能畅游信息时代,成就更好的自己。提升媒介素养,要具备海纳百川之态,善于接受多样信息。接纳多样的信息,是理性对待信息的前提。阿玛蒂亚·森曾提到:无数可怜人,长期生活在单一信息里,而且是一种完全被扭曲颠倒的信息。这是导致人们愚昧的最大原因。这告诫我们生活中那些明明有所欠缺却盲目自大的人可能只停留在自身的信息舒适区,而不肯去接纳更多的信息,导致愚而不知的社会问题频发,其后果不言而喻。观近代中国历史,铁路、洋器,甚至今天看来用途广泛的照相机,都被当时许多国民视为洪水猛兽,谣言纷纷,人心惶惶。闭关锁国政策阻断外界信息通路,导致大清王朝从强盛走向没落。故曰人当先接受多样信息,才有理性认知的可能。提升媒介素养,要具备理性思维,炼就一双慧眼。在传统媒体日益消减、自媒体消息鱼龙混杂、现实与虚拟难解难分的当下,我们需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我们要有批判性精神。看到被放入“茧房”的信息,不要热血上头,急于点赞、转发、跟风,更不能信谣传谣;对繁杂的信息要有基本理智的判断,凡事“三思而后行”,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否则就要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提升媒介素养,要有“动手”意识,不被“玻璃笼子”剥夺了动手的权利。自动化设备的兴起,人工智能的普及……科技浪潮席卷而来,世界悄然倾覆,于是我们迷失在由机器、效率、和新潮流架构的城市里。人身上所承载的丰富性,协调性,历史性,在对机械的使用愈发熟练的同时变得摇摇欲坠。身体在僵化,思想难道还能幸存吗?所以我们也必须找回“动手”意识,不因身处“玻璃笼子”而束手无策。媒介素养是数字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我们可以和数字时代健康地共生共长。只要我们年青人以批判性的精神看待媒介环境,在数字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我们就可以做数字化时代的主人,畅游信息时代,成就美好未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首先阐述了信息时代的急速发展带给我们的极大便利,紧接着提出信息过快发展给我们产生的危害。其中较为典型的便是“信息茧房”和“玻璃笼子”现象。此后,材料第二段则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解释,说明“信息茧房”是信息发展产生的认知局限,而“玻璃笼子”则是信息发展导致的行为局限。对于“信息茧房”我们应该认识到:互联网和社交平台的迅速发展,将世界庞杂的信息整合到一起,消除了以前存在的诸多信息壁垒。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越来越多分裂的意见与情绪。大数据将这类信息整合起来,精准推送,久而久之,形成了如今的“信息茧房”。“信息茧房”这一概念反映了当下时代的特点,对此,我们既要看到它的好处:比如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面对庞杂的信息,“信息茧房”为人们省去了大量检索的过程,此外,由于“信息茧房”的产生,人们处于同一类别的圈层中,同好者的存在增加了信息获取者的认同感。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它的缺陷:互联网使用者被划分成若干个群组,不同种类的信息通过所划定的群组精准推送,久而久之,人们被困在各自的“信息茧房”,“成为与世隔绝的孤立者”;而且各个社群之间很难就分歧达成共识,甚至逐渐丧失了通过理解、协商而达成共识的意识。面对“信息茧房”,人们首先要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同时要正视它、研究它、善用它,激发其内在的创造力,使其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对于“玻璃笼子”,我们应该认识到:人们心安理得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却忽视了它已经渗透进了生活和工作,改变了我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商家在设计程序和应用时,早就把他们的想法埋入了编程和APP中。比如,未来几年内,我们会发现,随着自动化驾驶技术的发展,人在汽车驾驶中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多地被软件取代。其他各行各业也是如此。高度依赖自动化,智能化的社会,人的实践机会越来越少,不单单是“手”,其他身体功能会不会退化?身体功能的退化会不会引起大脑的退化?“身体实践”的意义远不止此,我们都知道“实践出真知”,缺乏实践,人类的知识还能不能持续更新?人类文明会不会就此停止,甚至最终走向依赖机器的异化?写作时需要注意,应当围绕信息与网络媒介过度发展带来的人类认知与行为等局限性或退化等角度展开思考,指出我们应当如何利用好网络、信息,为我所用,促进我们的成长,而不是阻碍我们进步。对此,可以先立足“互联网时代下的我们”这一角度,谈谈信息茧房、玻璃笼子等带来的危害,可以从个人到整个社会、国家,层进式分析危害,要有深刻的理解和有深度的认识;还应该审慎思考如何应对信息过载、信息单一、信息过度自动化等问题,从这一方面谈对策,如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动手权利”等,并分析如何获得这些权利,从而主动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写作时要着眼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多角度进行思考,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立意:1.做减法,跳出同质信息怪圈。2.实践出真知,青年当谨记。3.不被信息蒙蔽,把握过度信息时代的不知情权。4.切忌贪恋智能,莫忘身体实践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